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原卫生部部长高强表示「与病毒共存」绝不可行? 第1页

                             10 

user avatar   jiu-ji-jin 网友的相关建议: 
      

高强的文章可以看作临时性的政治命题作文,写得非常仓促,专业上的问题不少,应该没有跟国内的专业人士进行过沟通;相对而言,胡锡进的那篇微博就好上不少。

但既然政治定调了,就没有多少可说的,我这篇回答主要想谈谈所谓的「与病毒共存」这个问题。



首先,美国提出的「与病毒共存」策略并非完全不可行。

当今,大量的病毒就处在于「与人类共存」的状态;但是,这一切的前提条件是「可控」——通过疫苗、药物以及非药物措施干预(non-pharmaceutical intervention,NPI)让新冠疫情处于「可控」状态。

问题在于,现在的新冠疫情已经进入「可控」了吗?

一,疫苗。当前的疫苗,包括美国那两款mrna疫苗都算不上perfect vaccine,面临着保护效力回退这个严峻的问题。目前主要有两种解释,一种是疫苗的中和抗体GMT随着时间衰退;另一种是新的病毒变异株(目前这波主要是Delta毒株)。

不管哪种解释都需要补打加强针,如果是某医生所说的「季节性流感」的水平,更是需要多次补打。那末,疫苗的安全性方面的考虑就必须提上日程了。mrna疫苗作为新技术平台在多针施打的安全性是需要验证的,抛开这一点,现有的两款mrna疫苗的不良反应率过高也是一个问题,需要后续改进。(有兴趣的人可以额外关注novavax公司的那款重组蛋白新冠疫苗的信息,少有的作为成熟技术平台疫苗有效率达到了mrna疫苗相近的水平,唯一的问题是迟迟不能大规模生产 )。

更别说国内目前的这几款疫苗了。

二,Covid-19变异毒株。现在的问题是新的Covid-19变异毒株不是一个「季节性流感」猜拳式的玩法,而是Covid-19变异株的烈度远远超过了早先的野生株,俗称「鸟枪换炮」。Delta株已然验证了这一点,当前更新的Covid-19变异株似乎还在「神仙斗法」,积蓄力量。那末,在不远的将来,这些新新变异株是继续「升级换代」,还是烈度「到此为顶」。我们是需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的。

三,重症率,病死率。这是唯一的好消息,虽然这些施打率过半的欧美国家在开放以后,感染人数又在近日飙升,「突破性感染」是常态,但是重症率,病死率似乎维持在较低——也就是「季节性流感」——的水准。问题在于,这是短期的,还是长期的也需要验证——毕竟现在是通常呼吸道传染病较拉的夏季,而不是放飞了的秋冬季节。

综上,新冠疫情在现在以及不远的将来在「与病毒共存」策略下是否「可控」依然是需要验证的。

用一个比较容易理解的比喻来说,就是做一个实验,中期结果出来,首要目标垮了(感染人数又飙升了,疫苗主导下的群体免疫目前难以达到),但是次要目标看着似乎还不错(重症率死亡率向「季节性流感」看齐了);就干脆涂抹一下,把次要目标改成实验目的,然后拿去水paper了。

虽然大家平时都是这么水paper的,但新冠疫情当前,大家扪心自问一下,这样弄出来的是否是一个足够扎实的结论。

钟南山院士就这么认为,

并不是彻底反对所谓的「与病毒共存」策略,但需要获得更多的信息以及更扎实的证据。

不能仅仅依靠当前的这个暧昧的情况——大量「突破性感染」加较低的重症率病死率——做决断,这个平衡必定会在未来某个时刻所打破,无论是向好或者向坏。

而且照目前的情形来看,时间也不多,三个月应该会有一些更多的结果出来。(至少以色列这边会出来)。



那末,问题的关键就转化了,为什么欧美国家就不能等等呢?拿到更扎实的证据,作出更稳的决断,再来彻底开放呢?难道连三个月都等不起吗?

确实,连三个月都等不起。因为,经济。

很多人没意识到,现代医学已经不是一个人们传统医学上的所谓「药到病除」概念,加入了「潜在风险」的衡量。

无风险或者低风险情况的「药到病除」自然最好,但是在很多情形是做不到所谓的「无风险或者低风险」的,这就需要进行收益以及潜在风险的衡量了。也就是医生帮你算一笔账,确定你的治疗方案;当然也不会是某个医生凭空而来,一般会有「指南」或者「共识」进行指导,「指南」或者「共识」背后则是不同程度的「证据」,这些「证据」会有大量的「实验」来提供,「双盲实验」则是一种比较有效力的「证据」提供方式。

公卫策略也应当是如此。虽然「双盲实验」一般弄不起,但是根据不同程度的「证据」,进行收益以及潜在风险的衡量都是必须的。

对欧美国家而言,无法选择“动态清零”策略的他们,其实已经没有太多的选项了;对经济的复苏已然压过疫情可能的潜在风险,至少现有疫苗压低重症率死亡率已经足够有吸引力了;早三个月晚三个月都得开放,剩下的无非是「赌博」以及「见招拆招」。人命其实就是数字,可以在天平上权衡的数字,虽然很无情,这就是背后的原理。

换而言之,「与病毒共存」策略是欧美国家给自己算帐后当前的解。

那末,为什么在当前,「与病毒共存」策略在舆论场上突然甚嚣尘上呢?

