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历史课本会强调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这种融合(汉族、鲜卑、羌氐、羯、匈奴等)是怎样发生的? 第1页

     

user avatar   wei-bo-29-76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么说吧,唐的汉人和汉代的汉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汉魏晋那套制度在萧梁就已经穷途末路,而陈就是尸体一具。北方汉族和胡人的融合走出了一条新路,从北魏的三长授田,东西魏的竞争,最后北周,隋,唐的继承发展。

为啥我说南陈就是具尸体呢,隋灭陈时候,陈的图籍有50万户。这是个啥概念呢,半个世纪左右后,唐灭百济,收缴百济的户口,有76万户。也就是说当时朝鲜半岛三国之一百济,其民力兵力是南陈的一倍半,而百济可能是高句丽,新罗,百济三国中最弱的一个。而南陈虽然没有淮南荆州 但是江东,江西,福建,湖南这几块地方还是有的,你们相信只有4.5分之一个南朝鲜加北朝鲜加辽南?南陈有多少隐户呀。这种国家不亡才没天理呢


user avatar   dai-wan-qi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各位立靶子疯狂输出,挺搞笑的。

提这个问题的人和回答问题的人到底有没有看过历史课本?

初高中历史课,除了中国史还有世界史,除了古代史还有近代史,一本教材总共就20-30课,分到南北朝时期也就四五课,四五课的内容要让中学生大致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状态,那就只能讲最重要、最宽泛和最关键的部分,所以大家看到的:三国鼎立和南北对峙(政权分立)、江南地区的开发(南朝社会现状)、北方民族汇聚(北朝社会现状)以及这一时期的科技和文化,都是这样的内容。

搞清楚,三国两晋南北朝放在一起说不代表他们就是差不多的东西,三国和两晋是一回事吗?三国是秦汉制中央集权国家的回光返照,西晋是自东汉以来庄园经济发展造就的政权,东晋更是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独此一家的“门阀政治”;十六国和南北朝的少数民族政权有没有区别?匈奴、氐、羌、羯都是内迁少数民族,慕容鲜卑是农耕化的北方少数民族,而北魏是入主中原的草原帝国,这三者是有本质差别的;都是南北朝时期,与宋齐对峙时期的北魏,和东魏北齐、西魏北周与南朝的三足鼎立是一样的吗?在宋齐梁陈的政权更替中江东社会发生了多少变化?这些内容五课,十课能讲清楚吗?就算能讲清楚,应该放在中学的教学内容里面吗?

所以为什么要强调民族融合?因为只有民族融合真正贯穿了这四百年的历史。

被东汉、曹魏、西晋内迁的胡人,从游牧变为农耕,取汉姓说汉语写汉字,这难道不是民族融合?

屠各匈奴人自称汉朝后人,视其它匈奴人为胡,这种自我认同属不属于民族融合?

石勒试图以并州为纽带,串联起各个民族组成“国人”集团,这是不是民族融合?

前燕慕容氏侨置郡县安置汉人士族,这一政策被东晋效仿,这算不算民族融合?

由胡汉豪强组成,以地域为核心形成的枋头集团和滠头集团分别建立了前秦和后秦政权,是不是民族融合?

北魏抛弃草原帝国的身份,全盘汉化,是不是民族融合?

在这些土壤之上最终诞生了关陇集团,迎来了隋唐盛世,民族融合重不重要?


