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该,自己当烂好人,遭报应了吧。
下次长记性了吧,入学后再和自家老师讨论复试,要提供帮助也只给未来会属于自己派系的人,没事不要当什么烂好人。
网上什么人都有,不知根不知底,反手打击报复都没得打击报复,被人顺手nuke了实属活该。要是自家学弟学妹,那批倒搞臭、打击报复轻松多了。
今天看了人大法学院的情况说明,细节在这里:
2. 每个考生在考前,都有签署承诺书。
各位考生身经百考,或许习惯了离开考场后,交头接耳,对对答案,吐槽吐槽题目,舒缓舒缓心情。而考研群里的,一般都是最懂自己的“听众”或“战友”。
但规则就摆那里了。
或许认为自己“好心”,或许就是宣泄,毕竟群里都是“战友”,平日里也会热情分享考研资料,解答难题。
可就在这里百密一疏,复试成绩作废。
其实,对于考研的人来说,这种私建的备考群,资料分享群特别多。小范围“分享”,也是常有的事。但规则纪律就摆在那里。你不知道群成员人性,也没多想“善举”破坏了考试公平,甚至自己备考,也曾受益于前人或者其他群的“好心指点”。
所以,奉劝各位,尊重规则,考后闭嘴。
原文:
最后更,根据评论区信息补充
引人以恶意揣测他人,不如引人慎独。
在座的各位,或许即将考研或者迎来其他大考。
考完试以后,一大个重担卸下。精神比较兴奋的同时也不会太多想,逢人便想分享点滴,经意或者不经意间或许会说一些细节,吐槽吐槽考官,回味回味自己的表现。
谁不是在出了各种考场后,想多加交流。
如果是考研,你走出考场,大多数场景都是会有不少人围上来求问考试方向,监考老师严格不严格,甚至细节。规则意识不强,很容易就交流过多。
或许有一些人是诚心求感想,真心求交流。你也本着“好心”,多说了几句。
不过在人大这次处理结果面前,这都不重要了。
我只能说,是存在不怀好意的人。
我不在群里,不知道那20个被举报者交流了多少。或者有的人是看别人开了头,活跃惯了,自己也忍不住补充几句。
我也不知道那30多个举报者,一一出于什么心理。
虽然惋惜高分,但是身为法学生却破坏了保密规矩。应该处罚。
在未入社会之前就上了人生中顶重要的一课,或许是好事。
而对于这整件事。
再次提醒:
1 尊重并敬畏规则。
2 切忌交浅言深,复试群或公司群,都不是你畅所欲言的乐土。你永远不知道背后都有谁,或许一个截图就让你百口莫辩,甚至众口铄金,万劫不复。
3 分数再高,也要保持低调再低调。
之前知乎上有过讨论,为什么考上公务员,在正式入职之前,都不要声张。因为人心叵测,害人之心不可有的同时,防人之心也不可无。
简而言之
复试完,收拾书包,闭嘴,走人。
还有,泄露考题不对,不对,不对。
或许你认为自己好心交流经验,但是还是长点心,这种场合不如自己去挖个树洞吐槽,群里那么多双眼睛。
举报的人有很多,揣测不了所有人的心理。
再有类似分享或者讨论,慎言,慎言,慎言
而对于所谓大举报时代下,会不会再有人在考试后,诚心分享哪怕经验,谁知道呢?
作者往期高赞:
听过太多关于「举报」的案例了。「举报」是一种手段,它有存在的必要,一边它给着每个人相对平等的权利,尽可能地保证公平,但是另一方面它也像一个毁灭性的武器。
曾经听说过很多考研中真实发生的案例:
案例一:某次初试,一位考场的监考员因为心软在结束铃声响起之后在一个未涂完考号的学生面前等了几秒钟,被同考场考生举报,调取监控核实违规,考生单科成绩作废,监考员受到单位处分,并且取消监考资格。
案例二:某考生复试前电话联系导师时,导师已经有了目标人选,善意提醒考生名额已满,建议改换其他导师,被电话录音并且举报,最终该导师被取消导师资格,此后也使很多导师明知自己有目标人选仍然会给所有联系的考生模棱两可的回复,导致很多考生不明情况,以为导师还有机会录用他,导致白白浪费了联系导师的大好时机。
这些案例,我们看起来似乎都觉得原本这些人都是出于善意,但是制度是冰冷的,当这种举报存在,只要核实你确实是有违规的现象,哪怕情节并没有那么严重,也一定是会处罚违规者,给举报者一个交代的。
我们也不能说这些举报者有什么问题,至少从某些角度确实是有违反规则的现象,尤其是在这种生死攸关的考试中,对某些人的仁慈可能会导致对其他人的不公平。
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不给别人抓住把柄,一定要提前了解游戏规则。考试过程中,不要大发善意,在考场上,人人都是竞争者,你也随时都有可能被人在暗地里瞄准射击。尽量保护好自己,毕竟这一年的努力不容易。
不邀而来
这是规则
如果反对,请反对规则。
有些事,不上称没有四两重,上称一千斤打不住。
咱们就问复试泄题,是不是作弊?