是因为「与病毒共存」策略提供了坚实的证据证明在当前优于中国的「动态清零」策略吗?

不是,在国内相当一批人的唯一理由:「与病毒共存」策略是「欧美国家给自己算帐后当前的解」。

这就有点搞笑了,颇有印度官僚之风。

跟很多人所知的不同,在新冠疫情爆发后,印度的公卫策略大量的向中国学习,比如「封城」策略。

从3月24日开始,印度启动「全国封城」,中间经过多次延长,到7月1日开始解封为止,进行了印度宣传机构的所谓「全球最长封城」——我实在是不清楚这有好嘛争得。

其中,印度先后经历莫名其妙的「6小时冷启动」「全国封城」——中国都不敢这么玩;数十万城市劳工的「回乡潮」——把新冠疫情从大城市带到印度辽阔的大地上,那「全国封城」的意义何在?最后在解封后进入了漫长的「群体免疫」时间。

我只能说印度官僚牛逼。

中国「封城」辅以「方舱医院」、「流调」、后来的「大规模检测」一系列组合拳的目的是「清零」。因为相对于「封城」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疫情扩散形成的风险更大;在疫情影响下,不「封城」或晚「封城」的经济收益远比不上「清零」以后经济正常运转所形成的收益。这本账是算明白了的,后面在「动态清零」阶段尽量使用副作用更小的「局部封城」、「大规模检测」、「精准防控」等等。

印度呢?仅仅做到了「压平曲线」,不仅没有「清零」反而促进了疫情向国土深处蔓延,同时因为「全国封城」损耗了大量的国力,完全得得不偿失。在「封城」策略的后期近乎于为了「封城」而「封城」。

如果这些还算情有可原的话,在20年末,21年初为了对标中国所谓的「疫苗外交」,向海外进行了大量的「疫苗援助」、「疫苗出口」,疫苗出口比例甚至在高峰时达到了接近六四开。

印度完全忽略了,中国有「动态清零」策略保底,只要没破防,施打疫苗早一点晚一点差距不大;而跟印度走向了「压平曲线」,在「群体免疫」中沉沦的欧美诸国在同时期抢疫苗都抢出火气了——就算有mrna疫苗保底但az疫苗也不能让。

与此相比,印度在美国撺掇下的「疫苗外交」中因为欧美诸国的几句口水话洋洋自得,直到「大厦崩塌」。

印度官僚真得知道自己在干嘛吗?


对于国内欲效印度官僚之风的某些人,太难听的话这里就不说了。



那末,是否如很多人所言,向中国舆论场推动「与病毒共存」议程的人士都有着潜藏的恶意呢?

恰恰相反,在国外有一些人士恰恰是因为对中国抱着善意才在中国舆论场推动「与病毒共存」议程的。

为什么?在中、美之外的绝大多数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跟美国一样早就不存在「动态清零」策略的可能性了。只能跟美国一样使用疫苗走上「与病毒共存」策略——如果在将来没有一份perfect vaccine进行疫苗下的「群体免疫」的话。

更何况,美国方面又多了一个筹码:novavax公司的那款重组蛋白新冠疫苗虽然姗姗来迟,但总算在21年的第三季度赶上大规模生产,不出意外的话即将在九、十月份开始出货。如果当前在海外进行三期实验的那批中国新冠疫苗中没有一个有好的实验结果的话,这款novavax公司的重组蛋白疫苗可能就是今年上半年这批中国新冠疫苗的上位替代品(陈薇院士的腺病毒疫苗除外)。

美国完全可以借助这几款疫苗(加上两款mrna疫苗和强生腺病毒疫苗这还不算美国正在实验没出结果的新疫苗)在全球铺货,强势引导其他国家地区进入美国式的「与病毒共存」策略,通过和这些国家地区先后次序开始复工复产来进行整合性质的联通,反倒让坚持「动态清零」策略的中国陷入了某种程度的「孤立」——如果此时的中国「动态清零」策略没有彻底「破防」的话,进而让美国在「后疫情时代」翻转因疫情升降的国势。

这就是美国的大战略。打得一手的好算盘。

对中国而言,这又是一本账——是否中国需要为了未来的国运作出「恰当且必要」的牺牲。



美国的如意算盘打完了,那一切就会如他所愿吗?

