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到底是什么? 第1页

     

user avatar   yan-wo-61-3 网友的相关建议: 
      

苏联全体投票的结果是只想保留苏联这个名字,而不想要苏联的体制。

只保留苏联的名字,就是今天的独联体。

许多人吹嘘当时70%的人希望保留苏联,其实这70%的人只希望保留苏联这个名字。

当一个国家有70%的人民厌恶苏联的体制时,苏联很难不解体。


user avatar   zuting-65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问题太坑了。

这是博士论文的内容,现在要在一个问题内阐述完毕,那就只能高度概括了。

经济上的原因这里不讨论了,一是因为经济因素大家讨论较多,二是为了少写几个字。

但是经济原因里面还是有故事的,如果这个回答有流量,我再更新。咱们这里讨论其他因素。

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因为苏联走向了他的反面:他本来是一个无产阶级政权,但却因为脱离群众,走向了权贵治国体制。

他靠工农联盟的拥护而执政,所以当他脱离群众的时候,政权自然也就不再稳固。

那么他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呢?有这么几个原因:

政治上:脱离群众

1、苏联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第一个产物,由于缺乏经验,在组织结构上借鉴了俄国东正教的体制。相应的,这套组织结构给苏联带来的是权贵治国,而不是人民民主。所以苏联执政党脱离群众,在组织结构上是有历史惯性和现实基础的。

其实国家这种人类组织形式的存在,有其内在的诉求:既然有国家,就一定会有权力分配。

有权力分配,就一定会出现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

而统治阶级因为权力的缘故,就一定会恋权恋栈。

所以如果一个国家的授权和监督机制不到位,那么台面上的人就一定会为了维护既得利益而形成小集体。这就是所谓的权贵治国(当然我也并不否认,他们在能力方面确实也属于精英)。

现在这种情况在苏联就出现了。

苏联执政党代表工农联盟,按道理说执政党应该是代表无产阶级,并受无产阶级的监督。但如果组织结构不到位,那么这种选举和监督机制就会形同虚设。

由于苏联建国初期借鉴了东正教的组织模式,这就为脱离群众提供了客观上的组织基础。所以只要假以时日,苏联执政党就会越来越固化僵化,跟群众的距离就会越来越远。

事实上,苏联后期的特征就是特权意识和派系意识四处弥散,执政根基被腐败腐蚀蛀空。

2、苏共高层领导作为精英中的精英,未能解决好领导干部接班的问题。

当然这也难怪,他们更是利益既得者。既然没有监督,他们也就不舍得革自己的命。所以高级干部们基本终身制。

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主席团委员)的平均年龄在斯大林去世时为55岁,赫鲁晓夫下台时为61岁,到勃列日涅夫时代的1980年,则超过了70岁。

领导层的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除了政治生态的暮气沉沉之外,更致命的是很容易导致权力交接出现断层。

断层的意思是说,政权缺乏连贯性和延续性,会因为寿命这种自然原因而大起大落。

你看,本来是很现代很科学的国家治理,现在被他们搞成靠天吃饭了。

抗风险能力太差。

3、反对(DONG)力量还在(其实我更愿意说是革命不彻底

十月革命之后,逃出俄国的白俄、无政府主义者、苏共党内的失势力量等各色人等组成了大量的地下团体。

这其中有一个叫做“俄罗斯团结者人民劳动联盟”(NTS)的地下组织对苏维埃政权构成了严重威胁。该组织是1930年前后,由一群流亡白俄后人在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创建,他们以推翻苏联政权为其根本宗旨。

二战结束后,在英国(对,就是英国)为主的西方国家的支持下,NTS对苏联进行疯狂渗透,连出口到苏联的货物中也夹带着他们的传单。

除了传单这种常规手段,NTS甚至还拥有自己的出版社和无线电台,每天都向苏联广播。除此之外,NTS还派间谍潜入苏联及东欧国家。

为了颠覆苏联,NTS可谓是各路齐上拳脚翻飞,其宣传架势甚至比外国政府都卖力,以至于时任克格勃主席安德罗波夫将NTS称为“头号敌人”。

1956年赫鲁晓夫“秘密报告”的出炉,给苏联社会上下带来剧震。

随着苏联国内对斯大林的揭批,国内意识形态出现松动。NTS借机走到前台,不但要求对斯大林势力进行审判,而且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组织罢工。NTS的活动空间得到迅速扩展。1956年爆发的“匈牙利事件”,以及苏东地区的民族分裂势力均受其影响。

不过就其能力而言,这一段时期NTS等组织仍处于弱势。虽然活动频繁,但仍被克格勃所压制。

但是1975年《赫尔辛基协定》的签署给了它们以转机。

在《赫尔辛基协定》的掩护下,大量NTS成员以“学术探讨”的名义进入苏联及其势力范围。

曾任英国保守党学生联合会主席的彼得·杨回忆说:“我被派去同一个名叫格奥尔基·弗拉基莫夫的作家接头,他是苏联的持不同政见者,我设法将他最新手稿的缩微胶卷带出,在西方出版。”“那天深夜,我偷偷溜出莫斯科的旅馆,前往郊区格奥尔基·弗拉基莫夫的公寓。拿到缩微胶卷后,我把它绑在肚子上。就这样我一直提心吊胆地继续我的旅行,直到把它安全带出。”

可是,克格勃呢?

