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进行到此时,我愿称李国华委员为最强。
话中带刀,切的是这个时代的顽疾,一语中的,射的是资本家心中的毒瘤。
“加班现象广泛存在,尤其在某些行业存在普遍制度化和严重超时化,在短视频、在线教育、出行、电商等领域,部分互联网企业又开始推行“大小周”工作制。”
——新兴行业,没有规则,加班变成了制度,超时不是半小时一小时,而是让你坐到晚上10点11点,还有“大小周”,一周五天一周六天,等于每个月比别人多上两天,等于每年比别人多上24天,每五年比别人多上120天,约等于4个月,工资并没有多。
“李国华指出,当前我国996问题处于企业失控、监管失序、工会失灵的状态,鲜少见到996企业得到处罚,劳动监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劳动者维权困难”
——有水平,三个词层层递进,企业失控了,监管没有程序,工会等于摆设,三方都有责任,谁也别独善其身。
“一些企业甚至直接在规章制度中规定,执行996、大小周工时,剥夺了员工的休息时间。李国华表示,延长法定工作时间的制度现象应当引起重视和关注,建议对996工作制进行监管。”
——这种现象,不是个例,应该对此重视和关注,最好能监督,给年轻人们一个交代。
大家都知道不好,但是大家都敢怒不敢言,老的养家糊口,年轻的资历尚浅。
美其名曰“锻炼”“付出”,操这老板的心,拿着员工的钱。
如果这个建议真的能从“建议”成为“规章制度”,甚至写进“法律”。
那我可以说,李国华先生站在时代的洪流中,朝资本家们拉了一下弓,风声呼啸,背后数百万计年轻人们的生活,便真正有了生活。
知道在营改增之前,假发票偷税漏税有多严重吗?
关键不在与如何监督不要996;
关键在于如何让监督996看起来能增加税收。
这样才能产生监督996的意愿。
韩国有一个“井”种,专门在晚上抓补课班的。照抄不就行了。晚上看哪个公司亮灯,就拘留法人代表。
参照航空器维修就可以了。
根据《公共运输航空运营人维修系统的设置》规定,任何个人出现以下情况的每次扣 6 分:
- 单日总工作时间超过 13 小时;
- 任意连续 5 天总工作时间超过 40 小时;
- 月加班时间总和超过 36 小时。
选择总工作时间最长的 20%人员(如不 足 10 人,则选总工作时间最长的 10 人) ,并按照如下规则扣分:
- 日均工作时间 8-9 小时的扣 1 分
- 日均工作时间 9-10 小时的扣 3 分
- 日均工作时间 10-11 小时的扣 5 分
- 日均工作时间 11-12 小时的扣 7 分
- 日均工作时间 12-13 小时的扣 9 分
备注:日均工作时间 = 纳入统计人员月均工作时间 / 本月工作 日天数,工作日天数等于当月自然日天数的 5 / 7
一旦扣分超过5分,航管局会介入进行监控。一旦扣分超过34分,可能整个航空公司都要限制飞行。
为什么航空器维修行业严格限制加班时间?因为疲劳加班修出来的航空器,飞上天他会掉下来!
顺带说下限制运营啥意思,就是买不了新飞机,开不了新航线和新包机。
只要根据考勤掐时间,一家公司扣分扣到低于68分,不能上线新产品,保证立马没有996.
最有价值建议!
监管方式多样:
可以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调取企业内部的打卡数据,视频监控数据进行监控。
可以加强惩罚和补偿力度,对违反劳动法规定的最高时长超时加班的企业予以高额罚款,并把超时加班和正常加班分开,允许劳动者追讨1000%以上的超时加班工资,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维护法律的积极性。
可以取消超时加班企业的各项政策优惠待遇。
这个事情说难也不难,先要监管ZF,用治理环保和安全生产的指标去考核地方ZF,问题分分钟就解决了。
但是你们用GDP去考核……
一个违法的问题,提议却只能是监管
终于有人针对996的问题发出提案了,年轻人的福音来了!
