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由不是在史书上白纸黑字写着?
初,邓艾之诛也,文帝以艾久在陇右,素得士心,一旦夷灭,恐边情搔动,使彬密察之。彬还,白帝曰:“邓艾忌克诡狭,矜能负才,顺从者谓为见事,直言者谓之触迕。虽长史司马,参佐牙门,答对失指,辄见骂辱。处身无礼,大失人心。又好施行事役,数劳众力。陇右甚患苦之,喜闻其祸,不肯为用。今诸军已至,足以镇压内外,愿无以为虑。”——《晋书·唐彬传》
司马昭剁了邓艾满门,想当然得以为此公久在陇右,一定很得人心,恐怕有志之士要来个杨阜故事,报仇雪恨啥的。末了一摸实底,敢情陇右军民早就对邓士载恨得牙痒痒→_→这家伙独断专行,骄横跋扈,好大喜功,役民无度,搞得天怒人怨。大家伙儿听闻老邓被杀全家,鼓掌欢庆,高呼朝廷圣明都来不及,报仇?想啥呢?
看了这段,你也就大致知道邓艾为啥手握重兵,末了轻易就缚,军中连个水花都没溅起来。
从事实看,邓艾在陇右大兴土木是远见卓识之举,在其后的凉州大乱中起到了突出的作用:
艾在西时,修治障塞,筑起城坞。泰始中,羌虏大叛,频杀刺史,凉州道断。吏民安全者,皆保艾所筑坞焉。
但不好意思,不注意工作节奏和方式方法,罪在当代,对于当时的陇右百姓而言,被鞭子赶着去服劳役,亲人隔三差五成了路倒尸,还不能允许他们真情实感地恨邓艾?这就叫不讲道理,叫耍流氓,叫劝人大度遭雷劈。
颇为讽刺的是,为邓艾鸣冤叫屈的反倒是蜀汉故臣:
樊建为给事中,晋武帝问诸葛亮之治国,建对曰:“闻恶必改,而不矜过,赏罚之信,足感神明。”帝曰:“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建稽首曰:“臣窃闻天下之论,皆谓邓艾见枉,陛下知而不理,此岂冯唐之所谓‘虽得颇、牧而不能用’者乎!”帝笑曰:“吾方欲明之,卿言起我意。”於是发诏治艾焉。
理由很简单,邓艾入成都,善待蜀汉君臣,再和后头趁着钟会之乱大杀四方的一伙屠夫相比,蜀汉遗老对邓士载抱有好意岂非顺理成章?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一切好恶问题都可以从自身利益寻找坐标,这本没什么稀奇。
至于现下,咋说呢?人上一百,形形色色,连刘备这号史书定评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的人物都能被各色人等真情实感地恨着,他一个纵兵大掠的邓士载不受一些人待见又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
【能有一半人支持你就很了不起了】——田中芳树。
我的看法和 @重楼百尺卧玄德 一样,还是那句话:“邓艾被冤杀和有没有人恨邓艾是两码事”。为毛有人恨?因为邓艾不是money,不可能做到让人人喜欢。哪怕是润公都有人恨,更何况邓艾呢?无非是人数问题比例问题,不会做人的,恨他的人自然就更多。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恨他的人自然更多。
唐彬的话可能有夸大其词,但是大体上是符合事实的,总不可能陇右那群人要造反然后唐彬故意说他们不想反吧?什么?你说那是因为司马昭大军在这儿所以他们不敢反,那请问大军走了以后呢?有人反吗?秃发树机能反叛的时候有邓艾旧部跟着反吗?也没有吧?邓艾这么多的同事下属里面才几个申冤的?占比多大?刘虞边让死后一堆人给他报仇的,邓艾有没有人给他报仇呢?
至于杜预的话,未必就是因为和关系好才给邓艾说话,可能纯粹是因为看不惯邓艾被冤枉。
如果陇右想反却不敢立马反,那唐彬应该跟司马昭说需要留兵留将(而且还要是可靠的将帅)长期镇守才是;应该和司马昭说要提防陇右造反才是。为了讨好上司却隐瞒实情,要是出了事可是得不偿失啊!
再来从一个细节窥探一下邓艾对待手下是什么态度吧。
《三国志邓艾传》:使於绵竹筑台以为京观,用彰战功。士卒死事者,皆与蜀兵同共埋藏。
人家为国捐躯视死如归,你倒好,连场像样的葬礼都没给人家,反而把手下的士兵和绵竹战死的蜀兵一同筑了京观,可见你邓艾也没多尊重士兵嘛,感觉这能和唐彬说的邓艾平时不尊重身份低微的人对得上嘛。
还有一条记载非常微妙,不知道是否和唐彬说的话对得上?
《三国志董允传》:及邓艾至蜀,闻(黄)皓奸险,收闭,将杀之,而皓厚赂艾左右,得免。
也不知道邓艾的左右给邓艾说了什么话让邓艾放过了黄皓,不知道能否和唐彬说的“顺从者谓为见事 ”对得上?而邓艾任用这种受贿的人本身也能说明一些问题,要是诸葛亮这一类型的人会用这种贪污受贿阿谀奉承之人吗?毕竟诸葛亮“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呢。
总说唐彬无中生有,我看未必。
至于有人说由于邓艾很多事亲力亲为所以不会御下严苛,这未必吧?亲力亲为和御下严苛不矛盾的,给你们一条史料参考吧。
《陈书程灵洗传》:灵洗性严急,御下甚苛刻,士卒有小罪,必以军法诛之,造次之间,便加捶挞,而号令分明,与士卒同甘苦,众亦以此依附。性好播植,躬勤耕稼,至于水陆所宜,刈获早晚,虽老农不能及也。伎妾无游手,并督之纺绩。至于散用赀财,亦弗俭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