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哗宠取宠新闻,严重点说就是挑拨矛盾贩卖焦虑的新闻。顺便追加个当时伍万元存单的样品,可能因为地域问题样式不同,但内容基本一致。为啥要贴这个图呢?因为请注意一下背面的存期和注意事项第四项,只有存期内的利息才会按照开户当天银行规定计算。超过存期没去取钱的,银行会按照到期当日的利率和你的原定存期做自动转存处理。再参照一下本文尾部的表看看利率吧。那么其实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老太太知道币值改革的事情知道那伍万元就是五元,但是1953年的时候存单上利率部分写的肯定是当年的一年期利率14.4%。所以在不明白银行自动转存和利率变化机制的人眼里,应该拿到的钱就是1953年到2015年62年的每年一次本息合计转存和14.4%的年利率计算的最终金额20960。那么老太太就会觉得银行少给了两万多块钱。
一、作为80多岁的老太,不知道1953年第一版人民币5万元能买什么嘛?不知道1955年全国开始使用第二版人民币么?不知道1964年第二版人民币也停止使用么?如果当年直接兑换一张第二版人民币的三元面值的你猜猜到今天能值多少钱?品相好点的四万以上。而且添1元其实可以换两张的也就是八万以上。那么问题来了,1964年以前把这种三元版人民币上交到银行进行兑换的人是否有权要求银行在今天进行每张四万元的补偿?
二、作为记者不应该了解这些起码的背景知识再做报道么?或者说即使了解也要出于吸引眼球的目的不在标题里标明“旧币”而是一味强调所谓五万和五十之间的差距,即使写到某社会学者关于旧版人民币面值的解说部分,也要强调一下所谓购买力问题,试问:你把钱存在银行的目的是什么?那么你强调购买力却刻意忽略了通货膨胀风险谁来承担又是为什么?延伸阅读一下,按照这个理论,那么我买房了结果房子贬值了是否找卖方赔偿我的损失?房子升值了卖方是否有权要求我补交与升值等价的房款?至于1953年人民币购买力到底什么水准可以看这个帖子真凭实据1953年初到1954年五月份之前东北地区的物价水平(多图片)_倒下是奔腾的江河_新浪博客
看看下面这些1954年没换用第二套人民币之前的票据上面的价格,四节电池12000元,一斤食盐810元,招待所的宿费一夜6000元,被褥使用费一夜1000元。
三、至于利率计算这一部分,记者不是专业人士,这本无可厚非,但是放着理财规划师协会的秘书长不去追问,而是问一个所谓在银行工作的职员,是不是有点舍本逐末了?其实这个计算方式还真不是没有(下面有历年存款利率表)。通过这个表格就能看出来从1952年到2015年以来这个存款年利率不论哪一种都是呈现越来越低的趋势。那么这个只需要百度就能查到的表格内容刻意的不放进新闻里提供基准参考,是否可以认为你这条新闻的目的就是调拨矛盾贩卖焦虑?
答案被推荐到了日报,看了下大家的评论,对回答做一点更新。
1、我觉得任何讨论都应该建立在事实本来的基础上。这个案例,我们已经明确的事实有两条,一是老太存的是一笔定额定期业务,而是老太存的5万元是币制改革钱的旧币,币制改革后这5万元就成了新币5元,这个5元与目前的人民币币值是等值的。
定额定期是科技不发达条件下出现的一种特殊的定期存单,面额和存款期限都是固定的,和现在的存单有很大的差别,存款到期也不转存。相应的计息规则在最早答案中有提及。
很多人对银行兑付给客户50元忿忿不平,却不愿意面对该新闻中我们明确知道的两个事实。这两个事实实际上是可以让我们算出来实际的利息是多少的,新闻中银行的工作人员也已经提及了。
2、媒体从业人员报道财经类消息的时候,需要加强自己的专业素养,这里的素养不是说我写出一篇吸引眼球的新闻,而是通过新闻给读者正确的金融知识,提醒读者了解各种金融常识以及可能有用的冷门知识。
比如,一笔多年前人民银行的定额定期,存款人想要取钱应该去找谁。我想这种被遗忘多年的存单应该还是有的,有的存款人可能因为根本找不到人民银行而放弃了自己的取款主张,更可能会有人看了记者的文章之后,觉得5万元只能取到50元,会放弃存款。实际上,币制改革之后的存款,是不会存在这么大反差的数据对比的。
又比如,存款人应该获得银行的利息。记者却找来一个不懂金融的专家,扯了一通购买力,但没有一家银行是按购买力来计算定期到期后的取款金额的。记者找了一个专家还不过瘾,还去误导注册理财规划师协会的秘书长,瞎聊一通购买力,人家秘书长就明确说了,“银行应是根据相关的方程式来计算”,这里的方程式人家应该是有前后文的。
★★★★★★★★回答更新分割线★★★★★★★★
