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限时消费券,比直接发钱要好。
直接发钱,有可能存起来不用,有可能拿到股票市场去赌一把。限时消费券,即使你倒买倒卖,最后也一定会转化为规定时间内的消费。
限时限地的,是一种定向扶持。
理论上,满多少减多少的门槛消费券可以带动的消费太多,而实际上,为了这个满减,人们很容易转移消费时间。类似于618,双十一,有人屯卫生纸一样,没有腹泻,一家能用多少卫生纸是一定的,活动促销,只是转移了时间,没有实际增加消费。
中国大陆习惯于,把钱贷款给企业或者补贴给企业,一层层溢出给个人进行消费, 效果要差很多。因为,靠近钱的富人,永远能拿到大头,一层层溢出,最后到穷人手里就微不足道了。
富人拿到钱,去炒房买股票,买数字货币,买奢侈品。甚至去赌博。他自己的消费拉动有限。富人买一个LV包,大头在奢侈品公司,能带动的生产就业,销售就业微不足道。
所以,直接发限时消费券促消费,对消费和就业的拉动效果会更好一些。
按其他城市的標準,漁村那群官員的垃圾抗疫狀況,早就一批批的下馬,可惜他們仍然穩坐高位。
结果來回4波疫情,不計經營損失,光消毒物品+口罩花費都不止5000了,漁村物價可不便宜。
區區5千,連賠償都算不上。。。。
三句话就能明白的事儿:
美国发钱,是因为中下收入层没存款没收入直接影响生活,消费是美国经济的最大驱动力需要挺住,且美国可以印钱。
香港发钱是,因为疫情下外地人不来,旅游餐饮娱乐购物行业受重创,需要当地人消费拉动,且香港有钱。
中国内地偏向减税降费,是为了保障企业生存、保住就业岗位、保住经济增长,而且财政并不宽裕。
三者的共同点都是为了保住国民经济的最主要部分,都是为了照顾弱势群体,但情况不同、条件不同,手法也不同。都是经过计算符合实际情况的决策。
中国去精准识别最困难的群众,去给予补助,这个是很有必要的。或者说在大的冲击来临时,提高失业补助,对低收入人群发放失业补助,都是有必要的(而且这些也做了)。但广泛的发钱,“直升机撒钱”,第一财政负担巨大。第二成本效果比很差,既不是救济也不是救穷。
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还要进行结构性的调整,投入教育国防医疗等领域。财政的收支平衡和可持续性是必须考虑的因素。中国一人1000块,1.4万亿的规模,比中国一年的军费都要多。
财政的收入支出,钱从来到哪去,都是要对全国人民负责的大事,是一个极度专业需要全面计算权衡的要事。
我们一直说反对“拍脑袋”决策。但生活里,放弃理性跟着感觉走的人就是很多。但治国理政,必然不能这么搞。
评论区的论调,不禁让我想起:为啥要投资搞基建/办教育/搞航天/搞航母/搞科研/支持企业,用来改善民生不好么?那发钱不是一个道理么?好不好,当然好,但钱不够咋办,砍掉那一块?不给企业减负倒闭个几万家,造成几十万失业,就为了让你多买点东西?借债呢?国债那还真的可以看成人均欠债的,这角度讲,你自己去结消费贷,性质也都差不多的。
关于发展和分配的关系,一二三次分配之间的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推荐听一下
【【睡前消息319】支持共同富裕,有效投资胜过“百亿撒币”-哔哩哔哩】https://b23.tv/NrnFz3
一,应该发多少呢?我们做一道算术题:
香港是一个城市750万人,美国是3亿多人。香港人均GDP4.6万美元,补贴5000人民币,美国人均GDP6.2万美元,补贴1400美元。中国是1万美元出头,14亿人。
如果按照人均GDP水平和发的钱的比值,香港补贴是人均GDP的约1.67%,美国是2.26%。那中国按照2%发的话,是200美金,1300人民币。嗯,这个数倒是也不少吧。14亿人,除去给儿童的10亿人发,总规模是1.3万亿人民币。占2020年中国总财政支出的5.26%
这个规模有多大呢?2020年中国军费1.26万亿,卫生健康支出1.92万亿,交通运输1.22万亿,科技支出0.9万亿。
这1.3万亿,听个响,打个水漂,一锤子买卖,你觉得合适么?但是,对于重要问题,我们是豁得出2.5万亿的。
2020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出台实施了7批28项有针对性的减税降费措施,预计2020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这些政策发挥了哪些积极效应?2021年减税降费政策方面又有什么考虑呢?