如果是,那就接受结果。
难不成,这次不被举报,侥幸逃掉了。等着犯更大的错么?
这可是学法律的啊。。。
我觉得校方处理没有任何问题,甚至是保护了学生。
要是真的追究,那是进入诚信档案的。
这些被刷的人能力不差,再来一年就是。
这会哀叹社会险恶是没有用的,要尊重规则。
谈考试
咱们都是一路考上来的,知乎绝大多数最起码参加了高考跟四六级考试。
还有大量的人参加了考研,考公以及其它的考试。
哪次不是保密在前?
再说了,这是选拔性的考试。
在名额有限的情况下,公平怎么说都是第一位的。
你泄密破坏公平,就应该想到会有人举报你。
最后,谈一句公平。
虽然一直说成绩永远不是决定人生命运的唯一路径
但是目前看成绩确实是比较优异的途径,所以更应该维护好考试的公平。
多说几句
评论区有两个讨论很激烈的,其中一个人身攻击,黑名单+1.
再强调一遍,很多事不上称没有四两重,上称一千斤打不住。
总觉得这个社会跟你闹着玩,说到底还是没有交够学费。
平时人情,关系,渠道弄够了,习惯了。不以为意
当然这个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公平,只有相对的公平。
如果连选拔性考试都可以以人情来说事,那是不是就不用考试了?
现在高考很重要,随着大学生跟研究生的继续扩招。
个人猜测
研究生的系列考试也会逐步提升到高考同等类别的重视程度
剩下的我就不说了,咱们自己掂量吧。
一个考试如果不是所有考生都能同时参加的笔试,那么对不同的人用不同的随机题目来进行考核是最基本的要求。准备多个难度相同的复试题题库,然后对不同的考生随机抽取不同的题目,是最基本的考试设计原则,
堂堂考研,竟然连这个要求都做不到,居然还要学生考完后保密,也真是糟糕透顶了。
你以为你处罚别人就能维护得了所谓的公平?一个泄题群被举报了,另一个泄题的群没被举报,结果只取消了被举报的人的成绩,公不公平?
先参加复试的人出来进厕所,和某个后参加复试的人交流一番,没有第三个人知情也无法举报,只有当着众人面泄题的人被举报,公不公平?
这种所谓的规则,只能抓住运气差的,实诚地想和所有考生分享考题的人,那些暗中破坏考试规则的人则并不会受到处罚,最终,我们的规则沦为了迫害老实人,帮助阴险者的规则。
首先,绝对的公平是维护不了的,公平本身不能成为目的,就是先参加复试的人出去后一言不发,后来者也可以通过他们的神色来判断题目得难易程度,从而取得某种优势。而且如果先来者隐蔽地一对一地泄题,你甚至也无法抓到他们。绝对的公平本身无法实现,而只能采取作为手段的相对的公平来帮助选拔优秀考生,绝不能颠倒主次。一个考生,他就是由于某种意外没能参加官方的考试,只要他足够优秀并且能证明他足够优秀,都应当破格增加名额来录取他,绝不能沉浸在虚无缥缈的不切实际的所谓“公平”的幻想中。
其次,我实在想不通有什么理由,去维护一个维护不了公平的弱智规则。难道有任何一家银行,不是在运钞时靠荷枪实弹全副武装来防范抢劫,而是寄希望于事后抓住抢劫犯然后实施严刑峻法来吓阻抢劫?可是堂堂考研复试,实施了这么多年,连出个随机题库都做不到。
这种泄题判零分的规矩,就和警察大大方方地把钱扔在地上,然后看谁捡起来就以盗窃罪的嫌疑逮捕他,反复这个过程多次,就以为自己能实现一个幻想中的“路不拾遗”的美好社会一样荒唐。
方案一:不知者不怪,全部考完后校方挨个约谈一下,顺便发个公告说下不为例,来年考试任何探讨复试题以及考后在社交平台媒体上发布任何考试内容相关的,一律零分论处。
示人以宽,有教无类。
方案二:被举报的查实,零分论处。举报的,也不录。
古语有云为亲者讳,并不仅仅是亲戚,在当下可以引申为阶级弟兄,社畜,996,都叫亲,大家都知道只有改变命运少数几条路,有人大发慈悲干点不利己更不损人的事情,那就跟活菩萨无异,
为菩萨讳,那可真是天经地义。
方案三:就是人大现在这种,民举官究,程序正义,底下学生吵架去吧、崩溃去吧,举报的狂喜去吧,被零就再学一年再考呗,至于摧毁考生的意志和三观,干我大学屁事。大学就是择优发证的地方,教育人,太宏伟了,做不到谢谢。
我超烦一类问题,
同学作弊我该举报吗?