大家可不要低估克格勃的实力,这种把戏自然逃不过克格勃的眼睛。只是克格勃碍于当时环境,没能采取严厉行动,只是将他们驱逐了事。

讽刺的是,克格勃好心做了驴肝肺。NTS不但不收敛,反倒在西方媒体上大力抨击苏联违背《赫尔辛基协定》,展开一轮“人权”攻势,并借此又在苏联收获了不少支持者。

苏联在意识形态领域不断后撤。直到1991年底苏联解体,NTS才算大功告成并随之解散。

但即便如此,也是形散神不散。当时的负责人米勒又赴莫斯科,成了俄罗斯“私有化之父”丘拜斯的高级顾问。而随着俄罗斯在休克疗法下一蹶不振,米勒再次“功成身退”,成为了西方公司的高级顾问。[1]

小结一下政治上的原因

领导权既然没有血统维系,就只能靠“自己人”和小团体的支持,所以苏共内部党派分立和脱离群众其实是一个事情的两个表现。

当领导代表自己(小团体)的利益,而脱离了群众利益的时候,苏共就从一支以意识形态为核心的政党,变成了以自身利益为核心的朋党。连勃列日涅夫本人都曾对自己的兄弟说:“什么共产主义,不过是哄老百姓玩的”。

而官僚主义与干群关系的紧张又大大地损害了计划经济的顺利运转,使得内政问题进一步恶化……

就这样,苏联的内部矛盾在经济、政治、思想的互相推动下不断发酵。在勃列日涅夫时代之后,苏联的权贵化终于积重难返。

1982年11月10日勃列日涅夫突然逝世。

上面说了终身制对政权延续和连贯性的危害,这里就体现出来了:在勃列日涅夫之后,苏联走马灯似的又过渡了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两位领导人,然后在1985年迎来了能力堪忧的戈尔巴乔夫。

苏联解体倒计时开始。

思想上:苏联人民选择抛弃苏维埃,那么苏维埃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呢?

1983年,美国国会依据《美国国内税收法》第501条第3款正式设立民主基金会,其宗旨是通过非政府组织渠道对外推进民主。

这个民主基金会就是现在大(臭)名(名)鼎(昭)鼎(著)的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又译为国家民主捐赠基金会,简称NED)。NED是美国非政府组织中的"龙头老大",属于具有政府背景的非政府组织,地位相当特殊,和美国国务院、国际开发署、中央情报局关系密切,被认为是中情局的“另一块招牌”。

而正是以END为首的这些非政府组织(NGO),为苏联时代的“异见人士”提供了大量活动经费。

要命的这些NGO在苏联境内的活动多数还是合法的。

为什么呢?

因为《赫尔辛基协定》的签订。

1975年7月,美国积极推动东西阵营共35个国家共同签订《赫尔辛基协定》。协定中,美国承认苏联在欧洲的硬疆界,但要求苏联要尊重西方的“人权和基本自由,包括思想、道德、宗教或信仰自由”,并要求苏联打开国门、解除禁闭,允许东西方人员自由交流往来。

随着《赫尔辛基协定》的签订,各种NGO组织大大方方地进入苏联及东欧国家。他们在苏联的政府部门寻找自己的代言人,在民间则极力宣传西方的奢靡生活,并把这种差距归因为社会制度的差异。

其实落后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以为然。

由于苏共权贵政治的存在,高层领导和人民利益走向背离。人民,尤其是知识分子,对苏联政府的腐败横生效率低下,日益感到不满。于是在NGO的鼓动下,人民对苏共和苏联制度的抵触心理越来越重,直至走向对立。

与此同时,这种抵触心理也逐渐蔓延到民族问题上。尤其是作为苏联主体民族的俄罗斯也普遍认为,“苏联不是俄罗斯人的苏联,而是压迫俄罗斯人的苏联”。

再加上这当中还有不少政治投机分子,希望浑水摸鱼实现自己的政治飞跃,他们会主动迎合和引导人民的抵触心理,为己所用。俄罗斯的叶利钦、格鲁吉亚的萨卡什维利、乌克兰的尤先科等人,就都是靠“颜色革命”成为的新贵族。

思想上的混乱,意识形态领域的全面失守,导致各种苏联内部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

外部因素:英美助力

苏联解体固然是由于其自身强度不足以支持内部矛盾所致,但同时也是外部施压的结果。

在苏联解体的过程中,英美因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思想上已经瓦解,高层领导为了抓住权力,纷纷争相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筹码,为自己争取境外势力的支持。

作为苏联最高领袖的戈尔巴乔夫,1984年与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伦敦郊区切克斯别墅进行了一场秘密会见。由于会谈内容没有解密,我们不能给戈尔巴乔夫下定义,说他卖国。

但从之后西方对戈尔巴乔夫的态度来看,还是非常可疑的。

在那次会谈之后,西方形成了一个统一的舆论热潮,“盛赞”戈氏“是苏联理想的接班人”,“是具有新思想的新一代领导人”,“是可以打交道的人”。而撒切尔夫人甚至自豪地说:“是我们把戈尔巴乔夫提拔起来当了总书记。”

1986年,里根和戈尔巴乔夫的雷克雅未克会见也是如此。

戈氏后来公开地承认:在雷克雅未克会见时“实际上已把苏联交付美国听凭处置”,他说:“雷克雅未克实际上是一场戏……一场重头大戏……我认为,如果没有里根这样强有力的人物,整个过程就不会开始……这次峰会上我们……走得已经那么远,根本就不可能再有回头路。”

如果说戈尔巴乔夫还有可能是为了苏联改革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而交换筹码的话,那么叶利钦、谢瓦尔德纳泽、切尔诺梅尔金等人作为权力的挑战者,则完全就是挟洋自重了。

1987年夏天,那个时候叶利钦还没有与戈尔巴乔夫公开发生冲突,但他已经在为自己做打算了。他主动与美国驻苏联大使进行接触,会谈中他反共反社会主义的“坦率”让美国大使大喜过望。

如果有能够直接推翻苏联的方案,为什么还要期待改革派的动作呢?

美国随即将叶利钦的位置放在了戈尔巴乔夫的前面,作为重点工作对象进行培养,全力支持他对抗苏共中央、分裂苏共和苏联的一切行为。

在叶利钦的掩映之下,戈尔巴乔的“新思维”、政治改革等话题,在西方看来也没那么有意思了。

1989年叶利钦当选为苏联人民代表并进入最高苏维埃,当年9月随即访美。叶利钦不是苏联的最高领袖,然而美国给叶利钦安排的却是最高领袖的待遇。为了这位“非正式访问”的“非官方人物”,美国破格安排了总统、副总统、国务卿和前总统里根等诸多政要同他会晤!

