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年间有个卫经历司的知事,叫于敏(好名字)。此人犯法了,他媳妇跑到皇宫门口咚咚咚击鼓鸣冤,但是审理下来发现于敏的罪过是坐实了的,结果于家媳妇情愿以身代罪,替于敏受罚。朱元璋感叹“贞良之妇”,于是放了于敏一马,还把于敏薅过来耳提面命:“京城人烟辐辏鱼龙混杂,尤其在京讨生活的少妇,没几个好鸟,像你老婆这样贤惠的,打着灯笼难找,你以后好好的,别特么瞎搞!”
释放之后,于敏老实了一段时间,调任御史。但仅仅不到一年,为非作歹又进去了,这媳妇又去救人,还是那一套:“该打打该杀杀,你冲我来,别难为我丈夫。”朱元璋表示没问题,我再放他一马,于是又给于敏一番警告:“你老婆是个好人,你别辜负了人家。”完事让于敏接茬当御史。
结果不到一年,又进去了。这回朱元璋亲自提审,于敏倒也痛快,干脆利落把罪过说了个一清二楚。
朱元璋很好奇,问他:“为何如此?”
于敏:“见利忘身罢了。”
朱元璋:“现在有什么想说的吗?”
于敏:“我后悔了。”
朱元璋:“朕操,朕操……朕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原文:呜呼!……呜呼!……古至于今,若此者鲜矣。)
讲几个特殊而且好笑的事件。
一
朱元璋在南京钟山修孝陵,附近有孙权墓,工部上书表示给孙权另外挑块好地方埋,把坟头平了算了。
朱元璋:孙权好汉子,留他守门。
二
朱元璋定都南京,宫殿修成,与马皇后一起看房,感叹自己的前半生:“胡做乱做,做出如许事业!”
仰头一看,上面有个画工在梁上画画……
最后画工假装耳聋没听见,躲过一劫。
三
范仲淹十二(一说十三)世孙范从文,在洪武年间做御史,犯罪将死。朱元璋听说他是范仲淹后人,特免其死,还手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给他。
最后把他流放到了甘肃庄浪。
四
洪武元年不下雨,御史中丞刘基上书劝谏,说是张士诚降人被充军,上天觉得不够仁德,这才不下雨。朱元璋放了这些人回家为民,结果还不下雨,一怒之下罢刘基为民,发配刘基手下的御史台官员去汴梁安置。
朱元璋还特意在命令里要求他们必须自己划船去。
朱元璋曾经发起过一条非常有创见性的改革动议:取消朝会时候的“三呼万岁”。
原因很简单,他觉得这世上从来也没有天子能活到万岁。大臣们这么喊到底有啥意思呢?
要改!必须得改!
经过一番拉扯之后,朱元璋拍板敲定了新贺词。
以后上朝,第一声喊“天辅有德”。
第二声喊“海宇咸宁”。
第三声喊“圣躬万福”。
不过吧,我也不能理解朱元璋的逻辑。你觉得喊万岁是虚词,这些难道就不是了吗?
而且虚的比万岁厉害多了欸......
更可怕的事情在后面。万岁,说白了不过两个音节而已。
但新定的这12字真言,可是每个字的发音都不同。
古代通用语的发音教学又不是那么规范,朝堂上的大臣又来自五湖四海,咋喊齐呢......
从此之后,所有人在大朝会时候本来有的好心情,都被“呕哑嘲哳难为听”的嘶吼声破坏了。
坚持了整整半年后,礼部尚书崔亮和太常少卿陈昧,两人在大家期待的目光中,上奏请求恢复原本的三呼万岁。
朱元璋:好!
庚午,礼部尚书崔亮、太常少卿陈昧等言:“旧制朝贺之礼,赞礼者既唱三舞蹈讫,复三唱山呼,而群臣拱手加额,与乐工军校齐声称万岁者三。近改拟山呼为赞呼,百官应之曰‘天辅有德’,曰‘海宇咸宁’,曰‘圣躬万福’。臣等窃谓,殿廷之礼,至于尊严。赞呼之际,贵呼齐一。今百官三呼应声,讙譁不齐,诚为失仪。况山呼故事,循行已久,甚为严肃,宜仍其旧。从之。
刘辰《国初事迹》几条:
诚实的民夫
帝出三山门观浚河,有一民夫解衣于水中扪物,且泣且怨。帝问其故,民对曰:“有田器为督工胥徒掷于水,求之未得。”帝悯其寒,命人别取器偿之,问其民曰:“此器与汝器类乎?”民对曰:“实相似,但比所掷者差短寸余耳。”帝又命扈从壮士下水求之,果符所言。帝知民夫诚实,因曰:“农民供役一月,手足俱破,复为胥徒凌侮,果何罪乎?盖此徒奸狡,知其工役既毕,有赢余之粟,设计欲取之。其民不从,故掷其器耳。”命左右捕掷器者,杖之以警其余。(《皇明宝训卷一·仁恻》)
劝学
帝召孔克仁等赐坐,因曰:“昨日到蒋山,令侍御仆从先往,中有一小僮亦偕前趋,记其姓名,今日召至,以示诸子曰:‘此小与尔等年相若,已能奔走服役,尔曹不可恃以年幼,怠惰不学,当朝夕勤勉可也。’”(《皇明宝训卷二·教太子诸王》)
太祖评汉高唐宗
帝谕侍臣曰:“汉高祖、唐太宗孰优?”侍臣对曰:“太宗虽才兼文武,而于彝伦之间多有慙德。高祖豁达大度,且能逆料后事。先儒尝论汉大纲正,唐万目举。以此言之,高祖为优。”帝曰:“不然,高祖记丘嫂之怨,而封其子为羹颉侯。性复猜忌,而诛夷功臣之家。但觉其阴狠多疑,不见其豁达大度也。太宗能驾驭群臣,及大业既定,卒皆保全,无俎醢韩彭之惨。以吾评之,太宗为优。”(《皇明宝训卷三·评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