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很正常吧,吃和玩是人类的天性。
20年前,旅游、美食不是爱好,而是梦想。
大多数人没钱,也没见过旅游画报上的图片到底啥样,所谓的美食都是菜谱。
以前有种非常畅销的杂志,上面的内容主要是旅游、奢侈品、美食、摄影、明星、高级轿车。
很厚的铜版纸,印刷精美,图片精致,文字优美。
看完这本杂志,就是算是环游世界了。
我还记得有首歌曲叫做《我想去桂林》
这首歌曲里面充满了对旅游的渴望,而他的梦想其实仅仅是想去桂林。
从现在的年轻人的想法里,到桂林旅游可以算是一个人生爱好吗?
我觉得有人会从鼻子眼喷出一口浊气。
这就是时代变了。
当年听这首歌曲,梦想着到桂林旅游的年轻人,现在孩子都工作了。
现在的旅游再也不是看铜版纸杂志,而是真的去那些曾经异常遥远的旅游胜地。
20年前的人,最喜欢的就是照着美食菜谱做菜,烹饪菜谱紧俏着哩。
大馆子的厨师手艺好,但是吃不起。
杂志上的法国蜗牛做出一道菜,这蜗牛不知道菜地里有没有?
菜谱上说姜米一钱,下锅翻炒。
啥玩意叫做姜米?
要想吃出点梦想,那就只好自己做了。
这姜米就是老姜一块洗净,先切成片,再切丝,姜丝切碎,得到米粒大小的颗粒,这就是姜米。
属于没见识。
但是当时的人大多没见识。
又比如白灼大虾。
大虾,此乃海洋节肢动物,常在深海嬉戏,肉质鲜美无比,吃一口惊为天人,吃一只顿时死了也算值得。传说中,常有神秘航班,将深海尤物送到市里最高级的餐厅,只有最尊贵的人才能吃到。
望一眼杂志上的图片,就可以在梦里回味了。
这大虾是不敢想的,河虾倒是有。
我们这些长在长江边的孩子,河虾最为熟悉。
只不过这河虾,又细又小,要想吃到,只有自己下河去捞。
我们那边,有一大片礁石,这里常年游弋着河虾。
逢上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天,约上好友几个,带着鱼篓和细网,一路步行5公里,来到这河虾圣地。
河虾有的是。
细网拦住水口,一阵驱赶,河虾就惊慌地跑到网里。
每次用不了多少时间,就有满满一鱼篓。
看着时日还早,脱光衣裳,一丝不挂,跳入水中,畅游一番。
心满意足,将虾儿带回家去,大家各自分点。
因为经常去捞,也不稀奇,有时分也不分,就全归了我。
鱼篓里的虾儿,全都静静地挤在一起,早就没有生气。
倒进盆中,在水龙头下好好淘洗干净,沥干水分。
铁锅下油,开中火,等油温上来,略起青烟,河虾下锅。
炸河虾可以就这么干炸,也可以裹一层面粉。我家向来豪爽,一贯直接下锅。
噼里啪啦,河虾金黄,立即用漏瓢捞出,装盘上桌。
油炸河虾,全家最爱,一筷子夹几个,风卷残云一般,河虾就进了肚家坝。
这个味道咋么起来,好吃是好吃,总是觉得这和大虾比起来,不过是劣质品而已。
不说也罢,总之是那个时候,我们的旅行都是去附近的公园,不远处的一个山岗,河滩便是海边。
现在,旅游美食已经是大家的爱好了。
现在的中国,大虾有的是,不用油炸,最新鲜的大虾,白灼即可。
享受美好生活,不要忘了泥土里深埋的忠骨。
因为实在不会别的了。如果是我,我肯定要加一条玩手机。
说点个人看法,观点可能十分尖锐,但我认为是一定程度的事实。
这个现象,反应了当代年轻人的兴趣爱好十分匮乏。
因为没有其他的爱好。
所以只能从“自己喜欢做的事”里面挑选一个,当作爱好。
关于“吃”。
说实话,谁不喜欢吃东西?
天下的美食一大堆,谁不爱吃美食?
但是,如果仅仅是因为“爱吃”所以就当作爱好。
那似乎能证明其爱好之匮乏——没有其他爱好了。
关于“旅行”。
我对旅行不感冒,但我不觉得“坐着火车往人多的景点挤”是旅行。
在我看来,旅行应该接近当地的风土人情、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品味当地的风土人情。
遗憾的是,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少之又少。
对大部分人而言,所谓旅行,只是坐着高铁去某地,拍几张照片、吃点当地特产…
我并不是说“吃”和“旅行”不好。
但如果爱好只是“吃”或者“旅行”,确实能证明当事人的爱好非常“匮乏”。
怎么说呢,但凡有点其他想做的事,也不至于把“吃”和“旅行”当成爱好(指大部分人)
我也喜欢吃,但我不会说我的爱好是“吃”。
因而,这个现象,可以反应两方面的事:
1、当今年轻人有了较好的条件,旅行和美食已经成了“能选择的事”。
很简单。
很久之前,父辈与祖辈们没有这种选择。
那时候活着都要拼尽全力。
美食?旅行?
