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中产不应该高兴吗 你们天天担心的生育率问题不做了吗
哦 原来是“为什么不补贴我”
因为给你性价比太低
之前知乎这类帖子 中产天天巴望着北上广学区房 985211名额 X万起步补贴。
就算真讨好你们 你们也不会多生一个孩子 而是会放在第一个孩子身上投资
这个没错。
所以铁拳按照性价比也不会补贴给你们。
这下面一片嫌弃少的,
“不上补习班怎么养孩子”“不吃几百元一罐奶粉怎么养孩子”“不上N种兴趣班怎么养孩子”“没有学区房怎么养孩子”
这就是不补贴你们的原因
一边担心穷人多生孩子以后和我内卷怎么办
一边又担心以后没人做外卖快递让我享受廉价劳动力怎么办
最好在我之下安安心心给我做蓝领打工付养老金,在我之上 把上面的全分配给我
至于50%分流,我告诉你一直是50%分流,以前分流比例更高,为什么知乎是竟然有正常人考不上一本?
现在担心自己孩子被分流这是很有意思的
某些人一直喜欢说统战价值 统战价值这个东西可不是只有在外国人身上,国内可也是有高低的
割你们中产补贴穷人也是统战价值中的一环吗
至于说run,run的价值在于大多数人run不了
十四亿人也想举国加入美利坚呢
看到很多人在吐槽“500块钱有啥用”,那么我们首先就要建立一个概念:一个月500元(三孩的话每月是500x2),在攀枝花这种地方,到底是多少钱?
还是直接上数据吧(来自攀枝花市2020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209元,增长5.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938元,增长8.6%
换而言之,在攀枝花,城镇居民平均月可支配收入不足4000元,农村居民平均月可支配收入刚过1600元。
那么一个月500元的补贴,相当于城镇居民月可支配收入的13.6%,农村居民月可支配收入的30%。
用比例来看,这个补贴力度,可以说是相当可观的。
知乎毕竟是一个一二线年轻人为主要用户群体的社区,因此大家在育儿这件事情上,主要还是参考身边以及互联网上的经验与数据,那么必然形成两个偏差:
因此,这种情况下,大家看到的更多的就是诸如“私立医院生子”、“从小各种培训辅导”、“高价婴儿食品”这种放在全国看颇为奢侈的育儿方式。
但是攀枝花的经济水平,显然不是如此。很多一二线觉得必须的投入,也并非三四线地区会去做的消费。
我恰好就是在四线以下地区长大的,以我从小成长的经历来看,即使“内卷”,小城市的花销也远没有一二线那么夸张。
或者不妨更直观一点——直接把这笔补贴和低保做比较(毕竟低保意味着政府综合评估后对于在当地生活的基本成本)。可以看到500元介于城市低保与农村低保之间,在我看来是攀枝花市政府可以说是相当有诚意了。
从收入比例来看,这或许能覆盖攀枝花市的大多数群体(毕竟我国的收入分配下,平均数高处中位数不少),那么不管激励的效果/转化率如何,至少从基数上来说,补贴力度是到位的。
而至于说对谁会真正起作用(也就是愿意生娃),我觉得至少有两种情况:
所以总的来说,确实因为生育成本的高企,一二线城市的生育率看上去像个死局,但是像攀枝花这种地方,通过经济、政策刺激,还是存在重新拉起生育率的可能的。
退一万步说,发钱总比不发好。有攀枝花做榜样,如果各地政府能在这个事情上卷起来,也不失为一件好事,不是么?
国外虽有旧例可寻,但在国内,这是首开先河,无论如何,佩服其勇气。
一定会有人说“500块够干嘛”,所以把这句话放这里先预备着:您为什么不喝肉粥呢?
在这6亿人中,有546万人没有任何收入,有2.2亿人月收入在500元以下,有4.2亿人月收入低于800元,有5.5亿人月收入低于1000元,有6亿人月收入低于1090元。如果以1090-2000元标准来界定中低收入者,则该群体的人口规模总量会达到3.64亿。也就是说,中国月收入低于2000元的人数达到9.64亿
有的东西,就是一层窗户纸,不捅破,所有人都装傻;一旦捅破,人心思潮就变了,再也回不到过去了。如果说前几天从课外教育开刀,并蔓延到房地产的一系列组合拳还有点“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意思的话,现在就真的是明牌了
—— 千大万大,人口最大。千多万多,人口不多。
从长远来看,决定一个国家命运未来的,始终还是受教育人口的数量。
如果是为了解决人口问题,发钱当然不是上策,甚至可能都不能算中策。
但是,作为昭示天下风向之变的檄文,生孩子发钱,乃是上上策,檄文如刀,没有比这更锋利的了。
决心已表,至于之后怎么做,那就是发挥先锋队的主观能动性了。
我还是那句话,现阶段所有的政策,办法,都是鼓励有生育意愿的人尽可能多生
对于不想生的人,几乎起不到任何作用
装修公司都知道去搞楼盘业主的电话
你见过哪个装修公司是毫无目的盲打推销的?