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没有同学就没有作弊的同学,也无所谓应试。
从根源上,纠结这种事的就应该自学成才,不要拿这个包含了集体生活和同窗之谊的所谓文凭。
我们承认这社会里,少数的个体是有海瑞般的刚直,眼睛里容不得半点沙子,出生就是要做圣人。
这样的比例可能是万里挑一,
然而举报同学或者举报群里分享试题的,是这万分之一的比例吗?
肯定比这多。
我坦率地讲,从概率来说,一个人一辈子总会碰到一些黑恶的事情,眼见一些不道德的行为,不干净的利益,
这时候站出来的成本就高了,远比学生时代高太多了,
不能无条件地当理中客,把人的道德当成真空中的球形鸡,搞凡是不道德就应该大张旗鼓不计成本去反对的那一套知乎版本的政治正确,
结果就是巨大的德行波动和少数人付出了本不该承担的巨大代价。
简而言之,太多人只敢搞同学同事,不敢搞领导。
象牙塔里早就不干净了,或者说,一开始就不干净。
上到诺奖院士,下到保研资格,
我也混迹了一阵,听了蛮多芝麻谷子毁三观的故事,
一开始就懂的道理就是,
在大千世界要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意味着粗人敬重文化人,
在象牙塔里,却要表现的像个猛虎,行为像个猛虎,不要暴露任何对蔷薇的喜欢,只喜欢肉,洞穴和母老虎。
因为文化人最喜欢在别的文化人细嗅蔷薇的时候露出獠牙,咬上致命的一口。
人大一点没有做错,理应如此。
有的人,法律占优,他和你讲法律,
道德占优,他和你讲道德,
武力占优,他和你讲武力,
法律,道德,武力不占优,他装成弱者,和你讲同情。
但法不容情!
作为一名人大法硕学生这点不知道吗?
记者:你愿意严惩考试萝卜坑吗?
考试学生:我愿意!
记者:你愿意严惩考试提前知道题目的人吗?
考试学生:我愿意。
记者:你愿意严惩有在一个群里面,提前告诉大家题目的人吗?
考试学生:我不愿意。
记者:为什么?
考试学生:因为我真的在群里。
大家考试几十年,难道不知道提前泄题是不对的?
何况是人大法硕考研考生?
但为什么要提前讨论题目?
我不知道,
他们也许是如释重负,
也许是好为人师,
也许是被没有考试的学生诱惑,
也许是仅想说说而已,
也许是想装装而已,
也许还有些没有参加考试的同学是他们好朋友,
也许是利益诱惑。
但说就是说了,
这就是泄题啊。
凭什么不惩罚?
不惩罚他们,对其它认真备考学子多么不公平???
别人努力就不是努力了?
同样一个道理,
你玩刀,不小心把人杀死了,
你肯定有责任啊。
仅仅因为你在玩刀,你是无意的,
你就没有责任????
笑话!!!
你考试初试考415分又怎么样?
如果你当上一名法官,
重要案件重要线索,你随便就说出来,被有心人听去了。
搞不好就是涉及几亿利益,几条人命。
有些人要求别人遵守游戏规则,
当自己违反游戏规则的时候,
他开始讲同情了。
讲自己为这付出多少努力了?
