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苏联为什么不强势输出革命思想,不拉拢南美、北非对抗欧美? 第1页

     

user avatar   di-shan-87-2 网友的相关建议: 
      

苏联一直在美洲、亚洲和非洲输出革命思想,但除南斯拉夫、中国以外,绝大多数共产国家的建立都不是革命思想传播的产物,而是苏联或中国武力扶持的结果。

换而言之,在绝大多数地区,如果当地共产主义组织不靠外部武装直接扶持,而主要靠自己努力,是几乎不可能成功的。

第一、亚非拉国家新生的共产组织与原社会保守力量相比本身就非常弱小。

地主、富农、军方、资本家、神职人员、传统文化拥护者、城市中产阶级、政客、媒体、高级公务员、高薪打工者、高级知识分子、贵族......全都会站在共产主义的对立面,实力对比太过悬殊。

而且,大多数亚非拉国家的人都是文盲,而且笃信宗教、社会交通交流活动疏离落后,不利思想传播。

第二、苏联是陆上帝国,无法击败海上帝国美国,把力量投送到那些不与自己接壤而且反对自己的国家。而且苏联的整体实力显然弱于美国。

古巴成功纯粹是个巧合,因为卡斯特罗一开始根本不是共产党,而是一个有左派思想的造反者,所以他起事推翻巴蒂斯塔的时候,美国没管,否则一定直接下场镇压,那他根本赢不了。

他革命成功后就出访美国,想和美国搞好关系,奈何美国“只收奴才,不交朋友”。

另外,欧美当时的意识形态对亚非拉国家也没什么吸引力,因为在当大多数人居住在农村,且没有观察欧美的媒介的情况下,亚非拉国家的人民不会对欧美产生太大向往。

80年代后席卷亚非拉世界的民主浪潮,是西方电影和电视机进入第三世界国家的结果,当一个生活在落后地区的居民看到电视里欧美人的生活时,他就会产生无可抑制的向往。


user avatar   nian-shao-wei-qing-ku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苏联对南美、北非有大力度拉拢,以求借机扩大地区影响。

对拉美地区而言,苏联血本下得很大。

1960—1990年苏联给予古巴包含贸易逆差贷款、发展贷款和价格补贴在内的经济援助高达651.19亿美元,1961—1979年苏联向古巴提供的军事援助达到38亿美元[1]

苏联在1974年与阿根廷达成6亿美元的贷款协定,用于阿根廷和乌拉圭合建的萨尔托格兰德水坝 的电力工程 。

1979 年,苏联又表示愿为阿根廷的巴拉那河中游的水电工程以及亚西雷塔 、 科尔普斯水电站提供40亿美元的贷款 。 苏联还以同样的贷款方式为巴西兴建卡皮瓦里水电厂、为索布拉季纽水电站提供发电设备。

以1979年为例 , 苏联从阿根廷的进口额达5.67亿美元 ,出口只有0.66亿美元 , 逆差5亿多美元, 苏联与巴西 、玻利维亚的贸易逆差分别达2.27亿和0.58亿美元。

70年代西方评论指出 :

苏联竭力谋求与南美国家发展关系 ,是实行“步步南逼 ”的攻势 ,企图趁美国近些年来的战略退缩和它在拉美的势力影响日渐衰落乘虚而入 ,在南美大陆的地理战略地区打入一个楔子[2]

但拉美国家也不傻,不愿意当苏联的卫星国。

巴西总统菲格雷谈到巴西与苏联打交道所持的立场时曾表示 ,他的国家不愿意陷入超级大国的角逐之中[2]

苏联对拉美游击队的暗中资助和训练,也引发了南美各国的不满。

哥伦比亚国防部长卡马乔在国会参议院辩论中指责了苏古对哥伦比亚游击队的暗中资助和训练 。 他说:可以证实,至少749有名哥伦比亚人在古巴接受训练, 而资助的方式有时是以苏联卢蒙巴大学 奖学金的名义提供的 [2]

