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大多数人在做决策的时候,无法做到完全理性? 第1页

  

user avatar   wang-rui-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感谢 @暗涌 邀请,我先抛个砖,随便谈两点,插眼等 @司马懿 老师专业解读。

1、因为我们可能受到「心理账本」的影响

心理账本(Mental accounting)是行为经济学家塞勒提出的概念,指「个人和家庭用于组织、评估和跟踪财务活动的一系列认知行为」[1] 。这个概念不新奇,说白了就是记账,但新奇的是记账会如何导致我们作出不理性决定。

假如一个人的支出分为两类,买食物和买视频网站会员(为了简便,假设这就是他全部的开销了)。两种产品和服务的消费,都遵循边际成本递减原则:从没肉吃到吃一斤肉很快乐,从吃五斤肉到吃六斤快乐增幅就没这么大;从没有会员到有一家会员很快乐,从有三家会员到有四家,那就没啥变化了,看不过来。

这位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并重的哥们,认为自己具有高度的理性:严格控制自己用 80% 的预算买食物,20% 的预算买会员,于是他就有了一个自己的「心理账本」,每个月都过着平凡、朴实无华且理性的生活。

有一天,大事不好,猪肉涨价、VVIP 火热上线、买的会员不够多,给「不配有精神生活」的中国人丢脸了。面对这些复杂因素,理性大哥给整懵了:这个月食品预算要超支了,是不是得少吃点?这可能就引导他做出了非理性的选择:此时,多购买一些食物的边际收益并没有变化,继续购买食物是理性的选择;同时,由于会员服务被「注水」、「阉割」,边际收益在下降,可以考虑将部分会员预算用于食物。但因为过度关注心理账本、为了不在具体类别上超支,个人反而可能无法及时调整作出理性选择。

@王妈妈 也是心理账本的受害者。今年八月,她参加了一次「3000 元生活费挑战」,为了实现用 3000 块过一个月的目标,中午干啃水煮玉米,完全不顾我「从前玛雅人就只吃玉米,后来他们灭亡了」的劝说。结果就是,八月份支出的确控制在了 3000 以内,但九月份消费爆表,两个月一平均,其实花的钱更多了。因为过度看重一段时间内的支出上限,导致自己的消费欲受到压制,在下个月不受限制之后由额外花钱进行补偿,这是一种什么精神==

2、其次,我们可能依赖过往路径

在面临新局面时过度依赖过往路径,导致无法作出新情况下的最优选择,不仅是个人可能会犯的错误。之前研究破产法的时候,就发现我国在移植域外破产制度的时候,在实践中容易依赖过往解决问题的路径,导致行政力量用不合理的方式介入商业决策。[2](放个注释就跑真刺激)

须明确一点:路径依赖未必是低效率或者不理性的,有的时候,形成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反而是在提升效率,依赖过往经验进行决策,有的时候恰恰是理性的体现。例如,一家公司在近几年的招聘中,都发现 T 大某专业学生在同等 GPA 的情况下比 P 大更有竞争力,考虑到仔细考察候选人能力的成本过高,闭眼选 T 大可能是一个资源具有客观局限时的「理性」策略。然而,如果 T 大突然把 GPA 制度改回去,GPA 缩水态势逆转,反而出现了虚高,那么再依赖过去这条决策方式,就不够理性了。

简言之,路径依赖不可怕,可怕的是对新的信息不敏感。

这个问题还可以有很多从行为经济学方面展开的角度,我作为民间爱好者不敢继续班门弄斧了,期待更好的解答。

参考

  1. ^ Thaler, R.H. (1999), Mental accounting matters. J. Behav. Decis. Making, 12: 183-206.
  2. ^ Gao, Simin and Wang, Qianyu, The U.S. Reorganization Regime in the Chinese Mirror: Legal Transplantation and Obstructed Efficiency (December 25, 2016). American Bankruptcy Law Journal, Vol. 91, Issue 1, 2017

user avatar   wu-yan-zu-73-54 网友的相关建议: 
      

结论前置和太长不看版:

为什么人无法做到完全理性?因为:情感和社会影响存在理性偏离作用,难以克服;信息的不完全和过载将影响理性决策;个人信息加工的动机和能力也有其影响存在。

内容、细节丰富版:

为什么无法做到完全理性?因为「拦路虎」太多。

也正是因为可说的点太多,所以选择由内到外,举例说说:

1、情感

先说说情感(太多了,随便举个例子):

有个理论叫做依恋理论,简单说就是一种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上的联结和纽带[1]。后来被拓展到人与物的关系上,这种情感依恋被定义为[2-3]

用户通过曾经拥有或期望拥有的事物来支持自我概念的程度,即通过购买的商品,用户定义自我、认知自我,建立归属感,进而支持和增强自我概念。

这种情感依恋可见于消费者或用户的品牌忠诚、信任建立,也体现在可接受的产品溢价,会导致一些行为,如对价格的相对不敏感、漠视竞争品牌和原谅品牌过失。[3]

啥意思?

就是说A和B两个相似的产品摆在你面前,即使A价格更高,就因为你对A的企业或品牌或产品具有更高的情感依恋,你也会屁颠屁颠地选择A。

再说说情绪:

情绪很多,比如什么喜欢(liking)、恐惧(fear)啊...

