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在整个丁真事件里,有一件事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以丁真的文化水平和对互联网的了解程度而言,他几乎不可能对自己的走红以及后续的各种传播、营销有任何的自主规划。
换句话说就是,丁真自始至终就是一个由地方政府和各级官媒联手捧出来的工具人。
而现在,许多普通读者以及粉丝蠢的地方在于,他们一直以来觉得自己在维护“丁真”这个人,而很多官媒坏的地方在,他们明知道丁真走红跟丁真本身一毛钱关系也没有,却还是拿丁真当成挡枪的工具人,来回应其他人的质疑。
在现实中,或许“丁真”这个人是真实存在的。但是在网上,从来没有“丁真”这个人,只有一个叫“丁真”的图像符号而已。
作为媒体人,他们比谁都清楚地了解这一点。
现在的事情,更类似于这样:有个人走在路上,身边忽然跑过来几个三四岁的孩子打闹。这些孩子乱跑乱跳,把这个人的衣服弄脏了。于是她说“这是谁家的孩子?怎么一点礼貌都没有?”
那么,这个人说的“没礼貌”到底是真的在说孩子没礼貌,还是家长的教育有问题呢?
而现在《中国青年报》等官媒的辩护,则类似于“为什么当代人对儿童缺乏足够的包容”等等。总之就是,你怎么能对一个孩子要求那么高、这孩子那么可爱为什么要骂他等等。
至于说这背后最关键的家庭教育问题——对不起,我就装着不知道。
可我们不只不喜欢你,还想把你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那么明显的渗透,受这玩意挑拨,去往”内部矛盾“什么的方向想,就中了敌人的圈套了。
不知道是中国青年报本身立场有问题,还是底层渗透+顶层无知所导致。
古代形容一些只会引用典故而缺少自有思想的人,“掉书袋”
其他不晓得,这篇文章的作者,蛮符合掉书袋的定义
看到没,这就是典型的“同病相怜”。
传统媒体能够获得高光的时刻越来越少了,像中青报这种传统报纸,虽然也在想方设法开展互联网传播业务,然而无奈,无可奈何花落去,翘首苦等雁归来。
很多人不了解现在这些大报小报的生存规则,它们并不是全部财政供养的,财政给党报党刊也才30%经费,其它都是自己挣钱去,卖版面、卖广告啥的。中青报的境况恐怕好不到哪儿去,经过90年代末期互联网兴起之前的辉煌,现在已经到了举步维艰的程度。
所以,开杠是符合逻辑的。
就是要制造话题,就是要强行在互联网话语圈子里打入楔子,这才是正常的。
丁真这个话题现在纯属是强行炒热度,互联网热度有个特点,炒上升不炒下跌。上升期都是好评,容易收获好感;下降期都是恶评,只能收获厌恶。
中青报很显然还没搞懂互联网的逻辑。
这一套操作下来,让人觉得他是不是嫌自己死得不够快?眼瞅着都要过气了才入场,顺带给自己招一波黑,何苦来哉?
某报现在的经营状况,用“已完”来形容呢有点过了,用“要完”来形容又有点不足,咋说呢,“惨淡”比较合适。因为目前这个时代吧,什么样的新闻渠道没有?谁巴巴的守着你几个烂编辑破记者等新闻?实效性真实性权威性便捷性,那一样没有强有力的竞争者?
地位像极了理塘县本身。
丁真这事儿还不是理塘县在这个时代下给逼出来的。正路不是没有,教育扶贫、搞好基建、发展农牧业,效果肯定是好的,也是正路,奈何天长日久, “功成不必在我”,一朝一夕哪有那么多政绩拿的出来?
可惜人家要的就是立竿见影的政绩。
对某报、某县,都是一样。谁在乎县里老百姓的长久未来?谁在意一个传统媒体的涅火重生?没有的,都是要眼前政绩而已,不能立竿见影,等于白干。
所以有丁真。
所以有大报杠精。
杠精一出,谁与争锋?网红露脸,十室九空。
年底到了,你总得让人家年终总结有点东西可以写吧?