对北非首先是配合美国挤掉英法等老牌殖民者,重新划分势力范围

美国打着“反殖民主义”的口号极力打入英国的势力范围并夺取中东地区的领导权;苏联也以支持民族运动为由插手中东事务,夺取自己在中东地区的战略利益。

苏伊士运河危机加速英法殖民体系瓦解,美苏实际取代英法在北非、中东的地位。

其次是埃索冲突与勃列日涅夫攻势时期的渗透政策

苏联对非洲的援助主要给予了北非阿尔及利亚、埃及、摩洛哥、突尼斯,占援助总额的三分之二。80年代前五年应允给非洲国家援助35亿美元。

与苏联与南美地区一样,苏菲贸易也经常是逆差

苏联1974年与索马里确定同盟关系,再扶持埃塞俄比亚军政府,后又抛弃索马里全力支持埃塞俄比亚。最终导致美苏盟友互换[3]

另外还有决裂的兄弟相争

70年代中国在非洲也与苏联展开竞争。中国在索马里、苏丹、毛里塔尼亚、乌干达、扎伊尔修建工厂、公路和港口[4]。苏联驻苏的大多是军事顾问,而中国派出了数万有经验的工人。

加上中国不干涉非洲内政,中国在非洲的影响力日益逼近苏联。

参考

  1. ^ 安·葛罗米柯、鲍·尼·波诺马廖夫,:《苏联对外政策史》下卷(1945—1980年),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 ^ a b c 蓝才基.苏联对南美的经济攻势[J].世界知识,1981(09):12-13.
  3. ^ 罗伯特唐纳森:《苏联在第三世界的得失》,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4. ^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1974年12月27日刊

user avatar   vinnesota 网友的相关建议: 
      

1900-1960年是人类教育历史上最光辉的半个世纪,世界各地的人群接受了基本的教育。

可以看到从1940年开始到1970年,受教育的人群增速是惊人的,大概从30%上升到了70%

如果看美国单个国家的数据也是这个走势

考虑到战后出生人口的增加,这个比例上升同时,绝对数量的上升是更快的。

于是问题来了,如果说之前苏联的革命靠的是工人,中国的革命靠的是农民。在工人和农民都开始接受教育之后。革命思想要不要与时俱进一下?

或者我们眼光更广大一点,把资本主义国家的情况也考虑进来,不只是输出革命思想,美国要怎么对一群受过教育的人输出资本主义思想呢?这个问题的镜像问题可能是,美国要怎么拉拢欧洲对抗苏联呢?


我自己觉得在1970年代中期之前,美国和苏联都做的非常糟糕,而1980年之后西方社会转变了自己的工作态度,而苏联也许因为僵化的政治体制,也许因为经济上的捉襟见肘掉队。而比较有趣的是,毛主席和总设计师在这两个阶段都是重要的历史人物,实际上,毛主席和戴高乐对于美国苏联霸权的反抗,总设计师和撒切尔夫人对于市场经济/自由经济的追捧,正好完美回答了这个问题。

我们把时间倒回到1950年,一年前北大西洋公约签订,当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这个时候苏联和美国正在全力按照自己心目中的样式去塑造未来的世界。但就像我们开头那两张图显示的,一个潜在的暗流在汹涌向前。

如果说在支持英法殖民地获得自由解放上,美国和苏联做得不错(当然这肯定算是输出革命思想),但他们都有一个问题在于,如何让一群刚刚从宗主国手中获得自由的人,重新心甘情愿地被纳入美国和苏联的体系中。如果说1950年的时候大家敢怒不敢言,1960年开始,一方面是大量受教育人群开始提高不同国家的科技水平,另一方面这些国家在拥有了宝贵的人才资源之后也有底气去和美国苏联叫板。然后我们就看到了中国和法国几乎镜像一般反抗苏联和美国

