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电影《天空之眼》(Eye in the Sky)? 第1页

  

user avatar   yejoe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是一常干净利落、情绪和立场也非常冷静的电影。

在无人机和远程作战的时代,战争的样貌和以往已经大为不同。英国的内阁会议室、作战指挥部,美国的无人机操作室、负责脸部识别的情报中心,肯尼亚的特种部队指挥部、操作摄像头的移动侦查车,以及深入虎穴的情报员,散落在全球各地的合作者们,都面对着屏幕而对恐怖分子的一举一动了如指掌,而恐怖分子则全然不知。战争变得如此安静、抽离,新时代的跨国协作作战的特征反映得非常到位。

在技术、实力上的压倒性优势并没有让反恐战争轻而易举。因为恐怖分子一方有着不一样的优势:他们没有政治、舆论、法律等等掣肘,他们可以无差别的杀戮,他们可以无视自己人的死活,他们可以动用任何非法的渠道获取资金和装备。这是一场不对称的战争,但不是一边倒的战争。这场战争有着纷繁复杂地话题可供探讨,本片并没有野心太大的妄图包容一切,而是围绕一个决策难题:面对正在武装自杀炸弹的恐怖分子,一颗导弹下去可以制止他们的杀戮,却会连累一个无辜的小女孩,非常干净利落地关注了一个话题:与无差别杀戮的恐怖分子作战的同时,反恐一方如何面对己方行动中对无辜平民的附带伤害。

怎么个干净利落法?影片的开场交代了肯尼亚内罗毕、英国伦敦、美国内华达空军基地等好几个场景,似乎和近年流行的好莱坞大片堆砌各国外景来制造“大格局”的桥段并无二致。但随着剧情的深入,你会发现这些场景并不是观光旅游走一遭的对象,而是贯穿了全片始终,不可或缺的一环。除了肯尼亚的那所房子周围外景,其余所有场景都在很固定的室内,尽力避免了繁杂的背景画面分散观众的注意力。

人物虽然不少,但由于选角得当,这些好演员不需多少笔墨就能把人物树立得十分鲜明利落,而毫不混淆。首先是肯尼亚小女孩一家,虽然他们显然都不是什么帅哥美女,但父亲偷偷让女儿读书、小女孩在阳光下玩呼啦圈的简单快乐,短短两个瞬间,让观众很难不感受到他们的美。


海伦·米伦和艾伦·里克曼两位老艺术家饰演的军人,镇定、冷静,虽然他们力主发动攻击,但并没有被塑造成冷血的战争机器,正如艾伦·里克曼在片尾的自白:“永远别对一个士兵说,他不懂战争的代价”。

直接执行杀戮命令的无人机操作员,虽不是决策者,但面临的是最直接的心理矛盾,让Jesse Pinkman这位纠结帝来演绎,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

而无辜小女孩的命运,最终还是掌握在坐在马桶上的外交大臣、举棋不定的国防大臣、在中国打乒乓的美国国务卿、高谈阔论的司法大臣这些政客手中的,而令他们瞻前顾后、互踢皮球的,并不是小女孩的命运本身,而是各种政治和法律的纠葛。

回到影片的核心矛盾,牺牲一个无辜的人来拯救可能的几十条生命,做还是不做?这看似是一个很简单的数学题。也因这简单的表象,一些评论怒斥此片为“白左圣母”、“妇人之仁”。但如果被牺牲的少数是你的亲友,甚至你自己呢?生命是无价的,一个无穷大和几十个无穷大哪个价值更高,旁人并没有决定的权力。也许唯一有此权力的就是上帝,讽刺的是,无人机的高空俯视,远在万里之外的决策和执行,恰似上帝的视角,更象征了凡人在扮演上帝,决定他人生死的事实和难题。


这难题不仅是一个看得见的小女孩和几十个未曾谋面的生命的对比,影片的许多其他细节也都在反映类似的矛盾,同时给了观众延伸想象和思考的空间。比如,当所有人出于各种动机都在关注这个小女孩时,为了她而深入虎穴、操作昆虫摄像机的情报员的性命,是不是就不那么值钱了?