人教版的单元标题用得就很精妙,政权分立是这个时代的特征,除了西晋短暂的统一了三十年,其余的时间都是分裂状态;民族融合,是这个时代的主线,贯穿了整个时代。

当然我不否认,有些东西放到台面上来讲不符合政治需求,但中学教科书上的内容显然跟这个没多大关系,在有限的课程中教授最具特点和概括性的内容,便于中学生掌握基础概念,再正常不过了。

反倒是很多人,连中学课本上教的内容都没搞明白,然后从几百年的历史中捡起几个自己都不知道对不对的例子,套上一堆似是而非的阴谋论,还觉得发现了问题的本质,还不如中学生呢。


user avatar   shuo-shu-44-10 网友的相关建议: 
      

“融合”,算它委婉语吧。用“屠杀”代入,就精确了。一些相互学习,是没有办法,例如,汉族的律法、吏治比较严谨;游牧的骑兵,战斗力强。但比起种族屠杀这种战略来讲,这些都属于“术”的级别。屠杀,是指杀死平民,杀死士兵不算。很多族,是全民皆兵的。所以,结论你们自己下。


user avatar   sun-lu-66-6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匈奴与汉其实是在一步步的融合中一起走向灭亡的。

东汉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

两年后,光武帝帮助南匈奴建立王庭,“诏遣中郎将段郴、副校尉王郁使南匈奴,立其庭,去五原西部塞八十里。使者令单于伏拜受诏,单于顾望有顷,乃伏称臣。”此举缓和了汉匈之间的冲突,还让东汉在北部边界与其他游牧民族势力有了缓冲地带。

在东汉建立之初

北方顽敌匈奴就陷入分裂,南匈奴归附

不得不说这是光武朝一巨大利好▼

两百年后,公元308年,匈奴人刘渊称帝,一个中国历史中的大乱世进入高潮。

虽是匈奴人,但也要姓刘,也要给自己加一个“汉”

(五胡十六国之前,西晋八王之乱先把自己搞残了)▼

这背后是很难用成功或失败概括的民族融合进程。基于中国北方的地缘格局,汉代在不同时期采取的管理方案,也直接影响了最终融合的结果。

探索阶段

地形和气候等自然条件决定了农牧分界带的位置和走向,而分界带两侧的不同文明随着交流的加深,在互惠互利的通商之外也时时出现有纠纷与掠夺。

游牧民族需要依靠劫掠来补充粮食、手工业制品、甚至种地的农民,但不善于攻城略地以及管理土地;而农耕文明希望拓展耕地,他们虽善于会战,但面对“不羞遁走”的敌人又无法依靠占领城池重创对方,以至于处处防守却处处挨打。

这一农牧分界带在春秋—战国其实都相当模糊

分界带上的人口可以由农转牧或由牧转农

至秦汉,两边的生活方式才逐渐彻底分化开来▼

在漫长的历史上,二者相争互有胜负但很难彻底打败对方,农牧带中的那些亦农亦牧的模糊地带,就这样成为了二者争夺的重点。具体到汉代,这个地带大致位于阴山南麓和河西走廊。

放在今天你来看的话

就是内蒙古黄河河曲到甘肃这这一段

黄河河曲农业区与南部广阔干旱地带的交错

使得农牧分界分外模糊,是王朝防御的薄弱环节

(底图© 2008-2019 Chelys srl)▼

汉初,因秦汉刚刚交替,匈奴的实力要强于汉,汉人甚至还有流入匈奴的趋势,就更别提由汉帝国主动出击了。

面对打不赢的局面,贾谊建议汉文帝优待、腐化匈奴,起到诱降的作用,对归附匈奴设置属国。道理没错,但是在文帝时代却并不现实,一直到汉景帝时才终于有匈奴王(酋长)归附汉。他们被破格封侯,封地集中在河北。

景帝时期的汉朝战略上还很被动

帝都长安尚且面临单于南下的威胁

将归附酋长安置在河北算是稳妥安排▼

汉武帝时期,汉军频繁北上西进,匈奴接连受到军事打击,内部不再稳定,共有12位归附匈奴贵族被封为列侯。而在河西之战后,公元前121年,匈奴河西浑邪王杀休屠王,带两部四万余人投汉,汉朝迎来了最大的一次匈奴归附潮。

为了应对前所未有的归附规模,汉朝出台了前所未有的应对举措。汉特意在河西走廊设立属国,安置这些归附匈奴,并允许其保持较高程度的自治。作为代价,这些匈奴人将作为汉匈之间的缓冲,还会提供珍贵的骑兵部队协助汉军。