  • 1960年法国核试验成功,四年之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
  • 1955年中国收回旅顺,九年后戴高乐把北约司令部赶出了巴黎
  • 戴高乐主义反抗美苏霸权,主张多极化世界,独立自主,民族主义是它的特色。而同一时期,在东方,反对联合舰队,第三世界理论,自力更生丰衣足食几乎如出一辙。

仅仅过了15年不到的时间,美国和苏联就发现,他们确实可以鼓励世界各地的殖民地独立,但几乎做不到让这些独立后的国家无条件认同自己。

林登约翰逊无奈承认美国对于法国的外交政策几乎没有掌控力,这还算是文斗,在越南战争中武斗的失利让美国必须在1970年代中期重新思考自己的外交战略。

这还算是好的,苏联更惨,布拉格之春撕开了伤口,索尔仁尼琴和萨哈罗夫让大家看到伤口已经在内部发炎。不要说输出革命思想,内部都出现了问题。

不管是美国还是苏联,他们发现自己所坚信的所谓普世价值都遇到了民族主义者的反抗。这是民族主义者逆时代潮流而动么?我觉得并非如此,我觉得当时的苏联和美国作为两个年轻超级大国,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普世价值”,斯大林明显不是一个国际主义者,更像国际主义者的那一位死在了距离祖国万里之遥的地方。赫鲁晓夫在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问题上和中国发生根本矛盾的时候,他尝试用下面这个例子来显得“通情达理“

如果需要的话,你们的潜艇也可以使用摩尔曼斯克的港口

比较滑稽的是,即便是在回忆录里面,赫鲁晓夫也觉得自己这个提议是一个尝试缓和气氛的举措

至少如果我自己回到1962年,我不会觉得这个提议有多么“通情达理”,考虑到苏联当时对中国海军补给能力并不陌生,这甚至有一点点挑衅的意味。

当两个谈判对手实力悬殊的时候,即便一个条件看起来是公平的的都很难让对方放心,更何况很多苏联和美国的条件根本不公平。这个时候,像毛主席,戴高乐,纳赛尔,尼赫鲁,铁托这些民族解放运动的领袖第一时间肯定想到的肯定不是跟着苏联美国搞革命,而是先发展自己。

理论上来说,这种行为在苏联和美国的严重无异于一种叛逆,但就像艾森豪威尔在尝试遏制阿拉伯民族主义失败之后的看法

‘ 我们既然就要被赶出中东,那还是相信阿拉伯的民族主义为好’

因为相信他们的民族主义比相信他们会变成共产主义对于艾森豪威尔更容易接受,也因为美国在中东的利益不过皮毛,而英法在中东的利益就大太多了。

综上所述,从1950年-1970年,美苏在扩张自己势力范围的时候,输出自己的“革命思想”遇到了几个问题


  • 无论是马歇尔计划还是苏联对于中国的援助,都提高了欧洲和中国的发展水平和教育水平,
  • 在全世界受教育程度大大提高的情况下,没法遏制当地的民族解放思潮,同时发展水平的提高让这些国家有胆量挑战1950年签署的那些协议。
  • 对于对方的忌惮,让美国和苏联不敢过多去控制自己这些“盟友”,无论是东德西德,法国中国,都在这个过程中长袖善舞。这种情况下谈何输出革命思想。

所以最后的结果是,20世纪是大部分殖民地国家获得解放的一个世纪,因为一方面美国和苏联的援助让这些国家提高了自己的工业水平和教育水平,另一方面美国和苏联又没有一个有效的方法让这些解放后的国家认同自己。等于是两步走战略走了一步就走不下去了。


最后想说,当苏联不再输出革命思想之后的故事,更加精彩,下面这一段与问题无关但我确实很想写下来。

在1975年,美国和苏联都心累了,签署了赫尔辛基协议。对于苏联来说他们希望用这个协议稳定自己的势力范围,而美国在经历了越战的苦果之后,对于世界上其他地方发生的故事也有点审美疲劳。同期双方也展开了战略武器限制谈判,这是同一只花的两个果实。