这种泄题明显是严重违规的啊。
是经常考试的人就知道。
推荐:
这个问题展开聊聊:从学生时代开始,就需要培养自己的职场意识。
在微信群里分享复试题目,这是什么样的共享精神?专门为了帮助自己的竞争对手,又破坏考试的规则,让自己承受沉重的后果。
复试的题目,本来就有可能会重复,前面人泄题会影响公平性,有人可以提前准备,而遇到新题的人则会吃亏。在职场上,没有规则意识,破坏规则,还认为自己是乐于助人,这样的人真犯起错来,往往破坏性更强。
很可能是第一个人分享了,后面的人也跟着分享,所以会有20多少都分享试题。这种时候要沉得住气,知道自己是在做什么。微信群里本来就是公开的场合,大家也非亲非故,就像明白会有这样的风险,你觉得自己在帮助别人,但是对于那些没有押到题吃亏的人,就会觉得你帮了竞争对手,破坏了公平性,举报也很正常。
这还是法硕的复试,法律从业者更是如此,没有规则意识,是很大的隐患。我有不少律师朋友,他们做事都非常谨慎,因为职业习惯就是如此,如果平时不遵守规则,很可能在关键时刻出状况。
在职场上一些人也是如此,很可能签了保密协议,还对外透露公司的机密。在办公室里大嘴巴,稍有事情,就容易往外泄露。
千万记得,在关键时刻保持理性,不要被他人的不理智行为带偏了。遵守规则,知道自己的边界,自己的立场在哪里,不要跟风。
这个讨论里,我还见到了网上一个人的神逻辑:「哥们就你这三观还是做职业规划的?职场里有句话: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是对队友最好的支持,经常有人这么说,这句话你听起来没问题,细想你就会发现这是伪命题,说明你的格局不够;如果员工都这样被动式工作,自己永远得不到提升,如果一个企业奉行这样的企业文化,他离倒闭不远了,记住不要什么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那样大家一起完蛋」
这样的观点,问题在哪里呢?这就是典型的三观不正还偷换概念,不知道立场,逻辑一塌糊涂。高考的时候,一起考试的人是队友么?在这个环境下,一定是竞争对手,这个搞不清楚就是立场糊涂。更重要的是,尊重规则,一家企业里如果没有规则,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所谓的「相互帮忙」来破坏原本的规则,说明这家公司的管理混乱、企业文化糟糕。这不是所谓的团队精神,就像这次法硕考研复试的时候不准先出来的人透题,这是非常正常得规则,在这里破坏规则,又损害自己,又损害其他没有押中题的人的利益,最后还觉得自己有团队精神,这样的人要远离,因为这些跳跃的逻辑,你不知道他有时候会突然做出什么事情来。
尊重规则,最终也是在帮自己,保护自己,减少损失。
三方。
分享题目的同学,举报的同学,校方。
先说同学这边。
大家都是在同一个考研群里面的,平时聊天的内容是什么,总不会是家长里短你游戏打得多厉害吧,肯定是关于考研的内容。群文件里估计还有不少历年的考题等等。
分享题目的同学,其抱有的想法是什么?
当然,肯定有着互帮互助的想法,才去分享的,想来这个群里平时的氛围应该也不差,大家分享资料信息什么的都比较勤快;
再一个,难说没有一些交易,比如说给跟自己关系不错的人透题等等。
然而,不管其想法如何,规则就在那里,复试题目属于机密,不得透露的。
借 @祝梓源 图一用,复试透题,这是明文规定的作弊行为。
在这里好几句谚语都能用到。
什么闷声发大财啊,什么枪打出头鸟啊,什么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啊。
血的教训。
那举报的同学又是怎么想的?
这是恶意竞争吗?
既然来玩这个游戏,一定是要熟悉并遵守游戏规则的。
举报是规则内的事情,尽管潜伏在群中就为了举报他人这种事情近乎于不道德,但却是合理的。
但有一个问题,举报的同学也看到了题目,在透题行为中属于被透题的一方。
即使他们举报了透题人,但这并不代表他们没有参与透题。
从这个角度来讲,被透题的人,也该算作作弊才是。
那他们受到惩罚了吗?
没有吧。
这不公平的。
被透题的人,一边享受了提前知道题目的利益,一边还能站在规则的制高点上受到规则保护,这着实说不过去。
我建议对这部分在复试期间被透题且当时也参与讨论的同学也实施相应的惩罚。
至于校方,在这次事件中成为规则的表现者以及实施者。
对了,评论区有人提到,没有证据证明举报者是参与了透题过程的,因为他们完全有可能是复试结束以后才看到并实施举报的。
这个确实是我考虑不周了,被透题者不等于举报者。嗐......我也是昏头了,上面关于实施举报同学的一些观点确实有不对的地方。
评论区前几位比我强,已经给热评了,大家可以去瞅一眼。
活生生的“知”法犯法。
复试,初试,所有正规的考试,在考试期间泄露题目都是违法行为,这种从小就被告知、警告的事,大家不要觉得没人出过事,就不当回事了啊!
这次人大对这批同学的处理,就很不“中国式”,但这不才是正确的处理方式吗?
根源上,做错事;处理者,依法处罚。
不是所有的“大家都在做”,都是理所当然的。
在这一点上,我觉得人大做的完全没有问题。
再说举报者,我们不知道他的出发点是“为了减少竞争者”,还是“正义的举报”。
但他做的事正是我们从小就应该做的,只不过我们从小就习惯于看着,而不作为,所以现在我们见到有人做了,会觉得他“不道德”。
回到被打0分的同学。
不是,复试还没结束呢,你们就在群里发复试题,咋的,是嫌自己的竞争对手不够强吗?!
再加上明确地违反了规定,最后得了这么个结果,只能说“自食其果”吧,也不要觉得委屈啥的,自己就是学法的,应该都懂。
剩下的我们这些吃瓜的,也别光顾着吃瓜,别人犯了错,我们也可以总结下,等于不花钱买了个教训。
对于之后的考研同学,这种傻事千万别做了。
还有,我说句心里话:
我们可以不做这个举报者(如果这次的考生里有我,我也肯定就是看着),但请不要中伤这次的举报者,怎么算他都没做错。
作者往期高赞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