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刚在袁世凯要是忠心耿耿,能不能给大清朝再续上几年? 这个视频里说了这个问题,但是我发现有人就是不相信科学,只相信老袁。
更搞笑的是有些人如此平凡,却充满了自信:
言归正传,我把这位的回答贴上来,一条一条锤好了。
北洋六镇齐装满员,大约七万多人
1907年北洋六镇各抽调一部,组成了第20镇。所以在辛亥革命爆发的时候,北洋军可用之兵应该是七个镇,这属于常识。
这个袁世凯能完全控制
第二十镇在辛亥革命爆发后发动了滦州兵谏,第六镇统制吴禄贞截断过南下的军火,并策划进军北京;第五镇在山东参与过山东独立;第一镇主要由京城旗人组成,后来成为了宗社党人手中重要的军力,与老袁一直都不是一条心。所以我很费解这个“袁世凯能完全控制”的说法是哪来的。
武昌革命军满打满算也就湖北新军第八镇的2个标,3000多人,而且是多个部队建制组织,战斗力一般。
革命刚爆发时参与起义的兵力的确不太多,按照当事人的说法,约有4000人
起义各部共计约四千人,其中非革命分子而临时同情革命的占多数[1]
但是军政府成立之后迅速扩军,在一周之内就扩充到了五协约三万人。而且由于汉阳就有兵工厂,所以武器装备也很充足。
工人、农民、退伍士兵等,看到招募命令,无不踊跃参加,五协新军,几天之内即已招募完毕[2]
当然,由于扩充过快,实际上造成了严重的战斗力下降,而且无形中增加了后勤负担。但无论如何,起码人数是起来了。而且搞笑的地方在于:
按说依靠军事能力迅速扑灭革命军,不会是个难事。
没错,老袁是这么想的,洋人也是这么想的。结果双方刚一交手,失利了。这就是“刘家庙之战”。这一仗打到清军几百人向革命军投降,我也不知道体现了北洋军怎样逆天的战斗力
战争中约有三百名清军投向革命军,大概是张彪的部下,因为张彪对所部和河南军不发给粮食,他们没得吃,忍无可忍,都投降过来了[3]
当然,新招募的这些革命军士气虽高,但是战斗力堪忧。所以清军在最初的失利之后卷土重来,还是拿下了汉阳汉口。然而这两镇却打了四十多天。最后“得两镇丢十省”,北洋军主力被全部牵制。
在汉口巷战中,北洋军的机枪与火炮无法发挥优势,因而一度败退。本来双方是可能形成拉锯战的,但是冯国璋果断下令焚烧汉口市区——朝廷军队为了剿灭乱党下令焚城,反正我也不知道这是急了呢还是急了呢还是急了呢。然而就算是施展出了这么丧心病狂的招数,拿下两镇还是用了四十多天。我们必须要指出,湖北革命军的战斗力堪忧,但战斗意志非常高亢:
殉国有姓名可记者,只三十二人;无姓名而确记数字者,四千二百八十余人[4]
起义部队要是只有四千人的话,那这就死干净了,还约束啥啊?直接散步过长江完事了。
至于后边的各种揣测,我不是袁世凯腹中蛔虫,没法脑补。这位也没给史料,却能言之凿凿“怎么能不让一生都在做政治投机的袁世凯动心呢?”可能是有什么心电感应吧。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我的确自愧不如。
所以回到这个问题上来吧,袁世凯为什么不直接推平革命军?非不为也,实不能也。要知道,湖北新军你推平了,身后还有刚刚拿下南京的江浙联军,广东的粤军正跃跃欲试。对,老袁是按住了一门心思要打过长江去的冯国璋,可原本跟着一起镇压革命的海军都起义了,你就算批准了冯国璋的作战计划准备让他拿头去顶舰炮啊?好,我就算你冯国璋打过长江了,灭了湖北军政府,然后呢?江西怎么办?南京怎么办?四川怎么办?云南怎么办?广东怎么办?打两镇用了四十天,打十省你拿啥打?
