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觉得是浪费,浪费的原因是什么?是国内的高端行业的岗位数量不足以覆盖每年名校生的数量。高端行业,高端岗位太少了,即使每年名校的录取率还是那样,名校毕业生的绝对人数还是很多的。
一句话,中国不缺人才。至少对于现在的行业现状,是真不缺人才,缺的是吃苦耐劳没脾气还对工资没有要求的技术工,这是职场版的马尔萨斯陷阱。
欧美国家控制了很多上游的产业,附加值高,利润大,我国还没有打破西方国家的技术瓶颈,就只能是一次次地培养人才出来,然后放着自生自灭。
以现在中美对抗剧烈的程度,名校生派不上用场的情况还会持续个几年,直到分出胜负。赢了人才齐活,输了穷丑矮矬。
我学生是电力部门国企领导子女,她几年前就跟我说她们内部子弟工作有保障,但是内卷厉害,各个都要去拿个研究生镀金,在哪儿拿的无所谓,什么专业无所谓
但是大家懂的,国内国外研究生都有捷径,所以这对于她们来说并不是个大问题,又不缺钱,有的甚至读了一个再读一个,反正也不急着就业
所以,在她们系统里面,名校研究生打拥堂
福利特别好,她父母都在里面,父亲是某国企一把手,她说她老母亲一周只上三天班,在外面赚外快,如鱼得水
那么问题来了,各位同胞
你以为你拿了研究生,你没有关系就能进这些部门?
以我毕业在成都找工作经历来看,我就不说这些电力烟草部门肥缺了,就是普通的成都一圈层公务员职位,就算报纸上贴出来了招聘又怎样呢,你以为你能进去吗?
就连我同事这样的成都土著,是大学子弟,大三当时托了关系在某部门实习,她都说这些肥缺绝对没机会进去,她在里面经常听到凡尔赛,比如某人说怎么又出差去巴黎啊,都不想去了
呵呵,公费去巴黎,住五星级酒店,还嫌烦
这个跟文凭没关系,主要是跟你爸妈有关系
所以,好好做你的社畜,别想东想西的,你并没有去流水线卷烟的资格
为鼓励年轻人进入制造业,先是职业教育法,再是推行职教本科,还有教育厅发文鼓励初中生选择职业学校,中考分流。
其实人大武大硕士毕业争相进卷烟厂这个新闻很好地展示:只要大部分制造业的待遇,稳定性及社会地位看齐卷烟厂,甚至有的是师医公辞职读机械工程硕士进厂当操作工。到时候恐怕新闻就不是“北大八佰学子进衙门”,而是“清华八佰英才当工匠”。但如果不改善待遇,出台多少文件都杯水车薪。
因此只要等到“中国制造2025”计划时间点,我们的产业升级成功,中国制造可以像烟草那样横扫中国,消灭英美烟草日本烟草,乃至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待遇看齐卷烟厂也是板上钉钉之事,年轻人不愿进厂的现状将会被彻底扭转。只要参照卷烟厂建设制造业,“大国工匠”必然成为人人羡慕的职业。
为达成“中国制造2025”计划目标,近年来各地出台无数政策,规划大片“科技园”“产业园”“高新技术开发区”。短短几年,这些新规划产业片区里的房价都翻了一两番,里边售楼处小姐的收入都有不少看齐当地师医公,各种迹象表明产业升级必然成功,名校博士毕业也要争先恐后加入制造业的时间就要来临。
另外呢,一些被卡脖子的行业,比如半导体生产,基础工业软件,完全可以参照烟草专卖制度,搞半导体及工业软件专卖,给半导体生产及工业软件企业职工同卷烟厂一样的编制及待遇,相信我国半导体及工业软件被卡脖子的问题马上就会解决。
我上小学的时候,七十年代末,老师就告诉我们,美国连扫大街的都是大学生。
当时我们听了都非常惊讶,又非常崇拜,心想美国的教育水平太高了,居然人人都接受了大学教育,连扫大街的都是大学生。
后来长大了,大脑发育全了,才知道这是因为工作岗位少,竞争激烈,现在叫内卷,大学生因为找不到合适工作才不得不屈尊下嫁,去扫大街,把没有文凭的扫大街人挤走。。
如果把“扫大街的都是大学生”,说成“大学生扫大街”,味道就不一样了。女大学生上大学卖银,和女大学生卖银上大学,听起来就是不一样。说话的艺术很重要。
没毛病啊,卡拉赞没毕业你打什么卡拉赞?