谢谢大家的热情,已经忽略了好几个类似问题的邀请了。刚才翻了下,还是有三个类似的问题邀请。说明大家都很关注这件事情,但仔细看下来,很多人被50000和50的巨大反差给绕进去了。
已经有很多答案提到了币值改革的问题,了解了这个背景,我们就知道这个事情实际上变成了“老太5元钱存银行62年后取兑本息合计50元愤砸玻璃门”。
那么,5元钱存银行62年,究竟该给客户多少钱呢?我参考了网上的数据:
定期存款利率_百度百科做了一个简单的计算。假设客户1953年1月1日存入50000元,每次到期时本息再次按到期日的最高利率存入,假设今天取出,大约是178.68元。这个计算有很多问题,比如老太太实际上并没有到银行办理转存,因而复利计算是错误的;没有考虑了利息税(
利息税_百度百科);而且先后有不同文件,关于利息的计算方式是有差异的。
比如:1951年的
中国人民银行存款章程中是这么规定的:
第二十八条 计息:此项存款利息按存入日规定利率计算,到期一并结付。如到期不来提取,本行按到期日所结本息金额暂存;嗣后来取,照支取日最短存期利率按实存日数计息;不满最短存期者,概不计息。1980年中国人民银行储蓄存款章程
中的规定是这样的:
第九条 各种定期储蓄存款,到期不取,以后来取,其过期部分的利息仍照原存款数和原存单所定利率,算至取款日的前一天止。如遇利率调整时,其过期部分利息分段计算。自调整日起,照原存单所定存期的新利率计算。第十条 各种定期储蓄存款在原订存期内如遇调整利率,调高时其利息分段计算。调整日以前照原存单所订利率计算,从调整日起照原定存期的新利率计算。利率调低时,在原订存期内仍照原利率计算。
而在1992年版的
储蓄管理条例中的规定是这样的:
第二十五条 逾期支取的定期储蓄存款,其超过原定存期的部分,除约定自动转存的外,按支取日挂牌公告的活期储蓄存款利率计付利息。
第二十六条 定期储蓄存款在存期内遇有利率调整,按存单开户日挂牌公告的相应的定期储蓄存款利率计付利息。
上图便是我的计算。既然这个计算过程是有问题的,我为什么还要拿出这么一个参考数据呢?因为这个数据可以印证银行的数据并没有产生太大的偏差,不至于要去砸银行的门。
下面就网上所谓按照购买力兑付和按客户欠银行钱算利息两种观点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首先,任何的投资方式都是有风险的,钱存在银行,最大的风险来自于政策风险和通货膨胀。银行的存款利率,长期来看不可能赶上通货膨胀率的,定期存款时间越长,贬值越厉害。
其次,任何投资的风险,都应该是投资者本人承担。既然老太太选择了存定期,就不能再拿当年5元能卖多少东西对比今天可以买到多少东西,这属于机会风险。这就好比一个03年到银行存300万五年定期的人,不能让银行08年以存款初期可以购买几套房子来进行兑付一样。
再者,我们已经明确了老太太在银行办理的就是定期存款业务,那么银行自然应该按照定期存款业务的规定向老太太进行兑付,而不是违反规定去兑付。如果以舆论的压力让银行对老太太进行额外的补偿,那么带来的后果就是对银行规则的破坏。在当今的舆论环境下,银行业经营风险,很多时候有苦难言,基层从业人员应该是感受颇深。
最后,反对混淆存款和贷款这两种本质上存在巨大差异的比较。
以上只是简单粗暴的分析,期待专业人员指正和补充。
编辑该抓出来吊打!强调5万变50。为何不在标题注明”旧币”呢?
老太存5万旧币62年变50
另一个标题党例子
高考状元落榜清华
尼玛是区级状元,全省排名十八好不好!
我也来一发 村民路边捡一草绳被判入狱
你猜对了,草绳后面系一大黄牛。
上古年间有个笑话,讲的是国外一个老太太把100美元存瑞士中央银行,200年后子孙领了500万的故事。
然而200年前没有瑞士中央银行,也没有美元。而瑞士银行还执行着严格的—0.75%的负利率政策。
当年不少人就这么被忽悠瘸了,也不想想资本家真这么好心,那西方还不人均收入百万美元,毕竟200年前祖宗存点就啥都有了,花不完就再存点。
老太太的钱在当时能买一只母鸡了,然后鸡生蛋,蛋生鸡,子子孙孙无穷尽也。老太太应该找银行要一套北3环内的别墅。
我发现了,知乎平均视力不行还是理解能力不行?
文章白纸黑字写着1955年发行第二套人民币,旧币按比例兑换,第一套1万元等于第2套1元,这么难理解吗??? 全中国都换了,你没换,隔半个世纪出来要原值兑换???
这事要是出在津巴布韦,美联储都赔不起你
银行不是慈善家,也不是博物馆,知乎怎么这么多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呢?