北洋军只有第二、三、四镇三个师可战,既无兵也无钱袁世凯是万般无奈才议和的;
到1911年,北洋军总共只有八个镇:第一、二、三、四、五、六、二十、二十三镇
其中,第一镇和禁卫军(相当于三个师)一样,中上层是北洋军官,但下层其实是八旗兵,算是北洋和宗社党合营,中看不中用。
第五、六、二十镇被完全不可靠:第五镇一度宣布山东独立;第六镇吴碌贞先是跟第二十镇张绍曾在滦州兵谏,而后又试图跟阎锡山组成燕晋联军推翻清廷;虽然吴碌贞被部下杀死,但从此以后第五和第二十镇基本上就被袁世凯弃之在山东一直到北伐。
到1912年初,北洋第三镇在山西中部和阎锡山对峙,第四镇和第二、六镇各一个协在冯国璋指挥下攻打汉阳、汉口,第二、六镇的其他部队在协助马家军攻打潼关。第五镇在占领山东,可以说完全没有兵。
另外北洋军其他部队打的也不好:
赵倜的驻豫毅军(后来的宏威军),打败秦陇复汉军东路军之后,又被秦陇复汉军打败,在各路大侠围攻下几乎丢失洛阳;张勋所部江防军(后来的定武军)守南京,被江浙联军攻下,退守江北又被广东来的讨虏军打得退往山东;倪嗣冲的安武军攻打淮上军成功,但随即也被讨虏军击败;升允的甘军进攻陕西,攻不下秦陇复汉军西路军防守的乾州。毅军另一部攻打晋军民团防御的大同,迟迟不能拿下。
此外清政府财政也是资不抵债:
1900年,财政收入8800万两,财政支出1亿两,赤字1200万两。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中国赔款4.5亿两,加剧了财政失衡。1904年,财政收入1亿两,财政支出1.3亿两,赤字3000万两。赤字主要来源于对外赔款。财政危机一触即发。
为维持脆弱平衡,晚晴回归加税老路,在新政名义下,默许地方督抚开征各种捐税,新增30多种税目,辛丑条约后又增加8种税1910年,政府收入接近3亿两,比十年前增加3倍,可见搜刮之厉害。财政支出也接近3亿两,勉强收支平衡。
袁世凯北洋军总共7万来人,平推整个南方、陕甘蒙?
梦醒了没?
咱先不谈到十二月时整个独立的南方,就是武汉三镇起义之后一个月,由于北洋第六镇统制吴禄贞作为同盟会内应,卡位石家庄,既拖延清廷物资南下,又不让袁世凯进京,当时进京掌权袁世凯都做不到,还削平南方?与此同时,山西新军暴动,东北的蓝天蔚、河北张绍增对清廷“兵谏”,北京东南西北四方都不安全,你拿头削平武汉?对了,清廷派去和冯国璋一起到武汉三镇平叛的主力舰队萨镇冰舰队全都倒戈革命党了,你冯国璋游过长江啊?
答案:臣妾也想独占皇上恩宠,但是臣妾做不到啊。
武昌起义爆发后,袁世凯的策略是慢慢打,给各方一个商量的时间。
革命军的实力不高,但是世界形势在那里,即使你打退了这伙,还有别的省份,当时清朝半壁江山都独立了。
外国势力也认为清朝完了,所以他们也在看形势,争取自己在华最大利益,并不干涉。
袁世凯也深知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道理,如今朝廷用到他,让他出山,如果自己真打退了革命军,朝廷喘过气来,自己这脑袋能保住都是万幸。
革命军与袁世凯也在互相通气,并且还答应如果袁世凯逼退清廷,可以让他做大总统。
所以袁世凯当大总统是各方面势力平衡与谈判的结果,并不是他扫除了一切障碍一家独大当上的。
识字率
明代:
明朝对社学的入学年龄规定:“民间幼童十五以下者。”即15岁以下的孩子都可参加,入学时也不需要考试,招生数额也没有限制,凡是愿意读书的,都可以来参加。
《明史·杨继宗传》中记载了这么一句话,即:“成化初,用王翱荐,擢嘉兴知府.......大兴社学,民间子弟八岁不就学者,罚其父兄。”
明代小说出版业繁荣,有大量的人购买这种休闲通俗读物。
传教士记载:利玛窦等合法传教士的著作,他们不约而同地记载道:他们惊讶地发现明国老百姓识字率很高(而那个时候他们使用二十多个拉丁字母的西班牙葡萄牙母国的识字率可能还不如用几千个汉字的大明),并且把识字率高的原因归功于两点:1.中国人特别注重文化教育2.中国各地方言差异大,要互相理解必须靠文字作为桥梁。
清当局:
第一,生员不得言事;
第二,不得立盟结社;
第三,不得刊刻文字。
第四,大兴文字狱
第五,篡改历史文献
第六,禁毁和篡改汉语著作
通过以上手段,经过两百年黑暗统治中国人识字率终于达到历史最低的 1% (清当局学部在1909年的统计,当时中国人的识字率不足1%)
识字率
明代:
明朝对社学的入学年龄规定:“民间幼童十五以下者。”即15岁以下的孩子都可参加,入学时也不需要考试,招生数额也没有限制,凡是愿意读书的,都可以来参加。
《明史·杨继宗传》中记载了这么一句话,即:“成化初,用王翱荐,擢嘉兴知府.......大兴社学,民间子弟八岁不就学者,罚其父兄。”
明代小说出版业繁荣,有大量的人购买这种休闲通俗读物。
传教士记载:利玛窦等合法传教士的著作,他们不约而同地记载道:他们惊讶地发现明国老百姓识字率很高(而那个时候他们使用二十多个拉丁字母的西班牙葡萄牙母国的识字率可能还不如用几千个汉字的大明),并且把识字率高的原因归功于两点:1.中国人特别注重文化教育2.中国各地方言差异大,要互相理解必须靠文字作为桥梁。
清当局:
第一,生员不得言事;
第二,不得立盟结社;
第三,不得刊刻文字。
第四,大兴文字狱
第五,篡改历史文献
第六,禁毁和篡改汉语著作
通过以上手段,经过两百年黑暗统治中国人识字率终于达到历史最低的 1% (清当局学部在1909年的统计,当时中国人的识字率不足1%)
祖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