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空间站从未尝试躲避流星雨。
构成流星雨的绝大部分“小天体”是体积小于砂砾的微流星体,在其运动速度下不足以击穿国际空间站的多层外壳,不影响国际空间站的安全。在高速撞击第一层外壳[1]之后,微流星体通常会碎裂,有时会在撞击产生的高热下蒸发,冲击力被多层构造分散开来。偶尔,这样的撞击会产生微小的漏气部位。
2018年8月30日,一个微流星体在国际空间站上撞出直径2毫米的洞,航天员用胶带将其糊上。
国际空间站上的玻璃窗也曾经被小碎片击中并留下伤痕,但并未被贯穿:
国际空间站的太阳能电池板、散热板等构造也屡次被小碎片击伤。通常,这些损伤程度轻微,不造成紧急事态。
在流星雨期间,国际空间站会暂停航天员出舱活动。如果检测到直径大于10厘米的小天体正在逼近,国际空间站可以启动推进器、调整轨道进行规避,但历史上从未发生这样的事件——相对的,国际空间站平均每年都要有一次躲避人类制造的太空碎片,安全标准是“撞击概率大于万分之一的场合进行规避”,2020年这样的躲避进行了至少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