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相较于市场经济,苏联先进理论指导的计划经济为什么没有明显的生产力优势? 第1页

        

user avatar   lao-yue-2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关于计划经济的话题,我已经说的足够清楚了,请移步以下一些内容:

以上内容均为我在2020后半年左右写成的,各位可自行查看最近编辑时间。


下面我将要鉴赏本问题下的精彩回答,并验证一下该回答和我写的上述内容究竟有什么重合之处。鉴赏的内容包括 @托卡马克之冠 的以下回答和想法及其评论区,以下将其内容简称为托,由我原创的内容简称为岳。

下面我们开始。截图组用分割线隔开,方便对比。排序尽量参考托的原文,所有用词均以托的原文为准。

注意,这也是一堂写作课,让小朋友们学习一下什么是简洁有力的表达,而什么是废话太多。


设计而成,非“生长”出来:


市场经济的缺陷:


计划经济的基本特征:

1、2、3,计划集中,具有权威,后方决策:


4.计划必须可量化:


5.计划必须先制定而后执行。


这几条甚至顺序都和我一样,太不走心了。


经济活动不可量化:


计划本身就会影响经济:


需要基于生产和交换环节的第一手信息。


违背价值规律:

注意这个“越……,就越……”。


治权和产权的分离:


分形:


未知与已知之间的关系:


打完收功,供各位思考和自行判断。注意了,我这只是把很明显的列出来,打擦边球的都省略了。

我觉得吧,独立创作中几个观点有所重复是很正常的。可你这盯着一只羊拼命薅,是不是有点太过了?


user avatar   zhang-zhu-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用时下流行的话来说,计划经济有生产力优势,但也只有那么一点点。

我在知乎上看关于计划经济的讨论已经有很多了,但我看到的大多数人在说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时候,容易犯的最大错误是以静态史观去看待二者。或者说,就是把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做个对比总结,得出结论,计划经济或者天生有问题,或者因为当时的生产力不足,总之就是苏联领导人集体脑残,才让苏联走上了计划经济之路的。

但都不用说看多少史料了,哪怕是看一下当年的历史教材或者一些基本的通史类文章,也能明白计划经济弊端的根本性来源:

20世纪20年代中期,西方各国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恢复过来,各主要工业国家的工业生产总值都达到或超过一战前水平。尤其是美国经济空前繁荣,一些欧美经济学家称资本主义已消灭了贫困,空前的繁荣让他们充满信心,并继续封锁苏联经济。苏联作为世界上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成为红色孤岛。更加严重的问题是:苏联缺乏工程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劳动者的素质也不高。到1927年,苏联还有50%的文盲。国防力量还较为薄弱。红军的武器装备现代化程度和军事指挥能力、各兵种协同能力不足以保卫社会主义苏联。斯大林为首的共产党敏锐的意识到:不搞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苏联的国民经济就上不去,特别是如果重工业和国防工业落后的话,苏联就必然被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打败。

所谓的计划经济,本身不在于“计划”,而是在于它要解决的问题是国防、安全问题,这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的根本性问题。而要解决国防和安全问题,优先发展的就必然是重工业。在大多数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是一个常见的发展模式,但对于面临生死存亡威胁的苏联来说,重工业才是必需品。这样一来,因为跳过了轻工业这个最有效的进行资本积累的阶段,苏联就必须将极为有限的资源投入到耗资巨大的重工业的建设之中,由此周密的计划和国家层面的统筹就变得不可或缺,以“五年计划”为代表的计划经济也就呼之欲出了。

在这个层面上说,计划经济自诞生之日起就有严重的缺陷。这个缺陷,第一是表现在大量的资源被投入到了重工业之中,轻工业天生短腿,国家的经济生态就不完整;第二个是重工业的盈利能力较轻工业差的多,这个体系无法产生足够的收益来维持自身的运转;第三个问题是当时国家的管理能力,无法对资源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有效统筹,再加上缺乏价格信号的引导,大量的浪费和无效建设严重侵蚀了经济体系的健康运转。

总的来说,计划经济本身就是个急就章。说他有什么先进的生产力和理论指导,那真的是高看他了。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因为计划经济的弊端,就否认计划经济的价值也是一种静态史观的表现。也不用说苏联了,就拿中国来说,如果不是优先搞重工业投入,中国就不可能在建国之初就建立起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也不可能造出两弹一星,而没有这些东西,中国也就不可能安安心心地搞改革开放。如果按照某些经济学家所设想的,中国从建国之初就开始搞三来一补这种轻工业的话,恐怕到今天中国也搞不出航母。

如果以1980年为界,对中国进行划分的话,那么在建国前30年里,以人民币计价,中国GDP增长是6倍,而后40年,中国的GDP增长了240倍。改革开放对中国的价值毋庸讳言,可很显然,如果没有重工业带动的那6倍的GDP增长,后面中国的GDP也不可增长240倍。

要是用个现实中的例子来打比方的话,所谓的计划经济就好比熬夜补课。到了高三的时候,最要紧的是就是高考。别人正常吃饭睡觉,你一天就睡4个小时,吃饭的时候也在看书学习,那你就能在高考中获得优势。但是,这个优势是以损害健康为代价的,等高考完了还这么搞,那就是有问题的。而现在知乎关于计划经济的讨论中,一部分持有的观点是因为熬夜补课是有害的,所以高三熬夜的都是傻子,另一部分则认为一个原本只能考大专的学生通过熬夜补课上了一本,所以熬夜补课是值得大力推广的。很显然,这两种想法,其实都走偏了。

另外,现实中其实就有个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对照最显著的例子,那就是朝鲜半岛。在这里,我们先放下情感上对两个国家的好恶,只说现实中的情况。很显然,在经济发展上,目前“先军”的朝鲜跟走正常道路发展的韩国,两个国家的发展模式区别很大。若只从纸面数据看,韩国的经济体量是朝鲜的数十倍,人口也比朝鲜要多一倍,似乎韩国统一朝鲜半岛指日可待。然而,如果中美俄这些国家都不插手,只让朝韩自己打的话,韩国恐怕也未必能有信心一定就拿下朝鲜。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朝鲜将有限的资源绝大多数都投入到了重工业和军事之中。在这种“计划经济”的指导下,朝鲜可以以全世界中下游的经济体量,养着一支战斗力还算不错的庞大军队。你固然可以说朝鲜人连饭都吃不饱,可放下道德评价,只是看两个国家的竞争策略的话,会发现计划经济大约是朝鲜唯一能对抗韩国的策略。

总之,如果说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去看计划经济的话,会发现以加强国防(或者说巩固政权)为出发点的计划经济,你用效率的高低以及选择的对错去评价他是不合适的——何况,从巩固政权和提升国力这个角度来看,计划经济甚至是超额完成了任务。而如果说计划经济有问题的话,它最大的问题是在达到了预设的目标之后,没有能够及时转型,补上自己的缺陷。

最后,总结一下,以苏联、中国的计划经济为代表的“计划经济”,其设计的出发点优先是保障国家与政权的安全,其次是提升国民的生存状况,最后才是提升民众的消费质量。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国民的生存状况不等于消费质量。举个简单的例子,受益于建国初期建立的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系统,在建国前30年里,中国居民的人均预期寿命有很大提升,同时农村与城镇居民预期差别也不算大。但是,在1982到2000年这十几年的时间里,农民的消费质量上升了很大,但人均预期寿命却只增长了0.3岁,远远低于同期城市居民5岁的水平。这里面很重要的原因是改革开放之后,大量的消费品和工业品涌入农村,但因为经济体制的改革,农村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却出现了停滞甚至倒退,这就导致农村人的预期寿命几乎没有提升。

更极端的情况,出现在社会主义国家古巴。在古巴式的计划经济下,古巴用人均不到美国5%的医疗投入,实现了与美国不相上下的人均预期寿命。你当然可以说美国人的生活质量——或者说能够买到的消费品质量比古巴更高,但仅就“生存”这个指标来说,古巴用如此少的资源能实现与美国相等的人均寿命,不能不说这也是计划经济的优势之一。当然,在现实中,理想的情况肯定是生存状况也变好,生活质量也变高。只是,真想要同步实现这两个目标,难度并不是一般的高。


user avatar   a-feng-34-23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问题用中国物理学家汤超的堆砂模型应该算是最直观的。

非平衡统计物理与复杂系统下的自组织临界性的问题。

苏联计划经济的最终表现就是生物功能对网络拓扑结构存在强限制。也就是苏联的组织体系不适应苏联巨大的经济体问题,直观反映就是官僚体系的僵化。

而苏联计划经济理论和实践可以用砂堆模型来解释。

理想实验:

通过装置让砂子一次一粒均匀地落在桌上,形成逐渐增高的一小堆,借助慢速录像和计算机模仿等手段精确地计算砂堆顶部落下一粒沙会带动多少砂粒移动; 初始阶段,砂子下落对砂堆整体的影响不大; 当砂堆的高度达到一定程度以后,一颗砂子的落下可能引发整个砂堆的崩塌。 实验结果产生了“自组织临界”理论:砂堆达到“临界”状态后,所有砂都处于一个整体的状态, 新下落的砂子会在周围产生扰动,这些扰动虽微细,却能够在整个砂堆中传递,使得砂堆的结构产生变化, 砂堆的结构将随每粒新沙落下而变得愈加脆弱,最终发生沙堆的崩塌。在到达临界态后,砂崩规模的大小与其出现的频率呈幂函数关系。

这就是为什么苏联的计划经济前期表现良好,而后期表现糟糕的理论。

当苏联经济体达到一定规模后,它的整个拓扑结构导致信息卡顿,根本无法应对成幂函数上升的关系。

而最早意识到苏联的组织体系拓扑结构有问题则是教员,《论十大关系》中央以地方的关系的就说的就是这个。当然没有形成数学理论。

所以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不存在好坏之分,关键看你怎么用。

天下没有包治百病的药,也没有指导一切的书。

计划经济带来的苏联前期飞跃,也带来可苏联后期的僵化。

市场经济倒是不僵化,就是会有周期性的崩溃。

现在对于组织体系的理解,大多数还停留在封建王朝。

但是封建王朝这种树形拓扑结构,放在现代的中国,特别是经济领域,那可以说是笨了个不能再笨,僵了不能再僵。

但是这种树形拓扑结构的组织管理方法就真的一无是处吗?

抗洪抢险,防疫抗疫这种树形拓扑结构的组织又能爆发出无与伦比的力量。

其实还在隆隆而狗的时候中国就爆发一次类似的大论战即桑宏羊的《盐铁论》。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能独尊,独尊就要出问题,而且混合经济的使用也是要讲方式方法,不能瞎球混。

更新

关于OGAS这就是今天的大数据,在拓扑结构上来说它可以减少树形结构的层级,从而达到更快的反应。这东西的极限就是“天网”或者是“矩阵”。

虽然理想很丰满但是现实很骨感,不是说你有OGAS就可以万事大吉,无论怎样你的网络依然逃不开幂率分布的自组织临界问题。你在行政方面降低了拓扑结构的复杂度,但是计算机的拓扑结构的复杂度却是增加的。当然计算机的反映和决策过程比人快,但是砂堆还是那个砂堆,而且它还在不断的变大。

所以这东西只能做次级整合和辅助决策,如果作全局整合和核心决策问题还是很大的。

苏联的问题是他过于迷信控制论,如果苏联直接将半成品的OGAS投入次级市场领域,我想恐怕苏联也不会死在牛仔裤手里。非要搞“天网”搞“矩阵”,你先搞个阿里巴巴、搞个京东、搞个哔哩哔哩,现在次级整合上发挥其作用缓解一下中央和人民的矛盾。我甚至觉得如果将半成品的OGAS投入市场,美苏之间在经济领域的攻守是有可能转变的。

比如这衣服和耐压无缝钢管的关系是什么?