而叶利钦也不负众望,回国后随即加紧展开反共分裂活动。一方面在党外谋求取消苏共领导地位的宪法的修订,另一方面在党内领导“民主纲领派”进行“政改”,力图“彻底改造”苏共,剥夺党的领导权。

1991年,叶利钦把俄罗斯绝大部分税收截留了下来,不再上交中央财政。此举直接造成苏联经济当年下降13%,这也最终诱发了12月25日的苏联解体。

戈尔巴乔夫与叶利钦的这场“代理人战争”,让苏联高层主动将苏联撕裂。

苏联如愿解体,肇事者们成了最大的获益者,但人民收入骤降,生活陷入困顿,人均寿命减少五年。

经济因素:暂略。

历史的必然

有些人会有一个误解。认为既然历史有必然性,那么历史为什么会让一个被淘汰的事物出现呢?

或者,如果苏联诞生是因为他的先进性,那么他为什么没有趁势而上保持领先,而是反而在短短70年之后就走向了落后和解体?这是不是只能说明历史是偶然的呢——掷一把骰子,逮着哪个是哪个?

对此,我想说历史的必然不是宿命论,不是机械决定论,而是指是客观因素——不是主观因素——决定了历史的走向。在这个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可以改造客观的。

如果当初苏联能够自我下刀,自我纠正内部缺陷,让权力始终代表人民,那么他就不会落败。

自我革命啊,朋友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意思。

你种什么花,就会结什么果。就是这个道理。

当苏联走到勃列日涅夫时代之后,当权贵已经盘根错节导致苏共再也无法自我革命的时候,解体就已经成为必然,剩下的只是时间问题。

到了1991年,苏联已经基本完成西化改革,多党制、议会民主、三权分立到总统制,一切都仿照西方,似模似样。

随着叶利钦所掌握的俄罗斯共和国拒绝向中央政府缴纳税收,叶利钦射向苏维埃联邦的子弹终于打响。

1991年12月23日,叶利钦来到克里姆林宫,同戈尔巴乔夫进行了8小时的会谈,要他交出武装力量的最高指挥权、发射2.7万个核弹头的“核按钮”、克里姆林宫总统府等。

12月24日,戈尔巴乔夫同他的工作人员做了告别。

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签署了他的最后一道总统令:辞去武装力量最高统帅职务,将武装部队和“核按钮”的控制权移交给叶利钦。

晚上19时,戈尔巴乔夫在总统办公室,面对着摄像机、向全国和全世界发表了辞去苏联总统职务的讲话。

19时38分,克里姆林宫上空印有镰刀和铁锤图案的苏联国旗降下,俄罗斯白蓝红三色旗升上了旗杆。苏联正式解体。

和苏联时期比较,1990-1995年间,苏联的人均寿命从69.19岁下降到64.52岁,降低了4.67岁。居民每天消费食物的含热量从1990年的3140大卡下降到1997年的2520大卡,降幅高达19.75%,到了2005年甚至降到2200-2300大卡。按照世界粮食组织的分类,每天摄取热量2150大卡属于低下水平,达到2600大卡属于正常营养水平,由此可知俄罗斯人生活水平的下降程度。[2]

而出生率则从苏联时期的14%-17%锐减至8.3%,死亡率由苏联时期的8%-12%增至14.7%,最高时达15.6%,俄罗斯平均每年减少人口达100万。与此同时,包括俄罗斯在内大量东欧妇女迫于生计沦为娼妓。

苏联时期的著名“持不同政见者”索尔仁尼琴曾写下几十本批判苏联、苏共的书,而当他亲眼目睹苏联解体后人民的种种惨状之后,后悔莫及地说“我害了俄罗斯祖国!”。

参考

  1. ^ 侯涛,《30年前英国“学生军”秘密潜入苏联》,《环球时报》2009年12月14日
  2. ^ 马蔚云,《俄罗斯人口高死亡率论析》,人口学刊,2008年6期10-14页。

user avatar   si-nei-zheng-d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某种程度上说,苏联解体这个事情本身吧,其实带有不小的偶然性,没错,实际上当年是有避免解体的可行性的。

有答主说当年中苏论战的时候这边就说苏修社帝必然完蛋,先不说这是互喷时候的嘴炮词,当时说的“完蛋”指的是什么?政权垮台?发生革命?被敌对阵营打败?那倒没细说过。但是,当年的这个“完蛋”可未必是指解体。其实就是到了1989年,包括美帝和中国在内的全世界绝大部分人也没想到苏联这个国家会解体的。现在一些人依旧认为,没有了戈尔巴乔夫的乱搞,苏联很可能依旧保不住波罗的海三国等国,但是大部分加盟共和国会被保住。又或者就算和平演变了,也未必非得碎成15块。因为实在没有必须解体的理由啊。解体的理由,是戈尔巴乔夫的胡搞乱搞以及来自各国的反对派和联盟中央角力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折腾的不仅仅是苏联的政体,而是连带国体一起折腾。就算是叶利钦之流刚开始也许也没有想到国家会被彻底折腾散架吧。所以苏联最终解体的结果才搞得全世界都非常惊讶。

众所周知,苏东阵营的改革路线,都是先经济改革后政治改革,开始经济改革的路子走进死胡同了才寄希望于政治改革,政治改革深入一些就会涉及到体制层次的改变。这其实都没啥,都能控制住。但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那不仅仅是把苏联政体给改了,而是他把国体给改了,而且是几乎就靠着自己那个不大的派系的权利强行违背苏联从左到右,从体制内到体制外的巨大反对声浪完成的国体转变(这本身就是一件很值得发人深省的事情)。