但这个和缓,却有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

1980年代也是全球经济指标动荡的结束,在1970年代中期之前,美国的通胀数据大幅波动,美国的经济周期和现在新兴市场差不多短暂。而在1980年之后,一个更加和缓,波动率更低的年代开始了。所以当鲍威尔在2019年谈这个分界线的时候,我不知道他有没有考虑过这可能也有政治原因,全球热战/核战的风险在1980年之后降低了太多,这意味着经济的发展可持续性必然是增加的,企业的长期Capex也是增加的,计划经济的必要性是降低的(因为企业有意愿承担更长期的投资)

但对于苏联比较不幸的是,他们没有太多愿意做长期投资的民营部门。而同期在中国,更加敏锐的总设计师,开始了自己的裁军和扶持民营经济的想法。在当时短缺经济学依然非常有市场的情况下,他可能就已经意识到,不能用那个年代的总需求测算,去预估一个更加安稳世界环境下的未来总需求。,这是一个非常伟大和具有智慧的洞见,共和国的繁荣与此息息相关。

在遥远的西方,与总设计师抱有同样看法的还有撒切尔夫人,如果没有了全面战争的威胁,那么计划经济的必要性必然会收到冲击,那么如果要被动面对这个冲击,还不如主动去改革。财政政策的必要性可能就要让位于货币政策。


最后,在全球受教育水平已经非常高并且还有可能更高的今天,苏联人和美国的失败案例告诉我们,毛主席曾经那个论断是非常正确的,世界很多时候就是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过程而且永不停止。所以尝试去控制,干预其他国家发展是走不通的,我很喜欢共和国不干涉其他国家内政的主张,但当然这里会有一个小的问题在于,如果有一天我们的经济体量足够大,那么我们实行自己的内政就会对全球经济有影响,这个时候我们的内政就不再单纯是我们的内政了。所以这是我也很喜欢人类命运共同体设想的原因

另一方面,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转变其实不完全是一个经济问题,这个世界上最宝贵的就是长期而稳定的杠杆,企业只有在安全的时候才会增加长期投资,而国家在不安全的时候更容易增加长期投资。全球化的进程,全球安全形势的发展,必然会对财政和货币的天平产生影响。


user avatar   cao-zhe-51 网友的相关建议: 
      

苏联那套思想,但凡他自己信,但凡有人信——他苏联还有必要把坦克开进布拉格么?


user avatar   si-nei-zheng-d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咋没输出呢,咋没拉拢呢。

八十年代初有一篇简短的科普文章《苏联的霸权主义与全球战略》:

七十年代前后,苏美实力发生历史性的变化,对国际形势有巨大影响。六十年代末苏联侵捷及七十年代末苏联侵略阿富汗,这一阶段,美国继续由霸权顶峰向下坡路走,苏联则走上了霸权主义道路。·中共十二大报告中说:“超级大国出于独霸全球的目的,以远远超过其它任何国家的军事实力,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争夺,形成世界不安和动乱的主要根源。”近年来,苏联的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在迎头赶超美国。苏联的常规武器远胜美国,每年造的大炮是美国的九倍。舰只,坦克是美国的六倍,潜艇,直升飞机是美国的二倍,战略武器苏美平衡。

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世界范围内争夺霸权,概括起来说,美国争霸世界的战略是,以美洲为基地,欧洲为重点,亚洲是侧翼,中东是咽喉,海洋是未来争夺的中心。苏联的称霸世界战略企图是:以东欧为基地,欧洲为重点,亚洲是侧翼,争夺海湾地区,控制非洲、拉美以及全世界。

