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明朝灭亡总是怪罪小冰期,明末气温确实很低,但也就降低了1个摄氏度,能有多大影响? 第1页

     

user avatar   du-gu-feng-yue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逻辑是这样的。

降低1摄氏度,是全球平均降低了1摄氏度。我们知道,全球大概有70%都是海洋,而海洋的比热容要比陆地大得多,所以陆地的平均气温可能降低了3-5摄氏度甚至更多。

气温下降的直观体现就是变冷,但最主要的影响并不是变冷,而是干旱。陆地上的水一部分来自于河流,而河流的水来自于冰川融水,还有一部分来自于海洋蒸发的水降落到陆地上。而气温下降,冰川融水减少,海陆水循环减慢,陆地的水资源就会大大减少,所以明朝末年才会发生那么多次旱灾。

再有,这种变化最大的不是在沿海,而是在内陆,生活在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深受其害。草原本来就比较干旱,水资源进一步减少,就会导致生态失衡,土地沙化。游牧民族活不下去,怎么办,南迁吧,这样就和中原的农耕民族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中国历史上几次大乱世,说到底,都是因为小冰期导致的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矛盾产生的,比如魏晋南北朝,比如宋元,比如明清之际。

不过小冰期说到底只是外因,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所有事物的主要原因都是内因。明朝灭亡的最主要原因,还是要从它自己的统治上去找。比如导致魏晋乱世的小冰期早在东汉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羌人大量内迁,但是直到西晋八王之乱后,才真正开始了五胡乱华。为什么呢?

张文木先生的《气候变迁与中华国运》中说:“天有冷暖,人有祸福,人定兮胜天,人不定兮天胜,其间的差别是政治。”


user avatar   mo-li-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小冰河期确有其事,影响也确实也很大。有两个阶段最为严重,即1660年到1680年和1850年到1880年。

但是对明朝没有造成很大影响。因为1659年,大明已经战略转进到缅甸了,机智地躲过了小冰河期。缅明位于热带,再降温也冷不到哪里去。

两段极端气候都是发生在清朝,太平天国和丁戊奇荒就是第二段大降温发生的。

上个图表可以看出,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大周期气候特别差。一个是著名乱世南北朝,一个是清朝。鉴于整个南北朝先后建立的朝廷不下三十个,单一王朝气候方面最倒霉的就是清朝没有之一,统治的200多年里有200多年是寒冷期。明朝虽然运气不算好,大致也和元朝,西晋一个水平,还有几个难兄难弟。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清朝没有因为小冰河期灭亡?

自古菜鸡理由多!


user avatar   dai-zong-66 网友的相关建议: 
      

由于受到太阳活动的减弱等一系列复杂原因的综合影响,自东汉开国到西晋末年,整个世界的温度大约降了1.5摄氏度左右。



上图两条红线之间,是这段小冰河期的大体时间。


跨度为东汉、三国、两晋和南北朝。


这段时间的中华大地刚好很神奇的出现了第一次异族大侵入和民族大融合。


再往后面的朝代看,这张图更为直观:



北宋后期,南宋后期和公元1644的剧烈下跌曲线都是温度下降了大约1度的历史时间段。


然后非常凑巧的对应历史大事件是女真灭辽宋,蒙古人鞭世界和满清入关。


在温度剧烈下滑的小冰期,唯独东汉的这个时间段,中原政权一直挺到了西晋末年仍然汉民族红旗不倒。


即便中间经历了汉末三国的超级大乱世,仍然有实力碾压各种北方蛮族,曹老板不仅能分匈奴屠各为五部,甚至还收编了乌桓骑兵队去帮他满世界打仗去。


直到温度即将跌倒底儿的时候才最终被异族入侵中原。


而且还是自己浪丢的成分占绝大多数。


看出刘秀的价值了吗?


那么这降低的1.5度是个什么概念呢?


像今天又是北极熊掉海里了,又是企鹅宝宝活不下去了,又是马尔代夫领导人们去水底下开会搞行为艺术了,一大堆闹闹哄哄的全球变暖问题,看着挺凶吧?



这么凶的国际性气候难题到底世界上升了多少度呢?


整个20世纪的全世界平均温度比19世纪高了大约0.6摄氏度。


看到这里往往又会有一个神转折的错觉,就是天天吃饱了撑得这帮人小题大做!上升这么点温度叫事儿嘛!我开空调一口气连降10度都不过瘾。


但在这里,我们又不得不说,很叫事儿。


这区区的0.6度,已经使得北半球春天的冰雪解冻期比150年前提前了9天,秋天霜冻开始时间却晚了约10天,海平面上升了一大截。


那为啥这么点温度的变化却会产生如此剧烈的气候变化呢?