没关系?

不可能吧,化工可是需要无缝钢管。

但是你非要搞清楚,一套衣服和耐压无缝钢管之间关系是不是有点浪费算力了。而且商品的产业链是越来越长,产品、中间产品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复杂。

不要试图搞清楚所有生产关系,真的没有这个能力。

在商品极速增加的时候,就算摆满太湖超算OGAS依然还是要走向崩溃的。


user avatar   michael-62-37 网友的相关建议: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我举个简单的例子:生产鞋子。

计划经济,领导人觉得百姓都光着脚,很可怜,为了解决大家的需求,政府投资盖个鞋厂。大家买到鞋后一片感恩声,毕竟人家是可怜你才盖的厂。

市场经济,有人看到大家没鞋穿,觉得是个好的商机,于是投资盖厂,生产鞋子挣钱。做鞋的工厂多了,互相竞争,提高质量。政府进行监督,防止他们瞎搞。

你觉得他们谁更有优势?


计划经济下,盖厂是上面的人决定的,首先,他必须有绝对的控制权和独断权。

其次,他认为你有这个需求,你才有。
你可以想象一下下,比如饭馆,目测消失九成。毕竟在自己家吃就行了。
游戏行业可以彻底剔除了。
化妆品护肤品没必要。
沐浴露取消,用肥皂吧。
手机能打电话就行了,智能手机就是多余

996也没什么大的坏处……


生活就是这么没的。

当你选择了权力决定一切的计划经济,别担心,有的是人来教你该怎么生活。


user avatar   lin-xian-sheng2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理性计划经济想法挺好,但是他就是跟一个最重要的东西无关。

理性计划经济认为,如果我们可以精准地发现经济的均衡点,那么就不会出现生产过剩。而市场经济之中,经济的均衡点,是通过市场自发博弈逐步形成,没有人能够精准发现那个均衡点,所以在这个不断博弈之中,必然会出现大量的经济浪费,这是在所难免。

理性计划经济试图把每一个环节就纳入到计划之中,他可能会完成所谓效率最大化,但是他无法满足效用最大化。可是经济本身就是为了满足人的效用出现的,经济如果不完成效用最大化,那么经济到底要干什么呢?

所以,如果单论物质的效率来说,可能计划经济比市场经济更有效率,但是这种效率与人类效用无关,他恰恰是更大的浪费。就好像,我们可以生产出最为精美的垃圾,但是这种东西跟人有关的吗?

其次,恰恰因为每个环节,甚至于可以在国际分工之中都继续计划,所以他不愿意改变这个链条,也就缺乏创新动力。但是这个缺乏是相对而言,毕竟苏联是处于市场经济包围之中,他还有模仿的动力。但是假设,全球国家全部都是计划经济,能够完全地进行计划,还会有创新动力吗?

而生产力从根本上来说,是满足人的不断发展的过程,那么这样的计划经济还能满足人的发展吗?显然不能。


user avatar   yang-hua-41-93 网友的相关建议: 
      

“集中力量办错事”——苏联在和平时期沿用军国计划经济体制带来的苦果

目录:

苏联式军事动员理论与军国计划经济体制
从私人飞机和豪车以及人均居住面积谈苏联高级官僚和老百姓的民生问题
效率低下——从Duga天波超视距雷达和苏联洲际导弹发射井谈斯大林死后的苏联核战备劣化

苏联式军事动员理论与军国计划经济体制

在讨论这个问题前,先得搞清楚一点:

大家是在讨论理论中一个真空球型国家完美的计划经济呢?

抑或是苏联并不成功的实践?


首先要纠正一点,苏联式计划经济并不是马克思、恩格斯的本意。

在《资本论》中,只是对19世纪的“原教旨主义”资本主义(那个年代工人阶级甚至连退休金和法定假日都没有)做了一个批判;但是批判现实归批判现实,思想家最重要还是要给人类一个归宿——你觉得现状不好,那你应该提出一套方案——人类要怎么改。

至少在写作《资本论》的年代,马克思是没有给出这样一个方案的。

到了晚年,恩格斯开始研究如何在现有资本主义架构上做一些改良——也就是欧洲那些社民党的由来;

马克思则对改良资本主义不以为然,他一直希望能够构思一种超越现有资本主义的存在。并开始研究东方国家——特别是沙俄内陆的一些自发诞生的特殊的集体村社经济。注意,一直到马克思逝世,马克思研究的沙俄集体经济还是类似于今天的工人阶级合作社或者蒙特拉贡之类的东西,村社在一起集体劳动,分享成果。如果谁能够创新,那么可以在劳动成果中拿大头。和后来苏联搞的穷兵黩武的那套东西有着本质的不同。

在一战快结束的当口,众所周知,苏俄成立后,由于很快就要面临内战以及严酷的国际环境,列宁创造性地将一战德意志的军国动员体制和马克思那套反对剥削的思想结合了起来,整出了我们今天称之为苏式体制/列宁-斯大林体制,或者叫做军事动员社会主义体制的东西。

由于苏联体制本质上是一种马克思主义嫁接在军国战时计划经济上诞生出来的新体制。由于这套体制在苏联早期工业建设中的巨大胜利以及至少在一段时间内与资本主义经济体分庭抗礼,被视为对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理论创新和构想实际落地,列宁因此封圣。

苏联式的马克思主义+德意志军国主义缝合体制至少在一段时间内被视为人类的救星,被相当多的人一度认为是一种足以取代资本主义的下一代体制,星星之火从苏联烧到东欧乃至中国,甚至东南亚和南美。

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一下苏联体制——国家本身,成为了一个容纳几乎所有劳动力的巨型公司/辛迪加,所有的打工人,无论是工厂的打工人,抑或是集体农庄的打工人,他们工作的企业或者集体农庄,只是这个庞然巨物公司的一个个分部门/项目组/办公室而已。这个巨型的企业,在大宗物资调配上基本废除了人类几千年来沿用的“金钱”工具,而使用线性规划等运筹学数学工具进行着物资的调配。

注意,马克思从未构想过这样的一套体制:马克思早年着力于对资本主义本身的批判,晚年研究的也只是大家一起办企业,一起劳动,生产的财富大家一起分配的模式,从来没有研究或者构思过让所有人都为国家打工。

那么,列宁为什么要构想出这样一套体制,并由斯大林发扬光大呢?

意义在于——军事动员!!!

诚然,工人阶级反对的,无非只是资本家对自己的剥削。如果真的是大家一起劳动,有钱大家赚的模式,确实对于工人阶级是最有利的。

但是,如果只是有钱大家赚,那么,在列宁那个险恶的时代中,工人阶级们把资本家吊了路灯,拿了股份,也只是自己花掉了,无法组织起强大的军队,那么也无法对抗白军以及欧洲资产阶级的反攻倒算。

所以,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代,新生的苏俄可能更多地考虑的是如何活下来。列宁通过强调平等以及让所有劳动者都给国家打工,因此可以征收除了工人工资以外几乎所有的劳动剩余,再通过集中调配的海量物资用于发展军队,先后战胜了白军、欧美干涉军以及纳粹德国。

在早期,苏联的确是依赖军事动员体制创造了重工业以及军队战力腾飞的奇迹,虽然客观上造成了一些发展的代价,但是总体来说瑕不掩瑜。但是战后,在和平年代,苏联这套体制逐渐出现了内卷以及后继乏力的状况,使得最终落败解体。


军事动员体制需要一个强悍的中央集权政府来进行统一的物资调配和劳动力组织,要求所有打工人无条件服从国家意志和组织。我们可以认为,这是要求人类具备蚂蚁或者蜜蜂这种“真社会性动物”类似的组织能力。但是实践中我们发现,人类生理结构来说,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动物,也并不能做到无条件服从国家意志。让人类服从国家意志,往往需要社会军管化,使用暴力组织强力维持,而暴力组织对人类群体的约束力或者说维持力会随着时间推进逐渐失效。这就是为什么长期化运行的军事动员体制,无论是秦汉,抑或是一战德意志或是苏联,国家到后期都发生了军国动员体制无法维持的问题。

从实践效果来看,我们或许可以把德意志或者苏联式的军国动员体制称之为“青霉素”,青霉素如果初次使用,基本就是神药,一针下去,药到病除。但是随着后续不断的青霉素注入,逐渐产生了耐药性,这时候就需要越来越大剂量的青霉素,直到青霉素彻底失效。


从私人飞机和豪车以及人均居住面积谈苏联高级官僚和老百姓的民生问题

我知道很多年轻人对苏式计划经济比较着迷的原因,就是可以把资本家用于自己享受的钱(比如豪宅、劳斯莱斯、法拉利、私人小岛、罗曼尼康帝红酒等等)这些所谓“浪费”掉的社会财富集中起来,用来办大事。所谓的计划经济“集中力量办大事”

首先,苏联是不是用于享受的物资生产相比于美国要少呢?也就是说,没有生产美国西欧那么多的豪宅、豪车、游艇、法拉利等各种奢侈品。

答案当然“是的”!

这里我就举个例子吧。

勃列日涅夫的女婿丘尔巴诺夫是个苏联副部级干部,他一直想要一辆GAZ-14“海鸥”牌轿车。

但是丘尔巴诺夫只是个副部级干部,他的级别只能享受GAZ-21伏尔加汽车。

所以,让苏联人民津津乐道的“腐败大戏”就开场了,丘尔巴诺夫直接走进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的办公室,当面要求“我想换一辆嘎斯14”

柯西金大笔一挥,同意了他的要求。所以,在勃列日涅夫死后,这就成为了勃列日涅夫时期官僚贪污腐化的象征——就是因为总书记的女婿向国家要了一台僭越级别的小轿车。

嘎斯14大概相当于什么级别呢?

答:同比放在市场上,大概相当于今天的奔驰S迈巴赫。

首先,像嘎斯14或者以上级别的豪车(总书记专车:吉尔114/4104),在苏联是买不到的。

所以,当一个苏联老百姓想拥有一辆豪车的时候该怎么办呢?

方法倒也简单,你只要考上公务员,能当上副国级以上干部就能配一辆嘎斯14(长度6.1米,马力220匹)作为官车,当上正国级就能享受更大一号的吉尔114/4104(长度6.3米,马力315匹)

我们比较一下吧,和嘎斯14同等级别的美国豪华车(性能、动力、真皮坐垫等等)主要有四种:

  • 凯迪拉克Fleetwood/Eldorado
  • 林肯大陆
  • 克莱斯勒帝国

这四款豪华车在70年代美国一年销量大概是多少呢?