关键是夺回了河套,拿下了河西

这一明显的农牧混合地带很适合安置归附匈奴▼

因为河西走廊距离中原相对遥远,居住在这里的匈奴人在长期受中原文化熏陶的同时也保留了自己的文化。当他们再次在历史中出现时,将爆发出搅动天下的力量。

公元前54年,匈奴内部愈发混乱,呼韩邪单于在政治斗争中失败,几经考量之后,力排众议选择归汉。汉宣帝通过册封,在法理上确立了汉与匈奴间的君臣关系,之后多次赠与礼物,并诛杀了他的政治对手郅支单于,又派出王昭君和亲,促成了汉匈民族关系较长的缓和期。

武帝朝倾国之力的战争以休战终止

但长期压力也催生了之后的匈奴分裂

宣帝朝收获成果▼

西汉不同时期针对归附匈奴的不同政策,体现了二者国力的此消彼涨。

在汉代前中期中央集权不断强化、对于匈奴人怀有戒心与歧视的请况下,归义列侯们鲜有善终,仅有两家传国至汉末,不过这也导致了他们的部族彻底融合。而汉后期归附的匈奴人,则越来越有实力,更强的归附者有资格争取更多利益和更大的独立性,归附的意味也变得越来越微妙了。

大规模归附

西汉衰微与王莽篡汉暂时中断了这一历史进程,并且由于王莽其人迂腐的政策,导致归附匈奴势力的离心。

下一次大规模的匈奴归附和管理创新,要到东汉建立时才又出现。但是边境的贸易、日常外交带来的经济文化影响并没有中断,居住在长城沿线的部族受到中原文化影响尤其大,从器物、生活方式再到更深层的文化、制度,影响层层深入,可以说他们对汉产生了矛盾的认同感,也为他们的归附奠定了基础。

这些遗迹在当年除了军事作用外

其存在本身对于汉匈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身份标识

因为边界,才有身份,进而有认同与归附

(图:仙人板板图虫创意)▼

东汉建立不久,匈奴的内部矛盾终于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终于在公元48年分裂为南北匈奴,南匈奴日逐王被部下冠以其祖父的称号——呼韩邪单于,像他的祖父那样选择归汉,而且更彻底。

南匈奴王庭原本设立在五原,在正式归附后迁至更靠东的云中。云中位于阴山南麓,今日位于四百毫米等降水量线上,汉代时应更为湿润,水草丰美的敕勒川便在其周边,既可以放牧也可以种田,方便筑城固守。

五原郡大致位于今天的包头

云中郡对应呼和浩特,朔方郡对应巴彦淖尔

(底图© 2008-2019 Chelys srl)▼

同年,北匈奴的五位骨都侯计划率众归附南匈奴,引起北匈奴的报复性进攻,南匈奴无力抵抗,只能求援。但东汉此时也是天下初定,无法像西汉那样反杀北匈奴,只能让南匈奴避开强敌,王庭迁到了黄河几字湾以南的西河郡美稷县。

南匈奴的弱势让东汉有了更多操作空间,朝廷设使匈奴中郎将与副校尉一起驻守西河,下设从事、掾史,一方面为南匈奴提供军事保护,另一方面直接参与到政务中,并观察局势、收集情报,实现了对南匈奴的有效管理。

从黄河以北迁到黄河以南

这里已经离山西很近了

(底图© 2008-2019 Chelys srl)▼

但这距离直接同化和管理也还很远。面对南匈奴这个盟友,东汉无法从中收税,反而时常给予其大量财富,若不将其分化就是养虎为患。所以东汉后来又将南单于的部众分散到北地、朔方、五原、定襄、云中、代、雁门七个边郡,分而治之,还能帮助抵御北匈奴。而东汉,则得以集中精力对抗西部日渐强大的羌。