因为地球的成分构造。


不光女人是水做的,地球也是水做的。


占地球表面积五分之四的海洋和湖泊河流不仅仅哺育着人类,还给人类提供了生存必要条件里面的另一项关键:防止温度剧烈波动的气候调节功能。


一个星球如果中午80度,半夜零下80度,那它什么生命都是不可能诞生的。


啥生命体都得让这温差给玩死。


下面要引出初中物理时的一个概念。


比热容。


还记得这张图吗?



红框里的是比热容,就是每公斤该物质上升1度所需要的消耗的能量。


让水上升1度的能量,足以把金子烤成30多度。


水的比热容属性意味着它上升一度所吸收的能量是非常高的,相应的水下降一度所放出的能量也是非常高的。


地球这个水球的伟大之处也就体现出来了,无论你太阳升起还是降落,地球上的温度并不会出现多么巨大的落差。


你升起,我吸热给你降温;你落下,我放热释放温暖。


你太阳在与不在,我就在那里,不冷不热。


所谓“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句话放在很多维度去品都是极有味道的。


当全球气温下降1度的时候,实际上说明整个世界上的水体已经释放出了极其巨大的能量去平衡世界的温度,但仍然无可奈何的整体降低了1度。


小冰期的到来将地球的能量存款挖走了一大块。


而且如果你再细分析,这背后还有一个被忽视的非常恐怖的巨大隐藏层面。


就是世界整体温度降低1度的感受认知里,很可能沿海和南方的感觉并不明显,但到了内陆草原却有可能是温度降低高达十几度的地狱般的恐怖严冬!


因为内陆面积小,海洋面积大,而且内陆和草原是远离湖泊和海洋的,并没有巨大的水体去调节温度。


一般来讲,沿海地区白天比内陆地区的温度上升要慢,夜晚温度降低也要慢,温差的变化也要少很多。


因为旁边守着大海,巨大的水量无形间调节了沿海的气候与温度。


到了草原这,由于没有巨大水体,小冰期所导致的温度整体降低会非常显著剧烈,甚至会高达十几度的整体降温。


这也就会导致草原本就脆弱的生态因此变得更加的困难与绝望。


下面是整个小冰期时代的草原崩溃链条:


1、温度降低首先会使得草原上的冻土、冻冰增多,水蒸气大量减少。


2、然后就是降雨量减少。


3、降雨量减少和温度降低又将影响植物的生长与存活。


4、植物的减少随后进一步加剧了降水量的减少。


生态开始陷入恶性循环。



5、随后就是旱灾。


6、草与水继续灾难式减少。


7、牛这种耗水量大的动物养起来就费劲了,马这种耗草量巨大的动物养起来就更费劲了。



这两种动物是游牧民族抵抗冬季白灾(雪灾)时的最关键战略物资(牛能踏雪开路,马能快速转移),游牧民族的抗灾能力进一步弱化了。


旱灾在对草原民族的生计带来灭顶之灾的同时还将放出另一个魔鬼。


8、蝗灾!


所谓“久旱必蝗”!


然后就是千里无生机。


为啥干旱会让蝗灾爆发呢?


因为蝗虫在产卵时有一个关键的成活条件,就是土地要干燥。


当土壤坚实,含水量在10%-20%的时侯最适合蝗虫产卵。


旱灾所带来的最恐怖衍生效应就是这种让人色变的魔鬼昆虫被批量放出来了。


铺天盖地的东亚飞蝗!



这货不仅能吃,还特么能飞!


人家可以组团的吃完这边吃那边。


飞蝗过境,寸草不生!千里赤地!饿殍千里!



小冰期的到来对于中原政权还算好说,粮食减产往往还能活,即便出了大灾往往还能逃荒,但草原上的政权却根本禁不起这个巨大的环境变化。


因为草原上的生存模式就是粗放型的,效率极低的,利用光合作用去进行能量转化的经济体。


太阳能量转化为草,草转化为牛羊,牛羊被人吃。



现在太阳一不好好上班,草就变少,能转化的牛羊就变少,人民的获得感就变少,与此同时还生出来了各种各样的灾害。


旱灾又使得光合作用中的另一个要素水变少,从而进一步导致可利用的能量降低。



随后蝗灾起来,仅有的草和作物大规模的被祸害,草原上的民族出现了恐怖的绝收。


草原民族一方面能量收入上极剧变少,另一方面维持生存的能量却急剧飙升。


过去冬天零下20度,两个羊皮袄,现在零下30度,需要三个。


过去一天吃一条羊腿就够用,现在天冷了,需要两条羊腿才能维持生存的热量。


这一进一出,草原民族就彻底完犊子了。


这回是真真正正的完犊子了,养的犊子全完了。


当无论怎样努力都活不下去的时候,草原上的民族就只能往南面去拼命了。


长城再吓人我也得跟你死磕。


因为横竖都是死,死也得当个饱死鬼!


