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计划经济是否一定会失败?如果是,为什么苏联仅用十年就完成工业化? 第1页

           

user avatar   eric314 网友的相关建议: 
      

计划经济必须有古拉格和大清洗,就像市场经济必须有失业和破产,基督教必须有地狱和绝罚。否则无法保证积极性。

赫鲁晓夫以后的苏联没了古拉格和大清洗,到了勋宗僵化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勋宗同时期的美国处于凯恩斯政策晚期,其实也基本没有失业,所以处于滞涨时期。

后来里根撒切尔把失业搞回来了,美国就支棱起来了,然而苏联搞不回来古拉格和大清洗。。。


user avatar   hai-kuo-tian-qing-ren-he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得明确计划经济的概念,我国有五年计划/五年规划,韩国朴正熙时代也有五年计划,印度有五年计划,苏联更有五年计划,欧美也有国家宏观调控、国有企业,不同国家的“计划”根本不一样,欧美基本只管货币福利和投资,苏联管到吃喝拉撒生老病死,这个能有可比性吗

不过如此之多的国家采用计划,特别是五年计划的形式,这说明计划和政府管控绝非一无是处,这么多国家的领导人不是傻子,比如韩国就是政府每个重工业门类各扶持一个标杆企业,政府投资,不许戗行,才有了今天的现代、三星,这可以证明国家计划发展重点领域,特别是重工业领域是有效的,对后发国家来说甚至是比较必要的

再说回苏联,计划经济这玩意实际上很难跳脱出本国文化以及固有基础。苏联计划经济深受欧洲科学精神的影响,力图将经济生活的一切予以量化并纳入国家计划范围,其覆盖范围是我国人民难以想象的,和苏联比,我国和韩国的计划那只能算批条经济

除了我们比较熟悉的重点发展重工业,集体农庄,按计划生产,苏联还计划休假,计划就业,计划分房……

计划就业,俗称包分配,和我国那种乱分一气,能把清华毕业生分到县中当老师不一样,苏联要求各用人单位提出用人需求,编制一揽子清单,根据这个清单确定各专业招收人数,毕业后一个萝卜一个坑,原则上不许跳槽,不许半路出家,不许用人单位随意调岗,不能胜任的还要回炉重造

但实际上我们都知道,年轻人选择专业经常头脑发热,而且计划赶不上变化,入学前喜欢导弹,入学后没准就喜欢法律了,但苏联并不认为人类有后悔这种心理状态

于是苏联出现了大量逃分配的现象,这里面产生了大量权力寻租空间,甚至师范生为了避免被分到农村,女生毕业前紧急怀孕蔚然成风(孕妇可以不被分到农村)

再比如分房,我国房奴可能会觉得这个好

咱先不说苏联赫鲁晓夫楼和勃列日涅夫楼坑爹的质量问题(墙体开裂漏水什么的)以及面积问题(人均15平米)

苏联分房一般最多只考虑你的工作需求或入学需求一类,小区环境、日后发展这些一概不管,也管不过来,但是苏联又没有商品房这种东西

比如伊万从小在莫斯科最东面的化肥厂小区长大,毕业后在莫斯科最西边的农机厂上班,因为认为他有房了而且是土著,上级决定不给他分,于是伊万从此就得忍受两个小时的通勤时间去上班,为了上班不迟到,他就必须得去住房黑市找人换房。

这种事在苏联七八十年代很多,商品房虽然要还房贷,但是办房贷后可以立马解决你的住房问题,这玩意有得必有失。

此外,黑市和逃分配一类现象的广泛存在,说明一定程度的自主权以及市场同样是人们的刚需,被上级摆弄的感觉是很难受的。

苏联以数学家的精神治理社会,国家计委越来越庞大,但仍不能满足需要,老百姓还一肚子怨气。住房分配,就业分配,这些都是要成本的,供养办公室里那些爬表格的官僚,成本未必比养肥几个资本家少,我之前的文章里提到过,苏联的部委数量多达一百二十多个,巅峰时可能超过150个,光是管食品的就有四五个,这套班子在各加盟共和国还原样复刻一份低配版,层层嵌套,这还不算两院和党口

相比之下我国14亿人口,国务院下辖部委26个,加上党口和两院,以及事业单位办事机构一类,64个(不含12个二级局,算上的话76个,不过烟草局可以自己养活自己……)

我国总被吐槽政府机构臃肿,浪费低效吧?苏联部委数量是我国的两倍,这套班子多大成本,自己想吧。

因此,广义的计划经济是否一定会失败?答案是否定的

狭义上的苏联式计划经济是否一定会失败?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


user avatar   tuo-qia-ma-ke-zhi-gu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苏联是有沙俄的底子的……而且并不是十年就完成工业化。

沙俄可不是中国这种一穷二白的千里赤地,人家好歹是正经列强,所谓“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一环”这个说法其实有念经的成分,毕竟沙俄再薄弱,总比奥匈强吧?总比同时期的日本强吧?