从分而治之到完全同化,需要时间

如果历史给的时间够的话...▼

然而这种完美的规划执行起来却没有那么顺利。匈奴人的政治结构相对松散,归附匈奴中的部分贵族(酋长)与北匈奴暗通款曲、率众逃亡、甚至起兵造反都时有发生,后来东汉还是不得不逐渐增强了在南匈奴地区的军事存在,设置了度辽将军、左右校尉、骑都尉、长乐卫尉等武官。

这些武官面对南匈奴内部矛盾时往往采取绥靖态度,不过度干涉,如需出手则帮助弱势一方,维持各方力量平衡,避免出现足以团结所有部落抗衡汉朝的雄主。

南匈奴叛乱时,汉代也用过乌桓、鲜卑、羌胡等其他少数民族的武装力量,一方面可以以较低成本获得骑兵支援,另一方面则可以让他们互相制衡,降低其互相联合的可能性。

归附匈奴做大

几百年的时间里,南匈奴在边缘八郡开枝散叶,这些地区对于农耕文明的东汉来说是较为苦寒,控制困难甚至经济上得不偿失。但对游牧民族来说,这里就是天堂,既可以放牧,也可以种粮。居住在这里的南匈奴,一方面保持了强势的骑兵兵源,另一方面利用农业扩张人口,并学习了汉代的先进文化,还顺便收编了不少北匈奴。

对于农业民族来说,半农半牧可能是个缺点

对于游牧民族来说则是优点

相当于从“游牧”变为“驻牧”,生活大大改善

(图:大光圈595图虫创意)▼

公元89年,窦宪率领的东汉与南匈奴联军大胜,燕然勒功,并将北匈奴连番赶往更西更远的地方,直到淡出历史。但东汉自己,此时也迎来了漫长的衰落期,中央外戚与宦官轮流专权,地方军阀与豪强地主做大,中央逐渐失去了对国家的控制力。

这对南匈奴来说,看似是一个好机会,但事实却比想象复杂得多。

北匈奴遁走后,鲜卑崛起迅速填补了北匈奴的空缺,乌桓势力也顺势有所增强,使得东汉越来越难以制衡三方的关系。鲜卑、乌桓联合南匈奴劫掠边境的情况逐渐出现。

由于草原霸主匈奴遭重创

东胡地区发展壮大,鲜卑、乌桓崛起

而东部相比蒙古高原中部自然条件更好

中原王朝无形中培养了更强大的对手▼

随着汉末大乱,南匈奴倒是成为了各方军阀都希望拉拢的强大军事存在,从袁绍到曹操,都对这些骑兵偏爱有加。但这个时代已经不再属于过去的匈奴人,他们的独立性正在丧失,变成了中原军阀手下随时可以牺牲的雇佣兵。

给匈奴带来最后辉煌的,是休屠各(也称为休屠、屠各)。他们早在西汉武帝时期就已经归附,在凉州繁衍生息,并逐渐开枝散叶,南匈奴分布的地方都有他们的身影。但是因为起源地距离中原更远,独立性更高,他们与南匈奴也渐渐出现了区别,其首领先从右贤王篡位单于,经过几代经营最终称帝。

中原再次一片大乱

下一位北方霸主已经做好了准备▼

但此时,随着民族融合与统治者的改变,这些匈奴人已经难以称为南匈奴了。

匈奴与汉这对相爱相杀数百年的老对手,终于在历史的演进中,几乎同时灭亡……

汉代管理归附匈奴的历史,奠定了中国古代管理强势少数民族的基调。在前无古人的实验中虽然常常犯错,但积累经验会带来进步,东汉管理好于西汉就是证明。

但终究,这种管理的基调,是以厚礼重赏的低姿态换取时叛时降的不稳定盟友。这正是纯农耕文明面对纯游牧文明时的无奈、妥协的最好写照。

参考文献:

冯金忠. 汉景帝时匈奴诸王入附考简[J].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17 (1): 53-57.

秦铁柱. 西汉时期匈奴归义列侯论析[J].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3, 29(10): 55-60.

