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课外书的习惯。
2. 营养学、运动健康的基本常识。
3. 动手能力,会做饭,会基本的修理技能。
4. 何为君子之道。慎独、自强、厚德。
5. 心理学。自我成长:马斯洛金字塔。人格发展阶段。亲密关系:与异性交往、与父母的关系。
6. 把一件复杂的事情用简单语言陈述清楚的能力。发表演说的能力。
7. 关于领导力的基本理论。
8. 关于沟通的基本理论。
写点想法。
以前,我一直极力反对国内填鸭式教育,极力推崇critical thinking(辩证思维)的培训,直到我在英国听了几节课。
课上老师问了很多开放性问题,也有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蹦出了五花八门的观点,看着很好,很辩证,符合我一直以来对教育的期待。
但我后来发现两个现象:
1. 回应老师的永远是那几名学生,其他学生兴趣缺缺,哪怕老师点名也并不积极。
2. 整节课下来光是听讨论了,进程很慢,重点并不突出。
后来和英国友人聊天也谈到,英国教育体系内哪怕有所谓的辩证思维的培养,大多数人仍然不具备这种能力,迂腐得厉害。
我于是问朋友,为什么辩证思维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
朋友沉吟了一下,说:『无论怎么培养,永远只有少数人真正掌握辩证性思维。』
我刚想说话,他又跟了一句:『但恰恰是这些人,引领着整个世界。』
我反复咀嚼他的话,觉得非常有味道。
培养辩证思维的教育模式,看起来很开放,很自由,很先进,很人性,但其实真正受益的,是原本就素质拔尖的少数学生。他们的才华会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和发挥。
但对于剩下的大多数学生,他们上课也就是陪着那些拔尖的学生和老师积极互动,一堂课下来,学到的东西远远没有国内学生学到的多。而对于他们来说,辩证思维的意义就是看着其他学生和老师互喷口水。
那么对一个国家而言,只培养出少数精英和大多数庸才,真的是件好事吗?
我想,其实支撑西方教育模式的,也许不是本国人口,而是大量新移民。他们通过这样的教育迅速提升自己的社会阶层,西方国家也得到了大量的精英人才推动社会发展。这种模式如果仅仅套用在本国的人口身上,不仅培养不出足够的精英,更只会形成一个迂腐顽固的贵族和特权阶级,这在西方国家的历史中早已经被证明了。
换句话说,英国或者整个西方的教育制度的精神,是建立在世界范围的人才流动的基础上的。人才流动本身就已经在本国筛选掉了一大批庸才,流入西方国家后的人才在这个教育体制下又会进一步被筛选,因此西方通过这样的教育制度始终高效发掘着各方面的精英人才。
而这套模式背后,隐藏着两个残酷的现实。
首先,那些人才流出的国家,很多都陷入了发展的泥沼中。大量印度人担任美国公司的高管,却没有几个说要回到印度去发展。他们的才华被西方的教育体制充分发掘和提升,最终也贡献给了西方国家。
其次,那些西方国家的庸才们,很多都流动到了发展中国家,在那里有着不错的前途和发展。一些所谓的 white trash (废物白人),来了中国之后却成了香饽饽,再不济还可以靠着教语言过活,日子过得滋润的很。
那么这套模式,是否符合中国的国情?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我们并没有世界范围的人才流动来帮我们进行首次人才筛选,这是其一。我们需要面对的,是大部分人的就业问题,而不是少部分人的发展问题,这是其二。中国的教育模式,不允许我们让把时间资源投资到少数精英学生身上,反而强调我们应该一碗水端平,把教育资源尽量平均分润到每一个人身上,让每一个人至少「有点用」,而不是让少数人将来「有大用」。这种教育模式的初衷,不会让少数人非常拔尖,但是也并不会让多数人非常平庸。
毕竟,我们讨论的是每年将近1000万人的未来,很多神采飞扬的想法,都会在这个现实和沉重的数字面前,砰然坠地。
这是我看到的最准确的总结。
总的来说,就是中国的高考相对公平,所以性价比极高,所以其他活动都可以适当让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