影片的焦点是个小女孩,而决策者之一的将军也有个未出场的女儿,将军正为选购给她的礼物而烦恼,这两个小女孩的命运如此不同,是谁的责任?自己有女儿的事实,也烘托了将军在片尾的那句“永远别对一个士兵说,他不懂战争的代价”的自白,也悄然掀起了他看似无情的外表下的复杂内心的一角。

无辜小女孩被炸重伤,帮忙送医院的却是同情恐怖分子的当地军阀,似乎战争双方的善恶也不是那么非黑即白。小女孩的父亲悲痛万分,他的心里除了悲,会有恨吗?他会因此倒向另一方吗?有多少恐怖分子是因此而诞生的呢?

影片就这样在肯尼亚热辣阳光下抱着女儿痛哭的父亲,以及英格兰凄风苦雨中沉默开车回家的女上校的场景对比中结束。只留有引申思考空间的细节,这就叫利落;而对这些难题并没有倾向或煽情,这就叫冷静。

————————

肥嘟嘟看电影 - 知乎专栏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user avatar   Auto-Zero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谈不上如何评价,说一点观后感。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反对政治正确已经成为了另外一种政治正确,于是所有的热血与戾气都被点燃,所有的善良和不忍都被冠之以污名,所有的人在说话的时候都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生怕自己成为了人群中的少数派。

言论自由造就了另外一种极端的不自由,不得不说,这是一种讽刺。政治正确许多情况下违背客观事实,违背多数人的利益,因此应该予以摒弃和谴责。但是矫枉过正之后,便会成为另外一种政治正确。就如同那个恒久流传的寓言:屠龙的勇士最后都变成了恶龙。

电影《天空之眼》中本不涉及上面的一些观点,但是许多观众对于影片中一些角色的抨击却让我不由自主的想到了这些。

《天空之眼》的前半段是各个利益关系人之间的扯皮和博弈。将军和上校基于军人的坚毅与血性,执意要用最小的代价把威胁扼杀于摇篮之中;部长和政府官员因为考虑到了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不想把本不应该由自己承担的麻烦扯到自己身上,于是求助外交官;外交官却以其中有一名美国公民为由建议他们咨询美国国务卿。最后老大哥国务卿说恐怖分子的国籍并不能成为其护身符,为这一系列扯皮画上了一个休止符。

在这一部分中,并没有涉及到道德拷问的部分。矛盾也非常简单,即,法律要件的繁琐与和取悦媒体宣传的政治争取共同造就的冗余是否必需。功利地看,这一套体系的存在在当时的情况下似乎只是解决问题的阻碍。两发导弹的能够解决的事情为何要磨破嘴皮子呢。

然而,事实是,正是这种冗余与繁琐,才使得社会中的人性在这种冗余与繁琐中得以喘息,才使得弱者的声音在这种冗余与繁琐中被传达,才使得所有的自私与权欲在这种冗余与繁琐中收敛锋芒。

现代制度的构建是人类最伟大的智慧结晶之一。在看似冗余与繁琐的背后,横在地面上的是一道道清晰可见的分界线。所有妄图想成为希特勒或斯大林的人物都不得不在自己的管辖领域和权利范围之内小心翼翼谨小慎微,所有的野心都不得不收敛,所有的罪恶都不敢嚣张。“不敢承担不属于自己的责任”另外一层意思就是,不敢贪慕不属于自己的权利。就像希特勒或斯大林,他们会存在不敢承担责任的心理么。

电影进行到这里已然十分精彩,但是一个小女孩的闯入,对人们发起了新一轮的拷问。

当将军授权上校可以攻击恐怖分子时,一个卖馕的小女孩出现在了袭击区域之中。一旦袭击开始,这个女孩得以幸免的概率只有区区的两三成。在影片的最开始,影片已经使用了较长的篇幅对小女孩的人设进行了塑造。观众接受并喜欢上了这样一个生活在战争中,却迎着太阳笑起来像一朵花一样的女孩。

上校通过“天空之眼”发现了恐怖分子正在试穿自杀背心,预计如果不加以控制,接下来发生的恐怖袭击将造成至少八十人的死亡;而如果发射了地狱火导弹,则小女孩则很有可能成为一个无辜的殉葬者。

这是一个典型的电车悖论。一个人还是八十个人?