销量最多的林肯大陆大概一年7万辆左右,四款加起来一年十来万辆上下。


在苏联,你要混到副国级官员才能享受的豪华车;总书记勃列日涅夫女婿也要“开后门”才能享受的豪华车——这甚至成了他贪污腐化的罪状。在美国,也就县城级土豪/富二代买菜车的水平................................................

所以,苏修官僚贪污腐化,把苏联吃穷了,是一个错误的结论——相比起来,其实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官僚日子也是过的惨兮兮的,远远谈不上贪污腐化。

更有趣的是,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经济越来越不行,为了平息民愤,戈尔巴乔夫在88年左右把嘎斯14的生产线全部停了,图纸都烧掉了——理由是,“我们要向官僚的特权宣战”!以后,官僚们要过苦日子了,混到副国级的官僚连辆奔驰迈巴赫级别的公车都不能有..........................................

要我看,苏修官僚太惨了,都混到总书记女婿了,换一辆奔驰迈巴赫级别的豪车都要被喷,结果还要下狱。

经济不好了,自己的待遇第一个被开刀。你说那么大一个国家经济不好,就是因为国家每年多生产了100辆奔驰迈巴赫级别的高级小汽车???????(嘎斯14从70年代生产到解体,总的产量也才1000辆左右,年产量100辆上下,同时服役的估摸着也就一两百辆)

这是把苏联黑到连非洲国家都不如了,哪怕是出口血钻的非洲国家塞拉利昂,也不会因为给总统和亲信多买了100辆奔驰车把国家买破产了吧?????????

这肯定不是原因。问题是苏联末期经济不好,总得有人背锅吧?黄金储备都耗尽了,国家外汇都见底了,而苏联老百姓70年代之后之所以能吃上肉,纯粹是因为进口外国猪饲料。现在外汇见底,老百姓连肉都吃不起了,你一个副国级官僚还在坐着奔驰迈巴赫级别的豪车招摇过市,人家能不气么?所以大家也就过过苦日子,副国级官僚多体谅一下国家,像老百姓一样坐11路上下班,也挺好。

对于苏联官僚来说,这个国家存在已经没有什么价值了。官僚们只想说:毁灭吧,赶紧的。


至于其他东西,更没什么好说的了。理论上来说,混到苏联国级干部,是有一些特权啥的,比如黑海豪华别墅。不过这些东西的产权并不属于私人,而全部由国家所有,退休了之后通通都要由国家收回。

勃列日涅夫的女儿加琳娜在父亲死后,向政府要求继承父亲的遗产——别墅、豪车啥的。

得到的回答就三个字——“滚犊子”!!!


所以,苏联的民生真的不怎么样。

对老百姓,用压箱底的黄金战略储备买动物饲料让老百姓吃上肉,别的就不指望了;

对官僚,总书记女婿级别的二代开辆奔驰级别小轿车都算罪状...........................................

在苏联,哪个阶级获得了好处呢?

  • 官僚和“人上人”肯定是没有获得好处,前面说了,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是人类史上罕见的“全民大锅饭”国家。苏联斯大林时期基尼系数是前10%“富豪”拥有25%社会财富,勃列日涅夫时期是前10%“富豪”拥有20%社会财富。90年代叶利钦时代以后上升到前10%富豪占有超过50%社会财富;
  • 很多人要说了,老百姓在苏联获得了好处。我就呵呵了,老百姓在苏联获得啥好处了???

80年代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和美国缓和,美国人去苏联考察,得出结论,苏联那些所谓顶尖的“人上人”,国级领导,他们的生活也就美国中产阶级水平。坐的车,什么吉尔-4104/嘎斯14海鸥啥的也就美国上等中产阶级(医生、大律师、金融理财专家啥的)随便开的凯迪拉克Eldorado水平(或者动力更差);豪宅也就上等中产阶级一户建小别墅的水平,带游泳池那种;

至于美国顶级豪门的带私人公路的城堡一样的山庄,里面馆藏都是西欧名家真迹,甚至还有在别墅里养鲸鲨的(比尔盖茨),出行湾流/庞巴迪和私人游艇起步,BBJ/ACJ上不封顶(湾流啥的都是小意思了,比如特朗普拿波音757改的私人BBJ,这还不算美国顶豪),苏联勃列日涅夫馋的下巴都掉了。

勃列日涅夫在1980年出车祸,飙车开的是一辆英国佬作为国礼赠送的劳斯莱斯银影。注意,这辆车也不是勃列日涅夫私人的,退休之后也是要收归国家的。

话说英国人可真够恶心人的。劳斯莱斯银影是辆连对开门设计都没有的“低档”劳斯莱斯,总产量差不多有3万辆。英国人就拿这种东西做国礼..................................

我们看劳斯莱斯给英国女王和欧洲、美国的大资本家准备了啥车。

更悲哀的是,贵为苏共总书记的勃列日涅夫像没见过好车一样,把造了3万辆的大路货当宝,本着退休了就享受不到了,干脆爽一把就走的原则,大晚上在马路上飙车出车祸..............................................


然后,苏联老百姓又过的啥日子啊?

所以,那个苏联笑话为什么能传颂那么久,因为确实在苏联老百姓中有“传播的土壤”——

“买车的在这里付定金,10年之后来领车。”

“10年之后的上午还是下午?”

“都是10年之后了,有什么区别么?同志。”

“有区别啊,10年之后上午有人来我家修水管。”

做个形容方便大家理解吧: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老百姓的生活就有点像鹤岗当地人民的生活,在当地有个2000块工资可以随便摸鱼的工作,房子水电不用钱,车子基本买不起。生活物资么,只有楼下小超市供销社那点东西,没有淘宝京东拼夕夕。一到冬天,鲜肉就运不进来了,不过咸肉大米管饱就是了,反正生活质量不要要求那么多,肯定饿不死你。

当然了,到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外汇见底,整个黄金储备都空了,“鹤岗人民”终于连肉都吃不起了...................................

当然小轿车这种几乎在美国每个家庭至少一辆的东西并不能体现美国的富裕,我们再看看美苏的私人飞机数量。

在搞新自由主义的里根上台之前,60-70年代,是美国中产阶级最多最富庶的年代——彼时美国前10%的富豪大约占有35%的社会财富,对于一个推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资本主义国家来说,这几乎就是全民大锅饭一般的社会贫富差距。

对比一下,斯大林时期的苏联,全面推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打工人们只靠工资和奖金拉开贫富差距,前10%的“富人们”也占有了25%的社会财富。

在这种全民大锅饭的经济条件下,美国掀起了一股全民开飞机的热潮——截止1980年,全美有接近83万的老百姓拥有或在学飞行驾照——已获得飞行驾照的人数也有接近63万。

在1980年,已获得飞行驾照的人数大概占美国总人口的千分之2.8左右。

由于有着巨大的私人飞机市场,美国的私人飞机销售其实非常繁盛。

以上是全世界有史以来建造数量最多的10款民用飞机(刨除二战那些战机),其中美国占了9款,苏联只有1款(排名第6,安-2螺旋桨飞机)。美国的9款飞机基本都是民用私人飞机,产量最大的塞斯纳172螺旋桨私人飞机的产量大概在超过44000架。

把美国的这些私人飞机加在一起,数量上大概有至少30万左右,绝大部分都是美国本地市场消化——毕竟全世界没有一个其他国家可以富裕到消化私人飞机的程度。

一架全新的塞斯纳172飞机售价在40万美元以上,大概顶的上一辆顶配的旗舰级劳斯莱斯幻影。如果是二手飞机,就相对便宜,一架二手塞斯纳152在市场上平均售价在十几万美元,如果愿意接受机况不那么好的,6万美元左右也是可以买得到的。总体来说,平均而言,一架二手私人小飞机售价大概相当于一辆全新的奔驰S迈巴赫。

总体来说,相比于美国,苏联确实贫穷的多了,私人飞机市场完全不存在。

但是冷战苏联确实也有不少数量的老百姓会开飞机(当然数量比不了美国)。苏联培训民用飞行员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依据二战经验在进行国防备战——通过螺旋桨飞机驾照考试的飞行学员可以作为空军/海航的储备飞行员,跳过初教阶段,直接上高教。

苏联有个最大的“民间”军事团体,叫做DOSAAF,全名“苏联陆军、空军和海军援助志愿协会”。这个DOSAAF最主要的用途就是为了以培养爱好的名义培养预备役士兵,所进行的教学包括但不限于“无线电”“跳伞”“射击”“飞行”等等。

在苏联,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如果一个年轻人,他的爱好是蹦迪唱K等等,那么多半没有办法实现;如果这个年轻人碰巧是个军迷,喜欢打枪、开飞机等等,那苏联政府出于军事动员考虑,倒是愿意想方设法满足你的爱好。

DOSAAF学校里也有不少民用螺旋桨小飞机。这些飞机都是“公有制”的,只要成年的苏联公民都可以报名去学——当然飞机数量比较少,肯定要排队。

前面数量前10的民用飞机中,排名第六是苏联的An-2/3,当然这款螺旋桨飞机用于教学任务太大了,An-2/3主要是农业部使用的农用飞机。在DOSAAF中,最常见的教练机是Yak-18。

除了Yak-18之外,苏联末期另外一款常见的DOSAAF教练机是Yak-52。

截止1998年,各型号Yak-18+Yak-52的总产量大概在小于1万架。相比于美国的民用飞机数量,大概是1:30以上的数量劣势。

与DOSAAF类似的美国民间非盈利组织大概是空军下属的“CAP民用空中巡逻队”。

在2020年,美国CAP的会员数大概是66000人左右,大概占2020年美国持有飞行驾照人员总数(47万人左右,随着贫富差距加大和中产阶级返贫,这个数量相比于1980年已经大幅度减少)的14%。这个组织定期会组织训练,主要负责执行一些空中巡逻等任务,以及更重要的,为美军提供战备飞行员。


总体来说,苏联没有私人飞机市场——当然,如果你能坐到勃列日涅夫的位置,搞个一两架私人飞机当然是可行的。在民用飞机数量远远远远少于美国的前提下,苏联的民用飞机项目是个纯粹军事化管理的组织,只用于培养预备役飞行员。不承担交通出行、娱乐等其他用途。

美国拥有全世界最庞大的私人飞机市场——基本上,你只要是个县城土豪或者大城市上等中产(企业高管、硅谷码农、医生、大律师等等),就能考虑买个私人飞机玩玩了。美国民用飞机项目呈现健康的多条腿走路状态,既有纯粹的交通出行、娱乐等民生基本功能,也有像CAP这种类似于DOSAAF的准军事组织。美国的各大军队参与管理的准军事化组织通过海量的民用飞机驾照持有者吸纳军事预备役人员,构成良性循环。


当然了,小汽车啥的其实还并不是最花钱的,最花钱的是能跑小汽车的路——也就是大基建。

苏联的基建到底怎么样呢?

我们应该说,苏联的基建基本可以打0分。

说句不客气的,俄罗斯的高速公路里程已经牛逼到要和韩国看齐了!!!!!!!

滑稽的是,就这6700公里高速公路还全是叶利钦和普京时期修建的。整个苏联修建的高速公路总里程是0。

而美国则在冷战期间修建了超过8万公里高速公路。

当然,有人要为苏联洗地——苏联也想修高速公路,但是道路都是冻土balabala.......................................