这个改变国体的过程,简单来说,就是从原本的党国体制→恢复苏维埃体制尝试(人代会)→总统制→解体的过程,整个过程用了两年左右时间。而解体一个重要诱因就隐藏这条变化的时间线之中。先是大家都知道的戈尔巴乔夫改革改了几年改的一塌糊涂,外加很不会做人,飞扬跋扈、独断专行得罪了一大票从左到右的党内外反对派(有句话叫当时党内左派看他像阿连德,党内右派则看他像皮诺切特,总之看他的感觉都是非常反感),搞的天怒人怨(改了几年,消费品危机越来越严重,在百姓中的信誉度基本透支没了)。他自己也搞不明白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而且每次开会都要承担党内左右两边的怒火。于是一气之下,觉得既然党内这些保守派和自由派都和自己对着干,自己索性从党外,也就是体制外拉援助来反过来压制体制内的反对派,来加强自己。于是他便试图改变国家体制,先是在1988年第19次代表会议上打着保障人民代表全权的体制改革的旗号,重建苏维埃。

这个“重建苏维埃”,众所周知苏维埃这玩意原本不是布尔什维克的发明,而是当年沙皇政府把国家搞的一团糟,于是地方上各种不服不忿的势力:工人、士兵、农民等各路团体通过选举方式搞的委员会制度。布尔什维克察觉天意,顺应民心,顺应历史潮流把苏维埃国家体制列为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得到了国内绝大多数群众的支持最终获胜,可实际上别看苏联的国名叫“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始终没改过,但是苏维埃国体在半个多世纪间的本质可是发生了质变。苏维埃体制在苏联初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伴随着布尔什维克党建的加强(举例:比如1923年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斯大林有一个报告,宣布党正在苏联的社会生活中逐渐获得控制地位,共产党员在工会干部中的比例已经从27%增加到57%,在农村合作社的管理人员比例从5%快速增长到50%,在军官中从16%增加到24%),苏维埃权利逐渐萎缩并最终量变到质变。

俄国苏维埃制度的变化,它起源于1905革命,刚开始是工人阶级搞罢工和起义的领导机关;十月革命后发展为国家权利机关, 它的全称叫“工农兵代表苏维埃”。它的特点是实行代表大会制,由全联盟苏维埃和地方各级苏维埃两部分组成。它在苏联初期是无疑的国家最高权利机关,享有包括修改宪法在内的广泛权利,可以审议属于苏联管辖的任何问题。它选举的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便是集立法、执法和行政职能于一身的常设最高权利机构。从二十年代开始布尔什维克党对社会控制的加强,其权威也开始逐渐萎缩。到了1936年苏联宪法颁布,对苏维埃体制进行了重要调整,取消了代表大会制度而改为“苏维埃制”,即以最高苏维埃和地方各级苏维埃取代原本的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名称也从“工农兵代表苏维埃”改名叫“劳动者代表苏维埃”;1977年苏联宪法又改名叫“人民代表苏维埃”。这个“苏维埃制”一直持续到1988年12月苏联最高苏维埃非常会议通过的《苏联宪法修改和补充法》实施之前。

在这之前,虽然法定上它还是苏联国体,但是实际上,用戈尔巴乔夫本人的话说叫“出现了严重变形”,它的权利受到各方面制约。党越俎代庖,超负荷承担本来法律上不属于党自己的职能,导致苏维埃失去元气沦为二等、三等地位。各部和主管部门常常凌驾于苏维埃之上。原本法定的由苏维埃选举产生的执行委员会(就是各级政府)有时也能对它随意摆布。加之行政命令的管理方法和与此有关的对民主的限制,使人民与政权、政治疏远,造成居民的基本群众被排除在实际解决国家和社会事务之外。因此,戈地图的“重建苏维埃”就是打着解决这个问题的名义,开放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恢复代表大会制,希望引入体制外力量帮助打击自己的反对派。

可以说这次人代会选举是苏联民主制度的巨大进步,也是今天俄国“民主”制度的先河。真正保证了人人投票,自由竞选和选举。当时是如果你残疾行动不便,没关系,把投票箱送你家里来让你投票。如果你居住的过于偏远比如在北极圈里实在交通不便,没关系,用直升机和驯鹿把投票箱送到你的地点让你投。如果你当时距离实在太远比如不在地球上(指当时在空间站的宇航员),你可以连线告诉地球你投谁然后替你投(当然这就实在没法匿名了)。可以说这是一次充分体现了民主的选举,也是苏联首次党承诺不进行任何参与的选举,只要年满21岁的苏联公民均有机会得到候选人资格,数万候选人竞争2250个全国人大代表位置(PS:但是戈尔巴乔夫给苏共、工会和合作企业各保留了100个非社会普选的保留席位,以保证他的人能保留在人代会内,这也许是他比阿尔巴尼亚的阿利雅高明的地方)。选举结果呢,一方面,导致大量过去的政治名人和“御用代表”落选,比如第一大城市莫斯科的市长、第二大城市列宁格勒的市委书记和第三大城市的市委书记以及五个州的第一书记都落选了,大量新面孔出现。同时,之前苏联苏维埃中的大量妇女、青年代表比例,通过这次普选也大量缩水,毕竟苏联群众要的不是政治象征而是能办事的人,于是这个民选人代会里的妇女和青年人数也很少。

但是,这个人代会并不买戈地图的账。戈地图以为是自己开放了民主权利才给了这些民选代表机会,他们应该对自己感恩戴德,应该帮助自己制衡和压制体制内“反对改革”的左右反对派。可是这个人代会却直接把矛头指向他了,认为他的无能、好大喜功、任人唯亲、专制弄权等等才是导致这几年苏联改革成了空调的祸根。说起来,有朋友和我私信讨论过,认为这个人代会多少分散了联共的权威,反而导致了保卫苏联力量对抗叶利钦实力的减弱。但我并不这么认为,我认为真正削弱联共权威导致它在后来的解体灾难中无能为力的根源不在于这个人代会,而是下一步的国体改革→总统制环节上。