(1)欧洲是美苏全球战略的重点

二次大战后,美苏的全球战略重点一直在欧洲,这是显面易见的。在政治上,控制了欧洲就占有超过对方的压倒优势,就不仅能称霸欧洲,而且能左右世界政局。在经济上,控制了欧洲就可以称霸世界。美苏的最大经济利益都在欧洲。美国的传统市场,主要盟国,对外贸易、投资,经济、技术援助都以欧洲特别是西欧为主。苏联在东欧有巨大的经济利益要保护。在战略上,欧洲是第一、二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和主战场。从美国的观点看,西欧是通向欧、亚、非大陆的门户和推进东欧的桥头堡。从苏联的观点看,东欧是苏联的屏障,是苏联拼死争夺的要害地带。战后德国、匈牙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证明欧洲最敏感的地区在东欧。在军事上,欧洲是两大军事集团直接对峙的地区。1978年9月底,美国在西欧驻军33万人,占海外驻军的三分之一。苏联驻东欧的军队58万多人。解决欧洲安全问题,首先要解决德国问题。两个德国属于两个军事集团,(华约、北约),柏林在东德境内,西德对外代表西柏林,东、西柏林之间经常发生政治纠纷,西德派间谍进行颠复活动。1953年6月在美国特务的直接参加和指挥下,西德的特务分子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首都一东柏林,举行了反革命骚乱,他们袭击政府机关、抢劫商店、杀人放火,要乘机颠复民主德国的人民政权,但骚乱很快被镇压下去。鉴于柏林问题的严重,经过多次国际会议,在1961年决定在东西柏林之间修筑柏林墙,以解决表面冲突问题。苏联又提出将西柏林变为独立的政治实体,不属西德,但西方国家不同意。1971年四国首脑会议关于西柏林会议达成协议,但它仍是美苏矛盾的前哨。

(2)美苏在中东和海湾地区的争霸

中东、海湾地区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的连结处,是世界重要的战略要地。在埃及境内的苏伊士运河把地中海和红海连接起来,使西欧到印度洋之间的航程比绕道非洲好望角缩短了5千到8千公里。苏伊士运河是一条重要的军事通道,也是西方国家原料和石油供应的生命线。美苏争夺中东,除了它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外,还由于它拥有极为丰富的战略物资—一石油资源。美国垄断资本控制了中东石油产量的一半以上,西欧石油的五分之四,日本石油的十分之九都来自中东。波斯湾及其周围广大地区是世界上独有的一个“石油海洋”。中东地区面积仅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5%多一点,但蕴藏着世界近60%的石油资源。中东石油资源不仅储量大,而且油井浅、产量高、运输方便、成本低、利润大。因此,争夺中东石油控制权的斗争,历来是帝国主义争夺中东的重要内容,是超级大国争霸世界的一个重要战略步骤。

二次大战后,美帝乘英法力量削弱大力向中东渗透和扩张,排挤英法势力,遏制苏联,镇压中东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企图把中东变为美国的势力范围。中东是美国的北约防线所在地。同时是苏联南下印度洋的必由之路,也是苏联妄图建立从黑海----地中海-印度洋——西太平洋至日本海的弧形海上霸权的重要一环。争夺中东是苏联全球战略的一个重要部署。

(3)苏联对非洲的战略

五十年代中期,苏联开始对非洲渗透。非洲内部派系之间不断发生战争,军援是苏联与非洲国家联系的手段。联系的特点:承认非洲各国民族独立的重要意义,掌握那些“选择了社会主义方向”的国家,而且在“工人阶级先进的民主革命党”执政的那些国家中,占据着愈来愈重要的地位。安哥拉、莫桑比克、刚果和埃塞俄比亚都自称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领导的,它们都与苏联签订了友好合作条约,也都加入了经互会。

