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良媒体,又在宣传这些。能不能去掉共一的文章?非得把总数凑大一点,搞个大新闻?
- 共一的科研含量在我们工程届是不承认的,所以我们行业从来不搞共一。貌似生化环材很喜欢搞共一,尤其是要发CNS的时候。
- SCI本身是个好东西,但是被国人玩坏了。很多地方都不敢宣传这种典型了。
- 作者本人出来硬刚,说明他对自己的成果很自信。我是认为他没有科研造假,也没有拼爹的。灌水肯定是有的,毕竟他自己也承认了。看到他这么自信地怼回去,其实挺好的。但需要注意的是,他的这种自信有可能来自于有限的认知,因为在他的认知里没问题的东西,很有可能是有问题的。
- 现阶段,SCI与科研能力严重不匹配。不是特指,而是泛指。
- 如果有媒体想要报道这种新闻,我有个素材。博士一年级师弟,读了11个月,发了18篇SCI,全都是单独一作。也算大新闻了吧?怎么操作的?导师给数据,他负责写,另一个人画图,还有一个人语言润色。他发展怎么样?跟自己导师(1981年生)打了一架,然后退学了。后来,他去了上海某985大牛那里读博士了。终于不用天天写SCI了,可以做点有意义的事情了!
顺着这个问题,我想再延伸一下。很多刚做科研的人,非得认为有了帽子才叫大牛。在我看来,这是非常肤浅的认知。像问题中的这位硕士一样,根据各种指标,他以后发展顺利的话,可以拿到很多帽子,各种title。那么,他就是大牛了吗?在我看来,并不是。帽子是可以运作的(满足各种指标,再动用行政资源),但是对行业的贡献,是实打实的。
借用我们行业某长江的话,“大家都在一个圈子里,这个圈子很小。每个人水平怎么样,大家心里都很清楚,不会因为谁有个帽子,就会认为他的水平比别人高。每个人对于行业的贡献,大家心里有杆秤”。
很多行业,不乏拿了很多帽子,但不改科研混子本色的人。哪怕他进了院士第二轮,还是会被行业内的人耻笑。就像,宋真宗去泰山封禅了。
看了很多回答,还在鼓吹努力。光凭这一点就可以判断,这些人连学术界的门都没看到,更别说摸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