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一句,对于各位海归党,一定要有offer有帽子了再回,今年海优申请已经让很多人认识到了这一点。从这一点来说,回科学院系统有个独有的优势,就是科学院有百人,直接就能回,不用干等着国家的人才项目出结果。
今年总体来说是我的一个转折年吧。
今年终于从国外回来,回到了国内学术圈。前期花了很大的精力在适应和立足上,好在对读博原单位的文化还比较熟悉,熟人也多,还算融入的比较快。单位团队都很好,领导对我很照顾,同事都很年轻。
陆陆续续申请了几个人才项目,年底侥幸都中了。参加了一个竞赛,也获奖了。感觉算是在单位站稳了脚跟。申请了几个项目,获批了一个。
我们这是一个非常工程化的学科。保障了几次重大任务,没有掉链子。
获得了导师资格,带了几个学生,怎么带学生出成果这一点还真的需要学习。
唯一差一点的就是论文了。手里三四篇文章都在学生手里改ing,有时候真觉得不如自己写了(ー_ー゛)
就这样,希望自己明年再进一步吧!
今年科研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成果。有两篇文章发表在统计学顶级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上面。分别是False Discovery Rate Control Under General Dependence By Symmetrized Data Aggregation 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full/10.1080/01621459.2021.1945459 和Threshold selection in feature screening for error rate control 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full/10.1080/01621459.2021.2011735
我和合作者提出了一种不依赖于p值来控制多重假设检验问题中错误率的方法。核心想法是利用样本分割来构造一系列具有对称性的统计量并利用统计量的对称性来近似错误发现的个数。在此向合作者尤其是李老师和邹老师表示感谢。
今年的很多成果实际上都是我在美国访问时做的。我从18年9月到20年2月在美国访问。访问的最大好处是没人打扰,可以专注于自己做的事情上。在美国期间,我每天都往返于办公室和住处之间,心无旁骛地读论文写论文。谢谢努力的自己。
20年2月回国后,学术进展很慢。一是有很多教学任务。回国后的两年我授课365个学时。对我而言已算很多了。实际上,我很喜欢教学。看着学生因为自己的授课对统计学产生兴趣掌握了知识,内心是很喜悦的。在学生的支持下我非常荣幸地获得了北师大第十一届“最受本科生欢迎的十佳教师”。另外因为疫情为更好地授课,我开设了“郭老师统计小课堂”公众号。目前已有很多国内外师生关注,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喜爱。先后有多名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在公众号上撰写推送文章。这也是我觉得比较有成就感的事情。
二是家庭方面。今年最开心的就是孩子的出生。从此二人世界变成了三口之家。希望我们的家庭是温馨的向上的。没孩子之前没想到照顾孩子要花费那么多时间精力。当然最辛苦的还是孩子妈妈。夜里需要起来给孩子喂奶。真的非常辛苦。孩子的出生也给我们带来了非常多的快乐。看着孩子胖胖的小脸,感觉还是非常幸福的。尤其是她奶声奶气地叫爸爸妈妈时,心都要化了。
今年也开始指导自己的博士生。谢谢学生的努力,一起做了一些自己觉得重要有趣同时又有一定挑战的工作。其中有一篇和李老师的博士合写的工作,我个人非常喜欢。我们提出了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来回答一个很重要但很困难的问题。另外今年指导了一名非常优秀的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我们一起做了两篇非常有趣的工作。
学术道路实际上是很曲折的。有一篇工作一直发表不了。审稿人一直揪着最小信号条件不放。和我合作的这个学生也非常努力结果文章发表却不是很顺利。另外一篇文章Journal of Econometrics给了修改机会。我们花了五六个月时间准备了30多页的response,结果审稿人还是不满意给拒稿了。