这个问题很难么?其实一点都不难。你觉得小女孩可爱,所以触动了怜悯之心,那是因为导演用了大量的镜头和情节告诉了你这个女孩很可爱;但是将在自杀式恐怖袭击中丧命的那八十个人呢?这群人在电影中没有任何名字、没有任何形象、没有任何剧情,他们只是一个数字。但是这个数字中的每一个个体,都可能同样是和她一样漂亮可爱的小女孩,或是他们的父亲与母亲。如果不发射导弹,可能造成成百人的死亡,成百个家庭的破裂,以及更多人的悲痛。所以,凭什么要这些人为小女孩来买单。

说到这一点,还觉得电车问题是个问题吗?

当然是。

那个女官员提出了一个非常反人类却异常合理的说法,如果我们发射了导弹,一旦小女孩死了,一旦消息被曝光,我们就要承担巨大的责任,我们在舆论导向上就完全失败了;但是即便放任自杀式恐怖袭击的发生,我们在舆论上就胜利了,罪恶的是恐怖分子,我们可以以此为契机对恐怖分子宣战。

是啊。我们为什么要拯救那八十人呢。我们都不知道恐怖袭击将在哪里发生,被救下的人自然更不会知道自己被救下了。人都是有侥幸心理的,这些人不会以为恐怖袭击会落在自己头上。这些人没有经历过战争与鲜血,所以他们对恐怖分子头目的印象只是新闻上的只言片语。于是这些人只看到了政府的冷血无情,只看到了他们为了击毙恐怖分子头目而白白牺牲掉这个无辜的可爱的小女孩。这种舆论导向给政府造成的压力是难以想象的。许多人都应该没有忘记那种改变了移民政策的摄影作品。这张照片中,一个小孩在倒毙在沙滩上。

所以,电车难题还是个难题。

对于这个问题,每一个自诩理性或者感性的人都很难做出正确的选择。将军和上校难道就是冷血无情的人么?自然不是。将军会用心的为自己的女儿挑选玩偶,上校会为吵醒自己宠物狗的睡眠而说sorry;女官员的眼泪是假的么?自然也不是。我相信她对女孩的怜悯与真诚出自真心,但是她也可以从舆论导向的角度来做出看似反人类的选择。

影片中的军方官员(将军和上校)与女官员是理想与感性的化身,所以我相信对他们来说,如果没有战场外因素的桎梏,他们都能轻易做出选择。但是现实中的我们是感性与理性的集合体。当我们设身处地面对这个论理困境的时候,我们会举步维艰不知所措。我们会下意识的把压力和责任推给他们或者环境,以显得我们的选择是处于无奈或者强迫。

但是当所有的责任无法推卸,所有的义务必须背负,所有的选择必须做出的时候,此时我们唯一需要的,就是一个理由,一个“我可以如此选择,我必须如此选择”的理由。只有在这个理由出现之后,我们能够安然面对内心对自己的道德拷问,哪怕这种安然只是一种自我欺骗。

