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知识:
奥匈帝国战前的陆军军费支出(1910年)尚不及意大利,他的主要敌人俄罗斯帝国的陆军军费支出(1910年)是他的四倍,即便到了战争爆发那年(1914年),奥匈帝国也仅仅只是在陆军军费支出方面超过了意大利,但是仍然处于被俄罗斯帝国几乎以3倍优势吊打的处境,甚至也赶不上传统的海军强国英国在陆军方面的支出。
如果战争还是爆发了,我不太相信没被刺杀斐迪南大公有能力改变如此糟糕的国防形势,毕竟他活着的时候就没有对这点的改变做出多少贡献。在不考虑他的军事能力的情况下,尽管我相信他会和康拉德合作得很好,但是他带领帝国军队是一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部队。
打胜仗?我觉得保守一点说,大公或许可以让帝国体面地退出历史舞台,这也是在大公表现出了相当的军事才能的情况下,可以作出如此假设。
我引用施瓦岑贝格亲王在19世纪末对帝国未来的看法:我很怀疑帝国是否还能撑到20世纪。
刺杀失败,我想不到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的理由,德皇这暴脾气可能都不会口嗨到对一个失败的刺杀提供空头支票。奥匈自己都心虚,欧洲大陆的舆论更会倒向塞尔维亚。
所以奥匈在一战的走势还是要看爆发的理由以及当时形势的变化情况。至于领导人,首先斐迪南不是超人,他上台对奥匈军队的战斗力不会起到立竿见影的变化(除非开控制台) 奥匈帝国的活力能否撑起他的改革更是个问题。
其次我觉得斐迪南上台甚至最初的负面影响更大,奥匈帝国的正统性很大程度来着哈布斯堡的国祚绵长,对于当时的人来说老皇帝弗朗次就是奥匈帝国的精神象征,想想这一代人,他们从出生到老去都在弗朗次皇帝的庇佑下,我记得波波维奇在大奥地利合众国的书里就提到当时不少人都认为,是弗朗茨皇帝团结着奥匈帝国 在他死后帝国将会崩塌。
最后,我觉得题主青睐斐迪南是因为他的改革活力,但是普世帝国的认同问题绝对不是一次改革就能完成的,也不是各个王冠领地获得了同等的权利,马扎尔人就不歧视克罗地亚人了,奥地利人就不歧视鲁塞尼亚人了,所以我觉得大奥地利合众国改革方案主要解决国籍问题也不会有什么用(开战后,军方把加利西亚的大溃败归结于难民潮和其他民族的“间谍”,但明明是军事的无能引发了后续溃败。同时奥匈帝国在战时初期对本国人民的镇压和控制最为骇人,许多民族的人都被扣上间谍的名号或囚禁或屠杀,百姓之间的猜忌也很严重。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俄军入侵东普鲁士却激发了整个德国的斗志,大多数德国人都怜悯东普鲁士的同胞。)就算他的改组真的是有效的,这种认同的养成也需要和平和生活富足为前提,经过几代人的教育才能形成,斐迪南的理想固然是好的 但他上台我想不会有任何变化。
有一说一,其实性价比最高的4K蓝光播放设备很可能是二手x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