如何平衡科研和家庭,如何面对拒稿面对挫折,这是我还要不断修行的地方。希望自己能对学科的发展做出自己微小的贡献。
第一篇论文被接受了。不过跟优秀的同行比也不值一提。还有3篇文章在投,包括审了两年多的博士毕业论文——换了个期刊,不跟原来的审稿人纠缠了。
未来打算做点需要一些时间沉淀的问题,之前攒4篇文章就是为了给自己赢一点思考的时间。也考虑和物理、cs、统计等其他学科的同行合作。以后最好能发到二区,纯数还是交叉学科都无所谓。这样中基金的概率大一些。国内高校没有基金是活不下来的。
至于真正重要的问题,需要不计时间成本的投入,最终结果也无法预见。等我拿到稳定教职活下来以后再说。
今年我的绝大部分工作时间都花费在了拜读学术专著而不是论文上,2021年读过的专著数量可能甚至还要比论文多。或许算是入了门,知道科学研究是个什么东西,能真正开始修炼内功,积累一些能够被称作是“科研基础”方面的事情,也算是开始逐渐形成自己的一点“科研品味”。
从大概四月份开始,出于机缘巧合,我开始重新审视这个学科大厦建立的过程,试着自己重新走一遍这个艰难的历程,试着去理解那些曾经筚路蓝缕的开山大宗师们的思考视角。虽然花费了很多的时间精力,但是我觉得这是值得的,也是必要的。结果回顾我们走来的道路,就跳入了兔子洞,也不小心踩入了物理学、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的深坑。
除了学校必要的行政事务以外,2021年的输出实在是乏善可陈,并且在可预见的短期时间也不会有什么输出,我收获的只有几个在脑海里面久久盘旋挥之不去的问题以及一些十分不成熟的幼稚想法,而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想要将这些想法以较为成熟的形式表现出来,所需要的不仅仅是汗水,甚至是血水与机遇。而赌注也已经投下,我也从原来的某课题组独立出来,变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学术范式民间独立造反人员”,或许只能背水一战了吧,不过还是希望自己能够尽力而为,剩下的事情就交给命运了。
除了正经的研究之外,今年也有足够的素材与交流机会得以对互联网进行考察。回顾自己的诸多发言,确实有很多幼稚且不成熟的地方,在此感谢诸多知友的偏爱与批评,希望有一天能够更加成熟而严谨地表达这些想法。如果说对今年的科学工作有什么心得体会的话,也就以下几点吧:
最后祝大家新年快乐,工作顺利!
谢邀。
年底了,回国了,也是时候总结了~
今年我在机器人学的行业认可一线期刊投了近十篇期刊(具体记不清了多少了),仅一篇不是一作,70%已接收剩余的正在二审,包括IEEE RA-L, RAS,ASME JMR,Mechanisms and Machine Theory,Soft Robotics等等,且今年机器人两个顶会IROS和ICRA均过。目前,我和我导师正在和包括西安交大,西北工业大学,重庆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的机器人组合作共事(双方大佬点头之后,我来带学生或者亲自一线做),涉足于软体机器人,柔性机构,无人机,航空航天工程,力学等等领域。目前正在为软体柔性机器人领域搭建建模理论,成果顺便写写学术著作和欧盟专利。我导师也在联系MATLAB,计划把我们已有成果做一个工具箱卖给他们。
这是下面我的个人主页,也可以逛逛我们组的工作。
我们组目前是欧洲 Top 的软体机器人组(DEFORST),和斯坦福和MIT有长期合作,且在对软体机器人建模方向和控制方向做出了较为让人印象深刻的贡献。在业界,著名的SOFA framework就是我们组开发和维护的。
关于心得与体会,我建议所有做以数理基础的工科方向一定要把数学学好!!!划重点!!!
这并不难,我本科高数上65,高数下71,充分说明我不是一个聪明的人。但,这阻挡不了我对(应用)数学的热爱,因为这种用数学解决工程问题的成就感是我科研生涯赖以生存的“精神鸦片”。我这样资质平庸的人都能做到,我相信你也行~
加油!!厚积而薄发,上天不会亏待勤奋的人~
关注我~痴迷软体柔性机器人的应用数学爱好者~担任过 SoRo,IEEE RA-L & TRO,RoboSoft,ASME JMR等机器人领域顶级期刊审稿人。
基本顺利,всё в порядке.