不存在的。
年轻人有了这种选择,说明生活条件变好了。
2、当今年轻人有了较好的条件,但在“培养爱好”方面处于匮乏状态。
对大部分家庭、大部分人来说,五六岁后就要上学。
小学初中高中…
十多年的学习,纯粹的进行“九科攻坚”,没有任何培养兴趣的空间。
人的思维和习惯要从小培养。
如果从小只学习,不做兴趣爱好方面的培养,一直到成年(进入大学)
就会出现很多“遗留问题”。
兴趣爱好,是从0到0.1,再到0.5,再到1,再到2…这样慢慢培养的。
对于小孩而言,世界新奇无比,世界中的有趣之事非常多。
泥巴可以玩很久,玻璃珠也能玩一天。
小孩很容易被满足。
所以,孩子的一点点兴趣苗头,就能培养壮大。
但成年之后呢?
见多识广,“低水平刺激”的事情已经无法满足成年人了。
但是,培养兴趣,却依然要从“低水平刺激”开始慢慢起步。
有多少成年人能忍受这种“低水平刺激”?
大部分人是无法忍受的,所以他们很难培养新的兴趣。
小时候的兴趣得不到培养,成年之后兴趣匮乏。
兴趣匮乏,便只能在为数不多的“愿意做的事”里面挑选几个,把它称之为“爱好”了…
举个具体例子。
我的爱好是写东西,我以前就喜欢写东西。
我写了很久,所以现在有一点水平,相对擅长一些。
而很多成年人的爱好不是写东西,他们也不擅长写东西。
如果他们想要培养写东西的能力,就要克服“缓慢进步”带来的枯燥与无趣。
至少要写个一两年,才会有明显的进步。
没有足够的动力,成年人很难做到——而“兴趣”正是一个“动力不怎么强”的事。
(如果“兴趣”的动力足够大,那么成年人应该都有“兴趣爱好”,事实则是:大部分成年人都没什么具体爱好,所以兴趣的动力很小,犹如三分热度)
所以大部分成年人对写作没兴趣,既枯燥又无聊,想进步还需要很长时间…
但是,如果一个小孩对写作有兴趣。
他十岁,写不出什么好的内容。
但是,他乐此不疲。
就像小孩玩泥巴、玩玻璃珠,可以玩很久。
他只要写点东西,就很满足了。
虽然他写的可能是流水账,但他依然很高兴(如果换做成年人,看到自己写的这么烂,恐怕直接放弃写作的想法了)
如此一来,他就更容易持续写下去(小孩也容易被鼓励,父母只要鼓励就能起到很大效果。但成年人不行…)
写一年…写两年…
写的时间久了,他的写作水平一定会变高。
同时,他也会更加喜欢这件事。
这样,他就把“写作”发展成了“成熟的兴趣爱好”。
“小孩培养兴趣并发展”和“成人培养兴趣并发展”,难度差的太大了。
以我国的情况来说,大部分家庭只知道让孩子上学,不会引导孩子发展兴趣。
所以导致大部分年轻人的“兴趣匮乏”。
但年轻人又想要彰显“自我”。
彰显自我的主要方式,就是“突出自己的独特”。
什么是独特?
兴趣爱好就是独特。
所以他们转向了“旅行”和“美食”。
因为旅行是一个简单便捷的表达方式:拍张照片,发个朋友圈,别人就“哇”
而美食也是一个简单的方式:找个网红店,买点东西拍张照,自称“吃货”。
题主既然知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把…”
说明,这些年轻人,都表露出了“自己的爱好”。
如果他们不表露,题主就不知道“他们的爱好是美食、旅行”。
即便只是在朋友圈表露,依然是“对外公开”。
否则,直接限制个人可见。
只要是“他人可见”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都带有“对外公开”的想法。
想表露自己的“独特”,却又没有别的可选——又不愿意慢慢培养新的爱好。
便只能窘迫的选择“美食”和“旅行”,让自己“显得有品位”,以增加自身的“社交货币”。
怎么说呢…
我也可以说“我的爱好是美食”。
我虽然不会旅行,但我也可以说“我的爱好是旅行”,毕竟山水大地谁不喜欢呢?