陈峰. 南匈奴附汉初期单于庭的设立与变迁及其历史地理考察[J]. 北方文物, 2006 (4): 13.

陈序经. 匈奴史稿[M]. BEIJING BOOK CO. INC., 2018.

林永强. 汉朝对归附匈奴的军政管理措施考论[J]. 军事历史研究, 2011 (3): 111-114.

安梅梅. 也谈 “五属国”——与龚荫教授商榷[J]. 民族研究, 2010 (4): 100-102.

*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

封面:Patagonia_lc图虫创意


user avatar   he-liu-hun-29-8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官方必须给民族融合设立一个基调

历史课本说到底最大的作用是教化不是教学

如果让你们自己翻书,很多人都会极端化,十八九岁的小年轻看见太污秽的东西会受不了的,所以必须要先教会你“民族融合”这个概念

匈奴鲜卑羌人与汉民积怨已久,魏晋只是两汉以来民族矛盾的集中爆发,这也客观的形成了川本芳昭所谓“中华的崩溃与扩大”

汉胡冲突缘由很简单,对生产资料和物质交换主导地位的争夺

北方草原,特定地域内的资源分配并不平衡,有些地方水草丰美,有些地方则相对干旱,牧草资源匮乏。从整体上看来,水和优质牧草是北方游牧民族中心性且相对匮乏的资源,因为这些资源是急需性的,离开了它们,牧民的生存就可能发生危机在游牧民族各种目标中,获取物质资料生存下去是最为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目标。游牧民族渴望得到资源的控制、分配权直接导致依赖,当在一定的时空中,没有其他更好的生存空间可供选择以及摆脱被控制的手段非常有限时,服从的权力关系随即产生。——《十六国北朝权力嬗代新探》

因此受气候条件或是族内政治活动影响,以畜牧业为主要经济模式的胡与精于耕种的汉人矛盾愈显激烈。

况且,同为“胡”的东胡、月氏、匈奴也在互相争夺生产性资源

“匈奴所与我界瓯脱外弃地,匈奴非能至也,吾欲有之。”冒顿问群臣,群臣或曰:“此弃地,予之亦可,勿与亦可。”于是冒顿大怒曰:“地者,国之本也,奈何予之!”诸言予之者,皆斩之。冒顿上马,令国中有后者斩,遂东袭击东胡。东胡初轻冒顿,不为备。及冒顿以兵至,击,大破灭东胡王,而虏其民人及畜产。——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 p2889

河西的羌人也是如此,《后汉书·西羌传》记载东汉与羌之间发生大小战争大小70多次。

然而先秦、西汉时期对羌人的战争频数远远比不上东汉,这是什么原因?

葛剑雄在《中国人口史》的研究可以一定程度上解答。公元前476年到公元前30年,中国气候大部分是暖湿期,河湟地区的高山草原必定会水草丰美,畜牧业快速发展。这客观上也会导致人口的剧烈增长。

到西汉末,估计羌人的数量也有数十万,但其中一部分已纳入汉朝的户籍统计,在户口数之内的羌人不会超过二三十万。
到曹操统一北方时,羌人在关中和西北的人口中已占很大比例,成为仅次于汉族的第二大民族,人数至少已有数十万,可能接近百万”

黄烈认为进入塞内生活的羌人总数可能达到70万

直到汉末,积重难返的东汉王朝无论控制边疆的民族问题,除了在西北定居的羌、氐,鲜卑匈奴也大举内迁

“西北诸郡,皆为戎居”——《晋书》

但这也造成了一个问题

这些人你要怎么管?