2020年为应对疫情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这其中既有支持疫情防控保供的应急措施,也有帮扶受疫情影响较大困难行业的措施,还有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的措施,特别是聚焦帮扶小微企业渡过难关,进一步加大税费支持力度。
比如,财政部这次发布的数据就显示,全国5000多万户小规模纳税人中,近九成免征增值税的基础上,对余下600多万户征收率从3%降为1%。2020年前11个月,共计减免增值税911亿元。通过“免减缓”等一系列措施,帮助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2020年民营经济销售收入同比增长8%,高于全国企业总体水平2个百分点。另外,值得关注的是受疫情影响行业中交通运输、住宿、服务业等减税降费受益面最大,2020年前11个月纳税人享受免征增值税政策,共减轻负担382亿元。
国家减税降费,是为了保住“经济发展的动力”和“老百姓的就业岗位”。国家提出的六保”,指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疫情之下,很多消费此消彼长。我发钱让你消费,肯定是让你去帮助弱势行业。但是比如有防疫要求,旅游餐饮住宿行业,发了钱,你也不会去。开放了想去,你也不差这个钱。“报复性消费”自然有。这种情况下“发钱”反而是加剧了马太效应。
但企业在去年,一下了失去了所有收入或大部分收入,情况是很危急的。而且经济上行和下行,都有巨大的惯性,坏账破产是会扩散的。那么,就企业,让企业能继续发工资,撑过苦日子很重要。
美国的情况是,中低收入人群在大城市,也没有老家可以回,长时间停工没收入,而且没储蓄,是会影响正常生活的。这个时候不发钱,是不行。而且美国就敢印钱,你敢么?
香港作为一个服务员占经济总量80%的城市,普通人的收入也巨大的依赖服务业:购物、娱乐、餐饮、住宿、旅游,这些行业很多都是普通民众的小商小店。但疫情肆虐下,特别是中国内地人不去,这些行业能景气么?不得救一下么?
在香港,你想给制造业工厂减税降为保就业,他也得有那个分量呀。而贸易、航运、金融,疫情对他们比如说都是正门影响。
@司马懿 的答案,有点真空球形社会的意思——发钱是为了“帮居民改善生活”,这种政策的确是,的确是,很罕见吧。救急、救穷都很常见,财政好到“改善生活”,嗯,瑙鲁 ?
对了,日本也这么干,为了“对抗通缩”,0利率,鼓励消费,但通胀就是上不去。
最后补充一点,高福利是会让人“上瘾”的。“不劳而获”,是个贬义词吧,但很多人就想这样。
美国也接受不了自己总发钱。为啥,领救济比工作赚的钱多,谁又愿意去工作呢?如果全社会都这么想,谁去劳动创造呢?
其实,早在6月,美国一些州就相继宣布提前终止联邦失业补助,因为州政府认为,这些失业救济金让本应去寻找工作的人选择待在家中,从而增加了企业招聘的难度。
至于短期的“救急、救穷、帮助弱势群体”,这种情况下的发钱救济,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全民撒钱,锦上添花,就不一样了。而且本身疫情冲击下,国家财政就是很紧张的。“财政的稳健性”从长远来看非常重要。欠钱不还,美国可以,日本可以,但可以并不意味着这是正确的。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中国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较2019年大幅增加,2020年中国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达2120.1亿元,较2019年增加了779.89亿元,同比增长58.2%。
新华社南京8月11日电(记者 朱程)11日,扬州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发布通告称,将设置六个重点管控区域严防疫情扩散。区域内封控管理小区居民不得离开所在小区。为保证困难群众生活,扬州还将对主城区5000户困难对象按照300元/户标准发放生活物资。
截至8月10日,扬州各地已发放一次性临时生活补贴5013户、合计370.8万元;开展应急性临时救助432人次,发放临时救助金6.25万元,发放物资折计3.7万元。从8月11日开始,扬州将重点为主城区5000户困难对象,按300元/户标准陆续发放米、油、肉、蔬等生活物资。
【评论区指出社保医保已经实现全覆盖,关于渠道的问题我没调查清楚,但内容我也不删了】
我看有高赞说,建议大陆城市也发消费券……
人真是金鱼的记忆啊,就在一年多前中国大陆疫情刚刚控制住之后,中国各大城市为了提振经济、刺激消费、扶植企业,纷纷发放消费券。
只不过,不是类似香港这样的无条件代金券,而是有条件代金券,但力度也是相当的大。
人在北京,其它城市的情况不了解,反正对于2020年夏天那一波北京消费券的福利,至今记忆犹新。
是真的薅羊毛啊。
而且是商家和市民一起薅政府的羊毛,而不是互相薅。
我帮大家回忆一下,可能忆得有些偏差,你们纠正啊。
主要消费场景分两类,线上、线下。
线上的平台就是京东,包括iphone在内的几乎全部电子产品,每周都能有一张九折券最高抵400元。
我就是去年618的时候在京东买的SE2 256G,算上JD的促销和消费券,最后到手3600,这个价格,基本上就是史低了,直到今年618,也再没有这个价格了。
线上每礼拜一张九折券,可以买各种电子产品,一直持续了大半年。
但毕竟电子产品的购买频次有限,最大的羊毛在线下。
去年北京消费券的线下场景力度真的大啊,几乎北京所有数得上号的连锁餐饮企业和老字号,还有一些网红餐饮店、服装店,都可以用那个消费券。
满200直抵80,满80直抵30,满50直抵20
(记忆中是这样,如果有错,请指出来啊。)
每周都有一次这样的优惠。
说个最实惠的,吃一次吉野家,买两个大牛碗,50出头,直接变30出头。
这价格……
吃一次铜锅涮肉,两个人去吃差不多七七八八就是200块,直接变120.
