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才是医学的中心学科——我常像魔怔一般念叨这句话,哪怕我病理并不是学得很好,且专业无关。
评价一整个学科的名言不多,除了伟大的革命导师恩格斯那句有名的“No anatomy, no medicine.”(没有解剖学就没有医学)(这句话应该有德语版,但我没找到),还有加拿大的Sir William Osler医生有句:“As is our pathology, so is our medicine.”(病理学是医学之本),总之大家一致认为形态学很重要。
不过,广义的病理学包括疾病的形态变化和功能变化,而且有巨大跨越的维度和数量级。从研究对象看,可以跨越亚细胞/分子、细胞、组织、大体;从技术手段看,有电子/光学显微镜、X射线/可见光&红外成像、同位素/生物荧光、超声、磁共振、电生理;从学科基础看,需要解剖&组织、细胞生物&生化与分子生物、生理&病理生理、药理&毒理、免疫&微生物;从学科应用看,内外妇儿眼耳鼻喉咽头颈骨神口,无所不涉;从学科交叉看,机器学习、材料科学、组织工程&干细胞都有切入点……是真正的中心学科/桥梁学科。
其实病理学与其他课程根本不在一个格局。国内本科教育下,病理学被拆解为若干科目,教材内容几乎只剩下疾病形态学,给医学生一种它和其他蓝皮书是同一档次的学科的错觉。当然疾病形态学也确实是病理学最根基的部分,使之不至于成为冗杂各科的大杂烩,而且形态学的说服力相当强,契合了“眼见为实”的信服根据。即使如此,病理学还是表现出极强的学科综合特点。病理学的强大渗透力让这个学科无法独居一隅,始终会和最前沿的研究纠缠在一起。
贴上偶像人物Rudolf L.K. Virchow的邮票:
这位大佬贯穿医学生学习生涯↓
-在《医学细胞生物学》,1858年,他在施莱登、施旺创立的“细胞学说”基础上补充了“一切细胞均来自细胞”。
-在《组织学与胚胎学》,他描述了血管周围间隙(Virchow-Robin腔(VRS))
-在《病理学》,他“区分了脂肪浸润和脂肪变性,并介绍了淀粉样变性的现代概念”。
-在《医学寄生虫学》,他阐述了旋毛虫致病的机制。
-在《外科学》,他描述了胃肠道癌转移的Virchow淋巴结(左锁骨上窝转移)。
-在《内科学》,他描述了Virchow三要素(血栓形成的三因素,血流、血管壁、血液成分)。
……(还有一些成就可能大家不太熟悉就不写了)
这位大佬后来因为喝酒太猛得了酒精性肝病去世。
( ̄ロ ̄)有魅力的学科并不会因为我学不好而不喜欢它。也可能恰恰是我学不好才会喜欢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