爷跟你拼了!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渤海小吏的封建脉络百战


user avatar   wu-fake-shuo-6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平均气温降低1摄氏度能有多大影响呢?可以拿商朝做个对比,商朝时期的河南,森林密布,河泽遍地,林间到处都是犀牛和大象,河里游曳着鳄鱼和大鼋……整个气候环境看起来不像中国,反倒更像是亚热带的东南亚和印度,而那时的平均气温也就比现在高2摄氏度。

所以明朝平均气温比现在低1摄氏度会造成多大影响呢?自己体会吧。


如果体会不到,我可以再举个例子,大约7万年前,人类经历了自诞生以来离灭绝最近的一次灾难,位于印尼的多巴超级火山喷发,大约3000立方公里的火山灰被抛入大气层,三天后就遮蔽了半个地球,距离火山口100多公里外的马来西亚堆积了7米厚的火山灰,距离火山口2000多公里外的印度堆积了5厘米厚的火山灰,然而更多的火山灰都悬浮在平流层中数年不会降下,这些火山灰遮蔽了阳光,导致气温骤降,降雨量减少,植物大量枯萎死亡,大量的史前人类因找不到足够的食物而饿死,科学家估算挺过这次灾难的人类可能只有2000人。而这次差点毁灭人类的史前浩劫也只是让平均气温降低了3.5摄氏度而已。


user avatar   wo-dao-bu-liao-33 网友的相关建议: 
      

虽然明朝灭亡不能简单地归罪于小冰期。

但是不讨论明朝的话,世界平均气温下降1摄氏度确实是很危险的一件事。

危险到什么程度呢?

海龟知道吗?一些海龟的孵化和温度息息相关。这叫温度依赖型性别决定。

“当温度高于30.3℃,就会孵出雌龟;当温度低于28℃时孵出的都是雄龟。

只有当温度介于28到30.3℃之间时,才能孵化出雌雄比例接近的龟宝宝。”

这里看到海龟的温度适应能力很差只有2.3度,但实际上海洋的比热容与陆地比热容大得多。平均气温下降一度,海洋很可能下降3度左右。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世界平均温度下降3~4度,或者升温3~4度。那么对现代人类文明来说也是巨大考验。如果变化在5~7度,那绝对是毁灭打击。如果下降10度以上,那么恭喜,距今1万7千多年前的冰河,猛犸满地跑的时代来了。


user avatar   sa-sa-li-an-34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仅仅明朝受到影响,就凭这低了一个摄氏度,让欧洲在17世纪爆发了更频繁的战乱和饥荒以及改朝换代,30年战争本质上,也是因为饥荒引起的战乱。而且,明朝末期除了饥荒以外,还爆发了瘟疫。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能。。。有。。。多。。。大。。。影。。。响。。。?。。。。。。。。。。。。

明代有11年出现全国性的偏旱或偏涝情形,偏旱的年份多达 8 年,而偏涝的年份有3年。其中,受早范围达100个县以上的特大早灾发生在1544 年、1589 年、1640 年,受涝县数超过81个县的特大涝灾出现在 1522 年、1569 年和 1608 年。

明清以来黄河以北地区13个极端干旱年份,明朝就占了7个。

南撤

1580年以后,中国北方气候显著冷干,长城附近的自然环境恶化明显趋于恶化,北边屯田收入降低。“沿边城堡,风沙日积, 万历年沙壅或深至二三丈者有之,三四丈者有之。”

1583年,延、宁二镇丈出荒田一万八千九百九十余顷,但,二镇地方沙碛,领过田数未必处处可耕;

甘肃镇官员称“地土瘠薄,天气寒冷,耕种无时”,“附近力勤者种一歇二,方能收获;地远力薄者三四年方种一次”这相较于明初及嘉靖年间的甘肃丰产情形,已不可同日而语。

万历二十二年(1594 ) , 山西官员称“三晋田地瘠薄,半是山岭。钱谷不敷,兼苦水旱”

万历末年首辅叶向高估计全国屯田“及嘉、隆以来,虽时盈时耗,而较其现存之数,大约损故额十之六七矣”。

万历三十四(1606)涂宗浚任榆林巡抚都御史时,陕北边墙“东自常乐堡起,西至清平堡止,俱系平墙大沙,间有高过墙五七尺者,甚有一丈者,榆林等堡芹河等处大沙北墙高一丈,埋没墩院者长二万三十八丈三尺。

崇祯十一年(1638) ,宜府、大同镇卫所的屯田己是“耕耘于砂硕之中、颇多得不偿失”


粮食1581~1644收成转差

16世纪末以后气候又复转冷,全国粮食亩产量较16世纪中叶明显下降,旱蝗灾害增多。

据历史记载,明嘉靖时正定地区垦田1亩可收谷1石,万历年间己不足5斗。

广东潮阳地区在1596年亩产约3.8石谷,至1625、1635 年己减至2.5 石;