我不知道。

美国的算盘最多会让其他的国家在未来的某一刻成为现在的「高施打率的美国」,但是现在这个「高施打率的美国」下一步会如何前行,正如我在第一部分所讨论的那样:

我不知道。

我唯一知道的是在当前这个「高施打率」的美国,民主党人依然在报纸上嚷嚷共和党还不愿意戴口罩,在NPI上面拖后腿。

作为现有人类对付新冠工具箱内最有力的两项工具——疫苗和NPI——之一,在现在这个「高施打率」的美国依然是放在桌子上的选项。而在未来,只要是没有perfect vaccine,无法达到通过疫苗达成「群体免疫」的这个真正意义上的「与病毒共存」状态,NPI依然是可选项之一。

而这一点在某类宣传话术中,恰恰是被忽略的。

从疫情初期的「戴口罩没用」,到被高福院士提醒后「戴口罩有用」,接着「打了疫苗可以不戴口罩」,再到「生活在Covid-19"大量"或 "高度"传播的地区完全接种了疫苗的人也应该在室内戴上口罩」。某个滑不溜手的美国政坛不倒翁一向是在疫情中反复横跳的美国公卫界的标杆。

我把话说得明白点,现在国内那些因为不想搞NPI想跳船到「与病毒共存」策略的某些人士最好早点死了这条心:无论你在哪条船上,只要疫苗下的「群体免疫」没有达成,疫苗还是要继续打得,NPI还是要继续搞得。

谁也别想逃。

殊途同归,不外如是。


user avatar   luxenius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要二极管思维。就算高部长有部分论证有问题,还是要理解他传达的风向。

如今有的人是借「与病毒共存」这种不加时间空间限定的模糊概念,来攻击中国目前的防疫政策,推销应该「尽快开放入境」「立即放松管制」的观点。这边建议击毙。高部长主要批驳的是这类论点。我没说张文宏本意是这个,不要二极管。

新冠病毒是否会与人类共存,已经不是中国人民能左右的事情了,发达国家不努力,最终还是会走向共存。但我相信目前国内大部分人即便认同新冠无法被彻底消灭,也反对现在放松抗疫措施。

我这样考虑:

1、严格管控是可逆的,随时可以根据情况放松;而开放管控是不可逆的,等手上10个20个去年2月的武汉的时候再去严格管控说什么都晚了。

2、鼓吹提前放开的,到底对医疗资源冗余度有没有一点概念。疫情肆虐医疗吃紧的时候不光是你得了新冠有没有床位的问题,是一例新冠直接报废一层病房,是牙痛没牙医,肾衰没法透析,癌症早期拖成晚期,非呼吸系统的重症没ICU可住。传染病直接吃掉其他常规的医疗资源,非新冠病人可以比新冠还惨。

3、经济和生命健康相比,肯定是生命健康重要。死亡是无可替代的评价指标,4636 vs 620000死亡,哪边政策有效无需辩论,Delta、Lambda都不是弱化版本,经济复苏你也得有命享用。

4、即便是从经济角度考虑,新冠全球大流行导致的产业链逆向回流国内的这波红利,很大程度对冲了严格管控和全球需求疲软的负面影响,这波红利在第三世界疫情持续期间还会继续存在,我们还有时间。

5、发达国家因为疫苗接种率相对高,会先开放管控,他们经济复苏带来的更多是消费需求而不是产业竞争,其实也是有利中国经济。第三世界国家接种不会很快,裸开放的后果参见今年印度。

6、摸着发达国家过河!如果发达国家连口罩都不戴了,社交距离也不管了,还能恢复消费经济,那我们也可以逐渐放松。如果发达国家疫苗接种率已经非常高却还是压不住死亡人数和住院率,消费经济没有强劲反弹,那我们应该继续苟下去,管控下去。成为人类文明最后的堡垒!接收各种转移。
过河实况:如何看待原卫生部部长高强表示「与病毒共存」绝不可行?

7、当然具体到地方的疫情管控应该精细化,过度执行、层层加码、扩大化的需要打击一下,否则折腾别人也折腾自己。

8、总之,不要急,后天下之乐而乐。


user avatar   paizhaorushi 网友的相关建议: 
      

————2021年8月10日第一次更新————

本来这个答案老夫真心不想贩卖焦虑的。

但似乎某些朋友就是听不进好话,

所以没办法,只能继续搞点焦虑出来吓唬他们了。


部分朋友觉得冰岛从5月份开始就没人死于新冠。

因此他们认为,哪怕感染人数多一些,只要不死人,就没啥大不了的。

naive~

死亡不是唯一的bad ending。

死亡不是唯一的bad ending。

死亡不是唯一的bad ending。

这一点对于经历过非典的地区来说,本来应该不言自明才对,

为啥有那么多朋友选择性地忽略这一点呢?还是说根本就在揣着明白装糊涂?