一、期刊论文
第1篇(12k字)已见刊,第2篇(11k字)录用待刊,第3篇(18k字)已投出,第4篇(预计15k字)在写;另有两篇选题敲定,预计篇幅各为15k字左右,正在收集资料。
二、开题报告
一稿草成(34k字)。
三、总结
1. 基本完成本年度KPI;
2. 明年计划:
1)期刊论文:
第2、3篇顺利刊出,第4篇完成并投出;继续收集另两篇论文所需资料。
2)开题报告:
二稿计划2022上半年完成,争取下半年通过开题。
3. 心得体会:
1)早做规划:最好硕士末年就打出一定提前量,早定选题,早写早发;
2)适当参加一些学术会议和研究生论坛,结识同侪,增长见闻,听取评议意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无端差评就怼他:
感谢您的宝贵意见。当然,这不代表本文的真实水平。
3)自力更生,独立选题、写作、修改与发表,不断打磨文笔,逐渐积累经验,形成自我“造血能力”。
计划能否如期,明年再来验证。
胸有丘壑,路在脚下,干就完了。
先总结一下2021的收获吧:
2021年快过去了,我一点也不怀念它.
因为一年内失去了太多太多东西,大半年的时间内都是处于抑郁的状态,之前看过医生也没什么用。
科研方面当然也没什么进展,都是吃老底。去年就写完的小文章今天在Nano Letters发表。在做的项目没什么特别好的进展,有一个本应该做的实验因为我的状态一直没法坚定的去做下去所以进展缓慢(很对不起之前带我的师兄),另外一个自己独立提出想法做模拟和大部分实验的工作看起来结果不太好,估计只能发个小文章了。还有一两个本来早就应该写完的文章被我拖了大半年,希望寒假能写完吧。
唯一能让我开心一点的是去年就投出去的一篇共同一作的文章前段时间(应该是)被Science接收了,另外年中时候抱师弟大腿发了一篇共一PRL. 但是也是只是高兴了半天吃了顿好的,因为当你去job market看的话,发一两篇顶刊最多算迈进了门槛,以后想要混的好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任重而道远。
对科研本身也没有太多的想法,因为这一年时间内一直在不断否定自己觉得自己和身边人比起来确实不是做科研的料。和境遇相似的同学聊天,都是说家里没矿别走科研这条路,即使有深夜想到一个idea或者做出实验时那单纯的快乐,没有财务自由的话,走进家门还是会被柴米油盐叨扰被家里琐事桎梏。
转眼要到了要找毕业后出路(博后or工作)的时候了,大部分时候焦虑的情绪会淹没对科研的思考,说起来我已经有一个多月没有每天刷arxiv了。希望2022年能好过一点,希望能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天选系列从诞生至今,一直有着极高的讨论度和不错的销量。无论是二次元属性的天选姬,还是备受好评的「魔幻青」配色都是一道非常靓丽的风景线。
此外,天选系列的前2代总有着特殊的引发讨论技巧:
1代面世时除了其首发AMD的4000系CPU之外,那块45%NTSC色域的144Hz屏幕也成功打破了「高刷屏都是好屏幕」的定律,QLC表面固态硬盘也是2020年华硕非常独家的特色;
2代改进了屏幕刷新率,换上了TLC固态,但性能释放沦为了2021年游戏本基石单位,不支持独显直连更是进一步奠定了其稳定的地位。
这些并没有妨碍天选系列不错的销量,也好在产品经理没有躺在销量数据和拥趸的支持之上,在这次的3代做出了不小的进步。
独显直连有了,性能释放好了,机身还更轻薄了,青天就有了!(x
这次的首发供货非常少,京东渠道出货不到1万台。我是从咸鱼加价400入手的。(可能是经历了去年,居然感觉加价400完全可以接受…)
对这样高功耗的i7-12700H、RTX 3070,同时还能有90Wh的电池,机身做到了2.05kg,重量控制非常好。某种程度上完全可以起到部分全能本的职能。
最遗憾的是不支持PD充电。
故外带时要带上1斤4两的240瓦适配器,出行重量骤增。
室温保持在24.0°C~26.0°C之间(空调调温,没法做到恒温,望见谅)。
机器在控制台中有3个模式可以选「安静模式」、「性能模式」和「狂飙模式」,可用Fn+F5进行切换。
若无,测试均采用「增强模式」。
除了续航测试使用「集显输出」(iGPU)之外,其他测试均开启MUX的「独显直连」选项。
「独显直连」图形性能更好,「混合输出」续航更好。
