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不谈他,先谈另一个。
曾经有一个网络上活跃的歌手蔡徐坤,新浪微博上随便发一条都能有十万+的点赞。潘长江在综艺节目中说不认识蔡徐坤就被一群人“网暴”,平时有人负面评价马上有“粉丝”出来控评说人家是“黑粉”。后被发现流量造假,推广公司星缘被查封,年仅23岁的推手被批捕。蔡徐坤作为刷流量典型被有关部门关注,整顿后,他和他的经纪公司低调多了。
“偶像艺人营造”可能是“人造流量产业”的第一波盈利方式。
那么,现在的“直播带货网红”是否是“人造流量产业”的第二波盈利方式?
原淘宝直播运营负责人赵圆圆曾在社交媒体炮轰直播数据造假,他说,“现在一场直播没有几个亿都不好意思发战报写新闻稿了?真以为东西那么好卖?”逼迫得一个文人骂粗,由此可见,这个行业的刷单怪相已成常态。
平台数据有造假现象:
从平台的角度上讲,很多平台并未关注数据的真假,而只是关注自身的效果。“数据美丽”可以获得更好的展示和推荐,带货中的“唯数据论”也使得平台和明星有时候不得不联合起来“作秀”,通过刷单团队、虚假流量吸引商家骗取费用。
618明星矩阵数据居然注水:
7月的自媒体联WeMedia和凤凰网娱乐联合发布了《直播电商主播GMV5月月榜TOP50》,数据显示,今年5月份,薇娅、李佳琦以及爱美食的猫妹妹三位主播的GMV分别达到了惊人的22亿、19.03亿和4.64亿。但是,实际总销量则为2216.1万、1986.65万和898.69万。全国直播电商主播TOP50,5月GMV对外宣称总计约为123亿元,但实际销售额仅约为1.3亿元。
但这算好的了,钱江晚报报道宁波一家企业花40万请网红带货,结果仅有3千元的销售额,一怒之下把直播机构告上法庭。直播带货虚假繁荣的背后,可能是营运公司打造出来的海市蜃楼。把数据做的漂亮之后,吸引更多的企业,平台加入这场游戏之中。
看了几个头部网红的盈利模式报告,发现实际上,直播带货是货带人,而不是人带货!核心逻辑依旧是供应链比拼。
割韭菜割的太爽 往往让人膨胀,最终一不小心用力过猛会伤到自身。
被解聘的保安可能几个月工作暂无着落,表面上看辛某人是赢了一回面子。但事情的发酵会影响人设好感度,最终反应到合作方和销售额上。甚至,有人就是看着不爽,来查查“出头鸟”的真实销售额和纳税额然后公布呢?
演戏不要太浮夸,做人不要太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