苏联后期的民族主义和分离主义崛起,党对国家影响力的削弱,中央权威的丧失,问题其实主要都出在这个环节上。戈地图这个人自我反省能力几乎没有,认为这个人代会居然和自己作对简直忘恩负义,指望不上(其实这个人代会恰恰是叶利钦这些邪路派的反对力量,但是戈地图却宁可和叶利钦一起把它架空)。他最终认为是自己的权利不够,老受到各方面制衡才导致自己办不了事,才是改革失败的主要祸根。于是他认定联共的民主集中制才是他的敌人,他羡慕美帝的总统,看看人家,一当选总统就自动成为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三军总司令,政府官员的任免、国家法律的颁布签署都是总统说的算,只要自己有了美国总统那么大的权利,把全苏联的人事权、军权、财权、审批法律的权利都抓到自己手里,那改革不就顺利了?那那些天天搞事的反对派们不就不是自己的对手了?于是,集权,改变国体的这个最操蛋招数被他用了出来。而这是对原苏联国体的毁灭性打击。

按照全世界习惯通用的国体划分方法,美国属于总统制,英国是君主立宪制,法国是半总统制,德国是议会制。如果从宪法性质上划分,苏东阵营国体实际上都应该划进代议制的议会制范畴,毕竟人代会就是议会,是苏联宪法规定的最高权利机关。如果说重建苏维埃对原联共权威造成了巨大冲击,那不假,但是却没有对国体造成伤筋动骨的地步。更重要的是这个人代会虽然导致许多党组织指定候选人落选,可是这个人代会最终当选人还是党员占据主导地位,居当选代表的绝大多数,无论如何都不是反党的。但是这个总统制就是直接把原来的国体给推倒重来了。

首先,这个总统制在党内遭到了强烈抵制,为何抵制?总统制将使联共在国家政治中彻底边缘化。戈地图成为苏联总统后,他就从法理上彻底摆脱了政治局和中央委员会对他的制衡。有一次党的会议,传统派苦口婆心的劝说地图不要走的太远,这样要出问题。可是依照地图那种根本听不进去任何反对和质疑声音的性格,这次他直接拂袖而去了,留下其他党内同志目瞪口呆,无可奈何。这个时候党对地图头的制约彻底失去,因为真要把地图惹急了,他反手玩一手退党,联共就在国家政治舞台上彻底完了:人代会来自民选,元首+首脑+三军总司令也脱离的党,那这个党对国家政治还有一点影响力吗?后来819的骨干,那本来都是戈尔巴乔夫亲自提拔起来的啊!比如亚纳耶夫,没有戈尔巴乔夫他根本什么都不是,地图提名他当副总统时党内外都是反对一片,认为此人志大才疏,虚有其表,根本没本事岂可委以重任(未来这货在819的拙劣表现证明了当时反对派的理由是有道理的)?但是戈尔巴乔夫却利用自身权势对人代会施压,玩弄权术,在人代会投票在选举亚纳耶夫时没有获得足够票数的前提下,玩了一出弃权=同意的手法强行通过了其副总统的任命(按照法律人代会选举票需要达到三分之二才能生效,选举时发出1892张选票,回收1785张选票,107张未投票,因为填写不规范判定113张废票,然后反对票583,赞成票为1089不满足三分之二,于是戈尔巴乔夫就以反对票只有30%的理由,以不反对就是同意的理由,将废票和未投票都算成同意票强行满足三分之二条件通过了任命)。之后也受不了带头造戈尔巴乔夫的反(但无能还是无能)。就是因为这个总统制才是真正摧毁了原苏联国体的措施。

第二,打开了各共和国分离主义的潘多拉魔盒。戈尔巴乔夫为了在一片反对声中通过自己的总统职务,竟然又玩起来引体制外力量来打击体制内同志的手法:他以坚持民主改革的名义,鼓动15个加盟共和国都进行各自的民主选举,自己选自己的领导人。这么玩,第一把联共给分化瓦解了,因为各共和国的党员得优先关注本共和国的选举,无暇关照中央,于是联共的在各共和国的基层组织先被戈尔巴乔夫自己给瓦解了,被逐渐架空的党中央与戈尔巴乔夫对抗力不从心;第二,拉拢人心,以十五个共和国都选举总统的代价换取各共和国对自己选举联盟总统的支持;第三,这给了叶利钦之流做梦都想不到的机会。本来百姓和基层党员对地图头意见极大,在各共和国选举时,尤其是俄罗斯的选举,叶利钦利用民众对地图的反感一枝独秀,把传统派和地图支持的候选人都打败了。同时的一个恶果是 ,各加盟共和国的反体制候选人,为了反联共,争取支持,都采取了煽动民粹,制造地域攻击的手法,比如叶利钦就竭力制造“我们俄罗斯人过的不好都是另外十四个共和国剥削的,联盟中央为了自己,拿我们资源和民脂民膏都支援那十四个共和国了,他们的人比我们俄罗斯人生活过的好多了!大家答应吗?不答应,我们要俄罗斯人优先,所以你们要支持我blablabla”(像极了今天网上的地域黑喷战有没有?)而其它十四个共和国的反体制候选人玩的都是一个套路,就是煽动民粹,反对联盟 ......这根本就是灾难,可是戈尔巴乔夫却自以为得计。俄罗斯选举在1990年3月4日,苏联总统选举是3月15日,他还特意把地方共和国选举安排在前面,为的是先一步架空党中央、并获取地方支持。就算这样,在国会特别会议选举上,戈尔巴乔夫却依旧只有59%的支持票,是险胜当选苏联总统的。这说明被他恶心到的人大代表得有多少,一部分人联合抵制他。毕竟,他这种摧毁了苏联国体的行为,不仅架空了联共中央,也同样架空了联盟人代会,这国家都要分裂了,中央的民选议会还有什么用了?


第三、戈尔巴乔夫自作聪明架空了联共中央和最高苏维埃,自以为如愿当上了联盟总统,掌握一手大权后可以有作为后,才发现自己已经被自己的愚蠢操作给架空了:既然十五个加盟共和国都有了自己独立的民选议会、政府和总统,有了各自的行政体制了,那么,还要你联盟中央,还要你这个联盟总统,干嘛呢?