问题是苏联的冻土全在远东,欧洲部分也就摩尔曼斯克有一小部分冻土,其余之外都不是冻土。哈萨克斯坦、乌克兰这些地方难道也是冻土?????????如果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这些地方算冻土,那新疆算不算冻土??????????

另外,说个热知识。因为北大西洋暖流,其实莫斯科冬天远比长春暖和。

莫斯科冬天平均气温是零下3度到零下8度;长春平均气温是零下7度到零下17度。长春冬天要比莫斯科冷得多。

换句话说,如果莫斯科、列宁格勒、基辅、明斯克、塔什干这些地方都算冻土,那中国北京、沈阳、长春、哈尔滨、太原、乌鲁木齐得全是冻土了,根本没法修高速公路了。

所以,苏联修不修高铁,修不修高速公路,啥冻土都是借口。苏联最主要就是所有人力财力物力全部在军工行业上,当然没钱大基建了。否则东欧和中亚斯坦国的大基建总是能修的了的。


提到苏联大基建,有个很有趣的关于公交车的例子。

苏联有两种主要公交车:

  1. 大城市里的Liaz-677
  2. 城镇之间的Laz-695

虽然Liaz-677的内饰有点寒酸,但是技术上其实在60-70年代来看并不落后。这款车有自动变速箱+空气悬挂。

用于城镇之间的Laz-695性能就比较随意了——手动变速箱+非常硬的板簧悬挂。

为什么苏联在城市对城市以及城乡郊区巴士不使用自动变速箱+空气悬挂呢?俄国人给出的答案是——

因为自动变速箱和空气悬挂那么娇气的东西只能在大城市的道路上用用,出了大城市的路况能让娇气的空气悬挂跑一趟就颠散架....................................................

苏联的路况让意大利攻城狮也很无语。当年苏联和意大利菲亚特谈判要引进生产菲亚特124型小汽车,也就是著名的拉达。意大利原版菲亚特124在苏联的道路上跑了几个来回,就直接颠散架了。

然后意大利人一脸懵逼地看着苏联人——你们就不准备把路修一下么?

当然,最后,苏联人把国产化的菲亚特124——也就是拉达车的悬挂全部改良了,以能设计苏联路况为准....................................................



我们看完出行交通工具,再看看人均住房面积。这一项苏联和美国差距更大。

苏联的人均住房面积是有数据的。

苏联城市居民历年人均居住面积:
1950年,3.98平方米。
1960年,8.9平方米。
1970年,7.7平方米。
1985年,14.5平方米。

总的来说,虽然在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大量修筑改善型的9-11层小高层“勃列日涅夫楼”。但是到80年代,苏联城市居民(不考虑农村)人均居住面积也只有美国1/4不到。

总体来说,苏联过低的人均居住面积已经影响到了苏联的人口出生率。

总体来说,虽然苏联作为社会主义国家遵循两个原则:

  • “物价只许降不许涨。”
  • “工资只许涨不许降。”

但是由于苏联作为军国主义国家,小汽车、副食品、各色服饰等消费品产量非常非常低下,虽然老百姓手里有现金,但是市场上买不到任何除了基本生存保障之外的消费品。


所以说,苏联老百姓过的是不是富裕,取决于你用什么样的标准去判断:

如果你觉得能吃饱饭,能吃上肉,能住上没有产权的廉租房/职工宿舍就算富裕了,那苏联的确还行;

如果你觉得能开上车,住上人均50平米以上的房子,甚至能买得起私人飞机才算富裕,那苏联还差得远。


效率低下——从Duga天波超视距雷达和苏联洲际导弹发射井谈斯大林死后的苏联核战备劣化

1991年3月17日,星期日,当天共1 4857 4606人走进投票站,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命运进行投票抉择,投票率为80.03%。由于采用的是简单多数,即二分之一计数,只要投“是”的票数超过了总有效票数的一半,公决就会通过。最终,76.4%的有效票认为要保留联盟形式。即使在乌克兰也获得了70.2%的赞成率。这意味着在参与表决的共和国中,至少有61%的苏联成年公民赞同新联盟条约的苏联。
《新联盟条约》:
1、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改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
2、规定“苏联为平等共和国联合组成的联邦制主权民主国家”,“缔约的每个共和国均为主权国家”。
3、各共和国保留独立决定涉及本国发展的一切问题的权利,在国际关系中苏联为一个主权国家,但结成联盟的各共和国有权同外国建立直接的外交、领事和贸易关系。
4、联盟成员国的相互关系原则是:平等、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干涉内政、和平解决争端、合作互助、诚实履行根据联盟条约和共和国间协议而承担的义务。
5、在联盟职权范围内,联盟法律至高无尚;在共和国职权范围内,共和国法律在本共和国境内至高无尚。
6、苏联土地、矿藏、水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均为各共和国所有。

所谓76%百姓赞成保留的是一套去动员化的主权共和国联盟,也就是所谓的“独联体”,有点类似于英联邦或者欧盟之类的政治实体。也即刘邦搞的那套保大汉不保大秦那套东西——大家以后还是一个国家,但是大秦那种魔怔军国动员国家不能再存在了。

以上我们提到了,苏联本质上是因为长期的军国主义动员化导致老百姓都忍无可忍了,才被叶利钦这等野心家捡了漏。

然后问题又来了,苏联为什么不趁着一鼓作气推掉最大的对手北约呢?为什么要再三擂鼓,力竭而不战,最终被活活耗死,被极高不满度吞噬呢?

最主要的原因,其实就是三个字——“打不赢”。

以下我们从四个点来分析苏联为什么不敢打,为什么打不赢。

苏联的常规军力优势
苏联的核劣势
苏联完全无用的天波超视距雷达阵列
苏联的核备战

苏联的常规军力优势

在1973-1987年15年里,
苏军交付的海基弹道导弹是美国的2倍左右,
陆基洲际导弹是美国的接近5倍;
炮兵是美国的超过12倍,
步兵战车是接近5倍,
直升机3倍,
坦克接近4倍,
潜艇接近3倍,
水面舰艇1倍,
战术飞机接近2倍。

CIA报告上整个70年代苏联陆军装备的采购开支大概是美国的3倍左右。

根据CIA的情报,华约部署在中欧的坦克大概是不到20000辆,北约是10000辆出头,华约有个大几千辆的优势。问题是在D+15天,北约充其量补充数百辆坦克(2-3个重装师),而华约能用铁路从苏联本土运来差不多1万辆坦克。使中欧的坦克数量达到北约的2.5倍以上。

更麻烦的是华约的炮兵/战术弹道导弹优势,华约中欧部队10km级别、20km级别火炮的炮弹投掷质量相比于北约都是4-5倍的优势;20km以上级别的重炮、短程战术弹道导弹在D+15天也有起码2-3倍的优势。


美国颇为倚仗的POMCUS,也就是美军的重装师两套装备——其中一套重装备和弹药以及空军场站设备预置在欧洲,等到局势紧张了国内的重装部队直接人坐飞机过去。本土重装备留给二线部队使用。按照美军的计算,如此调兵比传统的海运和空运快11-12倍左右。

这个POMCUS规模有多大呢?只能说,比很多人预想的规模要小得多。

换句话说,真打起来,如果不依赖慢吞吞的海运,美军在欧洲顶多也就已有1475辆坦克+约900辆POMCUS预存坦克;而根据美国计算,苏联在中欧共有9400辆以上坦克,开战15天内,可以从本土用铁路调来约10000辆坦克。

美国:两个礼拜内,1475+900辆坦克参与欧战战局;

苏联:两个礼拜内,9400+10000辆坦克参与欧战战局。

苏联在短时间内可以在中欧集中的重装部队规模是美国的至少8倍以上!!!!

更不用说,苏联那套满员师、缺编师、非就绪师和动员师的体制直接脱胎于普鲁士的军国主义四级动员体制。

我们说,大国之间的战争本质上就是一种内卷式竞争。能打赢的往往都是善于压榨民力,把所有资源榨出来军国化的卷王。要是比拼军国主义极限动员,美国无论如何不是苏联对手。

所以,美国想在常规战争中获胜,除非是疯狂攀科技树,用少而精锐的三本兵打苏联的二本兵海——比如出几个牛头人打苏联的脚男海。

而在80年代后期第三次工业革命开始反哺美军之前,美国和苏联常规兵力都是二本,美国用少量兽人步兵打苏联的脚男海,无论如何打不赢。


苏联的核劣势

至少在80年代中后期以前,苏联在中欧有着绝对意义上的常规军力优势,所以问题来了——

苏联为什么不使用绝对优势的常规兵力对北约一波流呢?

答案自然是——苏联人在其他方面的劣势阻止了苏联人这样做。苏联对美国的军力优势远不像上面数据体现的那么大——事实上,总体来说,直到解体,苏联对美国仍然有着一定的军力劣势。


而很不幸的是,以苏联的动员水平和军费投入,苏联对美国的军事劣势本来是可以完全避免的,苏联完全是自己在作大死。

我们可以发现,美国预警苏联的核武器来袭的预警时间平均可以高达20-25分钟以上;

而苏联从预警美国核武器来袭到核武实际落地平均只有10-15分钟上下。

这是什么原因呢?

答案在于——美国的地理优势。

我们可以看一下地图,冷战时期是没有现代这种变轨高超音速弹头的。算核导弹弹道其实就是在地图上画直线。

我们从地图上画直线,从苏联本土到美国,其实全部都要经过阿拉斯加、加拿大和格陵兰(丹麦属)这几个点,而这些地方都是有美军驻军以及预警雷达站的。

美国:谢谢俄国老铁卖我阿拉斯加,谢谢加拿大和丹麦大侄子帮我挡枪。


我们看到,美国北境是有几千公里缓冲区的——尤其是加拿大,专门负责在核战中帮美国挡枪。

但是苏联就没有这样的好孕气,苏联北境也就斯瓦尔巴特群岛可以放置一些雷达站——但是很不幸的是,斯瓦尔巴特群岛是北约挪威属地,而且是美苏冷战约定的非军事区。

1920年2月9日,英国、美国、丹麦、挪威、瑞典、法国、意大利、荷兰及日本等18个国家.在巴黎签订了斯匹次卑尔根群岛行政状态条约,即斯瓦尔巴条约。1925年,中国、苏联、德国、芬兰、西班牙等33个国家也参加了该条约,成为斯瓦尔巴条约的协约国。
该条约使斯瓦尔巴群岛成为北极地区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非军事区。条约承认挪威“具有充分和完全的主权”,该地区“永远不得为战争的目的所利用”。但各缔约国的公民可以自主进入,在遵守挪威法律的范围内从事正当的生产和商业活动。

换句话说,由于苏联人不可能在北极的冰山和浮冰上建立预警雷达站,那么美国的核导弹只要跨越了北冰洋,直接就到了苏联本土,留给苏联人的反应时间其实非常非常短。


我们说,如果要打核战,确实苏联太靠近北极,地理劣势比较大。我们看一下,苏联人有没有对此做相应的弥补,苏联人实际对美核战争备战做的怎么样。

上图是1972年苏联全境的弹道导弹预警系统——北境在拉脱维亚和阿尔汉格尔斯克的2套系统是德涅斯特-M弹道导弹预警雷达,而莫斯科的同时照亮南北的雷达则是A-35M橡皮套鞋系统的Dunay-3反导火控雷达。

除了德涅斯特-M雷达,苏联在莫斯科有被北约称之为“狗屋”的反导雷达(1968年服役),这款系统配合A-35橡皮套鞋核反导系统。这款雷达有两个背靠背布置的100*100米的PESA天线阵面,可以探测南北各60度的区域,探测距离2500公里。

苏联直到1972年,弹道导弹预警体系基本上仍然处于草创阶段,这使得苏联在同一年与美国的SALTⅠ削减核武器公约上占尽下风。

整个苏联在1972年服役的就这么3套雷达,也没有后世那些弹道导弹预警卫星...........................................................