当年一战前欧洲造舰大赛,德二的公海舰队被知乎尸骨累累壬普遍认为是穷兵黩武的典范,然而你知道吗?当时沙俄依靠法国的贷款协助和技术支持,造舰预算比德二还大,最终舰队规模也相当可观,依据俄罗斯帝国1909年海军舰队法草案,仅波罗的海舰队舰队就将由24艘战列舰,12艘重巡洋舰或战列巡洋舰,24艘轻巡洋舰,108艘驱逐舰组成,整个波罗的海舰队扩充计划将由1909年起始,1930年完工,耗时22年,耗资11.25亿卢布,注意,这还只是波罗的海舰队。

1909年,俄罗斯帝国圣彼得堡造船厂同时开工建造了4艘排水量达23360吨的甘古特级战列舰,装备4座3联装305毫米火炮,1911年在黑海的尼古拉耶夫海军造船厂同时开工了3艘排水量达24000吨的玛利亚皇后级战列舰,装备4座3联装305毫米火炮,同年还开始了排水量达29820吨的尼古拉一世级无畏舰的设计工作并开始做建造准备,据说装备356毫米火炮,甚至有更大口径火炮的备选方案。

1912年6月,帝国杜马批准了1909年草案的第一阶段内容,沙皇于当月下旬正式签署了这个1912-1916年造舰规划,该计划确认了海军于1909年就开始的造舰工作,还进一步追加了在之后4年中,投入5.126亿卢布的预算建造战舰,并计划于之后的5年时间中完成波罗的海舰队的其余4艘战列舰和5艘轻巡洋舰。

在1913年,圣彼得堡造船厂又开工了4艘伊茨梅尔级战列巡洋舰,还计划分阶段在几个不同的造船厂开工4艘斯维特兰娜级轻巡洋舰,36艘诺维克级大型驱逐舰,12艘潜艇,还从德国订购了2艘轻巡洋舰。

按照一战爆发前俄罗斯帝国制定的舰队规划方案,将于1914年,1918年,1920年,1924年,1926年,1930年每年开工4艘战列舰,一共将建造24艘战列舰,其中1916年,1922年,1928年将每年开工4艘战列巡洋舰,一共将建造12艘战列巡洋舰。

按照一战前沙俄海军的规划,这些大型主力舰的建造和服役周期会持续22年,4年建造,现役12年,预备役6年,1926年建造的4艘战列舰将用于替换即将进入预备役的1914年建造的4艘战列舰,同理,1928年建造的4艘战列巡洋舰用来替换即将进入预备役的1916年建造的4艘战列巡洋舰,同理,1930年替换1918年建造的4艘战列舰。

预计到1931年,俄罗斯帝国海军将是一支由舰龄小于12年的16艘新锐战列舰和8艘新锐战列巡洋舰组成的大舰队,同时还有大批技术水平达到无畏舰程度的预备役舰队可随时启用。

什么叫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一环啊?(战术后仰)

当然,这些舰队比较依赖法国的技术支持,一些关键零部件还要从英国德国买,但能组织起生产来本身就相当了不起。

实际上,苏联推进工业化的总体方案,特别是工业布局和技术引进路径,很多甚至是沙俄时代已经制定好的计划,苏联对这些计划略加修改就可以投入使用,另外沙俄时期积累下来的工业化人才和经济骨干力量也有相当一部分继续效力于苏联。

除了沙俄的底子外,苏联工业化进程还有一个不可复制的特殊条件就是来自西方的巨大技术支持,苏联实施工业化时期刚好遇上大萧条,此时苏联依靠大量出口农产品换购西方的工业技术,当时经济危机极其严峻,很多西方国家的企业找不到买家,苏联的购买近乎于雪中送炭,于是要啥有啥,苏联当时的工业技术具有非常鲜明的引进自西方的特征,例如T34坦克的克里斯蒂悬挂就来自于美国。苏联的第一款量产型卡车AMO1的原型就是意大利菲亚特的F15卡车,1924年在莫斯科阿莫汽车厂开始量产,但是由于技术较为落后,在1931年正式停产,同年阿莫汽车厂在美国A.J勃兰特有限公司的指导下开始生产AMO2卡车,AMO2的衍生型号有AMO3和AMO4两种,1933年夏天斯大林汽车厂由美国布兰特公司、巴德公司、汉密尔顿铸造公司援助扩建完成,该厂开始生产AMO3卡车,因为该厂简称ZIS,这款车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ZIS5卡车,该厂就是后来著名的利哈乔夫汽车厂。

类似的例子多如牛毛,例如苏联最大的汽车厂高尔基汽车厂,是在美国通用公司的指导和援助下建成的,前面提到的的阿莫汽车厂和雅罗斯拉夫尔汽车厂也得到了美国的技术支持和扩充,其工作母机全部来自美国,1940年苏联又在美国援助下在莫斯科搞了个装配厂,这几家工厂构成了二战前苏联的整个汽车工业。

例如苏联的三大钢铁企业,马格尼托哥尔斯克钢铁厂,库兹涅次克钢铁厂,扎波罗热钢铁厂全是美国买来的,部分设备采购自德国,苏联继承的沙俄钢铁厂则用进口的美国德国瑞典法国意大利等国技术进行了升级。