再说原因,这里面最重要的原因,人生是马拉松,你没有把自己的资源和可能性最大化,你后半段会出问题。
卷烟厂工资高,为什么高?管一辈子么?很多事在当代都是瞬息万变,公务员和老师们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呢,你在那装起来了?
好,有的人说了,正经人谁还按照大学专业找工作?大家都是跨领域奋斗。
这说的没错,但是你得看你干的事情是不是有前景,是不是有可能性,你是因为自己喜欢,还是单纯的起薪高。
比如你像呼兰,哥伦比亚精算系研究生回国讲脱口秀,我觉得挺好,没问题,是因为他选的是自己擅长的,喜欢的,而且经过市场检验的新兴行业,而且事实证明他也干得不错。
可你们这些来卷烟厂流水线做工人的研究生是在做什么呢?
是,起薪高,然后呢?
你自己心里也清楚自己是怎么来的,也知道自己后面会怎么闲置,因为你根本就不是在一个有任何意义创造的岗位。
我有个朋友,在武钢最红火那几年,华科软件研究生,找武钢一个厂长的亲戚走路子,进去也是做日管员的工作。
干了七八年,武钢现在啥情况也知道,好出来了,啥都不会了,现在在家做家庭主妇。
之前薛兆丰说过一段话,他说人生其实是马拉松,你要计算一个年轻人的价值,不是看他当下穷不穷,他虽然暂时没钱,但是如果有好的机会,他是能积累财富的。
社会上有三种收入群体,一个是青春饭,年轻的时候赚的最多,多指的体力工作者,最近几年程序员也属于这类,第二类是平稳增值型,比如国企事业单位,办公室白领。第三类是厚积薄发型,比如博士,医生,一开始要读很多年的书,所以收入甚至是负的。但是一旦他们开始走上工作岗位,提升的速度要远大于前两类。所以我们要认识这三种工作类别的特性,要把眼光放长远,不要贪图眼前的小利益,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等你把年轻的岁月混过去了,即使明白过来,也为时已晚。
我们的父辈,哪怕是做小生意的,很多也是三十多,我们读小学初中才慢慢有钱吧?那时候他们也三十多了。
这种时候把自己按死在卷烟厂的流水线,我觉得很荒谬。
不要饮鸩止渴,很多事不是钱的事,计算下自己的未来价值。
热榜上另一个问题在问 :怎么看待本科学校学生被安排进电子厂顶岗实习,一个月只给五百基本生活费?回答是对学校和企业的一片切齿痛骂:剥削,专业不对口 ,学校拿学生血汗钱,能力浪费等等,骂得越狠赞越多 。
这个新闻更有意思。本科生研究生上流水线做枯燥的烟丝工或者包装工,八小时流水线,专业基本没有用,薪资相对不低,工作稳定,然后回答一片大声叫好,觉得劳动者的价值得到了承认。
一样的流水线,一样的枯燥无技术含量,但因为待遇和稳定,风评天差地别。
我要唱个反调。这只是个无奈的、内卷的和不算最差的选择,可以理解,但坚决不赞同或者推荐。
年轻人要有理想和追求。能不能在养家糊口的同时,在自己精力最旺盛的时候,在专业上做一些积累?做不动脑子,徒耗精力的产线普工?年轻人,你的职业规划呢?