那么走几个例子吧。

——比如这篇:

作者对土耳其安卡拉某医院共1007位确诊感染者做了跟踪调查。

结果如下:

大约5%-25%的受访者声称有这些长期症状:疲劳、呼吸困难、胸痛、失眠、注意力缺陷、记忆力缺陷


——再比如这篇:

作者调查了挪威第一波爆发期间卑尔根市共65位入院感染者和247位居家治疗感染者(换句话说就是轻症)。以上311位感染者占了第一波爆发期间卑尔根总感染者人数的82%。

结果如下:

dyspnea=呼吸困难,fatigue=疲倦,concentration problems=注意力障碍,memory problems=记忆障碍。以上全部是长期症状。

具体数据自己看吧。


——再再比如这篇:

作者调查了瑞士苏黎世地区共431位成年既往感染者(其中81位入院,其余的可以粗略理解为是轻症)。

结果如下:

自己看,懒得划重点了~


总之,类似的paper漫山遍野,想看更多的可以自己去搜,包你们大开眼界。

所以说啊,死不死人不是判断疫情危害的唯一标准,死亡更不是唯一的bad ending。

任由感染人数暴增的话呢,

带给个人的是三成左右风险患上长期呼吸困难、记忆障碍、认知障碍等一大堆后遗症。

带给全体人类的,则是按人口比例计算的整体失能和长期医疗负担。

按人口比例计算的整体失能和长期医疗负担。

按人口比例计算的整体失能和长期医疗负担。

好了,现在你们可以向病毒投降了。


————以下是原答案————

高老师毕竟有官方背景,说话不能太直白,不方便搞借外讽中的套路。

所以这部分就斗胆让身为群众的老夫来帮他补完吧。


一、

说到接种率高,老夫这儿正好有个接种率高到突破天际的例子。

——请品鉴:

以上是冰岛的接种情况,纵轴代表接种率,各个柱子代表不同年龄组,深绿色代表完全接种,嫩绿色代表部分接种,灰色代表没接种。

基本上可以代表现如今全人类接种率上限了,各位同不同意?

鉴于如此喜人的接种比例,冰岛于7月1日放松防疫管控。

……

……

……

——然后,请品鉴:

如上图,纵轴是每10万人新增感染人数(14日均值),横轴是时间,蓝色曲线是本土确诊病例,橘色曲线是输入病例。

大伙儿来感受感受吧,什么叫做原地起飞。

哦对了,忘了说,冰岛总人口36万。


二、

鉴于张医生等一小撮人可能还会抱有一丝幻想——会不会只是确诊多一点而已,医疗压力说不定撑得过去?

——对不起,请继续品鉴:

7月1日放开管控,8月5日雷克雅未克开始哭喊着医疗体系马上到极限

现在问题来了,

国内有几个地方敢跟雷克雅未克比医疗体系?


三、

归根结底,我们需要好好感谢冰岛。

他们身体力行,走了一个多月弯路,终于帮全世界证实了一个其实明眼人早就看穿了的道理:


user avatar   long-yu-42-71 网友的相关建议: 
      


user avatar   MarryMea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篇文章反对的“与病毒共存”指的是新冠病毒而非所有病毒,反对的“共存”方法是“防控得不怎么样就自称是共存”,文章表达的意见是要坚持我国一直以来的抗疫方法,但一些地方表达得不准确。

文章表达得不准确可以改,而抗疫方法不能乱改。我支持我国继续当前防控思路,细节可以改进,注意防止地方搞简单粗暴一刀切、管理不当造成损失。

例如:

据扬州市纪委监委 8 月 8 日下午通报,2021 年 8 月 1 日,该市广陵区湾头镇财政结算中心工作人员王强被确诊为新冠肺炎病例,并已造成 23 人感染。
7 月 29 日,广陵区湾头镇联合村核酸检测点设置不规范、现场组织混乱,导致在该检测点与王强密切接触的多名人员被感染,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7 月 29 日至 8 月 1 日,在对王强核酸检测混采阳性进行复检的过程中,邗江区有关方面在隔离管控等环节工作失职,落实防控措施不实不细,造成疫情扩散。

在共存方面,你的身体里本来就有比你的细胞数量还多的病毒在共生,其中呼吸道共生病毒包括一些冠状病毒;你的基因组里有一千多个已被识别的古代病毒片段,其中一部分在执行重要的生理功能,一部分看起来没有作用。EB 病毒、JC 病毒几乎感染了所有人,这些家伙平时对人是不致病的,在免疫抑制的人身上可以造成严重症状。

新冠病毒目前没有变成不致病或机会致病状态的趋势,不适合让其与较多的人共生。如果现在就要从头开始共生,让外国人负责做这个事罢。

人自己的逆转录酶已经将新冠病毒片段整合到一部分患者体内。目前那些片段看起来既无好处也无害处,现在还看不出今后的演化影响。

德尔塔变异株在广州疫情中测得基本传染数约 3.2,称其如同水痘是外国的夸张(例如“美国疾控中心内部文件称其如同水痘”,其实该 ppt 的另一章节就声称德尔塔变异株的基本传染数约 5,与水痘的 8~9 差异巨大;测出的基本传染数有一定的信度范围)。不必将其威力想象得太强大。


user avatar   divinites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与病毒共存」基本上是未来的一种必然发生的状态,因为不可能要求全球封锁来消灭病毒。但是是不是因为未来要共存,现在就要放开,这个还是两说的。