大家追星买代言产品也不是为了实用吧?喜欢的作用体现得淋漓尽致。

地震来了你下意识就是拔腿跑吧?看到蛇你第一时间是绕路跑吧?这就是恐惧。

喜欢是后天形成的,恐惧则是天生的(进化中残留下来的一种心理机制),你一个都克服不了。

以上,也是如今IS(Information Systems)领域部分学者比较偏向的一点,由纯粹理性解释人的行为(e.g.,消费者/用户行为)逐渐转向理性+情感进行解释。

2、信息处理过程

做决策之前要干什么?

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

你可能获取所有信息吗?会有冗余信息吗?有限理性起身拦路。

终于到了处理和加工信息阶段,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ELM)、Dual-System Theory(双系统理论)等好些个理论、模型举手了...

如ELM有两条路径,中心路径和边缘路径。前者是经过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进行仔细思考、分析和归纳,后者就比较随意了,根据情感、情境等进行简单、直接推断/判断。[4]

决定走哪条路径,是由动机和分析信息的能力(e.g.,知识水平)决定的。

你收到推荐信息时,当你的动机和能力越高,你更可能偏向中心路径,对论据进行理性、客观地思考和判断。反之,则偏向边缘路径,通过信息源的可靠性、情感偏向等潦草决策。[4]

实际上,人的精力和知识是有限的,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能够和值得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理性判断的。

双系统理论类似。

3、社会影响

实际上,人做决策可真不是那么简单的。

人的行为会受到他人或组织产生的影响,这也是经典的社会影响理论 (Social Influence Theory,SIT) 所表达的关键。

SIT包括顺从 (Compliance) , 认同 (Identification) 和内化 (Internalization) 。[5]

  • 顺从就是身边重要的人认为你应该要去做某事;
  • 认同是指你为了和他人和群体保持良好关系而去做某事;
  • 内化是指你接受影响是因为其引发的行为与自身价值观相符。

比如,某些人用微信是图它好用吗?不是,是他老师让他用,总在微信发通知;身边同学都在用;慢慢地你也就用了。

综上,情感和社会影响存在理性偏离作用,难以克服;信息的不完全和过载将影响理性决策;个人的信息加工动机和能力也有其影响存在。


参考:

1.BOWLBY J. Attachment and loss:attachment. New York:Basic Books, 1969:177-234.

2.BALL A D, TASAKI L H. The role and measurement of attachment in consumer behavior. Journal of Consumer Psychology, 1992, 1 (2) :155-172.

3.彭泽余;刘丛加;张倩茜;沈嘉莹.理性+情感:Apple Pay使用意愿的实证研究.管理科学.2018年(04):83-94

4.Petty R E,Cacioppo J T. The 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 of persuasion[J].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1986( 19) : 123 -205.

5.Kelman H C.Compliance, identification, and internalization:three processes of attitude change[J].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1958, 2 (1) :51–60.


user avatar   lang-bao-bao-72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要庆幸,幸亏我们在做决策的时候,不是完全依靠理性!

请看图说话:

当你走在路边,突然面前出现这么一个东西

你会有什么反应?

决策1:不去打扰,立即躲避,绕道而行。

决策2:向前靠近,一探究竟。

我想,绝大多数情况下,你都会选择决策1.

然而,我要告诉你的是,这种蛇叫做玉米蛇,是无毒的。所以其实,当你看到它的时候,凑近瞧一瞧是完全可以的。

动物学家告诉我们,世界上近3000种蛇中,只有15%是有毒的。换句话说,绝大多数的蛇都是无毒的。

即便如此,当我们见到一条蛇的时候,我们最迅速的决策过程是“远离”“躲避”这条动物,而不是进一步探究它是否有毒。

决策的过程符合进化心理学的原理。

我们对外界的危险总是会“过于敏感”的——宁可错判,不能放松。因为错判,最多是躲起来;而一旦放松警惕,则很有可能付出生命代价。

卡尼曼老爷子和他的好基友特沃斯基就在研究这个问题。

有本书叫做《思考,快与慢》,是他们合作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轻松有趣且内容丰富。

我们的决策系统是分为快系统(系统1)和慢系统(系统2)的。

系统1的特点是,快速反应但思考不足。

系统2的特点是,理性思考但是反应缓慢。

卡尼曼指出,两个系统对人类的决策都至关重要。在很多场景下,就比如刚才的“蛇”,我们根本来不及也不允许坐下来好好理性思考一番。这个工夫足以让我们付出更大的代价。然而,全靠冲动决策,人类也必然活不到今天。

只是,我们有时候过分重视了理性决策的作用,却忽视了“非理性”也会带来决策,甚至产生重要的后果。注意,我特地没有使用严重,是因为有时候,后果也可能是积极的。




  

相关话题

  强迫症的痛苦如何来形容? 
  为什么会想不起来喜欢的人的样子? 
  有哪些文笔佳高质量的言情小说推荐? 
  什么样的灵魂才叫有趣的灵魂? 
  身体敏感是怎么样的体验? 
  北洋军阀治下的中国,是中国历史上言论最为自由的时代吗? 
  拥有一个欧美女友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互联网公司要不要请明星代言人? 
  晚上和女朋友去公园散步,碰到一群流氓想抢劫和强奸,你如何处理(自卫)? 
  你有吃东西吃哭了的经历吗? 

前一个讨论
「四不能战」的冯子材为何能拿下镇南关大捷?
下一个讨论
2019 年,作为导师,你和你的学生之间发生过哪些有趣的互动?





© 2024-11-2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