所有跑分、帧数测试都会重复5次,每次跑完后静置5分钟再开始下一次,取最高分。
英特尔版天选3的3070显卡只有「日蚀灰」配色可选,无魔幻青。黑色有个小缺点,就是手上的油容易沾染,看上去比较明显。幸好比较好擦。
A面有LOGO「TX」代表天选(和企鹅没啥关系),位于上部。
B面为一块2160*1440分辨率、165Hz刷新率的屏幕。没有采用16:10的屏幕稍有可惜,下巴2指宽。
屏幕来自京东方。
作为一块广色域屏幕,色域容积142.7%sRGB、101.1%DCI P3;色域覆盖99.9%sRGB、98.9%DCI P3。
sRGB基准下,色准并不理想。有条件的话最好自行校色。
屏幕最高亮度为310尼特,边缘仅250尼特左右,在同定位&同价位游戏本里明显偏低。
键盘布局方面,风格延续上一代,WASD采用了反色设计。方向键半高。空格左半部分的突出被取消。数字小键盘相对完整,Delete和小键盘切换按键被做到了一起,对我来说需要适应。键盘手感回弹偏软。
最大可开合角度如图。
机器有运输模式,不插电无法直接开机。
之前已经测过了,而这也不会是最后一台,应该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时间内很熟悉很主流的CPU。
除了开头2次之外,之后基本稳定在6620分左右,取后5轮中位数6622。
观察功耗可以发现,第一次较高,第二次逐步下降到100W,第三次出现波动,第四次开始比较平稳,打包功耗90W,IA大约83W,符合跑分曲线。
大小核频率如图。(蓝线大核频率,橙线小核频率)
功耗表现如图(蓝线打包功耗,橙线IA功耗)
大小核频率如图(蓝线大核,橙线小核)
RTX 3070是我心目中笔记本最值得选购的旗舰级显卡,处于一个性能与价格的甜区。
TimeSpy图形分 10261分
FSE图形分:13134
Superposition 1080P Extreme:6637
测了DOTA2、CSGO和《彩虹六号·围攻》3款网游在1440P和1080P下的表现。
DOTA2:全最高特效,比赛编号6040722034,完美世界视角。
CSGO:开多核渲染,其他全部最低,创意工坊BenchMark。
彩虹六号围攻:全最高档,性能测试。
可以看出网游部分的1080P和1440P分辨率下,帧数基本非常接近。可以任意按照自己喜好开高。
对比上面的网游,单机中,1440P和1080P分辨率下,帧数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帧数和清晰度不可得兼。
机器电池为90Wh。
把机器切换至核显输出,系统为「均衡模式」,中心亮度150尼特,开WIFI,关蓝牙,PC Mark 8的Conventional测试,办公场景下的中高负载,成绩比较接近实际使用。
实测续航为5小时15分,Conventional 3.0 Score为3572分。
室温在25°C附近。
使用AIDA64中的Stress FPU单烤CPU。
20分钟后,CPU功耗为90W,温度为87°C,大核3.6GHz,小核2.9GHz。
图上可以看出一个小插曲:单烤CPU期间,桌面突然变成一片白…我寻思又不是海涛,给我看一片纯白干甚…之后在任务管理器启动Explorer才恢复正常。
单烤期间功耗如图。
前期会冲到115W左右,前3分钟会保持在约100W(中间有过瞬间掉下去),之后稳定在90W。
使用Furmark 1.10.6(比较老的版本了,只不过我之前电脑都用这个烤的,所以暂时还没换新版本)。
关抗锯齿、1920*1080、勾选Burn-in和X Burn-in。
20分钟后,GPU温度75.8°C,功耗139.5W,频率1260MHz。
除了偶尔掉到过125W左右,其他时间基本全程在140W左右。
同时进行上面2项测试。数据取20-30分钟的平均值。
CPU功耗48W,温度为82°C,大核频率2.54GHz,小核频率2.29GHz。
GPU功耗115W,温度78.1°C,频率837MHz。
CPU功耗、GPU功耗与总功耗如图。
从110秒左右开始区域稳定,达到CPU 48W加上GPU 115W的功耗水平。
测试时电脑和分贝仪有固定位置,大概是在这个位置关系,比较接近人耳所听到的噪音,可能会比其他测试者的数据低一些。
烤机全程最高为52.3分贝,总体还算可以接受的水平。
此时键盘表面温度如图。