放开是一个不可逆的决定,一旦放开之后,不考虑未来的变种,就现在的Delta毒株的传播和逃逸疫苗的能力,即便是全民接种了疫苗,也会出现此起彼伏的小爆发。当初武汉一地爆发,全国封锁了许久才压下去,如果多点爆发,那么病毒全面开花之后,再次封锁也是不能清零的了,只能去被动的承受后果,而这个后果是什么,是不是有了疫苗加持之后,能达到大约达到流感的水平,目前还有待于观察,毕竟英国和以色列也才开放了不久,「如何和新冠共存」已经有国家开始摸着石头过河了,虽然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喜欢第一的感觉,但是真没有必要在这方面充当先行者。

等欧洲和美国的开放一段时间之后,看当地的数据,死亡率和传播率,来决定是逐渐开放,还是组织打了加强针之后再说,还是继续维持政策一段时间等更好的阻断传播的疫苗,这些都可以进一步讨论。欧美从一开始就是搞宏观控制,旨在压平曲线,在早期有一点尝试之后,就放弃了微观的流调阻断,也就是放弃了清零的努力。这种情况下,随着疫苗覆盖率的增加,宏观的措施一步步放开,是可以理解的。比如英国的感染人数,飙到一天五万之后,现在也开始了自然下降——当然科学家们还在理解为什么在下降。

但是中国现在依然能够用流调和局部封锁的方式清零,这个时候一旦放开,意味着病毒会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指数传播的过程,这个过程会对民众造成很大的心理冲击:从每天一万到每天五万,虽然增加的很多,但是其实对生活方式的影响并不大;但是从零到每天五万,这个心理的震撼就大多了。

很多人说冬奥会一定会开放,其实是不一定的。现在海关都积累了很多的接机,隔离和转移的经验,完全有能力可以让运动员,教练等团队走奥运通道,住奥运村,和正常的中国民众完全隔离——这倒不是说冬奥会一定会这么做,而是目前有这个能力这么做,让冬奥会不成为一个「必须开放」的deadline。

即便是只算经济账的话,也有很多定量的问题需要解决。说中国现在是闭关锁国,其实是不对的。相反作为世界工厂,中国依然在源源不断的给世界其他地区供货,当然也从世界其他地方进口原材料。

这种「放货不放人」的模式当然一定是对经济有负面影响的,但是这个影响到底有多大,和放开人之后传播所造成的医疗压力,以及因为感染新冠隔离而造成的劳动力损失相比,这是可以去估计的,这也是NBER上不少工作论文现在在做的事情。

总之,如果当初没有守住,现在和欧美一样属于一个低水平流行的状态,那么放开也就放开了;但是现在是一个基本清零的状态,那么等一等开放国家的数据结果,获得更多信息之后再做决定,应该是更谨慎,也是更负责任的选择。

我觉得高强和张文宏的文章表面上针锋相对,但是并非是水火不容的。「与病毒共存」是一个长期的必然,但是什么时候,用什么方式来开放还有待于进一步讨论,现在就急于打开国门未免操之过急。


user avatar   zhuangshilihe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人类与病毒是什么关系?笔者认为是“有你无我、你死我活”的关系」

「我们知道,人类最终战胜病毒需要依靠能够杀死病毒的药物」

不知道传染病学的教授看到这些话会不会两眼一黑……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高部长认为「人类与病毒共存」绝不可行。对于这个「共存可能与否」的问题来说,我不是预言家,无法预知未来是否真的是这样。但我们完全可以回头看看人类的历史,找找人类历史上是否曾存在过一个「新的冠状病毒」与人类共存的案例,而巧合的是这样的例子可能还真有一个。

我们都知道,此次新冠疫情的罪魁祸首是「新型冠状病毒」。既然是“新”的那也一定也是有的,而所谓的「旧型冠状病毒」除去03年的SARS其实指的是在此次疫情前就在人群中广泛传播的四种会引起感冒的人类冠状病毒:229E、OC43、NL63和HKU1

有趣的是在03年SARS疫情之后对冠状病毒的研究中,科学家们发现感冒冠状病毒HCoV-OC43很可能就是造成的1889-1890年流感大流行的罪魁祸首。这场一百多年前疫情也被称为俄罗斯流感(Russian Flu),据估计这场席卷全球的疫情很可能造成当时全世界超过100万以上的人口死亡、而病死率(CFR)估计在3%~8%不等。[1][2] 我们要知道,当时全世界只有15亿左右的人口,而且平均年龄要比现在年轻许多。当时百万以上的感染死亡很可能相当于现在的千万左右,可以说是能与新冠匹敌的相当烈性的病毒了。