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直接就是从美国整个拆过来,然后由美国人和德国人重建的,哈尔科夫拖拉机厂的设备全部来自美国德国,连建设总工程师都是美国人。

为其它重工企业提供成套设备的乌拉尔重型机械厂和克拉马托尔斯克工厂,则是以当时苏联能搞到的最好的西方设备,西方技术,按照西方标准,用西方设计建立起来的。

装机容量达31万千瓦的第聂伯发电站,由通用电气和纽波特纽斯承包,其涡轮机组来自纽波特纽斯,输变电设备来自通用电气,其它几座超过10万千瓦的电站,其发电机组不是来自英国的维克斯就是来自德国的西门子。

1932年,苏联石化工业中,炼油厂的77.4%,润滑油的96.4%,石油裂解的91.6%的设备由西方国家设计或者制造,同一时期,苏联和美国德国的三家企业签订合同,由它们负责扩建和改造位于乌拉尔和顿巴斯的大型煤矿,另外,苏联仅有的两个洗煤厂也是由德国和英国援建。

当时苏联用于制造炸药及相关制品的52家化学工业企业中,最大的几家皆为西方公司以化肥企业的名义建立,例如别列兹尼奇化学工业联合体的主要工程合成氨设备及工厂,就是由美国氮气工程公司董事长佛雷德里克波普上校直接领导下设计,监督和开始运转的,另外该公司还在该工厂派驻了一批工程技术人员提供技术咨询和工程服务。

美国无线电公司(RCA)甚至向苏联其提供了真空管、录音装置、电视播放和接收、测量和遥控仪器等技术。

航空工业和航空技术领域,美国和意大利是苏联的主要技术来源,苏联的第一架直升机就是由意大利工程师维多利奥·伊萨科协助下制成,在1932到1940年间,总共有20家美国飞机制造企业为苏联提供飞机成品或零部件并提供技术支持,诸如巴尔的摩马丁飞机制造公司,加利福尼亚道尼飞机制造公司都为苏联提供过技术支持,苏联制造飞机的设备例如水压机,弯管机,也大多由美国公司提供。

船舶工业领域苏联更是直接承袭俄罗斯帝国路线,西方的东西有多少它要多少,从1917到1941年,苏联商船中约72%的船体和77%的发动机由外国制造,供应商中甚至有来自日本的,苏联在1934到1935年的69工程中的三艘战列巡洋舰方案,船体由意大利安萨尔多公司提供图纸和技术指导,发动机由意大利托西厂提供,同时苏联的愤怒级驱逐舰也皆由意大利提供技术支持,1935到1936年,苏联还和法国合作,在法国的技术支持下制造15艘驱逐舰,1936年到1939年,苏联和意大利合作,在意大利的技术支持下,使用意大利设计,使用意大利发动机,利用英国设备制造35艘驱逐舰,1939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在斯大林指示下,苏联舰船制造委员特沃斯杨前往柏林,向希特勒提出用粮食石油原料向德国交换俾斯麦级战列舰和齐柏林伯爵级航空母舰的设计图纸,购买欧根亲王、塞德利茨、吕佐夫三艘重巡洋舰,购买战舰装甲和轮机等军舰设备和零配件,购买包括380毫米炮在内的各种舰炮,向德国订购一些维修舰、补给舰等辅助舰种,希特勒原则上同意了这些采购计划,但后来在与德国海军司令雷德尔等人协商后决定,同意出售吕佐夫号重巡洋舰、舰船配件、舰炮和辅助舰种,驳回了苏联购买俾斯麦级和齐柏林伯爵级图纸和另外两艘重巡洋舰的采购要求,该采购计划于1940年在莫斯科签订合同时,斯大林获悉德国可以出售原计划为沙恩霍斯特级换装的380毫米火炮炮塔,于是立即决定购买这一批炮塔,吕佐夫号在交付给苏联后改名彼得巴甫洛夫斯克号,当时只有两个主炮炮塔,该船后来参加了列宁格勒保卫战,用德国人的大炮反击德国人,后来被德国人击沉。

1930年苏联派遣代表团前往美国学习铁路管理和经营的经验,后来发现美国搞铁路属实有一手,又雇佣了大批美国人员到苏联负责管理和整顿铁路系统。

十月革命和内战后,苏联的棉花生产及棉纺织工业基本上完蛋,于是苏联向美国摩根大通银行贷款购买美国棉花,并在德国的技术和工程支持下重建棉纺织工业,苏联在乌兹别克斯坦和外高加索等地重建棉花生产时,其棉产地的灌溉工程得到了著名的水利建设和灌溉工程师,曾任巴拿马运河建设工程顾问和美国农垦局局长的戴维斯的直接指导,他被邀请至苏联,当任苏联棉花管理局的总顾问,负责苏联在中亚地区的整个灌溉和水利设施的建设,另外苏联的瓦赫什灌溉工程的工程委员会主席由美国水利工程师戈顿当任,对整个工程项目通盘负责。