制止996,可以使身体健康。长期996,身体出现亚健康状况,甚至不到退休年龄,身体健康就出问题,这既增加个人负担,也增加医保负担,增加国家财政负担。
制止996还可以使年轻人的有更多时间恋爱、造人,我们国家的生育率太低了,已经处在一个非常危险的低生育率。人口老龄化,低生育率的危害不用我多说。
制止996还可以使劳动者有更多的时间充电,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生产力。996工作制,员工,包括管理者根本就没有时间充电。
制止996,可以使人们有更多的时间休闲,购物,逛街,看电影,品尝美食,旅游,从而刺激消费,增强经济增长的活力……
总之,制止996意义重大,好处很多,希望能尽快制止996。支持的请点赞
半月谈评论员:杨建楠
全国政协委员李国华建议对996工作制进行监管。他表示,当前我国“996”问题处于企业失控、监管失序、工会失灵的状态,鲜少见到“996”企业得到处罚,劳动监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劳动者维权困难。延长法定工作时间的制度现象应当引起重视和关注,建议对“996”工作制进行监管。
近年来,因“996”工作制猝死、积劳成疾的新闻并不鲜见,公众和媒体批评“996”的声音也从未停止。但这种畸形的加班文化,不仅没有得到遏制,反而日益常态化,甚至被部分公司直接写在规章制度中,并衍生出了“弹性工作制”“大小周”等隐形“996”工作模式。
尽管我们早就清楚“996”会损害劳动者权益,也无益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我们同样意识到“996”与奋斗无关,与利益有关;我们更明白“996”是违法的,但全社会对于“996”的抵制却一直停留在呼吁阶段。对“996”的声讨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呼吁过后依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究其原因,是监管的失灵。要让“996”不再猖獗,监管必须动真格!负有监管责任的相关部门应出台具体措施,并有针对性地对违法企业依法进行严厉处罚,让劳动法在“996”这类畸形加班文化面前显现出足够的震慑力和约束力,而不是仅仅在纸面上空转。唯有如此,“996”这个困扰着整个职场的“过劳病”才能被根治。当奋斗回归本色,劳动者和企业方在法律的框架内走向共赢,中国经济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996工作制”话题的讨论不断升温。所谓“996工作制”是指员工每天早9点到岗,一直工作到晚上9点,每周工作6天。从某互联网公司在年会上公然宣称要将996工作制常态化,到程序员群体发起的“996.ICU”抗议,再到许多明星企业家发表各种看法,这一话题已经成为全民关注的社会热点,具有中华第一刊之美誉的半月谈从不同角度对996工作制进行了剖析。
半月谈一评996——关键词“违法”
【宣扬996工作制,谁给了“有赞”公然违法的勇气?】
电商有赞的2018年公司年会上,高管当场宣布了未来执行996工作制,甚至举例称工作家庭平衡不好可以离婚,不仅令一些员工感到不满,也引发争议。有赞CEO白鸦回应称,几年后回头看这次绝对是好事,让更多人了解了有赞文化,也会让人才想进时谨慎考虑,不至于来之前和来之后不一样。
我国劳动法第三十六条: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第九十条规定:用人单位违反本法律规定,延长劳动者工作时间的,由劳动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并可以处以罚款。
按照有赞996工作制,员工每天工作时间高达11.5小时,每月加班时长高达100多个小时,显然严重超出了国家规定的工作时长。“有赞”对此种违法工作制,宣布时是大张旗鼓,回应时也理直气壮。但无论“有赞”是想借机裁人,还是变相减薪,CEO把违法看成“好事”,并升华成企业文化,这绝不仅仅是价值观扭曲的问题,也源于当下劳务市场维权成本高、违法风险低的不良环境。维权不能只靠个人,相关部门必须依法“该出手时就出手”。当下很多企业都在讲狼性,这种不要命的工作模式,在披上“奋斗”的外衣后,几乎成了给压榨员工洗白的毒鸡汤。希望那些鼓吹996工作制,并将其奉为圭臬的公司明白,讲狼性前,首先要讲人性。对于那些故意忽略人性,想靠一两个“家庭日”装点门面的企业,相关部门必须强硬起来,给员工维权的底气,更让涉事企业看到法律的严厉。
半月谈二评996——关键词“过劳”
【警惕常态化的“996”工作制催生“过劳一代”】