东汉初年其实就采取了逐步内迁羌人为汉“守塞”之策

羌居安定、北地、上郡、西河者谓之东羌,居陇西、汉阳,延及金城塞外者谓之西羌

但是引发了很多社会问题

与汉人杂处,习俗既异,言语不通,数为小吏黠人所见侵夺,穷恚无聊,故致反叛

西晋初内迁的很多部族并没有马上改变自身生产方式,大部分依然以游牧为主。秃发部内迁以后依然从事畜牧业

“其地东至麦田、牵屯,西至湿罗,北接大漠”

这也造成了部落豪酋实质上有着相当大的自主权

这些地方就是个火药桶

在魏时拓拔部与曹魏关系亲密

乃告诸大人曰:‘我历观前世匈奴蹋顿之徒,苟贪财利,抄掠边民,虽有所得,而其死伤不足相补,更招寇雠,百姓涂炭,非长计也。’于是与魏和亲——《魏书·序记》

但西晋朝时以傅玄、李熹为首的朝臣发现不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军事管制,边事问题只会越来越严重

胡夷兽心,不与华同,鲜卑最盛。本邓艾苟欲取一时之利,不虑后患,使鲜卑数万散居人间,此必为害之势也。

军事管制的思想在江统的《徙戎论》中表现的淋漓尽致,但为时已晚,晋朝在河西设置军事隔离区的同时,以河西鲜卑与诸羌也严阵以待,随即发生了凉州之乱。

西北只是爆炸的比较早,后来的张轨也处置得当,并州诸胡的问题显然影响更加深远

王弥、刘曜至,复与晏会围洛阳。时城内饥甚,人皆相食,百官分散,莫有固志。宣阳门陷,弥、晏入于南宫,升太极前殿,纵兵大掠,悉收宫人、珍宝——《晋书·卷一百二》
勒伪获罪于元海,因奔伏利度。伏利度大悦,结为兄弟,使勒率诸胡寇掠,所向无前,诸胡畏服。——《晋书·卷一百四》
桑进军攻邺,以勒为前锋都督,大败腾将冯嵩,因长驱入邺,遂害腾,杀万余人,掠妇女珍宝而去——《同上》

任何社会变革都是要支付成本的,这是必然规律

民族融合就是一种社会变革,参与融合的要素越多、时间越短,成本相对的就越大

前几天我做了一个表,把网络上盛传的明初洪武朝的农民起义做了一点梳理

其中有些起义是地方治安问题、有些是恶少暴动、有些是打家劫舍的山贼、有些是流民起义、有些是白莲教、有些是地方土司叛乱

在进行梳理的时候,我发现洪武二十六年四月到九月间地方土酋叛乱频数极高,翻阅县志考证,发现很多时候土司叛乱或是山民起义都与改土归流和设立卫所有关

这就是民族融合的一个侧面

后期西南的平靖是因为在国初有人把血流了,把脏活干了

魏晋同理,因为有些事必须盖棺定论,所以教科书会粗暴的告诉你这是“民族融合”,还会多次强调,就怕你多想

这种东西看多了你就会知道真的无关对错

但是血腥无比


user avatar   reseted157909181969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历史课本的作用除了让学生了解历史外,更重要的是服务于当下国家政治需要,历史课本就是用历史灌输国家理念的政治课本。

历史课本强调的民族融合不止南北朝时期,只要是民族之间的战争和迁移混居都会强调民族融合,这是为了论证民族融合是古今普遍存在,各民族融合是历史规律,强调各民族本身就是融合的结果,论证各民族是不可分割的同胞,让学生从小对融合不抵触。

中原王朝永远是正义的,一切战争都是边疆割据政权发动的,中原王朝都是被动应战且维护国家统一而战,中原王朝的统治是拯救保护和带来进步发展。而且历史课本把古代族裔之间的战争、屠杀和统治,通通归到统治阶级,百姓永远是无辜的,目的就是避免族群之间形成敌对意识。

很多汉族同胞十分反感历史课本上没有记录元清屠城,觉得这是美化罪行搞逆汉。实际上,在我区也如此,能不提的清代民国时的统治者暴行坚决不提,跟重大事件关联的那就通通推到统治者或者本地贵族,绝不会谈民族压迫、矛盾和冲突,同时会特别强调满汉蒙百姓也是受害者,更多的重点讲清民国时满汉族给新疆带来了的积极方面,老版本书籍也大面积删除修改。