这种补贴,二十年前这样搞,效果好很多
那时候是反正我都要生,你给钱我多生一个呗
现在是大家不想生,你发个优惠券还能有多大作用呢?
要我说生育这个事已经过了补贴的窗口
到了要刺激的阶段
这个刺激不够大,就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
时代不一样了,客观的环境也不一样了
二十年前,可能城里人是一种活法,农村人是一种活法
大城市里的人跟小城市的思维方式完全不一样
城市当然是分了三六九等,可随着网络普及以及人们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人们的很多观念却在趋同
难道攀枝花的人就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读重点,读名校,以后可以找个体面的工作
而是就想自己孩子义务教育结束就去流水线?
攀枝花的父母一样要补课,要投入巨量的资源给孩子啊
哪怕一线城市买个厕所的钱够他们买一套别墅
孩子补一年的课够他们补五年
可内在的逻辑也是一样的
同样压力也是一样的
毕竟他没有办法在北京挣钱拿到攀枝花消费
况且就当下经济这个形势,无论是国家还是我们普通人
先保住自己的饭碗保住自己的安生日子再说吧
这只是开始
恭喜攀枝花市民,公开信息显示2021年6月12日及以后生育的,符合上述基本条件的即可领取育儿补贴金。
每月500元,一年6000元,可以领到孩子3周岁,也就是每个孩子能得到补贴了18000元。
看起来不多,但在攀枝花这种三四线城市,还是能起到补贴家用的作用的,有总比没有强,最起码让整个社会看到了计生政策的切实转向。
我们知道国外有很多鼓励生育的案例:
1、日本:有「育儿减税」方案,而职业妇女在家照顾幼儿,则有「留职有薪」方案,妇女可领工作时40%的薪水在家专心育儿。另外,日本政府也鼓励幼儿园延长托儿时间,减轻双薪家庭的育儿压力。
2、韩国:针对结婚、生育、子女养育等环节制定了奖励政策。例如,政府面向月收入低于一定水平的新婚夫妇每年提供5万套保障性住房,为怀孕女性提供一定的产前诊查费用,子女不满6岁时,女性可以有1年时间在家养育子女,每月可领取40万~50万韩元的底薪,并保留职位等。
3、俄罗斯:在俄罗斯,生育子女多的妇女会被人们称为“英雄母亲”,不仅放产假3年,而且工资奖金照发,职位保留到产假期满。
4、新加坡:在产假方面,强制性的产假有八周,产假期间 员工领全薪,非强制产假则有16周,假期长短由雇主与劳方协议,员工在非强制产假期间领半薪,工资成本由政府负担。此外,每个小孩的育儿津贴折合台币约每 月7500元,两个小孩以上的家庭,给予高免税额及特别扣除额,生到第三个小孩,还可分配到国宅。另外还有「婴儿红利」计划,政府会在一对夫妇生第二个或 第三个小孩时,将钱存入夫妇的户头,供应其支付托儿所或幼儿园的费用。 除了产假与津贴的发放外,星国政府也积极设置婴儿托管服务,目前约有二十多家婴儿托管中心,可照料三百个婴儿,星国政府更计划在未来五年,将婴儿托管中心增加至三千个。
5、瑞典:为了鼓励父亲多休产假,瑞典的社会保障部门还设立了奖金,在休够法定的60天产假后,父母每多休30天产假,就可多领取3000克朗奖金,如果父亲和母亲在休产假上做到“完全平等”,即每人休假240天,这对父母可领取135000克朗的最高奖金。
我们发现国外鼓励生育的政策,不只是单纯的发红包,还有很多住房,育儿,工作假期等后续政策跟进。
有很多人说国外都这样做了,人口也还是在下降,所以国内没必要跟进。
我要说的是,如果国外不这样做,人口对下降得更快,他们的国家早就萎缩了。
还有很多人说强制要求企业给孕妇放假,全额发工资,会导致女人在职场受歧视。
其实产假期间发放的工资,完全可以国家掏钱。
有很多人说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不应该搞这种高福利,透支国家经费。
我要说的是,现在我们的福利不是太多而是太少,继续这样下去才会透支国家的潜力。
一个瘦子才吃几天饱饭啊,就开始担心糖尿病了。