整个苏联的工业化进程中,你可以看到各种各样西方国家的工业企业甚至是政府部门的角色,欧洲和美国争先恐后的把自己的技术和设备卖到苏联,美国对于向苏联输出工业技术和武器技术尤为上心,国务院对各种技术出口申请一路绿灯大开,意大利的菲亚特安萨尔多,英国的维克斯,德国的克虏伯西门子,美国的通用,这些著名的工业企业在苏联的工业化进程中出了大力,另外美国和法国的金融企业在苏联工业化进程中对资金或者金融服务有需求时也为苏联助益良多,1931年,美国的机械出口总额中,有一半都是卖给苏联,其中至关重要的工业母机和车床设备占了其中的一半以上,在1932年,英国的机械设备出口更是几乎被苏联直接包揽,占比超过9成。

苏联在工业化进程中大量使用了西方的资金和技术,当时苏联约三分之二的企业是由美国援建或者提供技术支持的,其余企业建设的参与者包括德法英瑞意丹芬捷日,几乎是所有工业化国家都参与其中,有两家企业要重点谈一下,美洲贸易公司,这家公司几乎可以称之为美国工业界驻苏办事处,它在美国企业进入苏联市场的过程中作用极其巨大,几乎包揽了各种招商引资,人员雇佣,谈判组织和订单催促等工作,还有一家企业是美国底特律的卡恩公司,该公司承接了价值4000万美元的拖拉机厂合同,和价值20亿美元的工业规划设计任务,注意,那是1928年,1928年的20亿能换黄金的真美元,而不是现在这些绿纸,这相当于卡恩公司从1903年成立到1939年在美国国内营业额的2.5倍,这个规划任务约等于苏联一五和二五计划中苏联国家计委打算发展的工业部门的能力范畴,卡恩公司要设计工厂,选购设备,安排工艺流程,采购相应工具和配件,然后组织货运,卡恩公司在1930年和苏联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签订协议,它派遣了一个25人的专家代表团组成的工作团队到莫斯科为苏联组织起了设计局,设计局由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所属的建筑委员会领导,其工作人员包括4500名来自不同国家的建筑设计师和工业工艺设计师。

由于对苏联建设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卡恩公司派驻苏联的总工程师斯克林杰担任了苏联国家建筑委员会的主席,美国建筑师谢·涅梅茨当任了苏联建筑托拉斯的总经理,美国工程师扎拉·维特金当任当任该托拉斯总工程师,该托拉斯在1933年之前负责了苏联约四分之一的建筑建设工作,福特汽车公司红河厂的建筑师斯瓦杰先后当任上面提到过的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和哈尔科夫拖拉机厂的总建筑师,并因此获得列宁勋章,福特汽车公司红河厂和帕卡德厂的建筑师约翰卡德也曾经在斯瓦杰之前当任过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的总建筑师,并当任车里雅宾斯克总建筑师和苏联钢铁建筑托拉斯的技术监督,该托拉斯负责90个钢铁业相关建设任务,另外他还当任过马格尼托哥尔斯克钢铁厂的技术经理,巴尔喀什湖铜矿工程总顾问,并因贡献获得列宁勋章,在第聂伯河堤坝建筑托拉斯工作的英国工程师则集体获得了劳动红旗勋章。

截至1932年,苏联重工业部门中有6800多名外国专家,其中美国工程师有1700多人,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的早期试运行和生产工作更是直接由美国人和德国人全部完成。

除了工程师外,苏联对于外国高素质劳动力也来者不拒,例如顿河煤矿有2000多外国工人,大多数是德国人,在库兹巴斯煤矿有1500多美国工人,在彼得罗扎沃兹克的建筑工地有4000多美国打灰佬,苏联还为这些美国打灰佬建设了专门的美国村,当地党政领导干部还负责主持他们的红白喜事。

苏联在1929年1月到1930年6月的18个月中,有1000多人次进入美国,其中只有4人是前往美国探亲,其他人要么是去美国接受培训(包括航空,石化,军事等门类),要么是采购美国机器,要么是去出售苏联商品,简而言之,他们都是为了把美国技术转移到苏联去。

另外,苏联人做生意是一把好手,苏联的犹太人干部甚至是华人干部都十分擅长讲价,他们特别善于货比三家不吃亏,尤其热衷于多方招标,询价,然后择优择廉购买,还特别喜欢利用谈判索要对方的图纸和技术资料,苏联机械进口公司在和前面提到的北美贸易公司打交道时,喜欢让北美贸易公司邀请多家企业谈判建造工业企业,他们邀请的时候一起邀请,谈判的时候分开谈判,利用囚徒困境获取这些企业关于价格形成过程,技术工艺过程,设备型号门类等情报,例如在巴吉尔公司和阿尔科公司竞价谈判建造炼油厂的过程中,苏联机械进口公司的干部就套取了大量设备型号的情报,然后宣布两家公司都没有中标,直接通过北美贸易公司向原厂家订购设备,从而消除了中间环节,节省了差价。

