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先说明一点:
笔者对《东周列国志》的了解比较有限,欢迎有研究的朋友进行补充。
就我阅读《东周列国志》的内容来看:
冯梦龙写小说的主要素材应该是来自《史记》,大概率参考了《资治通鉴》,可能也参考了《左传》,但整体上以《史记》为准。
2,
至于题主提到的春秋部分章节很少看见秦国的影子,原因非常简单:
就是因为当时的争夺主要以东中国地区为主,此时的秦国还很难对东部有多大影响力,所以剧情上原本就没太大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秦国在当时的戏份少很正常。
3,
至于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为什么秦国戏份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段时期的史料本来就少。
在《东周列国志》里,冯梦龙似乎喜欢对原本就有详细内容的地方进行一些有意思的再创作,比如在烽火戏诸侯、赵氏孤儿、长平之战、秦灭周这些“大戏”里。至于那些历史上就一笔带过的地方,冯梦龙一般不会有太多的个人创作。这么写估计和结构因素有关。
4,
到了秦孝公一朝,《秦本纪》中的内容开始多了起来。
不过,这个时候遇到了一个问题,就是:
《魏世家》、《田世家》的时间线出现严重错位。
这个因素对《资治通鉴》的影响很大。熟悉通鉴的朋友都知道,这段时间线乱得一塌糊涂。到了冯梦龙这边,无论是按照《资治通鉴》走还是用《史记》的素材自己捋都十分难受,最后硬着头皮写出来的效果就是你看到的秦国浪到飞起,列国一直挨揍。
5,
至于商鞅变法,作为秦国在东周时期最为剧烈的一次变革,它的作用当然是非常重要的。
按理说,这个问题没有讨论空间。
至于为什么总要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是因为有些人过度神化商鞅变法的作用,要不然一竿子捅到秦灭六国,要不然干脆捅到现代法治,恨不得你不按照这个路子神化商鞅变法就是“贬低”商鞅变法。
在这个神化的基础上也会演化出一系列神奇的历史发明,常见的有:
(1)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前弱得快灭国了;
(2)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前没有集权变革活动,商鞅变法是一次孤立的集权变革活动,秦国的“奴隶社会制度”转向“封建社会制度”完全是在商鞅变法当中一口气转变过来的;
(3)秦国在商鞅变法以后没有任何后续的变革活动,秦王一直完全遵循商鞅变法的制度到秦朝;
(4)秦国在商鞅变法以后的制度是和东方列国对立的,有巨大的区别;
(5)秦国在商鞅变法以后一跃从弱国变成了最强国;
(6)因为秦国一直遵循商鞅变法的制度,所以秦国消灭了六国。
如果你不认可以上任何一条历史发明,就会被认为是“贬低”商鞅变法。
6,
有关秦国战胜六国,粗略分的话大致有以下几个因素:
(1)秦国的地理优势明显;
(2)秦国的变革彻底,尤其在人事方面最为开放,有利于吸引东方的人才;
(3)六国的兼并主要集中在东方,给了秦国巨大的机会;
(4)秦国在战国末期的间谍战及外交战上有关键性胜利;
(5)战国末期列国内部均出现严重的问题,秦廷的情况相对较轻。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原因,欢迎进行补充。
不过,目前流传度比较广的原因是“河x派”史观下的“制度优势”。大抵是说秦国的制度最先进,所以秦国消灭了六国。至于证据就是反推一遍,因为秦国消灭了六国,所以秦国的制度一定是最先进的。总之,一切都是制度问题。
至于这种观点,照顾情绪地讲,目前支持此说的证据不足,没有充足的证据表明秦国和列国的制度有明显区别。
不照顾情绪地讲,但凡背过中国朝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