特别是在上月,Microbial Biotechnology 上所发表的一篇综述详细列举了HCoV-OC43为1889-1890年疫情病原的临床证据。[3]该研究所列举的证据包括20世纪早期不同年龄患者的血清抗体、通过基因突变率计算出的进入人类的分子时钟时间以及当时疫情中医生所记录的临床报告和症状描述。特别是当时医生所描写的临床症状与此次的新冠非常相近而与其它可能的H2/H3流感病毒症状相差较大,比如当时的患者在感染后往往出现了多器官症状(呼吸道症状、消化系统症状、包括味嗅觉丧失在内的神经系统症状)、康复缓慢且常有长期后遗症(Long-covid)、多器官血栓、高龄患者死亡率奇高而婴儿儿童则几乎没有出现有症状的感染(流感则是老年人和儿童的死亡率都很高)

看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有疑问:如果HCoV-OC43真是造成1889-1890年上百万人死亡疫情背后的烈性病毒的话,那它又是如何在当下成为了一种温和且依靠喝热水就能自愈的普通感冒病毒了呢?

一个可能的原因是由于HCoV-OC43传染能力非常强,我们大多数人在很小的时候基本都会经历过至少一次以上的感染。因OC43病毒对儿童来说症状非常轻,基本就只是一个普通感冒,几乎所有人在儿时经历过这样的感冒之后我们就获得了对OC43病毒的免疫记忆。此外由于我们每次发生OC43冠状病毒造成的感冒之后所产生的抗体水平也会随着时间而逐渐降低,在人群整体抗体水平降到比较低的时候病毒就又会造成一波波的人群周期性传播。这一点也在一篇Nature Medicine的研究所发现的人群对各种感冒冠状病毒的抗体存在两年左右的周期变化中得到验证。[4]

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在一生中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会经历相当多次的HCoV-OC43冠状病毒感染,每次感染都会让我们的身体加强对其的免疫记忆并让身体对它的抗体保持在一定的水平。这样哪怕随着年龄增长病毒感染死亡率也跟着升高,但由于年轻时长期反复感染所造成的免疫记忆强化,即使在危险的高龄阶段,在没有疫苗没有药物的大多数情况下它的感染对我们身体来说也只会是一种普通感冒罢了。

当然HCoV-OC43冠状病毒和此次的新冠病毒虽同为RNA冠状病毒但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区别,如HCoV-OC43病毒进入人类细胞的受体是Neu5Ac,而SARS-CoV-2则是使用的ACE2受体。除此之外要想最终成为如目前HCoV-OC43这样的与我们共存的感冒endemic而非烈性致命的pandemic也需要不少的条件:

  1. 传染力必须足够强。只有传染力强,才能让大多数人能在年龄很小症状轻微的时候就能有过感染经历并产生免疫记忆。很明显像武汉时这样R0为2~2.5左右的原始毒株很可能就无法达成,但delta株这样R0可能高达6以上的变异株则有比较大的可能能够满足此条件。
  2. 疫苗效力不够强且非终身有效。如果疫苗效力非常强且终身有效的话,新冠就很有可能就像天花、脊髓灰质炎病毒一样通过疫苗就能被消灭或近乎于消灭了。
  3. 由病毒抗原漂变(antigenic drift)所造成的免疫逃逸水平相对较低。这样身体每次免疫记忆被唤醒后产生的中和抗体效力并不会因病毒变异而损失太多。目前对新冠中和抗体的研究表明,虽然不同变异株存在一定的抗体逃逸现象,但总体而言无论是感染康复还是疫苗接种后所产生的中和抗体都仍然是比较有效的。当然如果新冠也出现流感式会造成大幅免疫逃逸的抗原转变(antigenic shift)的话很可能就不会满足此条件了,但我认为拥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士应该都能从原理上对新冠会不会出现流感式的抗原转变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4. 多次感染加强免疫记忆后重复感染的症状足够轻微。这样因抗体水平降低而造成的重新感染的症状始终保持在一个比较轻微的状态。但目前由于疫情发生时间还比较短,缺少足够的临床数据来证实或证伪新冠是否符合此条件。

当然新冠病毒最终是否会变成下一个如HCoV-OC43那样的人类社会中所流行的第五种感冒冠状病毒,或者是如天花般被疫苗甚至非药物干预的防疫手段在世界范围内成功消灭的病毒,抑或是成为一种人类历史所没经历过的病毒模式?这个问题的答案我想在未来的一两年中我们就能通过疫情情况得以进行大致的判断了。

参考

  1. ^1889年俄国流感4个月席卷全球 百万人丧生 http://news.sohu.com/20130414/n372619686.shtml
  2. ^Wikipedia: 1889–1890 pandemic https://en.wikipedia.org/wiki/1889%E2%80%931890_pandemic
  3. ^Clinical evidence that the pandemic from 1889 to 1891 commonly called the Russian flu might have been an earlier coronavirus pandemic https://sfamjournal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111/1751-7915.13889
  4. ^Seasonal coronavirus protective immunity is short-lasting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1-020-1083-1

user avatar   dao-b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对病毒共存这件事没有观点,因为我个人觉得现在讨论疫情会如何结束,为时尚早。

