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微信在「拍一拍」基础上新增「炸一炸」功能,对于微信新功能你怎么看? 第1页

  

user avatar   a-san-sh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始终认为,互联网上任何看似存在争议的变化,只要坚持“流量为王”的思路就可以豁然开朗。

流量意味着用户愿意将更多时间用在你这里,进而为你带来更多的商业价值,让无论现金流还是资本市场都能丰收。

微信在过去很多年里,成功扮演了头部通讯工具的角色,但这绝不是它唯一的价值。

微信朋友圈、小游戏、公众号乃至于小程序,都是海量流量入口,都有效释放出金钱的味道。

所以马化腾总是很开心。

但很明显的是,随着近年来短视频平台(抖音和快手)、中视频平台(B站、西瓜视频等)、直播平台以及基于大数据算法诞生的图文信息平台(包括而不限于今日头条、微博乃至知乎)对于公众号所产生强大的竞争力,让用户时间逐渐从微信平台流失。

所以微信在力推视频号(抢夺抖快的用户)、切断小程序跳转APP的通道(不让用户转移去其他地方)、增强直播功能等方面下了很多功夫,就是在努力缓解颓势。

但除了这些跟竞品的直接较量之外,微信自然也要强化社交功能,让大家花费更多时间在聊天上。

所以之前有了拍一拍,现在又有了炸一炸。

哪怕很多人不喜欢,但只要它能够在较长时间内让大家觉得好玩,愿意多花点时间过来炸炸,这个功能就达到了应有目的。

可问题在于,这种小创新治标不治本,并且无法避免微信变得愈发臃肿。

因为当一个功能被用户玩腻了之后,很难短期内被取消(惯性乃至于内部利益冲突),然后又要增加其他新的功能,加大APP上手难度。

可KPI或者OKR摆在那里,微信团队必须经常拿出点东西,所以类似功能只能越来越多。

就跟当年QQ从简单聊天软件变身成“大而全”那样,最终让大多数用户厌倦,不愿意再去学习更多的新功能。

当然了,现在就说微信已经完蛋了,尚且言之过早。通讯工具由于迁移成本较高,一般是不会让用户轻易选择跳到其他平台的。

之前我分享过一本新媒体发展蓝皮书,里面就提到疫情期间人们最长使用的网络平台就是微信,以此来及时获取信息,并且和认识的人交流。

即便越来越多的人讨厌微信新功能,在网上忍不住要去吐槽,可微信的垄断地位不会短期改变。

可未来,若是从“社交思维”上出现了一款完全不同的新事物,让用户觉得换个平台将大大提升沟通效率,并且更加有利于社交的话……

那么才是微信真正的末日,也是目前“竞争者”应该思考的课题。


user avatar   wang-zhao-meng-68-62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还选个毛

几个老头,谁能活到11月谁自动当选


user avatar   libiubiu 网友的相关建议: 
      

MOO的老VIP用户路过...

MOO可能是国内唯一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音乐APP",它和其他音乐APP最大的不同在于,当你打开MOO之后,更像是在探索了一个包罗万象的音乐世界。

时至今日,数字音乐发展到百家争鸣的今天,我们除了听歌,似乎并没有通过其他方式了解过这个世界最前沿的音乐是什么、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音乐资讯是怎样流通的、除了各大榜单和短视频火爆的口水歌我们还有没有别的选择、作为一个普通音乐爱好者该如何进一步探索音乐世界?这些问题几乎是每个人喜欢音乐的人都将面对的问题。

如果不去面对,很可能你将会被算法牢笼培育成一个习惯于被动吸收流量音乐的傀儡,机械式地收听流水线的作品,惯性地透过热门评论解决惰性的思考,最终,你好像听了很多音乐,又好像什么也没听。

因此,MOO的出现或许会通过这些因素破除信息茧房:

1、透过产品设计来弱化播放器属性,提炼呈现有效可读的音乐资讯内容;

2、淡化明星流量的制霸效应,原来脱离娱乐属性的音乐也可以异常丰富多彩;

3、淡化商业影响,不设音乐打榜功能,强调多元个性引发的音乐思考。

那么,究竟能否使国内用户的流行音乐审美习惯和单一刻板的惯性思维得到改善?