长沙地区在祟祯年间的丰年之收不过于2石米,较之嘉靖年间少了0.5石;

太湖流域在明末时亩产量仅为 1~3 石米。

明末清初, 张履祥亦言:“十年之耕不得五年之获”。

因粮食减,明末20余年全国饥荒发生频次及其严重。

鼠疫

明朝华北地区共出现过两次大鼠疫传播期:

一是万历八至十六年(1580 - 1588),曾波及山西全境以及河北、河南、山东等地;

二是崇祯六至十七年(1633 - 1644 ) ,从山西省逐渐扩散至陕北、河南、河北及京津等地。

这两次鼠疫的流行,当与明后期 1577 - 1591 年、1629 - 1644年发生的严重干旱有关,即早灾使得饲草歉收,鼠和旱獭等啮齿类动物被迫迁徙寻食,增加了与人类的接触机会,同时在旱灾所引发的饥荒下,人类被迫从鼠窝掘食,甚至食鼠充饥。

明朝灭亡气候只是其中之一,还有压迫。

在萨尔浒战败战败之后,只好把战争负担转移到百姓身上,赋税增加,从每亩地二银钱增加到九银钱。从而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使得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user avatar   mi-kang-na-qi-de-m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也就降低了1个摄氏度"后:

年降水量减少了10-50%不等,然后粮价直接飞涨到万历年间的十倍左右。

然后整个大明统治区的受灾情况:



其中最严重的时候,是这样的:

整个内地一半是重度旱灾区,即收成减少50%以上。

如果没有概念,就假设今天的煤炭和原油连续十几年产量减少50%以上,想想能有几个工业化国家不会崩溃吧。

所以这种情况下,最基本的粮食产量剧减导致的商品经济崩溃,是因为加了个三饷才炸出来的问题么?并不是,除非白银的实际价值能与粮价同步,即白银税收也能跟着翻个十倍。否则就是没有三饷维持旧税率收白银,也一样会爆炸。

而且如果天灾规模仅限一府一县乃至一省,换了朱重八朱老四的国家体系来,尚可以组织移民拓荒。而明末这种情况,你让他们来也没辙。

总不能北方几千万人,移民蒙古高原去?

最后实际上,天灾从万历时期就小规模出现了:

万历48年里,陕西就有25年灾荒,再加上当地官僚的残酷压榨,依旧没有闹出事来;直到崇祯元年"一年无雨草木枯焦",估计出现了绝收,才彻底炸了。


user avatar   arthur-wang-9999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对“明朝亡于小冰川期”没什么了解,不做置评。不过,气温降低1℃可不是小事情。

农业气象学上,有个名词叫“积温”。

积温,指某一段时间内逐日平均气温≥10℃持续期间日平均气温的总和,即活动温度总和。积温一般以摄氏度·日(d·℃)为单位。

太复杂的概念就不说了,总和这个词大家应该能明白,一天少1℃,那么假设符合条件的作物生长日期是150天,那么就直接少了150d·℃。

啥意思呢?或者说算这个积温有啥用呢?

一句话:积温会影响生物发育。积温不够,生物生长速度慢,结实少。换句话说,就是天冷了,牧草、粮食都会变少。

更严重的问题在于,积温和作物生长关系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少1℃,从30℃变成29℃,作物减少1/30?非也,非也。每种作物都有一个积温临界点,当积温小于这个临界点,作物会停止生长,甚至不再开花结果。后果也就是绝产


注:以上说明为便于理解(主要是深入了我也讲不明白),积温和生物生长关系比较复杂,会受到很多其他因素影响,比如光照之类,但其作用绝不可忽视。所以,这也是不同作物有不同的分布地区的原因。


user avatar   shi-shang-san-nian-91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平均降低一度的“平均”就很有意思

一位统计学家在过一条平均水深一米的河的时候被淹死了。




     

相关话题

  清朝皇帝姓赵吗?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 
  毛文龙两年平辽比袁崇焕吹牛逼真实,为什么不用? 
  为什么土木堡之变,损失二十万军队后,北京就几乎没有兵力防御了? 
  袁崇焕射满桂这件事是不是真的? 
  是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的勤政导致中国在19世纪远远落后于欧洲吗? 
  朱棣「勤王」时,蒙古部落和周边各族在干什么? 
  如何评价东林党? 
  明代的柳州府守备署郁林参将是一个怎么样的官职? 
  如何评价李定国? 
  是不是明朝没有像汉、唐一样强盛,为什么,是朱元璋的格局不够还是后代不行?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浙江大学玉泉校区食堂惊现「耗子尾汁」?
下一个讨论
有趣的舰船名字?





© 2025-01-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