1972年的苏联弹道导弹预警体系基本四面漏风,这些雷达站只能防御对于莫斯科的核打击,其余区域基本不设防。

用一句话来形容苏联1972年的弹道导弹防御体系,就是顾头不顾腚。顶多也只能护住莫斯科,美国人往其他所有城市以及苏联发射井丢核弹,苏联人都不会有任何预警。一直到美国的核爆蘑菇云在苏联本土炸响了,苏联人才能反应过来——美国人打过来了。

而且事实上,大家也可以看到图——1972年苏联对欧洲方向以及地中海方向是不设防的,美国游弋在地中海的北极星、海神核潜艇如果要对莫斯科进行斩首式核打击,一直要到核弹头把克里姆林宫直接夷为平地,苏联人才会反应过来——美国人入侵了。

我们不得不说,跟美国相比,苏联在核力量建设的进度上实在太慢太慢了。

美军的3个弹道导弹预警基地分别设置在阿拉斯加(克里尔空军基地)、格陵兰岛(图勒空军基地)和英国约克夏郡(菲林戴尔斯空军基地)。

我们可以看到,这三座基地(每个基地各3座FPS-50+3座FPS-49/92)的探测范围已经完全覆盖了苏联全境。理论上来说,只要是从苏联境内发射的陆基弹道导弹(战略火箭军)在入轨后都会被探测到。可以为美国本土提供最多20-25分钟的预警时间。

美军的系统大概在1960年就已经开始IOC初始服役状态了,并于1964年达成FOC。而彼时甚至苏联才刚刚开始装备第一种井基洲际导弹南方设计局R-16——也就是把苏联火箭军司令涅杰林炸死的那个型号。而更早期的R-7甚至需要在地面加注至少数小时的燃料,只有理论上的军事价值,几乎不具备任何实际核威慑能力。

美国人的进度甚至快到苏联人实战级别的洲际导弹还没服役,美国人的预警雷达就已经先服役了.............................................

当然了,以上弹道导弹预警系统只能预警苏联本土发射的弹道导弹,对于海基导弹就没有办法了。美军的海基弹道导弹预警体系是另外一套系统。

整套系统于1972年IOC,1974年完全服役(FOC)。


美军做的准备还不止这些。

在土耳其和阿留申群岛的鱼骨岛,美军另外部署了2套FPS-17雷达用于侦测和收集苏联的弹道导弹试射数据。

阿留申群岛上的美军雷达设施,左边是FPS-17雷达,右边是FPS-80跟踪雷达。整套系统于1962年正式服役。用以探测苏联远东的弹道导弹试射活动。

于50年代末部署在土耳其的FPS-17雷达和FPS-79跟踪雷达,正对着苏联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弹道导弹试验中心。


为了防御苏联的FOBS轨道轰炸系统,美军还斥巨资在佛罗里达部署了一套FPS-85巨型相控阵雷达。于1969年服役。

左边是雷达发射阵面,右边是接收阵面。这是一款主动相控阵雷达(AESA,真空管体制),其拥有5928个发射模块和4660个接收模块,峰值发射功率高达52兆瓦。系统的占空比是0.5%,整个雷达的平均发射功率是260KW。因为其巨大的工作热量,旁边要专门设置水塔和消防站。

这款雷达可以跟踪超过40000km外篮球大小的目标。可以轻易锁定和提前预警苏联的FOBS轨道轰炸系统。

美国的FPS-133“太空篱笆”系统是另一套用于监视深空,防御苏军轨道轰炸系统的巨型雷达设施,工作在VHF波段。这是人类建造过的已知最大连续波雷达,其在德克萨斯的主发射机的有效辐射功率可达768KW。其可以有效监控由北至南扫过北美大陆的任意卫星和在轨系统,系统由3个发射天线和6个接收机组成,在北纬33度线上横跨整个北美大陆。其可以有效探测30000公里轨道高度上篮球大小的目标。其于1961年服役。


美军耗巨资建立的核弹反导体系也很值得称道。

为了至少尝试着用核弹头拦截洲际弹道导弹,美国在50年代后期开始斥巨资研究相关系统。这款于1963年在白沙导弹基地建立的被称为MAR的雷达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款有源相控阵体制(AESA)的雷达。虽然其由于年代问题,仍然使用真空管发射模组,其的先进仍然是引领了时代的。

另一款被称为MSR的雷达是“卫兵”(1975年服役)以核反导系统的主火控雷达,其的结构相比于MAR要简单。MSR是一款PESA被动相控阵雷达,有趣的是其的结构。

在北达科它州,实际服役的MSR雷达是一个金字塔型结构。由于作为核反导体制的火控雷达,为了近距离抵御以核反导带来的冲击波、光辐射和EMP电磁脉冲。其使用了数万吨的混凝土和钢材,美军致力于将其建成一座用核弹头也无法摧毁的堡垒。其的真空管体制可以有效对抗核爆的EMP电磁脉冲,而极其坚固的主结构可以在极近距离抵御核爆冲击波。

卫兵系统的远程预警雷达是被称为PARCS的FPQ-16巨型被动相控阵雷达(PESA)。其设立在北达科它,其的发射功率仅次于美军的FPS-85空间探索雷达。这款雷达于1972年完工,1974年服役。


70年代后期,苏联人痛定思痛。大幅度改进的德涅斯特-M雷达于70年代中后期进入现役,这款大改后的雷达被称之为“第聂伯”雷达,每座雷达站可以探测60度的区域(德涅斯特-M只有30度)。算上旧有的德涅斯特-M雷达翻新,到1979年,苏联共计建成了6座这种超级雷达站(每座雷达站各有2-3座第聂伯雷达)。

然而,苏联的预警雷达体系对于美军的海基弹道导弹一直非常无力。

在莫斯科方向的除了“狗屋”反导雷达,还有一款被称为“猫屋”的新型反导雷达。

在1978年,一款被北约称之为“猫窝”的新型反导雷达在莫斯科附近建立起来。其使用发射/接收天线分离布置,探测精度更高,可以探测中程弹道导弹。

在1979年,苏联的弹道导弹防御体系总算达到了63-64年左右美国的水平——勉强覆盖全国,可以防御从本土射来的洲际弹道导弹。大约比美国晚15年左右。

70年代,苏联相比于美国的军事优势远不像苏粉设想的那么大。苏联领先美国的,不过是些不值称道的坦克、火炮等常规部队优势,而美国则把握住了远为致命的核武力优势。这是苏联一直恐惧美国,不敢在欧洲造次的最主要原因。

从1963年到70年代末,对于苏联来说是生死存亡的16年,因为在这16年的绝大部分时间里,核战争对于美国是单向透明的。美国可以探知苏联的核武力动向,而苏联对于美国则一无所知。

事实上,如果在70年代早期苏联试图对美国进行先发制人的核打击,会立刻被美国人探知,遭到残酷的核报复;

如果美国试图先发制人对苏联进行核打击,苏联则只有在核弹头落地之后才会知道自己已经遭到了核打击................


在70年代后期,美苏的弹道导弹预警体系又有了新的升级。

首先,是美军474N海基弹道导弹预警体系,这款预警系统的雷达本质上只是SAGE防空系统一款测高雷达的升级版本,探测能力非常有限。对于苏联70年代早期的667A扬基级的SS-N-6导弹(R-27,射程2000公里+)还有一定的预警能力,面对苏联70年代后期开始服役的667B德尔塔级上射程远得多的SS-N-8(R-29,射程7000-8000公里+),就颇为无力了。

为了解决探测苏军新一代海基弹道导弹无力的情况,一款被称之为铺路爪的新型雷达被发明出来。

这款雷达相比于远古时期的相控阵,其的最大特点是全部使用了固态电路(半导体)代替原始相控阵的真空管。所以极大降低了其的建造成本,发热量和建造周期。

铺路爪一个阵面可以探测120度,两个阵面总计240度。其采用AESA主动相控阵体制,每个阵面1792个TR模块,峰值功率580KW,平均功率145KW。

东西海岸的2座铺路爪雷达于1981年正式服役。随后其的良好性能让美国空军继续订购了2座雷达,部署在乔治亚州和得克萨斯州,用于防御南方古巴方向可能潜伏的苏军弹道导弹核潜艇(1986-87年南方两台雷达服役,正式取代了474N海基弹道导弹防御工程)。

注意此时由于苏联解体,南方古巴方向两台铺路爪已经被拆毁,其中一台迁移到了阿拉斯加,取代了原先部署在此的BMEWS系统。

红色圈为60年代早期服役的BMEWS。


在阿留申群岛上,1977年,一款被称之为FPS-108“丹麦眼镜蛇”的PESA被动相控阵雷达被建立起来,取代了老旧的FPS-17/80雷达。这款雷达用于侦测苏军远东的弹道导弹试射活动。


进入80年代,苏联也在试图更新他们的弹道导弹预警体系。

在80年代,一款被称之为“达亚尔河”或者“伯朝拉”级雷达的巨型主动相控阵雷达(AESA)被建立起来。这款雷达使用非常原始的真空管AESA技术,拥有1260个真空管发射模块,使得其的峰值功率达到了惊人的378兆瓦。当然,考虑雷达占空比,平均发射功率远远没有那么多,大型真空管AESA一般占空比0.5%左右,即便按这样算,系统的平均发射功率也高达2兆瓦左右!!!

如果单论发射功率,不考虑其他性能,苏军的真空管达亚尔河早期版本堪称是人类有史以来建造过的最大发射功率雷达。

由于其的建造工时和造价是如此的惊人(一台雷达站造价顶的上整个舰队)。其的建造非常的不顺利,截止苏联解体,苏联预计建造7台这样规模的雷达站来全面取代第聂伯雷达,但是从70年代后期直到苏联解体,花了十余年时间,苏联也不过才建成其中2座。其余5座全部废弃。

早期的达亚尔河雷达可靠性很差,虚警率很高。

针对“达亚尔河”雷达的问题,苏联在80年代中期的改进型“达亚尔河-U”雷达站上删掉了一半真空管发射模块,使得整部雷达的峰值发射功率降低到了190兆瓦左右,平均发射功率降低到不到1兆瓦。由于后台计算机解算能力的进步,删掉了一半发射管的“达亚尔河-U”雷达站探测能力反而更强了。

改进型“达亚尔河-U”雷达站的主计算机是著名的M13矢量超算。

在这篇文章里,有详细的M-13的资料。

这种雷达由于发热极高,很容易着火烧毁。苏联时期的达亚尔河雷达目前只剩1台还在服役。这些雷达需要配套专门的冷却设施和发电站。

“达亚尔河”的另外一个主要缺点就是极贵,工时极长,苏联从70年代造到解体只造出来2台,一台雷达造价顶的上一支海军舰队(一台雷达工时造价大概相当于美军一艘10万吨级的尼米兹级航空母舰),而且需要施工5-9年左右。而一台铺路爪只需要1年左右时间建造,造价只相当于半个中队战斗机。

无论从探测距离还是从AESA有源天线阵列结构来看,2009年服役的沃罗涅日和美军80年代普及的铺路爪几乎都一模一样。

如果只看天线结构细节,我们可以做首打油诗:

铺路脚扑朔,沃罗眼迷离;
双物傍地走,安能辨我是美毛!

