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然需要。
一个「极其完备」的法律,必须要存在模糊之处。留下模糊地带、留下解释的空间。这不是疏漏,而是立法技术的体现。而这些解释的空间,需要结合公序良俗、行业习惯和生活经验去填充,这就是道德发挥作用的地方。
举个例子,劳动法规定,劳动者「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你可能会觉得,这个立法不够严谨,为什么要强调「严重」呢?这不是需要引入人的主观判断了吗?
那我们假设这样一种情况:某公司规定,员工进入公司大门时必须迈左脚,如果右脚先进了门,视为违反公司规章,应该开除。如果有劳动者因此被开除,那么「模糊」的法律反而更有助于保护的他,凡是神志正常有良知的裁判者,都能做出这一违规并不严重、公司在小题大做的道德判断
其次,道德对社会关系的调节,往往比法律更加低价、高效、富有灵活性。
举个真实发生的例子:有家火锅店,宣称顾客必须得到女士的邀请才能进入,男性不能独自进店消费。有个小伙子等号等了一个小时,终于排到的时候,却被告知不能进店。
这个矛盾,你要用法律来调节,可以,但非常麻烦。店家可以主张,自己有经营自主权,有权拒绝提供服务,消费者可以主张,经营者不得设定不公平、不合理的交易条件,这都有法律依据。哪怕是再完备的法律,也不可能白纸黑字对火锅店能否拒绝独自前来的男性顾客作出明文规定,到头来还是需要双方各自举证、进行法庭辩论。而如果让道德发挥作用,这样的闹剧可能一开始就不会发生,或者可以通过更加低成本的方式解决。
最后,法律很多时候只能填平损害,却不能确保避免损害发生。
有人遭到了不实指控,隐私信息被挂在网上,面临「社会性死亡」的威胁;而进行威胁者,又因为自己的过激言论,同样被扒出了隐私信息,遭受了大量非议。面对这种情况,当然可以提起诉讼,要求名誉侵权方赔偿精神损失、赔礼道歉、消除影响,但这些赔偿,与之前受到的屈辱感、心理上的折磨,真的能完全等价吗?
法律可以要求人们赔偿损害,如果这种赔偿的额度足够大、确定性足够强,还可以事先对侵权行为起到阻遏作用,但还是比不上一开始就没有侵害的发生。这就是为什么,社会已经有了刑法,但还在教育人们向善。
简言之,「完备」的法律依然不可避免存在解释空间,需要道德提供答案;「完善」的法律需要成本,也充满遗憾,因此需要道德约束人们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