所以,那个最终成了819事件导火索的《新联盟条约》就快诞生了,它的出现是戈尔巴乔夫被自己的操作蠢到了之后,不得不顺水推舟向各加盟共和国让步妥协的结果。1990年3月,戈尔巴乔夫意气风发的搞了总统就职典礼,学美帝学的有模有样,然后以为自己可以便把令来行的时候,才发现,各加盟共和国他基本插不进手去了,毕竟人家都有自己独立的机构了,他成了一个空中楼阁一般的总统。而各加盟共和国的反体制领导人上线后,摩拳擦掌,开始夺权,开始把本共和国境内的权利一项项从中央夺取,把全苏联公有财产、设施一样样的没收,苏联国家正在向解体路上狂奔。这时戈尔巴乔夫才发现小丑竟是他自己。叶利钦们的得寸进尺,是和戈尔巴乔夫的进退失据、懦弱和无能,不断此消彼长的,叶利钦们愈发发现戈尔巴乔夫这个酒囊饭袋是个外强中干的废物,于是开始步步紧逼,开始夺取各种财产和权利。当时搞得西方都看不下去了,当时西方还是担忧苏联这个核国家如果四分五裂会出大乱子,万一核武器不受控制怎么办?竟然开始帮戈尔巴乔夫出谋划策,比如警告戈尔巴乔夫其它权利可以下放但是税收权利决不可下放,必须抓住钱袋子,还有枪杆子也得抓牢等等。但是戈尔巴乔夫这个无能分子实在帮不了,他此时要维护苏联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他还有一个叶利钦们无法对抗的优势:军权,他要是狠一狠心用武装力量把叶利钦这些宵小全灭了,那苏联还有挽救的可能,可是这个联共体制造就的官僚,哪有这个魄力?连波罗的海的反贼公开叛乱,他都不敢派兵围剿呢。

于是在1991年4月,戈尔巴乔夫主动邀请各共和国领导人开会,商谈主动放权的事情。然后十五个共和国领导人,六个放了他鸽子,根本不理他。剩下的九个(包括叶利钦)来了,当时这些人的目的是和解,寻求一个妥协方案。其实叶利钦当时也放弃了之前要求俄罗斯彻底独立自主的要求了,一开始那不过就是一个为了竞选拉民意支持的口号,他也知道那不现实(毕竟没有税收权和军权,钱袋子枪杆子都没有咋独立?),这时候既然戈尔巴乔夫主动屈身退让,同意搞新联盟体制,放权,本来参会各国领导人是同意的(除了波罗的海等几个铁心要离开的)。戈尔巴乔夫主动出卖联盟主权,试图给自己留一个位置,哪怕是虚君的“苏联总统”职务。他为了自己的位置出卖了整个苏联,最终,导致了819事变。819事变也都是一群废物官僚领导,副总统、总理、国防部长、内政部长、克格勃头子等等国家所有强力部门共同参与却搞了一场没法再蹩脚的政变。这次叶利钦原本收心的独立诉求再次膨胀,因为他看透了这群联共官僚真的啥本事没有(苏联僵化体制的恶果),西方也对戈尔巴乔夫彻底失去信心,因为西方也认识到了这个人压根扶不起来。最终的结果就是大家都知道的解体剧情了。


从这件事情的教训上看,其实,苏联解体,并不是必然的,如果戈尔巴乔夫能少胡搞乱搞,或者说苏联这个国家体制本身有阻止戈尔巴乔夫胡搞乱搞的能力,这个国家都不会走到彻底解体的地步。

戈尔巴乔夫在苏联最后几年的作为,无非就是一个,试图集权,试图加强自己的权利,摆脱党内其他同僚的制衡,独断乾坤,然后好依照自己的意愿来改革苏联这个国家,结果导致了悲剧的结局:戈尔巴乔夫那个著名的辞职演讲叶利钦都不想让他做,只想让他快点滚蛋。戈尔巴乔夫最终连想搞一个告别的记者招待会,叶利钦也不让。最后戈尔巴乔夫只好和亲信包了一个私营饭店(国营的饭店害怕得罪叶利钦不让戈尔巴乔夫搞)搞了个记者招待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国家步入僵局的时候,改革需要能力,需要水平。遇到困难不承认自己的缺点,只想加固自己的权利,然后好把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强加给国家和社会,是没有用的。日中则移,月盈则亏,事物到了极端,必然走向它的反面。

当然,至于为什么苏联阻止不了戈尔巴乔夫胡搞乱搞,是另一个话题。


user avatar   jiu-shi-zhu-65 网友的相关建议: 
      

1989年在俄罗斯最北部的沃尔库塔发生的第一次罢工,提出了6项简单的要求:

* 支付所有欠薪。

* 商定适当的挖煤工资和加班费。

* 审查生产目标,因为它们太高了。

* 解决不同工作之间的工资差异问题。

* 将煤矿的行政机构减少40%。

* 因为现任矿长不得人心,重新选举矿长。

在矿坑里贴出这些要求后,有人在下面写道:“并对沃尔库塔煤矿的整个管理层进行百分百的清算。”

这些罢工像野火一样蔓延到整个苏联。诉求迅速激进化,不过不是朝着市场化的方向,而是朝着反对官僚主义的政治革命的方向快速进展,尽管在当时还没有确切的表述。1989年8月,沃尔库塔市罢工委员会的负责人解释了他们的立场:

“我们现在只有一个问题。我们希望工人阶级被承认为在自己的工人国家中掌权。我们要恢复对布尔什维克、对苏维埃、对我们的工会的信心。我们要摆脱阻碍改革开放的官僚主义。我们赞成取消苏联宪法第6条。是的,他们已经开始了经济改革,打开了开放政策的大门。但现在仍有数以百万计的工人距离领导核心很远。仍然需要社会公正。我们希望他们的角色将发生变化,从主要管理经济的角色转变为最终照顾人民需要的角色。”

矿工们提出的经济诉求一般最多只是要求戈尔巴乔夫的“经济覈算”政策得到有效地执行。后来加入的更公开的亲市场要求是由新冒起的反对派提出的,当中的大多数人都是布尔什维克出身的。这种诉求往往是由苏联官方组织所加入的。但由于缺乏有组织的工人政治替代方案,苏联国家内部以叶利钦为首的反戈尔巴乔夫派的思想开始主导矿工运动。


user avatar   fu-yu-long-70-2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引用环球网的话吧:

有兴趣可以看看抖音up探秘历史(抖音账号1863043762)的南斯拉夫解体历史。

南斯拉夫解体是指一系列的冲突和政治动荡使得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解体的过程,南斯拉夫的八个联邦构成单位包括了六个共和国:

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北马其顿、黑山、塞尔维亚,以及塞尔维亚境内的两个自治省:科索沃和伏伊伏丁那。

1992年4月27日南斯拉夫联邦彻底解体,由塞尔维亚与黑山两共和国组成的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正式宣告成立。

1992年4月7日欧共体承认南斯拉夫波黑共和国独立。同日美国宣布承认波黑、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共和国独立。

1992年南联邦议会联邦院通过了由塞尔维亚与黑山两个共和国组成南联盟的宪法,标志着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彻底解体。

南斯拉夫历史 https://www.zhihu.com/video/1355093378028249088


user avatar   zhuan-zhi-ge-chong-bu-fu-89 网友的相关建议: 
      

经济垮台了,苏联人民看不到生活的希望。苏联人提到苏联的国力和地位人们都充满希望,可是提到自己的未来就是十分悲观

国际地位不能当饭吃,苏联人民渴求变革

赫鲁晓夫时期,苏联有多大锅下多少米,赫鲁晓夫在不引进外资前提下仍然能拿到一年10-15个点的GDP增长。

但是这不足以填平华约和北约间巨大的实力差距,所以代价是,赫鲁晓夫在任时苏联四处吃瘪,古巴导弹危机被当头棒喝,后来还被美国打经济牌打的被迫抛售国库黄金购买粮食,让苏维埃联盟在全世界被啪啪打脸

勃列日涅夫时期,国际油价上涨,苏联选择了出口石油换取外汇,来发展经济和军事,同美国进行激烈对抗

换言之,他们选择了贱卖资源,透支自己的未来,来谋求苏联的超级大国地位和高速发展

所以我们看到了那个异常强盛的红色帝国

代价是什么?对石油出口的高度依赖

苏联高层里,总理柯西金最先意识到苏联政府对石油高度依赖可能引发的的恐怖危机,并提出改革方案,减少苏联石油出口,降低依赖

然后他被炒了。

当红场葬礼联票结束,戈尔巴乔夫上位时候

国际油价跌成狗,这时候失去石油外汇的苏联已经形成了一套畸形的经济制度,并陷入极其严重的经济危机和财政危机了。

停滞的经济引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失业率飙升;房屋短缺年轻人要排队住房分配都排到一百年外了;严重依赖补贴畸形经济制度下物价严重倒挂,没了补贴供求关系严重畸形,什么都买不到什么商品都短缺;苏联政府财政赤字严重,欠下了巨额债务,缺钱导致苏联的基层基本瘫痪基层贪污腐败严重(毕竟受贿快成唯一收入来源了)

年轻人完全看不到未来 老人也一样

我希望我们能从苏联的解体吸取一点教训吧

人 口 红 利, 土地 出让金,同苏联的石油一样都是宝贵的资源,这都是我们为了发展,所透支我们的未来

我们,会被透支的国力反噬吗?

我们的发展,代价是什么?


user avatar   hyi-tang-qi-xi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经济完蛋了,撑不下去了。别骂戈尔巴乔夫,换谁都一样,无非是多撑几年而已。这个僵化的体制除非能从西方得到技术和先机的机器设备,否则自己的工业就毫无竞争能力。苏联所谓的工业化的成绩全都来源于西方对他的技术输出。


user avatar   lao-yue-21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当代中国人自然是接受了马主义的基本观点教育。虽然我个人对于马主义有很多质疑,但是我大体上支持如下论点:从事后分析的角度来看,在没有剧烈社会波动的前提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先来自引一段:

如果某报纸炮轰炒房团:你们炒房对国家毫无贡献,还不如丁真对国家扶贫有帮助。炒房团员会看一眼这报纸吗?当然不会,因为人家日子过好了嘛,管你说什么。

建国以来中国常犯的错误,就是一边喊着唯物主义,一边搞着唯意志论。意志这个玩意,少数人短期用用威力不错,一旦扩大到广大群众,再坚持搞个二三十年,那就必然造成广泛的人间悲剧。动员个千把人,艰苦奋斗三个月,为XX献礼,这种形式确实很有效果。但是把全民裹挟进去勒紧裤腰带,一勒就是好几十年,把两三代人青春都耗进去,那人民只能掀了桌子,因为你反人性了。

七十年代末,某高层领导去欧洲考察,一项日程是探访当地失业工人,本来还准备了一些给阶级兄弟打气的话语,结果到了地方傻了眼。人家失业工人住着小洋房,西装领带开着汽车去找工作,平时吃的比国内市级干部还丰盛。这位领导有感而发:到底谁是社会主义?我看人家这才是无产阶级当家做主嘛。


扯远了,我这里就不想分什么一二三点了,就谈一点。苏联解体的最根本原因就是长期不能满足苏联广大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尤其是物质需求。人民群众是会因为《真理报》不说实话而不满,还是会因为商店里货架空空而不满呢?居然到了要写一本《短缺经济学》来解释这种现象的程度,下面是其主题概述。如果苏东集团人民物质极大丰富,各个舔着冰淇淋举着照相机,写这本书的意义何在呢?苏联60年代以后当然是没有饿死人了,这点上比邻国强一些,但是苏联群众有更多与西方交流的渠道,大量老红军打到过欧洲发达地区见过世面,整个苏东集团越向西越发达,不怕绝对贫穷,就怕相对贫穷,一交流就全露馅了。苏联人民翻着西德杂志排着队买肉,就压抑了三十年不满。


下面我来用最浅显的语言来表述一下苏联解体的步骤。

  1. 人民长期处于短缺社会中,累积不满。
  2. 社会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央计划经济效率低下,要求经济体制改革。
  3. 抵制经济体制改革的力量过大,导致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被迫开启政治体制改革,目的是以政改消灭或收买经济保守派,以便完成经济体制改革,扭转国民经济。
  4. 政改玩脱,国家灭亡。