非洲战略资源丰富,南非除黄金、铀外,还有铬、钻石。南非地区是美国战略物资的重要来源。六十年代末,苏联对非洲援助主要集中在地中海沿岸北非国家,西非安哥拉、非洲之角索马里、埃寒俄比亚三个地区。这三个地区占苏联对非洲援助的93.7%。七十年代,苏联从北非向非洲大陆扩张,利比亚是苏联在北非的军火库,埃塞俄比亚是苏联巩固的军事基地。八十年代,苏联以出售武器为名,与赤道几内亚、乌干达、马里、马达加斯加密切联系。对南部非洲,苏联最担心的是怕安哥拉屈服于美国的压力,与赞比亚、博茨瓦纳的关系有很大发展。今后,非洲国家在经济、军事上对苏联还是寄于希望的。

(4)苏联对拉美的战略

从六十年代起,苏联逐步在拉美扩张。拉美从五十年代末出现反美斗争高潮。加勒比地区战略地位重要,是美国南部的屏障,巴拿马运河是美国的第三条国界。

战后初期,由于美国对拉丁美洲的控制,拉美国家有反美情绪。1959年古巴革命后,苏联支持,这就在拉美取得了第一个据点。六十年代古巴事件发生后,苏联对拉美渗透有困难,七十年代,随着苏美在欧洲局势的缓和,拉丁美洲各国也改变对苏联的态度。苏联借此机会,以贸易开路,加强与拉美各国联系,除与古巴、巴西、阿根廷和秘鲁有外交关系外,与南美重要国家、加勒比及中美洲一些国家也建立外交关系,苏联大批外交官来到拉美,贸易和文化关系扩大了。1970-1977年贸易增长了9倍。苏联对拉美渗透还总结出经验教训,由于古巴不同意苏联对委内瑞拉的支持,导致苏联对委内瑞拉政策的失败。古巴同苏联的争论,集中在如何支持委内瑞拉开展游击战争的问题上。古巴同持不同政见的委内瑞拉民族解放军分子和游击队组织紧密配合,苏联则希望与委内瑞拉共产党合作,因为导致了委内瑞拉游击运动的分裂和严重削弱。而对秘鲁,开始时,苏联也对它持否定态度,当秘鲁赶走美国军事顾问,将美国石油公司收归国有时,苏联改变了态度,以优惠条件把飞机、火箭和坦克卖给秘鲁,并派遣150名苏联顾问来到秘鲁,苏联相信秘鲁的经验是长期有效的。

(5)苏联对亚洲的战略

五十年代中期以后,苏联逐步向南亚扩张。在印巴冲突中支持印度肢解巴基斯坦。1971年11月,印度军队在苏联支持下向东巴基斯坦进攻,12月,占领东巴首府达卡。1972年1月,孟加拉国成立,苏联把自己的势力伸向南亚大陆。

六十年代末,苏联改变了对越南的政策,由脱身不管到积极插手。苏联投入了50亿美元的本钱,要把越南变成它南下的军事基地。1978年12月,越南在苏联支持下大举进攻东埔寨,1979年占领了金边。苏联乘越南侵柬之机,取得了金兰湾、帆港等重要海军基地。

阿富汗是苏联南下印度洋,包围波斯湾,控制海上战略通道的捷径。苏联在阿富汗军队中培植亲苏势力。于1973年、1978年先后发动两次军事政变,新的政府首脑不听从苏联的摆布,1979年9月,又通过政变扶植阿明上台。阿明政权在反政府武装的打击下难以支撑,于是苏联出兵占领了阿富汗。这是苏联对外扩张的一次严重的升级。


苏联的输出行动多了,可不只这一小篇内容这么点。只不过苏联社会帝国主义自称是叫革命思想输出,我们管它叫霸权主义政策罢了。


user avatar   da-bai-niao-7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苏联的眼见从来都没有跳出欧洲,从慈父开始的苏联领导人都是希望将欧洲赤化。如果没有美国的参与,说不定现在的苏联可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苏联不应该跟美国比经济和民生。而是要去还没有建国或者建国了但人民仍然生活在水生火热的国家去宣扬公平,宣布共产主义体制内是不会出现军阀和财阀这类东西,国家生产的名义上都是人民的而人民应该去建设和拥护自己的家园。