影片中有一段剧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校反复询问技术官发动袭击后小女孩的生还概率,哪怕是主动偏离袭击点。可是答案却总无法让上校满意。当死亡率在65%的时候,大家还在推诿责任;但是客观情况不允许官员们继续捣糨糊,于是令所有人满意的45%死亡率诞生了。这个数字背后的意义我相信不仅上校和技术官,所有的人都是心知肚明的。原因非常简单,这个数字出现的太及时了:如果早就有了解决方案,何必等到现在呢。但是没有人再去质疑这个数据,因为所有人都需要这个数据。甚至那个因为怜悯之心而抗命的年轻军人在听到这个数字之后都不再由于。所有的人都在欺骗自己,所有的谎言都被包装和默认。你可以说这是一种恶,人们共同的恶。但是在更多的时候,陌生人的生命并不值钱,甚至都不如自己的心理安慰值钱。

然而,上面这些都不是我想说的。

在现实中,我们总会把自己定位成大多人的那个阵营中。我们的利益就是大多数人的利益。所以我们痛恨损害多数人利益的行为,我们对少数人的不公正审判击节赞赏,我们总是功利地用数量来为选择提供依据。

但是,如果我们是这个小女孩呢?

人是自利的,因为每个人都有生存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人的许多行为都可以用自利来解释,哪怕是一些他利行为——因为他利可以给我们带来道德上的享受,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享受也是一种自利。基于这种自利,人类用构建和规划了种种伦理、道德、法律等用以维护多数人的利益。在这种社会框架下,少数人的权利会被剥夺,不和谐的因素会被压制,社会的资源会被更好的利用与开发,最终形成了社会构架的自洽。

这种构架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社会往往不是精确的,也不会永远都是公正的。所以,当某一天,你可能会发现你成为了少数人,而你恰恰是无辜的。但此时你没有任何反抗能力,你的喘息被压抑,你的声音无法传达,你的生命被多数人漠视。此时,你应该感谢电车问题的存在。

影片中,上校本来不愿动用特工,因为太危险。但是正是因为官员们的扯皮才使得上校不得不冒险动用特工去买下女孩的馕,以使其尽快离开危险区域——实际上,这个特工差点就成功了。这就是一种希望。而正是电车问题的存在,才保留着希望的火种,才没有把这场战争变成了多数人的暴政。

电车问题是一类问题代表,它代表了人类对自己良知的拷问,对自己道德的审判。不管这种拷问和审判是否有用是否虚伪是否是另一种自我欺骗,但是当大多数人对自己进行拷问、审判和欺骗的时候,喘息的缝隙将会产生,希望的种子终将萌芽,光明的救赎也将会到来。

电车问题,是人类社会的一丝温柔。


user avatar   luo-yijue 网友的相关建议: 
      

要说对警察的记忆,最深的就是当年红遍大江南北的电视剧《便衣警察》了,再加上欢哥那一曲激昂慷慨的少年壮志不言愁,今生都难以忘怀。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风霜雪雨搏激流。

历尽苦难痴心不改,少年壮志不言愁。

金色盾牌热血铸就,危难之处显身手,显身手。

为了母亲的微笑,为了大地的丰收,峥嵘岁月何惧风流。

这一首歌词,短短几行而已,却写尽了中国公安的风采,是对人民警察无悔付出与牺牲奉献的最好褒扬。




  

相关话题

  如何评价《好莱坞往事》被撤档? 
  日本电影衰落了吗?韩国电影十年之内会超越日本吗? 
  如何评价豆瓣用户捧抬《红海行动》同时贬低《战狼 2》的行为? 
  如何看待杨紫新剧《女心理师》开分 5.1?这个开分是否合理? 
  为什么很多灾难片里说「老人孩子先走」? 
  如何评价电影《智取威虎山》? 
  剪刀手爱德华上完厕所之后是如何擦屁股的? 
  电影《流浪地球》取得巨大成果是否说明「国内文化创作环境不好」只是借口? 
  《空中营救》里的中文短信是怎么做出来的? 
  《飞驰人生》中张驰的结局到底是什么? 

前一个讨论
在地理大发现时期(大航海时代),海盗是怎么在茫茫大海上发现锁定和攻击目标的?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川普在29日提出的新口号"Buy American and Hire American"?





© 2024-11-0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0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