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也有......
只不过热度不高而已
而且现代人很容易带着对唐宋的诗词想象带入明代文艺,认为明代文艺是荒颓的
这种厚此薄彼的傲慢态度并不少见
以某一朝代最具代表性的优势作为单一尺度衡量,那自然是天下无敌
明要和唐比诗、和宋比词、和清比金石,说实话有点累人
文学的发展本质上没有好坏之分:
若要真说身披朱紫且学术造诣较高的文臣,那也不少
就拿明前七子来说: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等人基本都算是身披朱紫
李梦阳做过户部主事,正德朝进户部郎中,比较著名的应该就是他的诗文“复古”思想
何景明,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十九岁中进士,授中书舍人,入内阁。他当时也是明文坛领袖。
徐祯卿官运不算旺,但也坐到了大理左寺副,其在诗文复古的中所取得的成就是非常高的,特别是他的《谈艺录》
康海是状元,入朝担任翰林院修撰兼经筵讲官,其还参与两朝实录的编修,散曲诗文杂剧都有涉猎
边汞算是仕途得意的那一类,弘治九年为进士,授太常博士,后升为兵科给事中。嘉靖改元,起任南京太常寺少卿,升为南京刑部侍郎、南京户部尚书。
还有我最喜欢的王廷相,官制都察院左都御史,不只是诗文,最重要的是在气本论和神灭论的哲学基础上对于程朱理学的形而上提出批评,丰富了气学思想。
而且七子诗文改革矛头指向的台阁体“三杨”在文学史上也不是什么泛泛之辈
有趣的是杨士奇的诗之正派和性情之正的概念,恰恰和今人的看法不谋而合“所谓诗人以来,少陵一人而已”
简化过来就是诗必盛唐,独尊杜甫
七子复古的实质其实是一种逆反,以复古的路子改造现有的颓唐文风
题主所提到的李东阳恰好是被文坛新锐反对的馆阁体集大成者,但是吊诡的是他同样是复古派的先声,李东阳同样推崇汉魏乐府和盛唐诗,只是题材过于以来正史官书,失掉了现实主义内核,所以被后七子中的王世贞尖锐的批评“以一史断耳,十不能得一”。但可贵的是李东阳一直强调反对模拟,提倡创新。可以看他的《南行稿》,深入民间后其诗歌意趣明显上升了一个台阶。
李东阳的命运这也揭示了明代正统诗文的结局
因为明朝处于一个思想变革尤为剧烈的时代,由于各阶层的士人积极参与,使得文学不仅限于诗词歌赋这些已然在汉唐达到全盛的文学形式,杂曲、小说、戏剧这些更加通俗化普世化的文学作品逐渐开花结果,学术上的探讨争论从文艺转向了”治国齐家平天下“这种现实方略和哲学思辨,自然会使得醉心与汉唐的文人雅士哀叹”文风不振“。
不把士人群体当作一个整体来看,仅仅只关注身披朱紫的人,那自然不会对明代文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因为明代文艺发展的特点本就是评判和称赞并存的,单看哪一方都会觉得非常有道理,所以也需要旁观者尽量站到一个客观的角度审视明文艺。
用《中国审美文化史》的一段话结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