银行要是你家开的你就没这么大方了吧
———————————————————————————
这就是当年的坏人变老了,20来岁自己存的钱,当时5万块怎么回事大家心里都清楚
老太太仗着什么闹?
因为法律给撑腰,怎么闹都不违法,砸坏的玻璃门八成不会赔偿,银行自认倒霉
谁弱谁有理,谁老谁有理
老太太把你打了,挠了,不违法,你得自认倒霉,你动老太太一下,她一躺,你就摊上大事了
换了其他人砸银行门试试?
既然闹不违法,那为啥不闹,反正天天闲的也没啥事,闹到你们怂了,没准多赔我点钱
为啥现在社会上这种事越来越多?
法律连最最基本的公平,公正都做不到
原谅我心里阴暗,我不觉得老奶奶真不知道62年前的50000到底值多少。
14年至今的库里,可以利用自己历史级的外线投射能力结合跑动能力撕扯对手的防守,最开始库里的无球没有这么强,就像起初的杜兰特一样,名声大噪之后,其他球队的教练组自然会根据你的特点重点看防布置防守战术。科比在争冠的那些年,在球队的意义是强力擦屁股机器,其他四个人怎么跑也跑不出战术了,得分又很难的时候,科比站出来不停的用两分去惩罚对方,最后依靠纯实力改变对方的防守策略,不得不包夹。诺维斯基07年以后基本大成,在进攻中就是面框或背身去冲击对方内线,作为一名内线,在进攻读秒阶段会接到队友的传球打高压球,你会发现他们大部分是为了弥补自己球队的战术不足,或在对方防守战术相对完美的情况下用自身能力强行改变对方防守计划,俗称擦屁股,这类球员是为了解决球队进攻便秘存在的。
也可以这么理解,上述球员,实际上也是一块球队的拼图,他们的功能是不讲理,争冠球队必须有进攻端打高难度球的人。他们在场上是在帮助队友解决问题。
这也是为什么大家说勒布朗废队友,这是比出来的。
在库里身边,格林,汤普森,巴博萨,大卫李们都有自己的职责,他们都有自己的专职,但同时,也会给他们很大的空间去发挥。
科比三连冠时期是没有这个说法的,那时候他对队友怎么想根本不关心,可以说,那个时期他想赢的不是总冠军,而是全世界,太贪,太自私。08年以后再看,除了阿泰斯特以外,所有队友基本都可以激活,队友进球球未必是他传的,但那个时期他懂得应该给队友一些空间,让他们发挥,也是他电影中说的,我现在终于可以相信队友了。
他们在夺冠时期是为了球队存在的,队友表现的比自己好?那也高兴,哪怕是科比,在两连冠时期也是这样。队友有不足,这些球员是要想办法帮忙的。
勒布朗不是这样,无论是他招募的队友,还是在场上的比赛方式,都是队友在帮助他。
很多人说印象流不好,不懂球才用印象说事,我不这么觉得。我觉得会打球的人才会聊印象。
印象里詹姆斯就不是个得分高手,但明明他得分很高啊。为什么出现这个现象?
骑士1.0时期我没有这个印象,那时候的詹姆斯在我眼里就是个得分狂人,技术有点缺陷罢了。那个时期喜欢詹姆斯的,绝对是真詹迷,你能看出来这个少年一定是地球上最会打球的几十个人之一,飞天遁地,队友得不了分?我来!硬生生顶开防守队员在人家脑袋上劈扣,有激情,有态度。
那时候他很少打easy ball,简单的进球尽量给队友。那时候我觉得,他以后搞不好要比科比强。
热火三巨头时期,詹姆斯彻底废了
技术确实完善了一些,防守也上来了。但他开始不停的打easy ball,在勒布朗三次夺冠的系列赛里,队友出彩的地方很多,但他本人的经典时刻真的不多。
大家总能想起在比赛中他会快下,无人防守暴扣得分。不是说防守反击有问题,而是战术定位中,那个反击得分的人大部分是詹姆斯而不是韦德,甚至年轻的博士跑起来也是很吓人的,勒布朗完全可以保存体力,利用自己的视野和传输能力给出长传给运动能力同样出色的队友助攻,保留体力用来攻坚。攻坚不是没有,但比重很少。
很多伟大的球星带领队友,可以让队友的能力越来越强,球星为了团队做出努力,给角色球员帮助。勒布朗需要队友帮助自己,其实大部分球队只有一个攻坚的关键球员。特别是外线。但詹姆斯自己不够还要再来一个,并不是他不好。他就是这个风格,
我一直觉着詹姆斯和邓肯其实有点像,总是觉得除掉勒布朗的反击暴扣以外,他们两个都是在48分钟内不停得分的那个,都挺稳,对我觉着詹姆斯挺稳。
詹姆斯的球队打系列赛,总能抢七,哪怕很弱的球队,经常就打的很焦灼。具体原因?我觉着是他的球队没有看上去那么强,关键阶段希望勒布朗接管比赛了,结果看到的是韦德站出来了。。。很怪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