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高考最重要。
看上去很像交感神经系统多点激发,全网驳火,对艺术的渴求更像饮鸩止渴,提油救火。神经敏感程度与脆弱程度高度相关,互为因果,不建议长期出现这种消耗式激发。
这个问题在我的时间线上出现好多次了,不同于劝退或者提醒答主反思的几位(或者用诗性语言鼓励答主),我打算就题主说的这个现象:读完一些哲学觉得有进入其他领域比如艺术领域的冲动——进行一些分析。声明这只是我自己的分析,不具有普遍性,仅供大家思考。
首先,我提出帕斯卡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消遣(divertissement),对帕斯卡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具有宗教气息的概念,正是我们认识到了自己有限性的本质和悲惨命运之后,我们才会使用“消遣娱乐”这种方式去对抗它;也就是说,当我们认识到了某种不可避免的必然性,我们的天性会驱使我们走向另一个方向——即不去面对它,找点别的关注点,或者获得某种逃避性的安抚。在《思想录》171中,帕斯卡说:“人的心中充满了空虚和污浊。”如果我们过于严肃地去思考一个问题,那么我们的天性会驱使我们离开它,远离它,正如divertissement这个词的原意就是“转移”“使离开”。
那么,当我们面对一个严肃的哲学文本时,或者以其为代表的一切理性思维活动时,是否也同时让我们感受到了这种“不可避免的必然性”呢?换言之,假如一种宏大叙事的哲学信念使我们得到了某种前见,而这种前见足以说服我们的理性,认为这个意见是必然的——在这时,意见就已经转化为真理——那么,接下来我们的天性就面临着挑战,因为它从本质上是反抗这种严肃性和必然性的,哲学在此时就变成了一个异己的东西,我们会出于本能远离它。而且,正是因为这种远离,让我们感到“幸福”——这种悖论性的存在就是:我们严肃思考其实会让我们痛苦,但是这种远离痛苦的天性就是痛苦的原因。
这与你具体阅读的哲学文本是无关的,假使我非常认真的阅读了有关心灵与世界的著作,也会获得与阅读柏拉图对话同样的体验——迫切地希望从当前的结构中抽离出来,转移一下自己的注意力。我个人认为,这可以很好的解释“拖延症”“学哲学越学越魔怔”“陷入宏大叙事不可自拔”等等各种各样的精神症候。如果我们面对这样的意愿,将其置之不理,或者故意压制它,就会变成后面两种病症;但一般人会服从天性,也就是去看点跟哲学不一样的东西,从理性思辨中抽离出来,进入感性领域,享受生活,享受艺术。
所以,我认为题主的这种想法毫无问题,甚至提醒了我自己应该反思一下,自己是否浸泡在某种理性主义的营养液中太久,而陷入了某种病症之中。所以,我才会在写论文焦虑时,去写小说——这就是消遣对人性的滋养,让我们远离精神病。
以上,我对帕斯卡的理解完全是个人式的,希望大家自己去读书。
参考文献:
Pascal: Pensées, opuscules et lettres, Selliers, 2011.
V. Carraud: Pascal: des connaissances naturelles à l'études de l'homme, Paris, Vrin, 2007。
此外我的一位同学在研究帕斯卡的“消遣”概念,他的一次课堂报告也给了我启发,在此鸣谢。
中国法律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还是差些,
导致大公司经常肆无忌惮地侵犯消费者。
美国有集体诉讼和天价赔偿等法律制度,
虽然有很多争议,但确实有利于消费者。
比如这个事主如果想告南航几乎不可能,
因为损失撑死几千,但律师费至少几万。
一个普通人想要和大公司法律部做斗争,
时间精力金钱损失多,还很难打赢官司。
航空公司的飞行计划安排相对比较专业,
外行的人很难证明这是航空公司的过失。
如果这事儿发生在美国,情况就不一样,
事主可以代表所有被航司坑过的人起诉。
如果胜诉,航司必须赔偿所有类似事主,
而且原告打赢官司了才需要支付律师费。
好的律师事务所非常喜欢接这样的案子,
因为事主多赔偿多,能够得到很多提成。
一旦打赢官司,不但得到天价赔偿提成,
还能让律所暴得大名,真的是名利双收。
在这样制度的约束下,大公司必须小心,
不敢过分侵犯消费者权益,以免赔大钱。
我国证券版的集体诉讼制度于去年生效,
希望以后能够尽快向其他领域拓展开来。
就说“插件是否能达到与硬件完全一致”这事。
理论上插件想达到与硬件“完全一致”的效果是不可能的,因为现实世界就是不完美的,同一个型号的两个不同设备都不可能达到“完全一致”,多少会有点微小差别,那么插件怎么可能跟硬件完全一致嘛……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上说,“像硬件一样”又是完全可能的——因为除了建模以外,我们还可以采样啊!老铁Acustica Audio了解一下呗?我直接对硬件进行采样,理论上你过硬件什么动静我就是什么动静。
不要跟我说什么“硬件基于的是模拟电路或数字驱动的实体”,在电声学领域里,采样和傅里叶变换破一切玄学,就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