俄罗斯研制的沃罗涅日系列固态半导体AESA远程预警雷达说明了苏联时期那些美军60年代技术水平的真空管AESA就是笑话——苏联的真空管AESA那么好你俄罗斯还要山寨美国铺路爪作甚?????

苏联对于固态AESA是“非不愿也,实不能也”。

冷战时期苏联贫弱的半导体技术使得苏联无法建造便宜易于量产的固态电路雷达,不得不死磕真空管AESA。

苏联直到解体,弹道导弹预警雷达仍然停留在美国60年代用真空管堆AESA(MAR和FPS-85)的水平。


用于取代A-35橡皮套鞋反导系统的A-135火控雷达Don-2N是另一个很原始的真空管体制AESA主动相控阵雷达。其的发射机和接收机结构类似于美军早期的MAR,而建筑主结构则类似于“卫兵”系统的MSR。其用数万吨钢材和数万吨混凝土进行浇筑建造,可以在极近距离防御住己方53T6核反导导弹爆炸的冲击波。

在美军看来,苏联冷战末期辛辛苦苦建立的A-135反导体系是种非常落伍的系统(无论从雷达和导弹上与美军70年代同类型的系统都非常类似),性能相比于美国70年代的卫兵并没有太多显著优势。


美国在弹道导弹预警卫星的研究上远远比苏联更早。早在1961年,苏联将第一颗彰显航天实力的卫星发射入轨之后短短几年,美国便发射了自己的第一枚弹道导弹红外预警卫星,用于跟踪入轨的弹道导弹尾焰,这款卫星被称之为MIDAS。美国60年代共发射了12颗这样的卫星。

当然了,早期的MIDAS有着太多的问题,除了容易虚警,其的星载电源也非常容易耗尽。

但是不管怎么说,这款卫星说明美国对于弹道导弹预警问题的重视远远胜过苏联。

在70年代,随着电子技术的提升,美军的第二代也是实用化的红外预警卫星DSP被发射入轨。

DSP星座由4枚静止轨道卫星和1枚备份卫星组成,在36000公里的地球静止轨道上用侧视碲镉汞红外镜头监控地平线上苏联的弹道导弹入轨情况。这是已经很完备的美军预警雷达体系的一个有力的补充。

每枚DSP监控120度地球,约3枚DSP便可以覆盖全球绝大部分区域。DSP约于1975年达成5枚满星座运行。

DSP的另一项主要用途是用来监视全球的水域,用以预警苏军的海基弹道导弹。


与弹道导弹预警雷达一样,苏联人对于预警卫星也相当后知后觉。

由于缺乏加拿大这样一个可以部署雷达的北境缓冲区,美国的轰炸机和洲际导弹往往只要飞过北极便直面苏联领土。

由于苏联在北境弹道导弹防御上天然的不足,苏联试图用卫星系统进行弥补。与部署在地球静止轨道的美军DSP不同,苏联的Oko眼睛预警卫星(US-K)部署在倾斜的闪电轨道上。

闪电轨道的近地点在南半球,远地点在北半球约40000公里的轨道高度上。闪电轨道可以提供尽可能长的北半球卫星逗留时间,从而覆盖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的盲区——无法覆盖到的极北区域。

每枚闪电轨道卫星每天约可以探测北极方向6个小时,24小时任意时间满足对极北方向覆盖需要至少4颗眼睛卫星。

苏联约在79年达成4颗卫星工作状态,使得眼睛系统有了一定的初始能力。虽然苏联预计部署9颗眼睛卫星达成满星座服役以提升系统的容错性(侧视的眼睛卫星有可能被太阳“致盲”,如果同一区域有另外的卫星覆盖便能最大概率避免该情况),但9星座在1987年才事实达成。

苏联在早期不部署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的另一个最主要原因是由于美国掌握制海权,使得苏联在绝大部分区域找不到可以依靠的盟友,也使得苏联无法建立静止轨道卫星地面站。而大椭圆闪电轨道的卫星地面站可以设立在苏联本土。

在1984年,苏联终于部署了第一枚地球静止轨道预警卫星US-KS。苏联使用1枚静止轨道卫星US-KS用以监控美国本土,并配合其余的闪电轨道卫星进行探测。

值得一提的是,苏联的第一代“眼睛”系列卫星对于美军的海基弹道导弹的预警能力一直都是非常不足的。与监控全球的美军DSP不同,苏联的“眼睛”卫星只监控北半球(闪电轨道)和美国本土(地球静止轨道,仅有1枚在轨),对于其它部分有很多盲区,使得美军的海基弹道导弹(比如三叉戟导弹)几乎可以不受监控的发射...........

当然了,苏联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试图弥补。

在1991年2月,一枚被称为“眼睛-1”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被发射入轨,其的苏联代号为US-KMO,或者被称为“预报”。

这是苏联版本的DSP,预计部署5-7枚在地球静止轨道上,用以监控全球的海基弹道导弹发射。

唯一的问题是,这也服役的太晚了,刚刚第一枚发射入轨,duang的一声苏联便解体了.............

我们看上表,不难得出结论:

苏联的核弹预警卫星最主要还是弥补苏联北境没有类似加拿大和阿拉斯加这种缓冲区,基本都是HEO大椭圆闪电轨道,监控北极上空美军本土发射来的洲际弹道导弹。起到的主要是美军那3个北境基地预警雷达的作用,给苏联人不靠谱的雷达体系做个补充。

至于实时监控美国本土核弹发射情况的US-KS(部署在36000公里GEO地球静止轨道美国上空),自1975年发射失败后,到1984年才攻克相关技术。到1990年总计才发射2枚(84年一枚,87年一枚)。而且哪怕从84年开始,监控美国本土时间也不连续——其中84年的宇宙-1546在86年11月失效后,87年10月接替的宇宙-1894才升空。86-87年大概有一年时间,苏联对美国本土的监控开天窗——人员不在岗,啥也没监控到。

至于监控美军弹道导弹核潜艇的US-KMO(类似于美军70年代DSP,GEO地球静止轨道监控全球海域),到1991年苏联解体(宇宙-2133)才刚刚发射第一枚.......................................................................


苏联完全无用的天波超视距雷达阵列

要预警核导弹,最好的方法就是对方按下核按钮,导弹还在发射升空段就开始预警。问题是苏联并没有类似美国在土耳其、欧洲和阿留申群岛这些靠近苏联区域前置部署雷达的优势。

又由于苏联的第一代监控美国本土的US-KS预警卫星要到84年才发射入轨,84年之前,苏联是靠什么办法获知美国本土发射核弹的信息的呢?

早在二战时期甚至更早,人类就发现,电离层可以反弹特定频段的电磁波信号(一般是HF频段,也包含少部分的VHF频段)。电离层能反弹的电磁波频段波长比我们所说的“米波”还要长不少。

依据这个原理,可以制作HF频段(3-30兆赫兹)的OTH-B天波超视距雷达,用电离层反射电波,使得电磁波可以绕着地球传播,探测距离超过数千公里,从苏联本土一直探测到美国上空。

当然了,由于雷达波长过长,这些超视距雷达一般都非常庞大,尤其是战略级别的超视距预警雷达。

由于弹道导弹发射段会产生大量的带电粒子,所以会产生极其明显的电磁波信号——洲际导弹发射段的RCS雷达反射面积可以高达战斗机的几万倍甚至几十万倍。因此,至少从理论上来说,只需要使用天波超视距雷达对准美国本土,就能实时监控美军的洲际导弹发射,做到防患于未然。

这款雷达苏军编号为“5N32 Duga撑杆”,北约编号为“钢铁坟场”。其还有一个更有名的外号——苏联啄木鸟。因为雷达波段与常规的短波通讯波段重合,所以只要一开机,几乎全世界短波通讯都会被特殊的类似“哆哆哆”的啄木鸟噪音干扰。

我实际听过录下的该雷达噪音,噪音非常类似于直升机的声音,重复高频。

第一台试验型号的Duga-N原理样机部署在乌克兰尼古拉耶夫。

实际部署的第一台Duga被设置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附近,有谣传整台核电站是为了该雷达设置。但是该雷达的耗电量虽然惊人,发射功率也就数兆瓦级别,而且其实较少开启,所以并不至于如此夸张。

Duga接收天线分成两部分:

  1. 大的那个是低频接收天线,高135-150米,长460米;
  2. 小的那个是高频接收天线,高100米,长230米。

至于发射天线,在图上看不到,发射天线离接收天线有60公里。发射天线高85米左右,长210米。

切尔诺贝利附近的一号机于1975年开始启用。远东阿穆尔河共青城附近的二号机于1980年前后启用


整个雷达从性能而言是个巨大的杯具,我们看看解体后俄国人的解密资料对这个雷达是怎么评价的

В апреле 1990 года в в/ч 55419 работали представители Гохрана СССР при участии военных прокуроров Краснознаменного Дальневосточного военного округа (КДВО) и в/ч 03366 по проверке выполнения требования документов по хранению и сдаче технических средств, содержащих драгоценные металлы».
Вполне возможно, что с полковником Владимиром Капитоновым мы детально обсуждали судьбу изделия «Круг« и всей системы ЗГРЛС. Однако у меня в архиве нет документального подтверждения того, о чем реально между нами шел разговор. С «Кругом» все понятно. Войска СПРН отказались от него за ненадобностью. Промышленности он тоже стал обузой. Вот и разграбили его неизвестные, а потом сожгли. И все концы в воду. Документы по «Кругу» говорят только о халатности определенных должностных лиц, но никак не о каком-то волюнтаризме организованной группы лиц, заинтересованных в принятии на вооружение никуда не годной боевой системы ЗГРЛС. Вполне вероятно, что тогда 18 лет назад в управлении ПРО и ПКО я спросил у полковника Владимира Капитонова о судьбе всей системы ЗГРЛС, что с ней стало в тот период. И тогда главный инженер управления показал мне еще один документ.
Его шифр РКС №151. Д-90 г. Направлен он начальнику генерального штаба Вооруженных сил СССР генералу армии М.А. Моисееву.
...............................................................