苏联对于使用西方先进技术极为大胆,往往比发明国还要早就使用了此类技术,比如前面提到的克里斯蒂悬挂,比如道格拉斯DC3运输机,比如福特A型车,苏联对西方的工艺过程进行了高度细致的比较分析,其转移系统具有一定的标准工作程序,对西方先进工艺的原型设备进行解剖和分析,编目,然后根据苏联的工艺水平进行调整,制定新的技术标准,在具体工艺过程的复杂程度超过自己掌握的水平时,则聘请外国工程师来主持工作,例如在美国工程师的领导下,仿制进口的赫劳尔特,底特律,阿贾克斯-怀阿特三个系列的炼钢电炉,搞出了3-5吨级的苏联赫劳尔特炼钢电炉,例如在1935年建立哈尔科夫电机厂后,在通用电气公司的直接技术指导下生产仿制汽轮发电机及相关成套设备。

苏联的这一套商业把戏登峰造极,以至于美国驻苏联大使乔治凯南在1938年发往华盛顿的备忘录中说:苏联官员经常使用这种手段,即利用商业上的一般往来获取国外的计划,图表和资料,为的是让苏联工厂自行生产过去从外国买来的商品。

另外苏联还热衷于通过隐蔽战线和特种手段获取西方的技术资料,工艺方法,分类数据,样品等,这个就不展开说了。

所以苏联的工业化进程和计划经济没什么关系,它恰恰是用市场手段,从西方购买再加上俄罗斯帝国的遗产,这才实现了自己的整个工业化,只是它合理利用了大萧条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抄了个百年大底,西方国家当时困于严重的经济危机,急于出口自己能够出口的一切以维持周转,另外当时前往苏联工作的大批工业技术人员,绝大多数选择去苏联谋生只是因为失业找不到工作而已,只有一小部分人是因为赞同苏联的意识形态才去参加苏联建设的,这些人中的大部分后来各回各家各找各妈了。

苏联的境遇属于不可复制的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现象,你可以照搬苏联体制,但你照搬不了大萧条。

然后你问计划经济是否一定会失败,我只能说我不知道,我无法回答,因为在我看来目前世界上还并不存在计划经济这么个东西,计划经济得以成立的前提是人类对宏观经济活动具有深刻全面的彻底理解,然而由于宏观经济活动的混沌态和时刻变迁性质,导致目前宏观经济学还是一门纯粹的玄学,干涉因素随时间,空间和物质的变迁指数级增长,人类目前尚不具备处理如此规模的信息并做出具有时效性的决策,执行,评估和反馈的能力,人类文明还远没有演进到这一步。

你说苏联?苏联那叫动员经济,或者叫战时经济,其形成过程深受一战德国军需总监鲁登道夫的著作《总体战》的影响,那不是计划经济。


user avatar   jiang-yuan-77 网友的相关建议: 
      

题主和之前几乎所有回答问题的答主都犯了一个最基本的错误:“一种制度长期来看是否会失败”和“一种制度是否有利于一个国家短期内实现实现工业化”是两个相当不同的问题。我换一个不那么敏感和复杂的例子就很明白了。一个国家在早期工业化阶段,通过关税壁垒保护本国的新兴行业是一种很常见的政策,但这否意味着这个国家要始终维持高额关税呢?

引申而言,几乎所有答主都没有搞明白的问题是,发展经济学是一门非常困难、甚至可说是反复失败的学科。我们只知道哪些理论是不成功的,但是并不知道哪些理论可以成功。我们可以看到几十个还算成功的例子和一百多个失败的例子。无论是英国、苏联、日本还是中国,从每一个成功的例子中,我们都可以总结出若干成功的理论和经验。并不是没人关注苏联工业化的经验,恰恰相反,中央层面对国民经济领域下达调控指令、计算和规划市场活动和国民经济、对于重工业进行高强度投资等等都是发展经济学在二战后刚刚建立时就反复研究的理论和实践。直白点说,这幢楼下面各种有关苏联工业化的经验总结都是几十年前就已经被全世界的经济学家反复研究烂了的话题,之前有几个答案还在重复1940年代就被提出的“大推进理论”。但问题在于,并没有哪种理论可以如同万灵药那般帮助其他国家实现工业化。每一个成功的国家成功经验都是一系列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从中抽取出某几条成功的奥秘,再将其应用于其他国家,并不能保证获得相似的结果。

至于题主的前半个问题:“计划经济是否会失败”。计划经济的核心并不在于是否制定某种计划,而在于某一群人决定其他所有人的日常生活和经济行为。无论这种替他人做决定的水平是高明的还是低劣的,都是对其他人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否定。所以如果你相信一个国家的所有国民都是人,那在我们所能够看到的有限未来中,计划经济一定会失败;如果你相信一个国家的其他国民都是零件,只有你自己是人,那我建议你出门右转去玩P社的游戏。


user avatar   warmwin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参与计划经济的人越多,发展失衡崩溃(也就是失败)的概率越大。

