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之所以会有这种想法,是因为你不会共情。
把“韩信”的具体事迹隐去,抽象成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可以这么表述:用生命换取英名、富贵、权位,值不值得?
……………………………………………………
以前读历史,总是看到这种情节:
甲被皇帝训斥,自杀了;
乙为了爵位,造反了;
丙被贬官,自杀了;
丁被削藩,反了;
戊看到国土沦陷,自杀了;
己劝谏不成,自杀了;
庚官场不得志,忧愤而死;
辛因为对不起某人,就自杀了。
诸如此类。
这些人,不做历史上的真实选择而缩回来了,一定会死吗?未必。甚至很可能不会。为什么他们好像对生命看得很“轻”呢?我以前也不是很理解。
但看多了以后就会明白:不同的环境下,人对生命的评级是不一样的。你在工业发达,医学先进的现代社会,吃饱穿暖,治安良好,一般也能娶上老婆,有家有室,就算生活压力不小,那当个老百姓活得也不算太差,就算帝王将相,沦落到中产甚至平民,日子也是可以过的,自然会把“死”看成一件非常重的事,觉得韩信年纪轻轻就死太不值得了。
可是你知道不,仅仅在二十年前,中国大部分农村,老人得了病,哪怕不是非常重的绝症,不去医院看,佛系看淡生死,都是司空见惯之事。无他,经济不够发达,医疗条件差,死不是件稀罕事,人对生命也就没那么看重。
再往前推到工业革命之前的古代呢?人命可不是一般的贱,从小到大身边要么病要么意外死几个乃至一票人跟吃饭喝水一样稀松平常,老百姓生活极为简陋劳苦,条件比电视里演的那些黑人贫民窟还差,还要服徭役之类的,男人光棍率又高,当个草民和植物学上的草区别不大,活着真没什么盼头。你以为阶级高低只是有钱没钱,然而实则是人和畜生的区别。
这种环境下,人为了荣誉,为了阶级,为了权力,可能很容易就悍不畏死了。下面的人为了获得这些,上面的人为了保住这些,往往是不惜命的。你现在觉得老婆孩子热炕头比什么都重要,不管韩信奋斗出什么来,年纪轻轻就死了还断子绝孙那肯定没什么意义,但在古人那边可不是这样子的。
就算你共情能力低得令人发指,一定要拿今天代入,你以为你不是三十岁就死,七十岁才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