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两军短兵相接时,两军普通士兵是往死里剁还是互相试探呢?
这其实可以看一下戚继光的《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
这两本书分别写的是戚继光在江南抗倭和在北方抵御蒙古骑兵的经验总结,而这两种地域分别是江南水网地区和北方平原。前者更多需要“鸳鸯阵”这样的小队式灵活作战,后者需要如车营、骑营那样的堂堂大阵。
《纪效新书》在前言部分就说的很清楚了。
或问曰:平时官府面前所用花枪、花刀、花棍、花叉之法,可以用於敌否?子所教,亦有是欤?光曰:开大阵,对大敌。比场中较艺,擒捕小贼,不同堂堂之阵千百人列队而前,勇者不得先,怯者不得后;丛枪戳来,丛枪戳去,乱刀砍来,乱杀还他,只是一齐拥进,转手皆难,焉能容得左右动跳?
也就是说,两军打起来了,攻击是第一位的,很难像两个人比武的那样闪展腾挪来选择攻击方向,火用虚招来找对方漏洞。
但这不等于就是憨憨的往死剁,一样要进行试探、格挡、骗招的。
以最普遍的长枪为例,在小队作战种,手法和步法也是要练的,通过兵器的小技巧,进行距离控制和攻击防御。
长枪单人用之,如圈串,是学手法;进退,是学步法、身法。除此复有所谓单舞者,皆是花法,不可学也。须两枪对较,一照批迎、切磋、扌崩挤、著拿、大小门圈穿,按一字对戳一枪,每一字经过万遍不失,字字对得过,乃为成艺,后方可随意应敌,因敌制胜也。
因此《纪效新书》里对长枪的练法要求不少。
八母枪起手
你扎我,我拿枪。
你扎我,我拦枪。你扎我脚,我颠枪。你上扎,我捉枪。
你下扎,我橹枪。你上扎,我捉枪。你下扎,我颠枪。你枪起,我缠拦下。你扎我,我拿枪。
但比试的时候就是简单的攻防了。
先单枪试其手法、步法、身法、进退之法;复二枪对试,真正交锋;复以二十步内立木把一面,高五尺,阔八寸,上分目、喉、心、腰、足五孔,各安一寸木球在内,每一人执枪二十步外,听擂鼓,擎枪作势,飞身向前戳去,孔内圆木悬于枪尖上,如此遍五孔,止。
等到了《练兵实纪》,对长枪的用法要求更简单,
舞过柄颤手熟者为上等。二人相对,分枪即进者为上等。若枪分不知进,歇枪等他入者为下等。生熟例一照藤牌拟之。
可以看到,《练兵实纪》相比《纪效新书》,少了一个步法的要求。这是因为堂堂之阵,不同于鸳鸯阵那样的小队作战,没啥活动空间。
同时,北方边军长枪手一般着甲,一些防御动作可以忽略,而南方明军因为气候原因,着甲相对少,因此更要注意步伐上的拉开距离。
但北方边军的长枪也不是瞎戳就可以的,也是要练的,但要求的是能“分枪而进”,即拨开对方的枪,同时保证自己的枪刺进去。
摸鱼为主,拼命为辅。
当你能捅到别人时,别人也能捅到你。
没必要为了那点工资把命丢了。
而真实的大战场中,战场阵亡率非常低。
往往是某处战线被捅破,就要撤退了。这处被捅破的部队伤亡率可能不低。但其他部队往往是枪打枪,枪捅盾牌的摸鱼玩。
为何枪毙时代的主力是线列步兵而非散兵?
除了,训练战术等问题外
还因为这群摸鱼仔没军官看着可能就爬在地上不起来了。
我努力工作,年收入突破百万。我楼下小卖部老板眼红了。
他说他每天7点开店,晚上10点关店,工作时间比我长,收入却比我低,这不公平。为此,他甚至发展出了一套小卖部老板人权理论,要求将卖给我的可乐从一瓶2块钱涨到100块钱。
他说之前他受太多委屈了,等他觉得委屈弥补回来了,他会把价钱降到一瓶4块钱的。但想像原来一样2块钱一瓶那是永远不可能的。
我默默想了一下,走多一百米,用2块钱在另一家店买了一瓶可乐。
这件事被小卖部老板知道了,他生气了,他跑去骂另一家小卖部老板,骂他不尊重小卖部老板人权理论,并且在我家楼下贴大字报隐晦地骂我。
你说我为啥讨厌他?
我不只讨厌他,我甚至想报警呢。可惜警察说这事他们管不了。
……
这件事还有后续。
后来,小卖部老板人权组织找到了我,跟我说我楼下的小卖部老板的小卖部老板人权理论不是正宗的,他们才是正宗的。
我说,那你们的是怎么样的?
他们说,我们卖3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