你不要看现在是所谓的商品经济,实际上大到一个公司,小到一个家庭,内部全都是计划经济。

比如,随便举个例子好了,那些老牌市场经济国家,譬如日本这种,很多企业供应链管理上还有‘计划’这个岗位,各位没想到吧……

只有极少数是部分例外的,譬如,知名度较高的例外有腾讯的内部养蛊,但这是极少数。

其他的计划经济,成功的不要太多哦……


换言之,计划经济失败的本质,就是治理水平远远低于规模带来的治理成本。

谈别的都是掩盖人菜瘾大的借口。


user avatar   yang-yun-fei-30-8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这个题目的两句话都不对。苏联并不是仅仅十年就完成了工业化,而是有之前沙俄的工业基础。

其次是苏联并没有建立真正意义上的计划经济,苏联最大的问题是并没有完全发挥计划经济的潜力就自己挂了……

苏联解体并不代表计划经济的的死亡,只是证明了其还没有诞生。


—————————————

关联阅读

zhihu.com/answer/173747


user avatar   mo-zheng-bao-lun-plus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本来不想连篇累牍地复读天王云国度的这篇作品、现在看来得天天讲月月讲

然后紧接着就是华飔林前辈的回答跟进,讨论这两种经济制度时请千万注意不要掉入范式陷阱:

——————

其他答案又在复读剪刀差神论了………

按照自由市场的规律,难道不是市场上哪种商品稀缺,它的价格就相对较高?在一个非工业化的国家里,市场上工业品和农产品哪种比较稀缺呢?任何国家工业化初期难道不是这样过来的?从来没有见哪个自由派和佐人BBB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的剪刀差。啊,我悟了!因为计划的剪刀是有形的、市场看不见的手是无形的。你们可以指责看得见的手是【异常状况】、却对看不见的手卑躬屈膝、敬若神明,巴不得奉之为天道。你们惧怕自己看不见的东西,膜拜奇异的黑箱,这又颇为神似拜物教的情结。

“假定存在者,并以存在者为偶像,把作用设定为存在,把事件设为作用,用闪光的光学运动完成这一次阴谋。”《权力意志》P162

剪刀差“高论”不过是一种贫困的哲学。

——————————

评论区的“高人”似乎以为有一种脱离供需的价值——马克思《雇佣劳动与资本》的思路是劳动决定价值、价值决定供需、供需决定价格。请不要发明一种不会为供需所反映的价值,屑屑。

——————

我也是挺服气姜大律师摆“理客中”姿势的熟练程度。俺寻思市场经济也没给俺们鞑靼人人人平等个个自由———计划经济一个计划计委上下乌泱乌泱一大片人的决策难不成比亲爱的市场经济老板联盟的决策更“少数”?俺寻思老板们也没把俺们鞑靼人当人,认为我们有资格作计划啊,哪家公司制订生产计划时让打工人参与了?

人从茹毛饮血走到今天,要集体生产,就离不开劳动力的组织方式,也就离不开行政,一个公司在生产商品前要调研市场、讨论决策、调整预算、设计产品、调度资本,最后商品从流水线流入市场,这才构成了“无形的手”的全貌。计划经济也要搞调研、调研完了也要讨论、讨论完了也要制订新的国民计划、设计局也要干活、也要从全国范围调动物资,世界前五百强企业,他们的规章制度、他们的管理模式加起来,我看不见得能比全国规模和跨部门的实践经验更系统、更科学。计划经济有指标,私有企业也有指标;计划经济的执行者有损公肥私的,私有企业里的家族式管理更甚;计划经济是不是真的“养懒汉”尚未可知,“磨洋工”可是私企一绝……如果只是谈管理科学,那么计划经济所面临的问题,市场经济自己同样无法解答。如果搞计划就是不把人当人,那姜大律师可以一直赢下去。

更何况,姜源一般自由派口中的人的自由,可不就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自由性吗?当您指责计划经济是一种僭越时,那我一样可以说,有产者在市场经济中无时无刻不僭越了无产者的自由。这种僭越并非是自由受限,恰恰是市民社会中这种迫真自由充分展开的结果。黑格尔早早说过的问题,我不认为以姜律师的水平不知道——还是仅仅在装聋作哑。毕竟,黑格尔那里的市民社会其实可以说等同于市场经济。德古哲学在键政时一定程度可以看作对英国古典经济学的“硬译”。

————————————

对于评论区那位给我划成分的不学无术先生似乎并没有读过澎湃文集

而且我估计他大概率连澎湃烈士是谁都不知道(゚o゚;


user avatar   wang-wu-11-14 网友的相关建议: 
      

计划经济本质上不只是经济模式,还是一种政治架构,一个可以“计划”的经济体,资本的地位必定是低于权力的,这是大前提。

所以计划经济有个天然的缺陷,在此类经济体内部一定会有规模庞大的二五仔,他们会竭尽所能的使计划经济走向衰败,以恢复自己资本家身份应有的地位。

换言之,计划经济下执行层面必然效率低下,因为这个制度本身已经成为了一部分人的敌人。

同时计划经济比起市场经济还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权责不对等”,计划经济的大前提是政府主导经济,说的直白一点,决策者的主要身份是“官员”,市场经济则是资本家主导,决策者的主要身份是“资本家”。