基操勿六,都坐下都坐下。
唉……我印象里的《中青报》,还停留在那个有着《冰点》周刊、可以让人在阅报栏前驻足长看的年代……
作为一个小镇做题家,最近天天被中国青年报发文章辱骂,我心好累!
我相信,我们中国人多数是好人,我们中华民族是个好民族。我们这个民族是很讲道理的,很热情的,很聪明的,很勇敢的。我希望造成这么一种局面:就是又集中统一,又生动活泼,就是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两方面都有,不只是一方面,不是只有纪律,只有集中,把人家的嘴巴都封住,不准人家讲话,本来不对的也不准批评。应当提倡讲话,应当是生动活泼的。凡是善意提出批评意见的,言者无罪,不管你怎么尖锐,怎么痛骂一顿,没有罪,不受整,不给你小鞋穿。小鞋于那个东西穿了不舒服。现在要给什么人小鞋子穿呢?现在我们给右派穿。给右派一点小鞋穿是必要的。
不要怕群众,要跟群众在一起。有些同志怕群众跟怕水一样。你们游水不游水呀?我就到处提倡游水。水是个好东西。你只要每天学一小时,不间断,今天也去,明天也去,有一百天,我保管你学会游水。第一不要请先生,第二不要拿橡皮圈,你搞那个橡皮圈就学不会。“但是我这条命要紧呀,我不会呀!”你先在那个浅水的地方游嘛。如果说学一百天,你在那个浅水的地方搞三十天,你就学会了。只要学会了,那末你到长江也好,到太平洋也好,一样的,就是一种水,就是那么一个东西。有人说在游泳池淹下去还可以马上把你提起来,死不了,在长江里头游水可不得了,水流得那么急,沉下去了到那里去找呀?拿这一条理由来吓人。我说这是外行人讲的话。我们的游泳英雄,游泳池里头的教员、教授,原先不敢下长江,现在都敢了。你们黄浦江现在不是也有人游吗?黄浦江、长江是一个钱不花的游泳池。
打个比喻,人民就象水一样,各级领导者,就象游水的一样,你不要离开水,你要顺那个水,不要逆那个水。
不要骂群众,群众是不能骂的呀!工人群众,农民群众,学生群众,民主党派的多数成员,知识分子的多数,你不能骂他们,不能跟群众对立,总要跟群众一道。群众也可能犯错误。他犯错误的时候,我们要好好讲道理,好好讲他不听,就等一下,有机会又讲。但是不要脱离他,等于我们游水一样不要脱离水。刘备得了孔明,说是“如鱼得水”,确有其事,不仅小说上那么写,历史上也那么写,也象鱼跟水的关系一样。群众就是孔明,领导者就是刘备。一个领导,一个被领导。
《中国青年报》
作者们对我们不愿意不在意他们说了什么蠢话这事非常在意。
专门组织了一篇文章告诉我们他不喜欢我们因为我们看起来非常不喜欢他们。
总之就是“人家才不在乎呢!人家境界可高啦。”
论据是一些类似脱口秀演员甩的包袱的东西。
辛苦辛苦。
我过去还真是会在意这种事的,但是我儿子四岁以后我真的司空见惯了,甚至觉得有点萌。
安啦,他们不喜欢你我喜欢。
你们以为我就是想嘲讽你们吗?
不是的。你看,长句子和短句子的写法这里都有。揣摩一下吧。
面对知乎用户的嘲讽,这份报纸给出的回应,明显是没服气也没通透,不大气也不潇洒,总编辑审核过吗?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大好局面怎么来的?GDP还不是广大做题家、打工人辛辛苦苦做出来的?没有实业打底,没有扎扎实实的工作,只有清澈的眼神是不够的,否则大家回退到蛮荒时代好了,没有任何现代文明痕迹,不要太清澈。
娱乐明星、网红的存在有合理性,但是一个代表五四青年精神的媒体跑出来这么怼人,价值观和导向严重堪忧。
我,也是做题家,一个做题做到高度近视,眼神不清澈且发际线后移的中年男人,来自有着2500年做题历史,靠做题产出无数状元的苏州,我不喜欢也许有着清澈眼神的中国青年报。
和这两个问题联动起来看
老牌公知媒体中青报,从未沉默,只不过水平不够很难成为社会热点了。
这不是回光返照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