腕托为室温,WASD区域仅30°C附近比较低,键盘最热的区域在上部,键帽最高温在F8按钮名为48.4°C。中间有一个倒三角区域相对偏热,其他的地方温度都不算很高。
另外,这台机器用瓶盖垫高机身之后,双烤成绩上除了CPU和GPU的频率稍微提高,其他部分几乎完全一致,可能是原本已经有4个出风口充分散热的关系,底壳基本不出风。
拆机不难,机器底面除了右下角的螺丝之外的11颗螺丝全部拧下。
注意拆的时候右下角一颗螺丝是和后盖一体的,无法取下,但一定一定也要拧松。
先从这个螺丝周围开始撬开,右边撬开之后就比较方便可以拆下了。
机器为双风扇、五热管、四出风口的散热设计。贴纸下面有硬盘和内存。
我这台机器内存是三星的,跑分如图。读写都在56GB/s左右,延迟102.3ns偏高(DDR5目前的通病)
硬盘为美光的3400,大文件读写的跑分如图。
ASSSD的10GB读写跑分如图。
CrystalDiskMark的32GB读写跑分如图。
硬盘初始状态没有分盘,全部在一个C盘下,还剩余396GB(图为393是因为我装了测试软件)
一拿到手的时候,就能感觉到,机器总体的重量比以往任何一台15.6寸的3070游戏本都要明显轻,这种第一印象是很好的。
在这样的机身重量下,双烤成绩弱于部分更重、更大的游戏本,其实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双烤47+115不算特别出色,但已经完全不拉跨了。相比于上一代天选2的3070,那这一代进步非常明显。
游戏的表现也都达到了主流水平。除了个别像2077这样优化不好的游戏,或者像《全战·三国》这样同屏单位多的游戏,其他大部分单机游戏都能1440p开预设的高档位拿到60帧以上,这个成绩是很令人满意的。
键盘的键帽温度热区在中间,基本避开了WASD部分,而且腕托很凉快。
同时,噪音比想象中要小很多,也不是特别吵的那种,使用体验是OK的。
当价格来到五位数的时候,我认为屏幕最高亮度至少也得有350尼特吧…310尼特真的有点拿不出手了,这点真的不得行啊。
机器的其他硬件已经都没啥问题了,硬盘、内存都没缩,网卡也是AX201,但就是这个屏幕给了个300尼特屏…淦…
同时,作为一块广色域屏幕,在色彩管理上基本没花心思和力气,非常放任。
这点其实是我感觉特别难受,要是这台机器支持PD,那我就不出二手留下自用了。
不满意的地方在于,明明ROG是支持PD的,而且之后会发售的天选Air也是支持PD的,天选3不支持PD完全是有意而为之的选择,真的感觉很不爽…
这样一来,机身轻的优势完全被不支持PD给削了一大部分。
我要是出趟门,你猜我更愿意带这三个充电器里左边这两个,还是右边这个?
尤其对我这种有紫米20充电宝的,我就更希望会支持PD了,这样找不到插头还能用充电宝应急。
不是很清楚为啥机器没有天选3经典的「魔幻青」配色。倒不是我多喜欢这个颜值,只是黑色真的容易看起来脏。
而且锐龙版3070也有,怎么这Intel版的3070就没这个颜色了…很奇怪。
这个没啥好说的,英特尔版京东放货7000台,锐龙版甚至不到5000台…目前需要加价购买。
总得来说,天选3是天选最均衡的一代,这次测试的3070版表现也远超个人的预期。
由于个人原因经常在多个城市之间来往,手头的17.3寸笔记本多有不便,今年也一直在考虑换一台笔记本。天选3差一点就成了我的落脚处,可惜最终由于屏幕不够亮、不支持PD两个主要原因,算是擦肩而过了…
总得来说,如果你对天选系列的外观垂涎已久,那天选3就是目前最值得购买的一代。
如果你需要当一个便携的全能本来用,那记得要把适配器重量也考虑在内。
如果上面提到的2个问题你不在意,又需要换一台12代的新3070游戏本,那目前天选3的3070版是值得考虑的。
至于上面提的2个主要缺点,大家多吐槽吐槽,按照天选以往每年的进步来看,说不定天选4就会更好。
这台机器,原价10299,我10700入手,按惯例一般是自刀300。
不过这台机器涨价买,而我无论如何都不太能接受自己的二手价高于首发价,会有点良心不安,因此折价500,按10200出。
等我视频做完就会放上海鲜二手平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蹲一下。
大成拳的阴招儿挺多的,封眼、插眼、戳喉、踩脚摁倒打百汇、上星、哑门、濂泉、人迎……
我该怎么证明自己是正当防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