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明朝海禁有用吗,汪直算什么? 第1页

  

user avatar   shen-long-tian-l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用,用处不大,总的来看是弊政。


先说“汪直”,王锃是世宗时期兴起的,事实上早在武宗时期,海禁就已经名存实亡了:武宗在广东市舶司开放互市,对部分私人海商实行“抽分”政策,五取其一,实际上默许了沿海私人海商的存在。

世宗加强海禁,引发“嘉靖倭乱”,其实质是私人海商与地方缙绅爆发了冲突。在此之前私人海商只是地方缙绅的打工仔,但是私人海商逐渐壮大后开始不满,与地方缙绅爆发冲突进而引起了中枢的重视。世宗派朱纨来东南沿海加强海禁,让私人海商、日本战国乱世造成的大量海贼和浪人、依靠私人海贸为生的平民、部分地方缙绅合流形成了“倭寇”,实际上主要是明人。

《明史·日本传》:“大抵真倭十之三,从倭者十之七”;《明实录·嘉靖实录》:“盖江南海警,倭居十三,而中国叛逆居十七也。”

不过来自日本的浪人拥有丰富的作战经验(日本当时的主要战争形态是武士组织领地的平民组成军队,浪人就是失去领地的武士),确实极大地增强了“倭寇”的作战能力。

嘉靖倭乱平息后,穆宗实行隆庆开关,算是正式废除了海禁政策。但是中枢始终未能对私人海商建立起有效的税收管制,开放海禁后收到的税并不多,绝大部分银子还是被私人海商和地方缙绅以及地方官府拿走了(实际上地方官府很早就对私人海贸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只要私人海商和地方缙绅把银子送足就行)。

根据统计,嘉靖七年到万历四年,明朝官府从每艘商船上所征税额一般在200两到400两左右,然而每船实际负担税额都在600两以上,地方官员所得已经接近或者超出国家税收所得。

20世纪前的私人海商基本都是亦商亦盗的,东南沿海的私人海商不断发展壮大,在神宗时期逐渐形成了颜思齐集团、郑芝龙集团这样的“海上军阀”,割据一方海域,在明末清初很是活跃。


太祖时期的海禁确实也用来防倭的,当时日本正值南北朝乱世,此外还有张士诚残部等等。

洪武十七年,明将汤和在浙东四丁抽一“得五万八千七百余人“,在浙江沿海“设卫所城五十有九”;洪武二十年,明将周德兴赴福建沿海“按籍抽兵,得民兵十余万人”,“筑城一十六,置巡司四十有五”。

到了成祖时期,大明和结束南北朝的室町幕府合作,把倭寇和其它海寇剿的差不多了;海禁主要用来垄断海贸,私人不允许海贸,只有官府能够进行朝贡贸易。

但是朝贡贸易实际上是亏本生意,因为朝廷还要给进贡的使团丰富的赏赐,而使团带来的货物却被达官贵人以低价拿走再高价出售,利润全进达官贵人的腰包了。

与此同时,沿海(主要是东南沿海)的私人海贸开始恢复,早期是偷偷摸摸、中期是半遮半掩、后期就大摇大摆了;在世宗加强海禁前,海禁总体上是不断放开的。

“片板不许下海,艋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入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

宋朝、元朝也搞过海禁,主要还是为了垄断海贸利润,防备倭寇和海寇是次要的。


user avatar   chu-tu-xian-y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初期的海禁有点用

大明开国之初,主要精力都在对付北方和云南对残元势力上,军费开支压力巨大,加上张士诚残余势力等流亡海外,大明朝廷实在无力应对海上的问题,所以实施了海禁,切断海上张士诚等残余势力以及倭寇势力与内地的联系。但这期间,倭寇袭击始终没有消失,初期的海禁效果只能说并不算好,只是勉强应付过去了。

朱棣时代,云南基本平定,残元势力大不如前,大明开始有能力把力量投送到海洋。下西洋这种带着多种目的的特殊官方贸易行为,经济收益没有详实的数据支撑,不好评论。这个时期,倭寇袭击大减甚至趋于消失,争霸时期的遗留问题基本解决,政治军事层面的收益是尚可的。

朱棣之后,下西洋活动停止,也是一种必然,国力衰退,朱棣时代用不断贬值的胡椒抵工资的行为也必然受到文官抵制,再则由太监掌控,目的并不是纯贸易的下西洋活动,也必然会因为监管方面的问题收益大减。

而下西洋停止后的海禁,由于太监掌控的官方贸易停止,让出了巨大的贸易市场,则很快演变为东南地方势力走私禁止无权无势的平民参与贸易的垄断行为。

地方权势之家垄断对外贸易的野望,在嘉靖倭乱时期的朱纨之死这事上体现得特别明显,朱纨作为传统官员,来到江浙为官,明显是想打造强势水师禁绝海盗,加强海禁的,而他刚有动作,就被地方官员联手坑害致死,这件事说明东南地方权势之家,要的不过是只禁平民不禁他们走私的海禁。

而汪直等人的涌现,则是民间力量与东南地方权势之家的对抗导致的必然。这种民间海商(盗)与主导朝廷东南政策的地方权势之家的对抗,一直从下西洋结束持续到明亡,持续的对抗必然会暴露出承平日久制度崩坏的大明在东南地区军事上的极端虚弱,嘉靖时期海商们看清了朝廷的虚弱,于是海商绝大部分自然而然地演变成了纯粹的海盗,开始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最终被大明朝廷消灭大半。

大明大部分时间所执行的这样的海禁,对于任何一方势力,都不算彻底成功,朝廷失去了本该收到的海关税,还始终没有解决东南方向的海防安全问题,甚至闹出了嘉靖倭乱这样操作得当就可以避免的灾难,本属于朝廷的海关税都进了东南地方权势之家和民间海商的腰包,地方权势之家始终无法消灭民间商业势力和海盗,民间海商海盗们也始终无法站到阳光下,民间海上势力也无法为朝廷所用开拓海外利益。

至于隆庆开海,也不过是有限度的开海,依旧是地方权势之家主导后的结果,和大明大部分时间执行的海禁政策没大的区别,不用过多阐述。




  

相关话题

  明朝为什么要强令实行海禁政策? 
  看《南明史》快被气死了怎么办? 
  如何评价明朝各代皇帝? 
  《明实录》有没有可能被满清篡改过? 
  袁崇焕是什么时候翻案的? 
  明清科举与唐宋科举的难易程度? 
  对于明代的倭患,明朝政府是否负有最大责任? 
  如何理解朱元璋“生于沛学于泗长于濠”? 
  如果你穿越了,拿到了崇祯皇帝的剧本,你要怎么守住明朝? 
  关于明朝都察院及六科职权? 

前一个讨论
经常能看到关于日本古代平民饮食惨淡的影视资料,那为什么他们不去当渔民呢,在古代世界当渔民有额外风险吗?
下一个讨论
是从春秋战国一直到三国两晋时期,上至统治者下到文臣武将,大多数人名都是一个字吗;如果是,为什么呢?





© 2024-11-2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