不要一出什么新政策就瞎担心。
有人说奶粉都不够,那就代表国家还没想让你生,你别着急,先排队,比如你想要每月每孩5000补贴,但是到了3000补贴的时候,愿意抢补贴的人生的孩子数量已经远远多过国家预期,那你就不用生了,没关系。
你觉得好像“我生孩子是替国家解决麻烦,所以国家要满足我的需求”,其实这事儿也内卷的,你生孩子金贵,那就优先给不那么金贵的,人齐了你也就不用替国家解决麻烦了,因为不麻烦了,是这个道理。
补贴一定是逐步释放,因为能生孩子的人太多了,大家的需求肯定是阶梯式的,所以不可能白白多花钱去满足顶部需求群体一步到位的想法。
500*10000000*12=600亿
10万儿童一年的补贴还比不上一个大型企业一年的营收。
一千万儿童一年的补贴还比不上一个很多地级市一年的财政预算。
但是的的确确可以增加低收入人群的生育愿望,而且,攀枝花的价位绝对不是最低,更低照样有效果。
总而言之…白领阶层不愿意生不代表别人不愿意生,中国还有很多低收入家庭属于可生可不生状态。
所以这笔钱肯定有效果,虽然后面会有边际效应,但是至少短期内是足够刺激生育愿望的。
所以
我觉得知乎er在看到三胎这个政策以后就应该意识到政策制定者已经不指望这个群体能生多少个了,以后的政策都是在鼓励知乎上不存在的人生孩子。
我举个例子,我的研究生同学们,年轻点的24-25,年级大点的26-28的,别说生孩子,连个结婚的都没有,眼前的大事是毕业和找工作,之后是买房和结婚,生孩子的优先度很低很低,就算是家里负担起愿意生的,考虑到职业发展、买房和结婚的时间差,第一胎怎么样也得30起步,这个岁数一胎还能指望生多少个?更别说大部分小镇做题家根本买不起房,结不起婚生不起娃。所以大城市中产生育率低,一方面是主观不想生,另外一方面也是客观上没法生。
然而我过年回家,发现初中就辍学的同学的第一胎已经快上小学了,刚刚生了第三胎(我不知道要不要交罚款),一个月500元对他们来说虽然不算多,但是绝对不少了。
大城市中产和小城市农村地区的教育观念完全不同,知乎211以下不算人的梗不谈,大城市中产的最低底线基本是本科了,但是本科其实远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现在中考高中录取50%,本科录取又是不到50%,在孩子智商服从正态分布,城市孩子还得面临更多诱惑的情况下,不去砸教育经费,想保证本科都很难,更别提985211了。
而农村的教育观念就完全不同了,我和乡下一些亲戚交流,他们普遍觉得读书好固然好,但是读书不好也很正常,读书不好早点出去打工赚点钱回家能娶的起老婆就行,所以小城市和农村的教育策略往往是如果你能读,家里就尽量支持你读,不会读就拉倒,也不会花钱去补课、出国强行续个学历。
所以大城市中产和小城市农村的教育经费完全是两码事,大城市中产的教育观念类似于氪金玩家,每次池子无论如何,氪金300抽也得抽出SSR,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的理念类似于零氪和微氪玩家,能抽到SSR固然好,抽不到普通角色也不是不能玩嘛。。。
相比较个税的儿童教育加计扣除,这种补贴才是刺激生育的正经方法。
在没有个税的普遍征收的情况下,这种加计扣除的减免都是负激励。减的人不在乎这点钱,在乎这点钱的人减不了,远不如发补贴。
比如按现行税法,一个年收入十万以下都人多生一个娃一分钱都不减税,十二万的一年可能都减不了360元不够一顿饭钱,百万年薪的倒是一年能减5400元,可能够他一个月油钱。
问题是财政到底应该给谁去补助?
假如把一切减免税看作广义的财政补助,那么等于是政府在给高收入者提供补助对低收入者视若无物。
我们都知道经济学应该基本观点是效用递减原则,同样的产品消费越多效用越低,钱本身也适用这个规则。百万年薪的5400可能只是一顿不太奢侈的大餐,而低收入者的5400可能就是一个家庭半年甚至一年的生活费(全国六亿人口月收入低于一千元)。
所以我们到底把这笔钱补助给谁,他更愿意生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