官员与资本家的身份区别,某种意义上也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区别。

官员需要对自己的决策负责,但他们却无法在决策产生收益的时候拿到主要收益,比如主导修建水电站的人无法得到水电站本身产生的利益,但水电站出事的时候却需要他来承担责任,做的事情越大风险就越大,可收益却提升的极其有限。

资本家同样需要对自己的决策负责,然而一旦决策成功,资本家自己的收益远远超过手下工人职员的收益,以更大的风险搏更大的利益,这是资本家愿意铤而走险的基础,也是他们与官员最大的不同。

理解了上面的话就应该明白,计划经济下的决策会天然趋向保守,没有打破常规的能力和动力。

题目用了苏联举例,这个例子非常好,因为这样我的答案就不会突然消失(划掉),开个玩笑,正确说法是有了这个例子就能更好的解释问题。

苏联用了很快的速度实现了工业化,这里有个前提,苏联并非第一个工业化的国家,他们需要做的是模仿。

走其他人已经走通的路,是计划经济最大的特长,因为这件事的收益是确定的,只要办成就必定会有收益,风险极低。

张三:瞎说,难道追赶别人没有风险?万一模仿失败了呢?

模仿不存在失败,只有尚未成功,继续付出成本就一定会走到终点,计划经济下的损失也不由官员承担,这恰恰是计划经济擅长模仿的根本原因,走的慢不要紧,重要的是要确定脚下真的有路。

然而接下来,情况变了,苏联追到了终点之后,他们在不少层面已经跟其他人站在了同一个起点上,追无可追。

此时就到了市场经济发挥特长的时候,资本家的风险与回报是对等的,这意味着愿意试错的资本家比愿意试错的官员要多出几个量级。

要想出制作可回收的火箭并不难,难的是有能力通过反复失败试错积累经验,一直失败到成功那天。

马斯克不会比我国的火箭专家更懂火箭,但有些事情只有身为资本家的马斯克办得到,因为他的失败可以靠钱摆平,下次接着砸钱接着试,然而同样的事情换成了计划经济,每次试错都意味着负责人要承担责任,尝试到成功那天怕是负责人都换了一个连了,谁会愿意拿自己的前途去换自己继任者的成功?

计划经济不是必然失败,只是这种模式的上限不如市场经济高,突破上限建立在失败的基础上,官员比资本家更惧怕失败,因为钱可以再赚,政治污点无法洗清,这是一切差异的根源。

反过来,市场经济下的世界最终会酝酿出计划经济,也是因为市场经济的下限太低。

所谓市场经济,就是没有钱解决不了的问题,如果砸钱还没解决问题,说明需要加大砸钱力度。

这是市场经济上限高的原因,也是市场经济下限低的原因,上限高是因为小部分大国可以无比富有,下限低是因为大部分小国穷的裤衩都不剩。

市场经济的下限,就是明知道眼前的问题有了钱就能解决,然而最大的问题就是没钱本身。

而计划经济的诞生给了后发国家新的希望,你砸钱砸的再多也架不住我抄的快,试错需要成本?你来试错我来抄,成本都在你脑袋上,成功是大家的,这不就没有试错成本了吗……

张三:隐隐觉得你在黑什么东西。

不,我在夸。

因为在这个世界上现存最成功的模式就是我国的特色,一半市场一半计划,市场经济的一半可以砸钱去摸上限,计划经济的一半可以给下限兜底,尽管这么做的结果是上限不如纯粹市场经济的美国,下限也不如纯粹计划经济的苏联,但胜在灵活而且容错性好。

最重要的是,我国某种意义上挽救了计划经济本身,原本苏联的失败很容易被演变成“市场经济本身的必然失败”,但对于打了补丁的我国而言,苏联踩过的坑可以靠着市场经济的一半来走出去,不至于直接摔里面爬不起来。

如果当年苏联解体把中国也坑变色了,那去年的新冠怕是要超神,可如果没有市场经济这一半,中国未必能坚持到新冠的到来,在那个只有市场经济的平行宇宙里,谁会知道计划经济是有优点的呢?大家只会高呼新冠不可战胜,然后坐等美帝疫苗问世,齐夸美帝人类灯塔。

计划经济不一定会失败,双卡双待的计划经济就更不会了,遇到问题怎么办?在确定哪种模式更容易解决问题之前,你永远无法确定特色将会表现出哪种模式来应对麻烦,计划经济在这种情况下是不会失败的。

任你如何出招,也顶不住薛定谔的经济。


user avatar   an-ye-wu-shi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到这个问题,突然怀念马逆在知乎的日子了,我只是混军事板块的,稍微强答一下

首先,什么是计划经济?我个人理解是指令型经济,是政府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这种指令型经济下资源分配,包括生产什么,生产多少,都由政府计划决定。

这种制度最好的一点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后发国家为实现初步工业化,多多少少都会借鉴该制度,让政府主导经济。后发国家不仅仅是中苏为代表的红色阵营采用指令型经济,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在实现初步工业化时期也是政府主导经济。所以我很反感无脑否定计划经济,毕竟计划经济实现了从0到1。