我对未来的观点是开放国门是迟早的,但何时开、怎么开,现在无法判断,确定的是肯定不是现在。

我这里就单纯列一下英国正反方的意见。

有点长,得忍一下。

一、反方,觉得不可能共存

作者是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的生物医学材料博士、《卫报》的科学编辑,Ian Sample。他认为不可能像流感那样共存。

新冠病毒的传播速度比流感快,并可能导致更严重的疾病。新冠病毒潜伏期更长,而且感染者具有传染性的时间更长,这使他们更容易传播疾病。

季节性流感已经存在了足够长的时间,以前的感染经历和疫苗保护减少了感染和死亡。对以往流感爆发的分析表明,季节性流感的 R 值(感染者将病毒传播给的人数)平均约为 1.28。这意味着一组 4 人的流感患者可能会将病毒传染给另外 5 人。

冠状病毒比这更容易传播。delta毒株的 R 估计约为 7,因此在没有疫苗和其他干预措施的情况下,一个病例平均会感染另外 7 个。随着疫苗接种计划的推进和病毒的继续传播,对冠状病毒的免疫力将降低 R 值,但低至多低尚无定论。

冠状病毒比流感更致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老年人对这种疾病的易感性急剧上升。在2015-16年至2017-18年的三个流感季节中,季节性流感估计导致44505人死亡。2021年前9周新冠就达到了这个死亡数字,一个主要的区别是流感数据考虑了流感疫苗的保护,50%的有效性被认为是好的。

新冠疫苗应该对Covid死亡产生更大比例的影响。到目前为止,英国最常用的Covid疫苗——牛津/阿斯利康和辉瑞/biontech疫苗——将Covid住院的风险降低了90%以上。因此,疫苗接种计划使Covid - 19死亡人数大幅下降,在过去一周降至每天不到20人。

但是疫苗在预防死亡方面的作用远大于预防病毒传播,因此预计新冠病例在一段时间内还会上升。流行病的规模越大,病毒就越有可能找到未接种疫苗或未受到疫苗充分保护的弱势人群。虽然疫苗大大削弱了病例与死亡之间的联系,但它们不太可能完全打破这种联系。

不过,冠状病毒、流感和针对它们的疫苗之间的差异很容易掩盖一个更根本的问题。学习与冠状病毒共存,就像我们与流感一样生活并不意味着社会可以从容应对。

每年,一个全面的全球监测网络都会检测哪些流感变种正在流通,并且最有可能在下一季构成威胁。该信息决定了哪些毒株进入年度流感疫苗,然后在既定的运动中推出。在整个流感季节,公共卫生当局都会发布病例数,并在需要时更新他们的医疗建议。

目前还没有这样的全球冠状病毒系统。尽管运行良好的机器可以保护世界免受流感的侵害,但在典型的一年中,该病毒造成的死亡人数仍然很多。每年冬天,流感都会给 NHS 带来巨大压力,有时会将其推向崩溃的边缘。对于卫生服务部门来说,与冠状病毒共存意味着学习在每个冬天随着冠状病毒和流感的到来而忍受双重浪潮。

二、正方,认为可以共存

作者是英国公共卫生学院和皇家公共卫生学会的成员,Andrew Lee。他认为现在重新开放是合乎逻辑的。

英国首相宣布,英格兰将在7月19日彻底解除限制。目前关闭的企业将被允许重新营业,活动和室内集会的出席人数限制将被取消,使用社交距离和戴口罩来控制病毒传播将成为自由裁量权。政府表示,这将是一种与病毒共存的新方式的开始。

批评者称这一决定风险很大,并指出它可能对健康产生重大影响。不过,最终何时取消限制是一项政治决定,必须考虑许多相互竞争的观点和利益,公共卫生问题只是其中之一。平衡提早而不是晚举的危害和好处是很困难的。总会有取舍。

通过扰乱教育、就业、医疗保健和社会活动,封锁和其他行为限制本身会对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医院治疗的进一步延误、限制的心理影响以及失业的普遍后果都需要考虑在内。

但同样,也有人担心现在不是时候。感染人数正在迅速增加,每天报告的新病例超过 27,000例。取消限制肯定会导致病例进一步增加——卫生部长曾表示,夏季每天可能会超过 100,000 例。

然而,由于疫苗提供的保护,完全接种疫苗的成年人患严重疾病的风险降低了90% 以上。感染和住院之间的关系已被大大削弱。COVID-19住院和死亡人数正在上升,但增长速度较慢。数字仍然很低。

事实上,英国是世界上 COVID-19疫苗覆盖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超过 60% 的成年人已完全接种疫苗,超过 80% 的成年人至少接种过一剂。对于接种疫苗的人来说,感染可能是轻微的。现在大多数感染往往发生在未接种疫苗的年轻人身上,他们因 COVID-19 而患上严重疾病或死亡的风险非常低。疫苗接种工作正在进行中,因此人群中的疫苗保护水平不断提高。

