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要用一战师呢?二战一打三的可太多了
德棍因为师数量少,一不留神就得一打三。42年的就不提了,44年的雅西-奇西瑙,半个第13装甲师增援第306和15步兵师挡住了苏联第37和第57集团军三天,直到13装被拉去守列奥沃渡口才被突破
面对盟军,德军也有接近1vs3的时刻。举个名气大的例子,第三次卡西诺战役中,第1伞兵师挡住了新西兰第2步兵师、印度第4步兵师的进攻
当然本答案的目的并不是吹德,其他国家一对多的战例也是有的:
莫尔坦反击,美军第30步兵师用两个团挡住了SS第1和第2两个装甲师的进攻。等比换算一下就是一个师能挡三个师(虽然实际上没做到
春秋笔法的话,苏军在1944年的华沙曾上演过1个坦克军(坦克第3军)面对5个装甲师(赫尔曼戈林师、第19装甲师、SS第3装甲师、SS第5装甲师、第4装甲师)全身而退的场景(虽然5个装甲师其实没都运到位,而且还有近卫坦克第8军在外策应
哪怕是日军,冲绳战役也有过第62师团成功迟滞美军第7和第96两个步兵师一个多月
这些例子都有个共同特点:人数劣势的一方都是处于防守态势;他们一般都是综合利用防御工事、复杂的地形和合理的机动挫败具有数量优势的进攻。二战师的重大进化就是前线可直接支配的火力大大增加,师级火力的灵活性上升;同时信息的获取/处理能力加强,能更好地获取信息,并在重要地段投入更多的部队。通信机动更强的部队可以充分利用内线优势,向具有数量优势却没啥特点的敌军逐一发送预备队将其慢慢消灭
但是这种内线优势像橡皮筋一样,是有形变的上限的。如果一个师的战线被拉的太长,以至于抽不出预备队,人数优势就可以完全体现出来了。进攻者可以自由选择突破口,在如同充满气的气球的薄弱防线上戳出一个洞后,防守方便只能听天由命或者等待援军了。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就不列出了
所以本问题的讨论没有给定具体情况,是不可能得出具体答案的
另外强行区分一战二战思维其实并不妥,1940和1944的区别并不比1918和1940的区别小多少,甚至1944年的东线和西线都有着极大的区别,并没有一个统一的“二战思维”来用于比较。我猜一战也是一样的。这样的对比就好像讨论三国名将对阵隋唐英雄,甚至于关公战秦琼都比之更为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