如今,996工作制从互联网公司向各个行业蔓延的趋势令人忧虑。许多劳动者正被这种工作制裹挟着,在无休止的加班中被迫成为“过劳一代”。这意味着,在996工作制已经成为业内潜规则的状态下,即便选择跳槽也依旧无法摆脱加班魔咒,变的是工作地点,不变的是工作时长。
其实996工作制已经隐形存在多年。只不过从前还披着一层“弹性工作制”的外衣,如今则堂而皇之地被某些公司公开宣布为常态化工作模式。有的公司用所谓“奋斗”的名义为996工作制涂脂抹粉,有的公司用“高薪”来达成和劳动者在996工作制上的博弈。更多的公司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同时,一边将996工作制常态化,一边却千方百计降低劳动者应得的加班报酬,以此节约成本,提高收益。
996工作制的社会危害不言而喻,它透支了劳动者的健康和精力,损伤了一代人对于工作的兴趣和热情,进而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造成负面影响。或许目前实行996工作制的企业尚未达到多数比例,但在互联网具有放大效应的舆论场上,996引起的不满对社会的伤害是不可估量的。日前一则“在父辈‘996’面前,日本年轻人选择低欲望”的新闻引发人们关注,我们要警惕其背后的隐忧。
面对向常态化高歌猛进的996工作制,政府劳动部门和劳动者赖以维权的相关机构不能保持沉默。毕竟,人们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而不是为了工作放弃自己的生活。
半月谈三评996——关键词“伪奋斗”
【996与奋斗无关,与利益有关】
舆论场关于996工作制的讨论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仍未终结,甚至不时还“高潮迭起”。这本身就是一种令人费解的现象:一个明显违法的做法为何一直屹立不倒,甚至在基本的是非问题上还纠缠不清?原因恐怕在于其中关联的利益,以至于996的辩护者们即使面对大多数人认可的常识都拒绝承认。
毋庸讳言,996的辩护者们阵容是强大的,他们中不乏我们这个社会最为推崇的一些明星企业家。他们的辩词本身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又天然带有主角的明星光环,因此具有强大的迷惑性。
不仅如此,一些人还善于占据道德的制高点,比如他们的核心“话术”是把996和奋斗联系起来,捆绑起来,甚至唯一地等同起来。在他们的论述中,996违法、违反情理,这都不是事,只要一个“奋斗”就够了:不奋斗,哪来的未来?不996哪来的未来?为了未来,难道不应该996?为了未来,必须996!只能996!
为了“夯实”这个逻辑,“成功者”拿自己的“忘我工作”现身说法,搬出一大套高大上的说词和例证,连“两弹一星”都被拿来说事。他们甚至将合法的8小时工作制作为996的对立面污名化,凡是老老实实8小时上班的就是不努力,不奋斗,求安稳,“没有未来”,等等。这是一连串极具迷惑力的操作。只可惜这种逻辑一开始就是错的,这个强行人为设定的公式“996=奋斗”并不存在,由此产生的一系列推导自然只是错上加错。
奋斗,必须是自愿的,支持它的是对事业的责任感和对未来的信心。对于企业强制推行的996而言,如果没有制度落实员工利益和企业利益一致的刚性,没有制度保障员工有坚实的未来,奋斗就无法存在。当员工缺乏长期合同的保障,随时都会被裁员,没有确定的回报来奖励责任感,甚至连加班费都拿不到,这时候奢谈奋斗无异于“何不食肉糜”。在人口红利的尾声阶段,强推996是一柄双刃剑,以杀鸡取卵的方式压榨员工,必然透支未来,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带来负面效应。
不得不说,这碗由明星企业家精心烹制的鸡汤虽然看上去很高大上,但明显有毒,劳动者很难笑纳。还需要警惕的是,这种毒鸡汤论调无异于对奋斗精神的解构,对建设法治社会的消解,它一再被端出来,将对弘扬奋斗精神的时代主旋律构成干扰,有思想上造成混乱的危险。
996不是奋斗的代名词,它更多涉及法律与利益层面的问题。奉劝有心推动996常态化的人们:请在法律框架下,老老实实拿利益说事,不要用那么多高大上的说词混淆视听,而是切实拿出能让劳动者心甘情愿和企业同甘共苦的利益保障制度。我们需要的是合法合情合理的奋斗精神,是对自己对家人对国家敬业尽责的奋斗精神,把这些割裂开来,奋斗精神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来源:半月谈
新版动物防疫法,做足了
那价格还卖的出去算你赢
除此我没啥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