翻译一下:

与弗拉基米尔·卡皮托诺夫上校一起,我们详细讨论了 Krug 产品和整个 ZGRLS 系统的命运。但是,我的档案中没有关于我们之间对话的文件证据。一切都清楚了。战略预警部队因为该系统没有价值而放弃了它。整套系统成为了国家的负担。(在军队放弃后)暴民掠夺并最终烧毁了它。

文件仅提及某些官员的疏忽,但绝不是有组织的一群人的某种破坏行为。事情早已由18 年前导弹防御和防空部门(失误决策)注定。我向弗拉基米尔·卡皮托诺夫上校询问了整个 ZGRLS 系统的命运,当时它发生了什么。然后总控制工程师给我看了另一份文件——

他的密码是 RKS No. 151。D-90. 它被发送给苏联武装部队总参谋长、陆军上将 M.A. 莫伊谢耶夫。

“由两个接收系统组成的 ZGRLS 的测试充满了困难,主要与缺乏对北极地区(“极帽”)电离层状况的了解有关。

系统的要求指标没有达到,它们对美军弹道导弹的导弹攻击预警系统(SPRN)的作战能力的贡献被证明是微不足道的。这些单位没有被苏联军队采用。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规划了对ZGRLS建设的全方位研究和改进。由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事故,最终无法实现。

对这些雷达的空中目标探测研究与弹道导弹探测工作同时进行,显示出雷达探测空气动力目标的探测能力。

位于阿穆尔河畔共青城附近的 ZGRLS 同样没有被苏联军队采用,并于 1989 年被除役。它试验了探测大气层内目标(指飞机)的工作,以警告东北方向的空袭。

本文件由陆军上将 I. Tretyak、V. Denisov 上将、V. Mironov 中将签署。


当然,文章还包括了对这个雷达的大量吐槽,大家有兴趣可以去阅读一下原文,原文非常长,就不贴上来了。

整套系统最大的问题是靠想当然来建设,对于北极上空的电离层状况几乎一无所知,就靠着朝向中国方向的试验机运转尚良好,就草率地通过了对美国本土两台雷达的建设批文。结果因为北极的电离层状况完全不一样,雷达连条毛都探测不到。

Duga的研发和建造成本高达6亿卢布,对比一下,一栋9层带电梯的勃列日涅夫楼只有90万卢布上下。

按每栋勃列日涅夫楼40户家庭来算,足够建造超过650栋勃列日涅夫楼,解决接近10万人的住宿问题。


当然,天波超视距雷达的秘密当然不止苏联人知道,我们看看美国人早期的天波超视距雷达。

早在1955年,美军就开始研制MUSIC天波超视距雷达,并于测试中探测到超过900公里外的弹道导弹升空。

在1961年,美军开始测试改进型的MADRE超视距雷达。

而更有名的型号是设置在英国的FPS-95眼镜蛇迷雾。FPS-95初始目标是探测苏军红旗北方舰队的海基弹道导弹试射。该雷达于1971年开始测试,峰值功率高达10兆瓦,只略弱于苏联4年之后的Duga。

FPS-95由18根放射状天线组件组成,这些天线被安装在13-59米的高塔上,每个天线组件包含大量的有源阵列。

总体来说,FPS-95的测试非常失败。由于对电离层缺乏了解,雷达总体来说只能收到不明干扰信号。不过由于该雷达惊人的功率,在1973年除役后被英国BBC广播公司盘下,用于对全欧洲进行广播,算是军转民的废物利用了——这点要比纯粹铁憨憨的苏联Duga强得多。


由于80年代美国对于数字信号处理芯片技术的突飞猛进,第一款真正实用意义的天波超视距雷达(可用于实战的,而不是像眼镜蛇迷雾以及苏联啄木鸟这种纯粹的废铁收购站)于1985年在美国开始服役。

这款雷达设计用于弥补美军防空体系的不足,用于监视超低空突防的Tu-160和巡航导弹。

FPS-118共有12台发射机组,连续波发射功率1兆瓦,有效辐射功率达到了惊人的80dBW(即1亿瓦特!!!)。

整个雷达的发射天线长304米,接收天线长达1514米,比苏联的Duga还要大的多。

FPS-118每个探测单元可以覆盖900-3300公里60度空域,三个探测单元可以覆盖美国整个海岸线。

由于雷达波长极长,甚至远远超过所谓米波反隐形雷达,这种雷达可以在上千公里外定位低飞的隐形战机以及巡航导弹。


当然,FPS-118只是美国空军80年代初的技术,大致与铺路爪同期。90年代,一种更轻便的超视距雷达开始装备美国海军。

由于使用了现代的半导体技术,美国海军的TPS-71是一套非常简化而且可以拆卸后异地部署的设备。我们看上图就可以得知,整套系统的各种天线都是用紧固件固定在地表的,如果舰队要机动了,可以把整套雷达拆了,装进卡车或者C-130里,跑到前线再重新部署。

这款雷达设计的主要用途就是为了监视苏联海航超低空贴着海面突防的逆火式轰炸机。

在90年代,由于苏联解体,很多毛子身怀绝技的海航轰炸机飞行员(一般是飞逆火,当然也有飞Tu-16的)全部下岗了。正巧南美的毒贩们有往美国走私毒品的需求,两者算是臭味相投,一拍即合。

然后美国药监局就发现了很多让人震惊的情况——各种大毛、乌克兰二毛子退役飞行员灌着伏特加,驾驶着各色低慢小私人飞机和公务机趁着夜色贴着海面突防美国部署在墨西哥湾的防空雷达。由于冷战结束后,部署在南方的警戒雷达很多都被部署到了阿拉斯加,墨西哥湾的防空体系基本处处漏风。

药监局把这些消息报告给了美国海军,说我们的实力搞不定毛子那帮轰炸机飞行员,请海军帮忙。海军说——这还不简单。扭头就把阿拉斯加1991年开始部署的还在试验中的TPS-71天波超视距雷达用飞机拉到了墨西哥湾重新部署。

然后,设计就是用来抓毛子海航的TPS-71重新跑到墨西哥湾再上岗,毛子海航总算遇到了活阎王,自从部署了超视距雷达后,南美毒贩和毛子下岗再就业的海航飞行员很多重新在监狱里找到了工作。

90年代为了抓南美毒贩和毛子再就业海航,共装备了3套TPS-71,分别部署在弗吉尼亚州、得克萨斯州和美属波罗黎各。


当然了,美国80-90年代技术相比21世纪电子技术相比于现代又有不足。澳大利亚和美军合作研制的金达拉超视距雷达功率只有560千瓦,大概只有美军FPS-118的一半左右——但是探测距离远胜之。

该雷达可以在2600公里外定位超低空飞行的塞斯纳172木头螺旋桨飞机,并可以在5500公里外探测中国的弹道导弹发射(1997年实测)。

经过最新的电子技术升级后,该雷达甚至能在数千公里外定位类似B-2这样的目标。


俄罗斯版本的FPS-118代号为29B6“集装箱”

集装箱雷达的发射天线长200米,接收天线长1300米,探测距离3000公里。雷达频段3-30MHz(对比一下,美军FPS-118是5-28MHz)。总体来说,无论从天线体积和探测性能来看,集装箱雷达基本与美军FPS-118处于同一水平上。

FPS-118大概是80-81年开始测试,1985年开始服役;

集装箱雷达是2002年左右开始测试,2013年开始服役。

铺路爪是1981年左右开始服役,沃罗涅日-M是2009年。


说个暴论吧,到2010年前后,不依赖海外流入的芯片,从自主开发上来说,俄罗斯在电子技术上大概相当于美国80年代早中期水平。沃罗涅日就是毛铺路爪,集装箱就是鹅FPS-118。

至于鹅版TPS-71,目前为止还没看到。


苏联的核备战

这一点过段时间再展开写吧,写的太累了。

不过么,苏联的核备战也是一塌糊涂就是了。

在美国本土遭受核打击后,一种特殊改装的民兵Ⅱ洲际导弹将会被发射用以执行最终命令——这种导弹上装备的是末日广播卫星,将会循环广播预先录好的核打击指令。这样即便美军失去指挥层,各层级也依然可以执行核反击指令。

最早装备的类似系统大概在1963年开始服役,地下发射井部署的民兵ERCS大概在1967年开始战备。1991年老布什时期系统退役解密后,总计是装备了10枚广播洲际导弹。

苏联类似的系统大概要到1985年才服役...............................................................

死手系统的核信号弹被称之为“15A11周界”,由MR-UR-100(SS-17)洲际导弹改装而成。正如美军的LEM-70A民兵洲际信号弹一样,这款导弹被发射后,将用UHF卫星电台向其路径之下的所有核导弹基地循环广播核打击指令。其总计装备了6枚,于1985年1月才开始服役,大概比美国同类型的系统晚18年以上。


苏联海军的TACAMO移动长波电台飞机被称为Tu-142MR“鹰”,这是一种类似于美军EC-130G/Q的系统,但是服役时间要晚的多。这款飞机使用长度8.6km的甚低频对潜天线,于1977年首架飞机才首飞。由于遇到很多技术问题,最终到1987年才成军服役。

苏联的第一代空中对潜长波通讯平台的服役时间比美国晚18-20年以上。在冷战的绝大部分时间,苏联潜艇的水下通讯高度依赖于脆弱且易被摧毁的陆基长波电台。


苏联核潜艇部队的出勤率以及核弹发射井的加固都让人很一言难尽。

根据戈尔巴乔夫的秘书Vitalii Leonidovich Kataev在解体后向美方提供的信息——到1985年,苏联总共1378个发射井中,仍然有41%的核弹发射井是白板型号,抗压强度只有30psi——也就2个大气压。而1500psi级别的加固发射井只有不到1/3。

对比一下,美军几百个发射井全是2000-2200psi的加固发射井。

为了养寇自重,美军故意胡说八道,有意骗取经费,说苏联80年代的发射井已经被加固到至少10000psi,以此为借口向国会申请购买更多核潜艇。

我们看看10000psi的超级加固井得是什么结构:

美军研究,要制造可以抵御500万吨氢弹准确命中触地爆的12000psi的超级井,需要200米深的软质沙土吸收核爆冲击,再加上超过200米的花岗岩结构硬抗。

毛子的发射井厚度连1米都不到,要能顶的上450米的复合结构,只有一种可能,苏联的核弹发射井顶盖是用下面这种材料做的。


总体来说吧,苏联的陆基洲际导弹部队、海基核潜艇部队和空基轰炸机部队问题都颇大。

总的来说,苏联核武力除了预警系统形同虚设之外,战备也很差劲。

苏联核战备差劲最主要的原因不是因为投入不足,而是因为严重的堆叠惩罚。

就以核潜艇为例,苏联的核潜艇确实造的太多了,但是数量上有美军好几倍,但是却并没有美军好几倍的船坞可以维护,这使得苏联潜艇的出勤率只有美军几分之一;

以轰炸机为例,苏联的轰炸机造的太多了。但是数量上有美军好几倍,可以发射巡航导弹的轰炸机反而不如美军。那是因为苏联把Tu-95MS这种老飞机重新投产简直浪费产能,明明可以把50年代造的老飞机改装一下就可以用,为什么要新造呢?????