但全面重新开放可能会给公众一种错误的印象,即感染风险现在为零,但并不是这样。即使疫苗已经降低了 COVID-19 的致命性,这种疾病仍然会产生相当大的长期健康后果。许多人可能会长期感染新冠病毒,但人们对它仍不太了解,对它的卫生医疗支持也不太发达。

综上所述,这些因素决定了是否完全取消限制是一个难以平衡的决定。但实际上,问题可能不是现在是否是解除限制的最佳时机,而是现在是否是开放的最坏时机。

从第三波和模型研究的当前轨迹来看,完全重新开放后很可能会出现许多感染,无论何时发生,病例甚至可能超过第二波中的病例——尽管预计医院人数和死亡人数会增加低得多。由于疫苗覆盖率的增加,延迟解除限制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感染和住院治疗——但并非完全如此。

它也可能会将当前的第三波延长至秋季——而不是现在达到峰值——增加了在今年晚些时候再次达到峰值的风险。因此,在 NHS 的工作量由于通常的冬季压力而增加之际,稍后解除限制可能会给 NHS 增加压力。鉴于取消最终限制后案件不可避免地会增加,现在重新开放是合乎逻辑的。

接下来发生什么?

允许在英国发生更多感染,特别是在未完全接种疫苗的人群中,存在潜在危险变异出现的风险。然而,预测下一个变体将在何时何地出现并不容易。世界上许多国家/地区的感染水平很高,而且我们尚未完全了解其传播变种。

因此,需要对英国和世界各地的变体进行持续监控。如果一种新的令人担忧的变种出现并迅速传播,尤其是一种能够逃避疫苗保护或引起更严重疾病的变种,那么政府可能不得不考虑重新引入一些公共卫生措施。这可能包括锁定。如果大流行教会了我们什么,那就是需要灵活应对这种不断演变的病毒并迅速采取行动。

该病毒很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流行并持续存在。它可能会遵循与它的表亲、其他人类冠状病毒类似的路径,这些冠状病毒不断传播并每年引起普通感冒。因此,正如政府所建议的那样,我们确实必须学会与病毒共存。

这意味着要接受这样的风险:每年都会有一些人被感染,一些人会死亡,就像其他呼吸道感染一样。但我们能做的减轻这些风险的事情并没有改变。确保建筑物有良好的通风,在高危情况下使用口罩,避免人群和密闭空间,在生病时进行自我隔离,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在明智的情况下做好准备的事情——即使它们不是强制性的。

我们还需要注意的是,一些人即使接种了疫苗,仍然会因为他们的潜在健康状况或年龄而面临更高的风险。因此,维持某些保护性行为不仅是一种自我保护,也是我们保护弱势群体的集体责任的一部分。

最后,除非儿童也对COVID-19免疫,否则我们不可能实现人口免疫。没有免疫力的儿童可能成为感染的宿主,儿童的疫情可能具有破坏性和危害性。因此,针对COVID-19的儿童免疫接种是未来可取的步骤,但这将取决于是否有安全有效的疫苗。


user avatar   liang-gong-chun-ri-xiao-shun-n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来来来,老伙计,从今天开始,咱再也不要受过度防疫的罪了。

作为代价,我们每四个月,就冲你脑袋上来一轮俄罗斯轮盘赌可好?

放心,这是四十八个弹巢的左轮手枪,里面只装一发子弹,扣下扳机时击发的概率只有百分之二点零几,和大号流感差不多。

至于什么时候结束?那我们可说不准啦…




                             10 

相关话题

  本届奥运会中国队 6 天 12 次创造新的奥运纪录,你有什么想说的? 
  疫情期间,公司要求必须返岗,如果乘车受感染或回单位受感染,怎么办? 
  郑州一医生确诊,前 7 次检测结果为阴,第 8 次才显阳,德尔塔具有高隐蔽性吗?防范还需要注意什么? 
  如何看待高市早苗宣布参选自民党总裁,力争成为日本首位女首相?这将产生哪些影响? 
  如何评价上海一商场未打疫苗不被允许进入,你认为这样的处理方式合理吗? 
  3 月 12 日吉林新增本土确诊 1412 例,无症状 744 例,目前当地情况如何? 
  如何看待美记者称很多美国人不相信新冠存在? 
  如何看待东北小伙坐高铁误入武汉,滞留医院搞卫生每日赚得 500? 
  如何看待碧桂园收购富力物业 100% 股权? 
  英国的「群体免疫」政策是否会使中国、意大利「严防严控」的努力功亏一篑? 

前一个讨论
张文宏「要学会与病毒长期共存」言论引争议,如何从科学角度分析其可行性?
下一个讨论
中日黄海海战中,日舰五艘被重创却无一艘沉没,那么是否在某一交战时刻有很大机会击沉一艘日舰?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