说一下我的感受(仅供参考)~

先说视觉设计:

它剥离了传统音乐APP的固有形态,用“可听”、“可读”、“可感”、“可思考”概念触碰用户。UI设计更加沉浸化,使用中性色调更易于用户专注于音乐内容本身;同时将内容栏目、电台节目、音乐人交互的部分进行封面图突出,不同属性的模块会通过不同样式的封面进行呈现区分,基本上省略了文字注释,用图形化解决和用户之间的默契。这就像你看到被咬了一口的苹果,就立即明白它是苹果公司的logo,而不是还得在图标底下写一串名称。

MOO给我最大的视觉感受就是"沉浸感"很强,它可以使你更容易将注意力停留在音乐内容本身,甚至你极有可能和我一样忽略掉底下的音乐播放条...

除此之外,功能交互更加简洁明了,每个可播放的模块均有播放按钮,这种设计的好处是让你清晰地知道哪些内容可以"听",哪些内容可以"看",而不是像有些APP为了诱导用户点击不提供内容可视化预览,导致你必须点进去才知道是什么。

上述的设计逻辑更具通用性,更易于广泛跨语言流通,简单来说就是MOO的界面连不懂中文的人都能看得懂,今后如果开放国际版,我丝毫不会感到意外。

最后说说MOO专栏

一周音乐简报

还真就是一周音乐简报...每周一期,国内外的音乐资讯、音乐版历史上的今天、音乐剧/影视配乐的信息、老外是怎么用音乐玩社交的等等。有一说一,过去我个人会在国外rss订阅相关的音乐新闻,但是,必须由自己整理筛查真伪,很费时间精力,这玩意儿现在就给我省了巨大的时间成本,给MOO一个好评~

和女孩聊音乐

很酷的栏目,唯一缺点是"不定期"... 它侧重挖掘年轻个性的女性音乐人的心声,她们并不知名主流,有的是乐手,有的是幕后创作人,有的是音乐教培从业者。

比如最近一期的雷雨心,她是音乐圈子里常见的女孩,但又是日常生活中很少见的女孩,你很难想象雷雨心上午会去菜市场和一群老头老太太买菜抢鸡蛋,下午她又在和朋友聊天文地理量子力学...

这种刻板场景的反差,加上采访中聊到雷雨心职业身份、社会身份、家庭身份的交错,你能深刻感受到一个从事音乐的年轻女孩是怎样工作生活的,同时,她又是如何应对主流社会对自身的评价和对未来事物的探索。

对我来说,和女孩聊音乐更多提供了深入了解年轻音乐从业群体渠道,相比主流靓丽的美幻封面,我更喜欢这种真实邻家接地气又有真本事的女孩,她们才更值得主流社会的推崇与肯定。

不失眠电台

关于失眠,我经历过"郭德纲陪我睡",也经历过"周杰伦陪我睡"和"读小说陪我睡",MOO在此又给出了另一种答案:不失眠电台陪你睡。

失眠痛苦吗?或许吧,与其对抗失眠带来的困扰,与其一个人面对孤独漆黑的夜,不如在电台里倾听来自大自然的白噪音或者治愈心灵的音乐,每个孤独的灵魂都应被音乐温暖问候。

然而不失眠电台的缺点也很明显,节目时长太短,平均20分钟的节目就想把小可爱们哄睡着?作为一个前音乐电台制作人,建议MOO的电台制作团队能深度研究一下中国年轻群体的睡眠时长、入睡所需时间、失眠的原因,可能会让电台更好。

写在最后

内敛却丰富,极简却精致,小众却走心。

如果你是发自内心地热爱最纯粹的音乐,想探索最前沿的音乐,了解音乐人和这个行业在发生的事情,MOO可能还不够好,但不得不承认它的品质在国内音乐APP中领先,希望它能一直保持初心下去。




  

相关话题

  社会化网络到底是把人与人的距离拉近了,还是让大家更疏远了,人际交往依靠虚拟社区能产生真正的“感情"吗? 
  有哪些明明是 bug,却被说成是 feature 的例子? 
  美国众议院通过法案,禁止在政府设备上使用 TikTok,你怎么看?会产生什么影响? 
  闲置的 iPad mini 一代如何物尽其用? 
  如何看待阿里巴巴技术委员会主席王坚当选工程院院士? 
  第一次看HTML教程是怎样一种体验? 
  做营销的为什么要懂4P? 
  如何看待个人用户 Chrome 浏览器疑被阿里巴巴「管理」? 
  如何看待 315 晚会曝光,免费 WiFi 手机 App 根本连不上,还自动下载其他应用致隐私大曝光? 
  如何看待锤子科技招聘区块链工程师? 

前一个讨论
2021 季中冠军赛总决赛 RNG vs DK 谁能赢?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字节跳动副总裁谢欣接受采访时表示:微信不仅封杀飞书,还封杀「微信封杀飞书产品」的新闻?





© 2025-02-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2-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