以下引自《苏联社会阶层和苏联剧变研究》:


综上所述,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就是中央计划经济体制的失败无能导致的群众生活物资和公共服务短缺。之后的一切苏联社会现象都可以归结到这个源头。社会问题越是庞大和严重,其中经济问题的成分就越大,这初中级别的常识都要故意无视,搞什么意识形态挂帅和戈尔巴乔夫叛徒论,可笑至极。

说句大实话,绝大多数人的心态都是:只要我日子过好了,管你什么意识形态问题呢;但是只要我日子过不好,什么妖魔鬼怪问题都出来了,再鸡毛蒜皮的事情我也要找茬,今天鸡蛋没买到一肚子火,上街游个行吧,游行多了,苏联就没了。

观察当下社会,可以验证上述结论。别把群众都当成意识形态小将,幼稚。人是要过日子的,过日子人关心明天的肉价,不是什么主义


user avatar   tian-chang-di-jiu-zhong-bu-s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弟兄们的忍耐,是有限度的。

这就是山寨中的一句至理名言。任何当家的都要认真明白这句话。因为不明白这句话的那些当家们,坟头草早就换了好几茬了。


user avatar   nian-shao-wei-qing-ku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苏联解体原因的问题,在知乎遍地都是,一抓几十个。为啥这种问题连续不断、千篇一律?我看是因为有些人不愿意相信真正的原因,寄希望于听到更多自己想听到的回答,那就是:

  1. 西方势力的和平演变
  2. 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等个别人的背叛

但是我想说的是:无论初中、高中、大学政史课程甚至考研,让你答苏联解体的根本/最主要原因,你答这些,绝对得不到分!(确定以及肯定)

把失误归咎给个人,说的真好,真像某些人

综上,苏联解体就一句话:苏联自己有大问题,不用甩锅

在现实生活中,把自己的错误引起的后果,归罪于外因和个因,是不愿意直面自己问题的表现。这样怎么会有进步?放在这里也同理。苏粉不愿意直面苏联的问题,他们幻想苏联是个完美无瑕的国度,幻想着所谓的“见不得人好”,幻想着苏联天下无敌。

一小撮叛徒和外部势力毁掉了一个完美无缺的唯二的超级大国:苏联,难道不可笑吗?

可笑!可笑!!可笑!!!

舆论改变不了真理,苏联解体早已盖棺定论,而苏吹还要喋喋不休!(下面有彩蛋)


主要的不说了,说点具体的。总结一下我常见各派对苏联解体具体观点:

  1. 体制问题:日益僵化的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经体制)严重阻碍苏联发展。这是毋庸置疑的,也是最重要的,也是他们最不愿意看到的。
  2. 民族问题:苏联民族大迁徙人为改变地区民族成分和结构造成不适当代价,加剧矛盾和文化冲突。尤其以历史遗留的波罗的海三国的问题最为强烈。立陶宛成为第一块多米诺骨牌。
  3. 地方问题:自二战后,为激发生产活力,苏维埃中央对加盟国控制不断减弱,工业布局和指标调整使加盟国之间产生嫌隙。
  4. 意识形态问题:阿富汗战争、奥运会冷场、切尔诺贝利事件、美国宣传媒体的渗透、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动摇了人们对苏联的认同感。
  5. 内部问题:苏联修正主义者为中饱私囊,加速私有化进程,动摇苏联公有制根基,苏联内部加速离心离德。寡头渴望在苏联的葬礼上致富,事实上他们也做到了。
  6. 经济问题:80年代中期,在国际油价急剧下跌的情势下,苏联对油价暴跌的持续性估计不足,陷入了用增产维持石油美元收益的怪圈。苏联外汇遭受沉重打击。苏联预算、外贸平衡、数千万吨谷物的进口、外债偿还、军队和军工综合体拨款等均陷入了捉襟见肘的窘境。后苏联寄希望于西方贷款援助的空头支票。
  7. 军事问题:苏联被美国“星球大战”引入军备竞赛,财政不堪重负。继斯大林削弱政委,改掉红军后,戈尔巴乔夫撤销总政治部,削减政治机关和政工干部,苏军统一政治领导制度被瓦解。军队在苏联解体时没能站在苏联这一边。
  8. 势力范围问题:自60年代开始,苏东阵营开始离心离德,南斯拉夫、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阿富汗相继被苏联镇压。随着苏联从阿撤军、德国统一、华约解散、海湾战争结束,苏联失去了东欧、巴尔干半岛、东亚、中东等势力范围,就算不解体也输掉了冷战。
  9. 产业问题:苏联产业畸形发展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苏联后期商品短缺绝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我以前写过具体回答(就是畸形就是畸形,不接受反驳!)
  10. 禁酒问题:我并不觉得禁酒是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但是有人这样说,姑且放在这。主要是所谓的货币回笼机制失效。
  11. 诛心之论:苏维埃在俄国成立必然导致苏联解体,俄国不具备这样的社会基础(基于考茨基:早产论)


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相关话题

  怎么去理解佛罗里达、德克萨斯这样被美国吞并地区人民的“亡国奴”体验? 
  地球上有哪些细思恐极之事? 
  为什么微信支付在 2018 年要再次拓展美国市场? 
  为什么在古典战场中所向披靡的骑兵,在二战中几乎销声匿迹? 
  元朝皇帝上朝的时候说的是蒙古语还是汉语? 
  为什么外蒙古国的喀尔喀人这么讨厌中国? 
  南非骚乱警力几乎瓦解,韩企 LG 德班工厂遭洗劫纵火,目前情况如何? 
  前苏联援华(156项目)是否想到过今天的情况? 
  在古代,对于朝廷来说,百姓意味着什么? 
  美国是否已经实现群体免疫了? 

前一个讨论
如何避免苏联解体或让苏联赢得冷战?
下一个讨论
为何罗马共和国优越的贵族共和制反而被落后的君主专制制度替代?





© 2024-11-27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7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