说回苏联,苏联采用指令型经济不仅是为了实现初步工业化,指令型经济另一个优点,该经济制度可以理解为一种永久性战时经济,在这样的制度下苏联在经济基础远逊色于美国的情况下,养了一支规模上超越美国的军队,截止到80年代,苏联军事支出占到苏联国民经济的20%到40%,而哪怕以军工复合体出名的美国,军事支出也只是占到美国5%到9%。

指令型经济的优点是能实现初步的工业化,缺点是不知道如何实现下一步,无法实现产业升级,只能依赖于技术引进。这就是市场经济的优点,由市场来引导下一步经济发展,最终实现产业升级。以苏联为例,70年代电子工业成为新兴产业,西方国家靠市场引导经济发展,在电子工业上加大投入,但是苏联采用指令型经济,政府决定发展什么,苏联高层不知道要发展什么,所以并没有在电子工业有所投入,结果苏联的电子工业水平制度性落后于西方。

苏联也正是因为依赖计划经济,无法实现产业升级,只能依靠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西方缺乏资金时,去西方换取新技术,引进并吃透新技术,好处是节约资源,不用耗费资源去探索新技术(探索新技术要试错,非常烧钱),代价就是技术水平永远落后于西方。冷战时期哪怕苏联引以为傲的航天技术,依然落后于西方。美国在60年代搞出大推力火箭土星5号,而苏联直到80年代才搞出同一级别的能源火箭。深空上苏联最远也只到了金星和火星,美国最远的深空探测器正在向柯伊伯带飞去。载人上美国60年代实现了登月,苏联到解体都没有实现登月。

苏联的指令型经济在导致技术水平制度性落后西方的同时,还要供养一支规模远超美国的军队,这原本是作为一个永久性战时经济的优点,但是常年的战时经济让苏联人的生活水平每况愈下,从70年代开始,苏联人民为获取生活用品排队成为常态,苏联解体前夜苏联民众对苏联政府毫无好感,也是因为军队的吸血导致生活水平太差。

所以计划经济对于冷战中的苏联来讲,确实帮助苏联,稳住了冷战前期,但是一旦开始拼科技,就开始败下阵来,同时指令型经济供养的军队还在肆无忌惮的在苏联人民身上吸血,彻底瓦解了这个红色帝国。除了我国互联网,俄国本土并没有怀念指令型经济的想法


user avatar   bai-li-ling-meng-5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工业化的成功不是得益于计划经济,是技术引进

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1 /3,1932 年上升50%左右。同年,苏联向美国购买的机器设备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占英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量的90%。

1936年苏联的一个文件报导,1932年在重工业部门工作的各种外国专家约有6800人, 另一个苏联文件报导,约有1700名美国工程师在重工业部门工作。1929-1932年间,美国出现了大的不景气,工程师们去苏联是由于他们在美国找不到工作。

1926年以前,苏联只从西方得到数量不大的短期公司贷款,而且利率高达15% 一20%。危机发生以后,1929 年英国开始实行对苏出口的信用保证制度。1935年,苏联从德国获得它历史上得到的第一笔财政贷款,期限5年,利率仅6%。1936 年英国给予苏联的一笔贷款利率又下调为5. 5%。

斯大林曾赞扬美国对苏联工业的援助。他说:“苏联所有大工业中,约有三分之二是在美国的帮助下或技术援助下建成的。”斯大林本该补充一句:苏联其余三分之一的大工业企业和军事工厂,是在英国、法国、瑞典、意大利、丹麦、芬兰、捷克和德国的帮助下建成的。

另外计划经济会失败是确实的,因为计划经济的计算问题无解。现在的计量经济也是涉及很多复杂系统和偏微分方程,并且还都是根据不同假设减少变量达到最简化的,不是像你左人那样单凭几个概念几个词来宏大叙事就能糊弄过去的。至于那些现在还在鼓吹计划经济的超国家意志者,我寻思应该是p社游戏玩多了。




           

相关话题

  斯大林主义者和托洛茨基主义者能否和解? 
  如何评价中东路之战? 
  1935年亚戈达写给斯大林的秘密信件关于发现斯维尔德洛夫个人保险箱里存有大量财宝的报告是确有其事吗? 
  美国自建国以来历史上有哪些可称为人类耻辱的事迹? 
  俄乌战争为什么绝大多数国家支持乌克兰,只有少数国家支持俄罗斯? 
  为何会有那么多德棍给德国入侵苏联的战争洗白? 
  苏联一五计划农业全盘集体化如何给工业化带来足够的资金? 
  苏联时代有摇滚乐,穿西装等等。为什么同时代的中国这些东西很少(开放前)?是不是中国比苏联还保守? 
  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到底是什么? 
  中途岛海战到底是美国打的还是苏联打的? 

前一个讨论
外国人是不是很羡慕东亚人没有体味?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我觉得中文说唱(Rap)十分尬?





© 2025-01-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