即使苏联最后倒台了,但它留下来的遗产就是发展中国家大部分都会实现社会主义。至于我国会不会继承苏联留下的遗产,不好说。

连我国的和平外交政策都拉拢不了那些南美和北洲的,苏联就更不可能了。后期的苏联活脱脱一个霸权国家,硬生生逼着小弟跟他闹翻。双方都是要互相发射核导弹,这是死敌国家才能做出来的事情。就如同苏德,美日一般。

其实这也透露着共产主义并不能在全世界范围内联合全世界的人民建立一个全世界的国家,它只能联合大国和周围的小国组建一个超级大国。毕竟历史遗留下来的民族问题摆在那里而且各地域受教育和经济文化程度不同,终会产生不公平。地球从古至今都在内卷,甚至内卷程度越来越强。


user avatar   wo-dao-bu-liao-3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想切格瓦拉这么快就被人遗忘了?

题主应该问革命思想为什么最终没有在南美与北非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原因也很简单,因为这条道路并不容易。你看看共产主义伟大愿景就明白,这条道路必定是一路艰辛与困难,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与坚定的信念。这不是一蹴而就的。缺少充足的理论的支持与实践能力,旧社会的反扑,甚至一步踏错都可能前功尽弃。

伟大的道路,必定充满艰辛。


user avatar   luo-mei-luo-2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开什么宇宙玩笑? 苏联的“革命思想”,即使在它最强盛的七十年代,它自己的人民、自己的官员有几个信的?

自己都没几个人信,物质文明更不如人,官僚体制+与产业化大潮格格不入,拿什么向世界输出? 拿头去输出?

还强势输出?乖乖, 意识形态处在绝对劣势的国家,越往后,只会越来越软,会想尽办法找对手寻求妥协,寻求这个世界不要那么孤立自己,寻求世界主流社会能接纳自己,并期望用一种不平等的利益输送,来换取对方容忍自己的现状(口头强硬,但实际行动却是如此)。

拿头去强势?

苏联应该庆幸自己没与拉美交界,不然,连卫生纸都缺的苏联人民用脚投起票来,那场面可就尴尬了

勃列日涅夫时代,苏联大学生以放荡闻名,上马列主义课被视为“废话”,是最无用的东西;苏共党委组织在学校里被视为落后、愚蠢的化身,往往被学生取笑。学校里的苏共党员们大多数学习成绩十分差劲,而教师们则明显表现出双重人格。

苏联学生们谈话的兴趣主题永远是:淫欲

心中的偶像是美国电影里英俊潇洒,孔武有力的牛仔。

苏联的一帮小跟班就更不用说。以匈牙利为例,有一位大学生成天看不惯国家的一切,牢骚满腹。但后来他被选送到苏联留学,呆了一段时间。回国之后,他感慨的说,他从没像现在这样,觉得匈牙利是如此可爱,如此自由,如此宽和。

请告诉我,苏联输出革命思想,这跟要求日本出口石油有什么区别?

==============对一些评论的回复====================

苏联之所以能撑几十年,完完全全是乞灵于民族主义,靠的是俄族强烈的、从沙俄时代沿续下来的民族自豪感

苏联所宣扬的那套主义,对于民心来说,向来是“亏损”的,被视作负面的东西。只能利用外患的存在,而不断向民族主义伸手“借债”来维持,在二战前夜那个黑云压城的日子,也唯有民族主义会“借钱”给它。

