京剧的精髓,其实就是所有戏曲的精髓,单独把京剧拿出来说,事没有意义的。京剧才多少年?撑死200年,就再也没什么进步了。
所以说,京剧的精髓,就是戏曲的精髓
论证这一观点,我先要证明京剧在所有戏曲当中,并没有什么“出圈”的、鹤立鸡群的地方。
先放一张戏单
这张戏单是一次义务戏,大轴是白玉霜,评剧演员。可是前面的,都是京剧。
这可不是孤证,网上你去找民国晚期,天津河北甚至北京,评剧异军突起,对京剧的票房价值带来巨大的威胁。很多二三线的京剧演员都搭评剧班子,才能吃上饭。
说明什么,说明在天津河北一带,评剧的影响力逐渐赶超京剧——最起码可以分庭抗礼了。所以你看,直到八九十年代,郭德纲在草台班子还在唱评戏。他为什么不唱京剧呢?就因为评戏吃饭稍微容易点儿。
再说一个票房里口口相传的故事。
话说解放前,天下四大舞台,北京马连良先生开的新新、天津的中国(也叫中华)、上海的中国和天蟾,其中尤以天津中国大戏院最讲究。为什么呢?因为大,据说当时天津中国大戏院能有2800个座位。
所以能在中国大戏院演出的,都是全国顶尖的角儿,梅兰芳可以、马连良可以。就连杨宝森、程砚秋都不行。为嘛?因为后面这二位没嗓子,那时候唱戏也没有隐藏式麦克,2800人的园子,后排听不见。(我说的是解放前哈)
后来,小白玉霜活了,也上中国大戏院演出。
演出那天,小白玉霜可开心了,趾高气昂往里走。可没想到刚走到门口,就听见门房大爷狠狠地啐了一口唾沫,嘴里念念有词——
“唉,世道变了,世道变了。老子连杨宝森程砚秋都不伺候,没想到今天得伺候个唱蹦蹦的。”(蹦蹦戏,是评剧还没有成型时民间的称呼,虽然不等于与评剧,但可以看做是评剧的前身之一。管评剧叫蹦蹦,是一种蔑称。)
京剧取代昆区,成为国剧,我觉得主要两个原因,一个是湖广音、中州韵,听得懂的观众比地方戏更多了;其次就是唱词比较水,更贴近生活。
而这个两个方面,评剧更有优势。
你比方说,一个从来没听过京剧的人,第一次听京剧,唱词有一半听不明白;但是一个从来没听过评剧的人,第一次听评剧,基本上听明白80%没有问题。
所以说,京剧,只是戏曲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并没有“出圈”。它的精髓,并没有说超越“戏曲”这一个大门类。解放前,经常京昆风搅雪、棒子京剧两下锅、评剧京剧同舞台。观众并不觉得你京剧就精髓了。
其次我们再来说程式化。
程式化,这个东西,实在是太牛掰了,是中国封建时期,普通老百姓娱乐智慧的大总结。
为嘛这么说呢?
它把千变万化的大千世界,总结归纳为可以学习的东西,这些东西虽然也不少,但经过8年做科,你就能基本掌握。
西方艺术可不一样。
你现在要是碰上个学音乐的,你第一反应是:watch out,这家一定很有钱。
可那时候,你要是碰上个学京剧的,你第一反应是:切,一个穷戏子。
而且关键是,你在音乐学院学十几年,还未必就能唱得好、能唱的还未必能写、能写的未必能表演。
但是京剧呢,西皮二黄、慢板原版快板流水散板摇板,就在这几个“程式”里转悠。出了科之后,你肚子里最起码有十几二十出戏,能唱能写能表演。
这叫啥?
你看肯德基麦当劳,招人只要学生就够了,对学历经历没有要求。而中餐厅,那就不行了,想卖钱非得大几万请厨子,还得分大厨二厨配菜,好几个人忙活一整天,最后客人还不一定满意。
https://tracking.mcdonalds.com.cn/r/sM (二维码自动识别)
这不叫精髓,哪个才能叫精髓?
最后说说程式化的精髓点
程式化的精髓在哪里呢?
我觉得,在于“对暗号”。啥叫“对暗号”?
就是这个程式,你演员有一个谱、观众心里他也有一个谱。一个在台上、一个在台下,俩人一对,挨,正好!
这就有意思了。
也就是说,观众看戏的时候,心里有个预期、有个准备。便于观众评价。
使得观众在看戏的过程中,有了“参与感”。
这个非常重要。
你不喜欢的所有艺术,本质上的原因,就是你没跟台上对上暗号,没有了参与感。
所以说,年轻人培养京剧爱好也很容易,多听多看,找到“暗号”就行。
这个道理,我甚至可以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艺术欣赏原则。
你比如说,现在流行“IP”。
IP,是什么?就是演员和观众之间互动的桥梁。有了这个玩意儿,你就能够评价了,有了自己的评价,你就可以确定自己看这玩意儿,花着钱值不值得。
为啥87版的《红楼梦》是你心目中永恒的经典。为什么说赵雅芝的《白娘子》是不可逾越的巅峰。
不是因为怀旧,而是、就是因为你心里有一本红楼梦、有个白娘子。
你和演员导演对上暗号了。
这就是欣赏“程式化”带来的快感。
我再打个比方
就好像猜谜语
猜谜语这东西,太难了,没意思;太简单了,也没意思。就是他让你动点脑子,最后还被你给猜到了。哎呀,那你就有快感了。
因为你感觉你和演员有了共同语言了,产生了共情,是同一个“圈子”的,有了身份认同。
你看戏,你看的其实不是演员,你是在看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