以洲际导弹为例,苏联的洲际导弹核发射井造的太多了。毛子造核弹发射井就像狗熊掰苞米一样,掰一个甩一个。把大量钢筋混凝土全部用于建造新发射井,造了新的老发射井就不去管了,空占着编制,结果一堆老发射井抗压强度才2个大气压,真打起来等于没有。

至于为什么毛子明知道都造出堆叠惩罚了还要继续造,只能说“百万漕工衣食所系,非不愿也,实不能也”。


总结

苏联在1984年,总的工业产值增长率大概4%,其中机械部门增长率7%,是4%工业增长率的主要来源。而机械部门7%的年增长率中有60%都是军工制造贡献的..............................................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各种坦克、火炮、战斗机、轰炸机、核潜艇、卫星的产量都几乎是美国+西欧总和的好几倍,不过实际笑果么.......................................只能说苏联是迷之操作...............................

从上图我们也可以看出,整个苏联从勃列日涅夫上台到嗝屁一直都是在扩军,常规部队一直在扩编。不过么,冷战时期么,扩军不扩核,等于没扩军。所以苏联一直扩编常规部队,再三擂鼓而不战,堪称集弱智流操作于一身。


而且最最糟糕的是,苏联人一直在扩编常规部队,搞到西德、法国这些国家都很紧张。本来这些国家和美国是有很大矛盾的,法国早在60年代就退出了北约军事指挥一体化,不再接受美国人统一指挥,就是不愿意搭理美国佬。而西德则和日本一起被逼着签广场协议。西德和法国暗搓搓搞欧共体,就是想隔离美帝自己玩。

结果苏联一直在常规部队大扩军,我也不知道苏联的几万辆坦克要怎么威胁美国?可能是从亚空间穿插到华盛顿吧?总之,要是毛子开不了地底亚空间通道,美国人看来是不会对毛子几万辆坦克有什么反应的;倒是西德法国真要被毛子吓死了。苏联扩军常规部队的唯一效果就是让西德、法国这几个国家尽弃前嫌,抱紧美国大腿,紧密团结在一起。不得不说,勃列日涅夫之流治国无能,倒很有可能是美国间谍。这种弱智操作美国人真的要笑死了。

本来在西方81演习之前,西德和法国都在积极和苏联接触,苏联的西西伯利亚天然气管道工程就是和西方合作,买的西欧和日本技术。结果里根上台后,威胁对苏联禁运。

正常国家此时应该都开始挑拨美国和西欧日本的关系。但是苏联的迷惑骚操作开始了,苏联举办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演习——西方81。威胁说——你们敢对我断技术合作,我就揍你们丫挺的。

本来和苏联打情骂俏的西德、法国这些国家一听,全部吓死了,赶紧去抱美国大腿,顺便把合作项目全停了。结果一看这些国家重新抱上了美国大腿,苏联又怂了,你不是说要揍人家么?怎么又不敢上了?

总体来看,从弹药、装备和油料储存地点来看,苏联人的确一直在备一场对西欧的大规模机械化战争——而在其他地方全部采取守势。但由于时代变换,沧海桑田,苏联人一直不敢真打出去,硬生生把自己憋爆炸了。

关于苏联为什么要备一场常规机械化战争,我这里倒有个非常有趣又耐人寻味的资料,是苏军总参谋长阿赫罗梅耶夫和戈尔巴乔夫的对话:

戈尔巴乔夫(质问阿赫罗梅耶夫):我们为什么需要那么多坦克?况且T-64/72/80三款坦克零部件并不通用,完全重复了!

阿赫罗梅耶夫(气的拍桌子):总统先生,我是经历过二战的,这次一定要做好最充分的准备,我实在不想我们再死那么多人了。


所以,苏联为什么要造那么多坦克?为什么要搞常规部队大扩军,甚至挤占了核部队的经费?苏联为什么要造那么多武器,都造出堆叠惩罚了,居然还在造????

有人说——苏联是在学纳粹,军工复合体在贪污。我觉得,说话得讲证据——你说苏联军工复合体贪污恰烂钱,可有证据?苏联军队高层住什么样的房子,开什么样的车子,在瑞士银行有资产么?污蔑人总不能空口白牙吧?

其实,最主要的原因阿赫罗梅耶夫都已经说的很清楚了——苏联是被纳粹打出PTSD来了。

苏联为什么要造那么多武器?

答:下一个“纳粹”打过来的时候,就算再一次给苏联造成了重大损失,苏联也有充足装备可以捱过去;

苏联为什么都造出堆叠惩罚了还在造?

答:为了用项目养军工厂。这样,等“纳粹”真打过来,军工厂立刻可以全速运转,不用再花一两年时间慢慢培训员工。

至于到了核时代,养军工厂战时后方大生产还有啥意义,都是一枚洲际导弹的事情。只能说,养卫所、养八旗养出百万漕工来了,你说咋办呢?

你以为苏联那套战备体制是大杀器,其实只不过是冷战版本的马奇诺防线罢了。马奇诺防线也是法国被德国干出PTSD的结果。

理论上来说,如果德国复刻一战步兵战法,那肯定要一头撞碎在马奇诺防线上;

如果美国复刻二战纳粹坦克闪电战法和二战千机轰炸法,那肯定要被苏联防空军MIG-25和坦克集群打成狗。

很多事情就是那么悲哀的,就像倚天屠龙记里的三渡,坐了一辈子枯禅,就为了等阳顶天来一雪前耻。结果没曾想,阳顶天再也不会回来了。

苏联练了一辈子神功,自信能完克纳粹闪电战,结果没曾想,纳粹真的死球了,而美国,真的不会玩坦克,这下彻底尴尬了。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马克思去世后不久,汽车开始了规模化生产,上万个零部件的大规模配套,品质管理上少一个螺丝钉都不能让一台汽车出厂,于是造就了现代经济的复杂性。这是计划经济提出时,意想不到的事情,更别提李斯特和他的精神之父汉密尔顿了。

关键是计算数学的技术运用,无法保证指令在时间上的超前性。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实践一再否定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思潮的事实一直不肯被人接受。

这是哪门子的剑,刻的哪门子的舟,造就了哪门子的几代人活活白过了呢?


user avatar   luo-chen-26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说的“没有明显的生产力优势”是跟美英法比的吗?

美国那个地理条件和历史条件,搁着奴隶制时期生产力就不低了,也不全是市场经济的好。

你得看从沙俄到苏联,计划经济让俄罗斯的生产力翻了多少番。


user avatar   wang-you-ling-4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你对计划经济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计划经济是打地基的利器,没有计划经济,苏联拿头工业化?从帝俄这么一个帝国主义最薄弱一环短短几十年发展到两极之一,这不是计划经济的优势是什么?

可你人心不足蛇吞象,地基打完了还硬要它承担高屋建瓴的精细工作,没盖好就嫌计划经济效率低,恰如开卡车自驾游,然后怪卡车油耗大?那是你的问题还是卡车的问题?

当然,以上结论也不仅限于苏联。理解了上面的比喻,你就会明白,为什么“前三十年和后四十年不是互相否定的关系”了。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玻璃杯。

在苏联,玻璃杯是一种实际上的奢侈品。

为什么说“实际上的奢侈品”,而不直接用“奢侈品”呢?

因为玻璃杯并不贵,以价格而论,人人都买得起。可却不是人人都买得到。

家里有一套玻璃杯,当有客人来的时候拿出来招待客人,是一件十分体面的事情。苏联每一个家庭都想要。

那么问题来了,怎么获得?

答案:排队。

是的,必须要排队。因为玻璃杯的产量不够,所以必须排队。大多数时候大排长龙,最终能购买到的人却寥寥可数。

还有那蛋疼的排队时间。

国营商店的员工福利很好,他们实行双休和8小时工作制。

但是问题来了,如果是双职家庭,也是双休和8小时工作制……你能用啥时候排队?

后来增加了周六营业时间,算好一点。不过也没多好,因为周六注定人满为患……买到玻璃杯还是非常困难。

哦对,一方面是玻璃杯买不到,另一方面是金属杯子到处都是。

上层认为,金属杯子好,耐用,所以用金属杯子就行了。并不准备扩大玻璃杯生产。这导致了玻璃杯长期缺货。

与此同时,国营店的员工十分吃香。谁家要是有一个国营商店工作的亲戚,那么就是一件十分有面子的事情。甚至在谈恋爱的时候都是加分项。毕竟这意味着许多紧俏产品你能买到了。

哦对,还有黑市。

如果你无法从正规渠道买到玻璃杯,但又实在想要,你可以从黑市买到。只要你愿意出更高的价格,那么有人愿意帮你去排队。

前提是你出的价格够高,至少比其他想要玻璃杯的人高。

对于不属于精英阶层,进不了特供商店的人来说,黑市几乎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类似玻璃杯的商品很多很多,多到渗透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私家车,小到玻璃杯,再小可以小到红糖面包。只要上头觉得不是很必要的东西,通通都是奢侈品。


请注意,以上,是一个世界第二的国家。不是什么生产力落后的国家。

这样的经济体制你管他叫先进?

你可以想象下套用到今天有多少东西会消失。

比如饭馆,目测消失九成。毕竟在自己家吃就行了。

游戏行业可以彻底剔除了。

连续剧几部就行,根本没必要多。都抗日剧吧。

化妆品护肤品没必要。

沐浴露取消,用肥皂吧。

手机能打电话就行了,智能手机就是多余……

看,生活质量就是这么没的。当你选择了权力决定一切的计划经济,别担心,有的是人来教你该怎么生活。


为什么我们一直把官僚跟僵化捆绑,难道官僚不可以是灵活的吗?

答案是,不可以。

为啥?

首先你要知道权力是什么?权力,凌驾于一切。在权力面前,资本就是个战五渣。

灵活的权力=放出牢笼的权力。这一点,凡是拥有过权力,哪怕只一点点权力的人都不会心存幻想。

说难听点,生活让资本主宰跟生活让权力主宰,没有一个是完美的。我们只能从两个烂苹果里挑一个。

觉得资本罪恶就去投靠权力……那叫才出狼窝又入虎穴。

顺便说一句:

在中国,权力大于资本,这应该是共识。压倒年轻人,让年轻人卑躬屈膝的是房价,这应该也是共识。

如果没有房价,说实在的,你拒绝996,也可以过得很舒坦。

房价核心是地价,是土地供应,是土地财政,是权力把控的而不是市场。这应该也是共识。

请问,权力解决你的需求,降低房价了吗?

如果现在没有,你又怎么会觉得计划经济就会帮你解决?

这跟玻璃杯是一个道理。




        

相关话题

  人工智能发展之后会不会带来共产主义。? 
  为什么在哔哩哔哩这种网站上有那么多人喜欢苏联? 
  在马克思的观念里价值究竟是什么? 
  普京为什么不处死戈尔巴乔夫? 
  潘石屹名言:我不是中产阶级,我是无产阶级。请问,中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有什么区别? 
  为什么说苏联罪大恶极比法西斯还邪恶? 
  如何看待精神资本家现象? 
  辩证法是「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吗? 
  原苏联加盟国为何纷纷跟随美国对俄罗斯围追堵截? 
  现在的俄罗斯史学界如何评价苏联? 

前一个讨论
得了癌症是种怎样的体验?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2米高的巨型稻在重庆试种成功?会给中国粮食行业带来多大的贡献?袁隆平爷爷的禾下乘凉梦实现了?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