不是靠民族主义,单靠苏俄意识形态,苏联根本赢不了二战。

不是靠民族主义,苏联人民在二战中的钢铁意志无疑将烟消云散

君不见,法西斯步步逼近,莫斯科岌岌垂危之际,载入史册的红场阅兵,斯大林发表的鼓舞人心的讲话中,没有一字提到马、恩思想,亦不再拿虚构的“阶级斗争”、二分法来忽悠人,而通篇是实实在在的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是族际之间的征服与反征服的严酷现实,是民族的尊严和荣耀;用这些苏联人民最坚定的信奉来激励士气,斯大林历数史上俄罗斯各代民族英雄,像大贵族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为沙俄效力的苏沃洛夫、库图佐夫等等,这些都是出身上等阶级的英雄,却也因为他们捍卫民族,得到俄族下层人士最衷心的爱戴,在过去,他们是批判和否定的对像(腐朽的阶级、沙文主义),到了国难之时,却毫不犹豫拿出来做为正面人物歌颂,让红军战士引以为榜样。

视死如归的红军战士们,是在并风飘扬的沙俄时代的军旗和红军战旗之下,以民族精神去与法西斯恶魔以死相搏的。

但到了和平时代,生存危机不再了,外患小了,老百姓浸泡在和平中,每天关注的是生活琐事,是房子、车子、票子,是日常用品的供应、是服务的态度、生活是否便利了,苏联那套信仰不堪一击的本色就暴露无遗,和平时代,也难以再向民族主义借债了。最终是民众受不了特权和物质的贫乏,民族主义终于“停贷”。没了民意认同的“借主”,苏联不亡何待?

做为竞争对手,美国和西方世界,是国强民也强,甚至是国强,民更强!

而苏联,是典型的国强民弱,甚至国强都谈不上(泥足巨人),只能称为大国弱民。民众没有基本的XX权力,是一群官僚、军事特权阶层下的被分配者,本国人民都冷淡于政事,周边兄弟一个个貌合神离,就这还输出?

人类史上,尚未发生过民弱之国向民强之邦输出意识形态能成功的怪事

当然,苏联至少还是给了全体亿万大众以基本的免费医疗、养老等保障,使苏联人民不至于因病、因老、因失业而丧失做人的基本尊严。所以,虽说这方面质量上比西方远远不如,但比起有些国家,在这一点上还得强了很多。它们的特权集团再贪婪,还没忘记把平民百姓的基本保障当成政治正确去坚定执行,这一点,确实值得肯定。


user avatar   zhou-xing-xiao-ji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除了苏穗宗时期,苏联一直在手有余裕的情况下全力输出革命。当年我国为了支持朝鲜人民党、越共、马共,菲共都到了砸锅卖铁、吃糠咽菜的地步了。

但是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说到底是工业革命的产物。拉美几乎都是种植园+天主教这种封建经济。非洲还处在部族政治时期,很多地方还活人祭祀,连春秋战国时期还没进化到呢,你给他讲共产主义,他慌着拿长矛去扎狮子玩呢,实在输出不动。


user avatar   man-jiang-hong-30-47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看落入苏联手里哪有什么 发达国家 德国捷克是打败了不得已 没有苏联的组装 德共根本不可能维持主 西欧美国 这种资产阶级力量强大的地方是不可能 社会主义的 东方国家基本是无产阶级占多数 所以这些地方苏联才能轻松吃下 但是这些地方对苏联来说,跟本不重要 除了人口没有任何工业技术到赔钱




     

相关话题

  1985年,苏联为什么要启动改革? 
  如何评价索尔仁尼琴? 
  日本在日俄战争中击溃沙俄,为何后来就完全不是苏联的对手了? 
  苏联为什么先发展重工业? 
  同样是苏维埃领导人,斯大林被认为是恶人,那么应如何评价列宁? 
  苏联解体前夕苏联普通人如何自保甚至赚一笔? 
  如果苏联一开始就没有出现,会对20世纪产生什么影响? 
  华沙起义的失败是否因为苏军见死不救? 
  俄罗斯进军乌克兰,违不违反国际公约什么的,有大神来讲讲么? 
  美国像不像以前的苏联一样存在着许多问题?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碧蓝航线于 1 月 26 日取消互动模式?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胡德号战列巡洋舰?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