但是,我如果说爱好,就只会说“写作”——写作才是第一位的爱好,其他都要次之。
当然了,如果真的是喜欢美食和旅行,那倒无可厚非。
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把这两者当作爱好。
真的只能反映“兴趣爱好的匮乏”。
爱好匮乏并不是错。
我说出这一点,只是在本题之下回答我的个人看法。
爱好是指当人的兴趣不是指向对某种对象的认识,而是指向某种活动时,人的动机便成为人的爱好了。
兴趣和爱好都和人的积极情感相联系,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是推动人努力学习、积极工作的有效途径。
例如,一些体育迷,一谈起体育便会津津乐道,一遇到体育比赛便想一睹为快,对电视中的体育节目特别迷恋,这就是对体育有兴趣。
一些老京剧票友们,总喜欢谈京剧、看京剧,一遇京剧就来劲,这就是对京剧有兴趣。
所谓“打锣卖糖,各爱各行”,就是说人们的爱好是多种多样、各有特色的。
在实践活动中,爱好能使人们工作目标明确,积极主动,从而能自觉克服各种艰难困苦,获取工作的最大成就,并能在活动过程中不断体验成功的愉悦感。
我在上面说过,美食和旅行可以是爱好——但大部分人做不到。
大部分人的水平,仅仅是:
去店里点份食物,吃个乐子,说美食是自己爱好。
坐着车离开本地,拍张照片、吃个当地特产,就说旅行是自己爱好。
如果这种水平算是爱好,那么人人都有这种爱好。
但是,你喜欢吃,你喜欢旅行——你究竟比别人“爱”在哪里呢?
你怎么体现出你真的是“爱好”这个行为呢?
遇到美食,谁不高兴?
看山看谁,谁不高兴?
你说你是爱好美食,那么,你究竟“爱”在哪里?
点一份美食,吃完会很开心?
你对这美食有多少了解?你对其他美食有多少了解?你对它们的做法、出产地、渊源有多少了解?
你是对美食感兴趣?
你是对“吃东西”感兴趣吧!
你说你是爱好旅行,那么,你究竟“爱”在哪里?
坐车去外地旅行,拍几张照片、买点特产?
你对你所去的地点了解多少?除了著名景点外,你知不知道当地的其他事?你对旅行地点有多少了解?你知道当地出现过哪些有名人物?
你是对旅行感兴趣?
你是对“出去玩、拍照片摆样子”感兴趣吧!
我相信有人是真的爱好美食,也是真的喜欢旅行。
对很多人来说,他们所谓的“爱好美食”,只不过是“喜欢吃东西”。
美其名曰:美食。
对很多人来说,他们所谓的“爱好旅行”,只不过是“喜欢出去玩”。
美其名曰:旅行。
当然了,你喜欢吃也无妨,你喜欢出去玩也无妨。
你愿意把它称之为爱好也可以。
只是,在我看来,这种“只吃只玩”,实在是难谈爱好。
你依然可以说这是爱好,我也不打算跟你争辩。
我只说出我的看法:
如果这种水平都能算爱好,那你的爱好确实挺匮乏的。
说到这里,其实还有两个选择:
1、继续这样“爱好”下去。
2、真正培养一个“爱好”,了解美食、了解旅游地区…
我觉得,大部分人依然会选择“1”。
有时候,并不是世界阻止某些人,让某些人找不到爱好。
某些人只是懒得改变而已。
懒得改变,把锅甩给整个世界,是世界的错。
这样,又能合情合理的让自己懒惰下去…
就这样。
顺带提一下,我有个公众号:橙子会变甜
是一个文章合集的公众号。
感兴趣的可以花半分钟关注一下~ @橙子会变甜
要我说,绝大多数建议都只是“看起来很美”。真要人人都能执行,那玩意比跑步迈入人类大同还难。
毕竟你看对年轻人来说,有什么办法让他们在身体还没有扛不住的情况下,放弃熬夜的习惯呢?作息规律这话说起来简单,知乎上有几个人能保证做到,而不是到了12点之后依然玩手机?
很多身体的损伤都是缓慢积累出来,短期内没有感知的。因此才会有年轻人或者壮年突然猝死的状况,事先很难发觉。
要避免这种问题,比较可行的做法是两个:
1.每年第一天,强制自己购买全套体检服务(此处广告位招租)。
人就是这样,“下次一定”就是一定没有。但如果你提前花了钱,大概率会记在心里,然后抽个空儿去做一下。通过全套体检至少可以规避很多潜在风险,尤其是早期癌症这种的,一般公司学校体检查不出,但全套体检会找出问题,及时避免悲剧。
2.购买智能手环或者手表(此处广告位招租)。
现在大多数产品都标榜自己拥有检测心率、预警猝死等功能。我曾经在年初疫情严重时就不忍看到基层工作者过劳而去世,写过文章呼吁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给大家分发手环,如果心率有问题及时通知,这样可能很多悲剧都不会发生。
反正网上是这样吹牛逼的,如果做不到告他虚假广告。
哪怕做不到百分百靠谱,至少也是一道护身符对不对?尤其对于很多的互联网企业而言——
你们确定宁可出现员工猝死的惨剧,也不愿意多点预算来给员工每人发块手表吗?
至于说酗酒焦虑这些,真的就是看个人体质和自控力了。
你比如说我就能强制自己滴酒不沾,哪怕领导要我喝酒,我都会找理由不喝,为啥?
我痛风。一想到发作的撕心裂肺,给我82年的拉菲都能不碰。
至于说焦虑的问题,其实我也没啥好办法。因为几乎每个月都能梦见重回高中参加高考,然后啥都不会,我也很绝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