比如写代码的进公司辅助编码,做机电的进厂做设备调试,做电子的进厂改造一下自动化设备,做英语的进厂翻译翻译技术手册。
热血沸腾的年轻人,眼睛里不能只有钱,更要有诗和远方。
20出头就在精神上躺倒,进生产线当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普工,这不是精神上的咸鱼吗?但凡有可以糊口的技术岗位,我就坚决不去枯燥的生产线。
那些人大,武大毕业生们,你们年复一年在生产线做着零技术含量工作的时候,会不会偶尔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想起高中拼搏时候的热血沸腾的激情和雄心壮志的野望?生产线上,天之骄子的自信在哪里,出色的学习能力有何用?
人,要从长远规划自己,不要做近视的咸鱼。985毕业生流水线做十年,未必比大专生技术岗位连续成长十年强。
这不是鸡血狠狠打起,这是要对得起不容易的你自己。
古巴烟民:我的雪茄是在少女腿上卷的。
中国烟民:切,那有啥的,我的香烟是人大研究生卷的。
看到前面什么教师寒暑假啦,公务员绩效啦,三明医改啦,总算说到一个真正该动的了。
我一直觉得最要动的就是两个职业,一个就是烟草系所有,绩效全拉了。这个行业真不需要高学历。高学历给公务员也比给烟草好,啥叫高学历给,高待遇给到哪里,高学历就去到哪里呗。当然烟草的高待遇不是给的,是利润实在太高,但也要考虑到这个利润就是靠在专卖法上的。当然烟草也是纳税最高的行业。合理性充足,公平性稀烂。
另一个就是医院烧锅炉,就是体制内的设备操作人员,比如医院的器械操作工、还有各种边缘化后勤人员,比如各类高效益企业的医务室、图书馆管理员等等,就是工作内容几乎完全相同,就是因为企业效益不同而完全待遇不同的工作。体制外可以说市场化,体制内这其实就是不公平。
怎么不能匿名了,好害怕啊!
既然是创业,那咱们可得按照生意的思路来。
有戏么?
有戏,这是目前短视频领域为数不多的明确方向——生活短剧。
但是每个创业者都必须思考一个问题:凭啥是我?
内容创作领域能成的创业者有这么几种类型:
1天生英才的
这种人一下生就主动了吃某个创业方向的饭,稍微做一做就能爆发。
有人天生幽默,张嘴有梗,声音有特色,或者脸长得好看也成。
不过人群里这种比例太少,可遇不可求。
2战绩辉煌的
行业老手,打工时间很长,简历上项目案例1~2页纸都写不下的那种。
内容领域玩到后面也是工业化的军备竞赛,有些人是大厂一路打怪升级,天赋可能稍差,但是拉拢资源、做生意、攒资源能力突出。
科班出身创业,胜率一般比较高。
3市场敏感的
内容行业的特点就是变化快。
我老说追风口不好,只要是因为很多人反应速度太慢,等他们去追的时候基本只有接盘一种可能。
但是市场上确实有风口追得好的人。发现早期市场机会,迅速入局,等到差不多的时间迅速套现出手。
回头还能靠讲课开班收割一拨二茬。
这种玩法到了至高境界,是自己就能造出风口。
说了这么多,每个内容创业者都要好歹想一想自己准备靠什么成功。
想了不一定就成,不想肯定不成,稀里糊涂的赚钱,最后会凭借实力亏回来。
更重要的是进行尝试,看看自己想的到底是不是对的。
比如给自己3个月时间,拍30个视频,看看数据上支不支持自己吃这碗饭。
去年有个大三学生问我全职自媒体,说看了一些大V成长历史颇为感动。按照学习成长方法坚持了半年多。
我问他数据咋样。
每周3篇,阅读数平均没到100。
看了几篇作品,我及时地制止了他,没啥天赋、知识储备不足,多流量不敏感。
大三学生时间有限,还是准备考研更重要一些。
如果是业余爱好,那无所谓了;如果是创业,记得给自己一个止损线。
祝愿这位朋友早日能找到“为啥是我能成功”这一问题的答案。
以上,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