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他们的父母仅仅是科研人员,而不是科研领导。我接触过的二级院长的孩子基本上是搞科研的,当然,真要具体,那是搞科研,还是“搞科研”就变成不能说的秘密了。
科研这个东西,在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科研体系里,谁牵头,谁来搞,谁的成果,它都是很有讲究的,上到顶校,下到职业学院,它都有一个完整的体系,这个体系中又有上下级,有了上下级就有了资源分配,有了资源分配就有了价值流动,所以就有了“搞”的机会,谁“搞”谁,“搞”什么,怎么“搞”,都很讲究。
知乎不是总有人说,清华北大的在国外毕业了不回国来搞科研么?老实说,清华北大的如果在国外读博时成果不是顶尖,应届就回来而不是功成名就了再回来就是坏脑子的行为。为什么呀,因为回来很可能拿不到什么机会,机会的分配权又不在他手里,在上一层手里,人生地不熟的怎么跟地头蛇抢资源,靠文凭?那个时代早过去了。所以你回头看,学术体系内,清北海归混的好的大多都是四十多岁成果丰富,被美国人认证以后回来的。
但是,“科二代”就不一样了,第一,回来一定有机会,因为有爸爸。第二,水平不够,爸爸来凑,爸爸有团队。第三,熬过攒成果那一段,帽子上来了,搞科研?去你丫的,这个时候还要自己动手?怎么可能,科研界就没有雇佣关系么?那爸爸的学生是怎么回事呢?你给解释一下。
也就是说,科研可以是打打杀杀,也可以是人情世故,更可以是基因编辑技术。当然,理工类这种情况还要好一些,原因有二:
1.sci是外国人定调子。
2.有部分学科在国内成立时间不长,利益体系还未完善。
再说到人文社科,不遗传?好意思么?人文社科LD的子女中绝大多数都是gwy和高校老师,是高校老师的研究方向与父辈都保持一致,爸爸甚至爷爷几十年前研究的东西,她还在搞。能不能搞科研,甚至算不算科研都不好说,但是位置的遗传度之大,令人瞠目结舌,你见过妞跟爸爸,爷爷长得一模一样的么,科研界就有。
就说cssci吧,这玩意的发表跟纽带关系就非常大,也非常复杂,属于螺旋上升。慢慢的汇成两条线互相交织,最后融合一体,师父,师娘,师爷,师奶,徒子徒孙,应有尽有。如果你的方向发表的拦截力度还不够大,证明什么?证明你也有机会成为纽带中上游,只要把握好,走好政治路线,别说你孩子了,未来你家里养的狗都有“搞科研”的机会。
没觉得,这个问题本身可能就不成立。
根据我的观察,可以画个分流图。
一方面科研人员的子女并不是都有天赋。也有成绩很一般的孩子。这就至少分流到50%。
进一步,在有天赋的孩子里,不见得想搞科研。特别见父母,吭哧吭哧在实验室,辛苦了一辈子也没挣到什么钱。其实不少科研人员的孩子,对科研是有反感情绪的。脑子好干啥不行呀?干啥不赚钱呀?干嘛非要搞科研?这个应该至少要分流50%。
好,那就只剩下1/4,有天赋又愿意搞科研的孩子。这又到另外一个大过滤器了,那就是坑爹导师。
我到博士快毕业了才意识到,国内211靠谱的导师恐怕不足5%,985靠谱导师10%,nus靠谱导师20%,美国一流名校30-40%,每个学校里都充斥着大量不靠谱的导师。这才是这个世界的真相。
就算按北美一流学校靠谱导师40%的概率计算吧。通过这层筛选的也就剩10%了。
上面的估计我都挺乐观的了,实际上最终走上科研道路的应该低于10%。观察周围二三十个科研人员的孩子还在搞科研的也就一个吧,父母直接在北京给他买了套房,让他安心研究物理。
32岁王思聪获百亿投资,如何看待搬砖的年轻人?
32岁郑爽获百万日薪,如何看待做群演的年轻人?
32岁奥巴马获百万选票,如何看待美国非裔年轻人?
32岁金正恩获几百核弹,如何看待奋斗的东亚年轻人?
你以为搞科研的都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