工作餐几个小伙伴一起去吃牛肉面,三个人都要的套餐,一碗面一个蛋一碟小菜,三个套餐正好80出个零头,直接变50.
50块钱三个人的午餐。
…………
类似这种羊毛,去年夏天我在北京薅到已经手软了。
全算下来,和港府的5000块消费券,也没在差的了。
————————
下面说点正经的,有人说,大陆为什么不能直接发钱?非要搞什么代金券。
这问题就涉及到内地的户籍制度了。
假设北京说要给所有北京市民发券,那你说,怎么定义北京市民呢?
无论是按照户口、身份证还是暂住证、居住证,都会引起巨大争议。
而香港,呃……这个,话题,太敏感了,就到这里吧。
香港政府施政水平之低,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
为了提振经济,盲目采用直接发钱的方式来促进香港市民消费。
要知道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经济学博士生导师胡西浸早在疫情肆虐之初就对西方国家给民众直接发钱提出过直言不讳的批评——“国家给个人发钱是哄大家,都发钱等于都没发”。这是一种懒政,是一种不顾经济后果只图短期利益的错误做法,因此带来的通胀问题会让整个社会陷入动荡。
“钱多了就会通胀”这么简单的道理,为什么港府会想不明白,他们做决策的时候没有海量专家精确计算,给港府提供参考和数据支持么?专家比我懂,比大部分市民懂,港府到底有没有参考过他们的意见啊?不顾香港人民未来可能面临恶性通胀的风险,直接发钱。他们真的把市民的福祉,把香港的长治久安放在心上了么?
抛开通胀不说,直接发钱这种做法不就是养懒人么。香港的废青们什么德行大家都知道,已经是废掉的一代人了,还给他们发钱,让他们不劳而获。试问有了这一次,那些暴徒,废青们。下次面临困难的时候会不会又吵着发钱,你港府现在有财政盈余,经得起次次这样发钱么?
越说我就越生气,真是烂泥扶不上墙,难怪香港这几年经济发展放缓,严重依赖大陆,归根结底就是港府治理能力低下,没有“为市民服务”的以人为本的本心。
最后,作为生活在大陆的青年,要感谢我们的党和政府,疫情来临的时候全力抗疫,保护了广大人民的健康和安全。抗议取得阶段性胜利的时候,也没有采用腐朽堕落的西方社会那套直接发钱的提振经济方法,而是采用减税降费向小微企业倾斜贷款,保住了企业就保住了大家的工作,大家的生活也就回到了正轨。同时很多大城市的朋友还享受到了满减消费券这种实实在在的实惠。只能感叹,我们生在了好时代啊。
期待全球疫情过去之后,加速我们伟大的复兴之路,年轻的朋友们。好日子还在后头哩!
胡编之前说过,人人发钱等于没发,有的国家发钱属于哄大家
如果真的像他说的这样,按照他这个所有人都有等于没有的理论
是不是表示给所有人发钱这个举动其实不会对经济造成任何影响
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
只是像他说的那纯粹是哄大家玩
那这就有一个小问题了
既然这事纯粹是哄,并不会造成任何实质影响
那是不是可以说明哄不哄并不是一个能力问题,而更多的是一个意愿问题
胡编你这是在暗示什么呢?
不过说到这,突然发现我要是噼里啪啦写一堆
也能立于不败之地
发钱,你就是哄骗大家
不发钱,就是哄都懒得哄
你别说,这活确实只要拉得下来脸,是个人都能干
上联:坏事做尽 喜提消费券五千
下联:忠心耿耿 未得人民币五角
横批:蚌埠住了
为什么要给我们说这个事?
一个国家的,他们有,我们没有;他们吃肉,我们看着,看完了还要问一句,你怎么看?
题主,你礼貌吗?
发钱导致一些物价会上涨,还可能有普遍通货膨胀。给每个人发钱属于哄大家,都发钱属于都不发钱。
以上是官方观点。我支持官方观点。
以下是我自己的观点。
每个人都发钱等于不发钱的前提,是每个人的原资产相同——这种情况下,都发钱,大家的资金增长量是一样的。
但现实生活中这是不可能的。比如小明只有资产5千块钱,马总有资产500亿。都发5千块钱,小明的资产直接翻倍,马总却可以认为基本没有变化。
而如果大放水,当然是谁离权力最近谁就能拿到最多的钱了。马总这样的当然可以不用说了,小明这样的,一般来说,就不要想大放水的钱的事情了。
但我并不同意我的观点。
香港地区人民不吃你以工代振这一套,
香港地区人民不说什么发钱会通胀的傻话,
香港地区人民也不管钱花着花着被人赚走了,
香港地区人民更不在乎别人是懒人,
所以,
他们有钱花。
————
香港地区已经打明牌了,
下面还有人在
“人太多了资源太少了”。
活该你没钱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