最近部分汉族同胞特别抵触把历史人物说成其他民族,觉得这是其他民族在抢汉族历史。实际上这是上个世纪特殊年代国家有意推行的,汉族历史人物中寻找同化于其他民族的,维满藏历史人物中寻找来自其他民族的,目的就是论证中国民族团结是自古以来的真理。



特别佩服前面的双恒和 @幻十郎 这两位答主,他们回答经常以为汉民族的名义,不仅成功的把古代汉人描绘成种族主义者法西斯,还顺便抹黑共和国和汉族对我们要干点啥,哈哈



user avatar   qu-chi-tu-dou-ba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清算的不彻底,这些遗老遗少还都有钱有势,所以天天拍辫子戏给自己的老祖宗洗白


user avatar   diew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清算的不彻底,这些遗老遗少还都有钱有势,所以天天拍辫子戏给自己的老祖宗洗白


user avatar   huan-shi-l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清算的不彻底,这些遗老遗少还都有钱有势,所以天天拍辫子戏给自己的老祖宗洗白


user avatar   lesmis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又去翻了翻其他节目,我觉得亮点还有这个

《东方为什么红》


天不生教员,万古如长夜

啊这主旋律歌曲也选的的这么好?河南台真的用心了。



实话说我并没有看整个春晚,只看了河南共青团和七海悠仁up主搬运的片段。给我的感觉就是河南,中!

《唐宫夜宴》

这个舞蹈给我的感觉像是河南省博物馆里复活的唐俑,弹幕里有人刷像是文物在逃也是很形象了。尤其这一幕,很有那个感觉哈哈哈。建议名字改为《唐朝少女之博物馆奇妙夜》


截取了几个动图

在说悄悄话的宫女


对同伴使用屁屁攻击的宫女


入宫,开始表演的转场很好看


《白衣执甲》

天波府里走出来的保国臣——巾帼英雄穆桂英。就像弹幕说的,不杀安王贼(新冠),不回家门!

第一段豫剧《穆桂英挂帅》

抗疫夫妻双双把家还。

第二段黄梅戏《天仙配》

刘大哥讲话~理~太偏(河南话),谁说女子不如男!

第三段豫剧《花木兰》

希望女拳师不要再煽动性别对立了,河南台把真正的女权榜样给你列出来了。无论男女都一样,想要获得尊重与独立,只有靠自己努力去争取。

真正的女权是像教员说的那样妇女能顶半边天,像穆桂英,花木兰一样,像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一样,像刘胡兰,申纪兰,张桂梅和抗疫前线的女战士一样。通过为国家,为人民,为妇女解放事业,为山区贫困女学生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来获得别人的尊重。


说的有点跑偏,最后我想说的是在中华文明体系里,河南是天下之中,华夏之源。说句中原文化是华夏正统没毛病吧,古代中国人都是以中原文化为尊的,一个朝代首先要占据中原才能说自己是正统政权。但是前些年河南人经常被人在互联网抹黑,名声很不好。这本就不正常,细细想来,河南的在国内的境遇犹如中国在国际之境遇,人口众多,从事农业人口占比高,工业门类全而不强,被某些人(西方发达国家)误解抹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是不是有很多相似之处?中国什么样,河南就什么样。建国初期东北被称为共和国长子,我认为河南算的上是中国远古长子。

现在河南人正在通过自己的努力,一点一点发展。让中原文化回到他历史上应有的地位,让那些谣言不攻自破。又恰如今日之中国,在奋力实现中国民族之复兴。

(额,话说燕赵大地啥时候能支棱起来啊?不说别的,咱梆子戏调门可是不输豫剧啊!咱也整一出漂亮的春晚搞一波文化输出……)




     

相关话题

  如何评价北周文帝宇文泰? 
  为什么花木兰从军那么多年都没有被人发现是女的? 
  如何评价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如何评价宋明帝刘彧? 
  晋朝到底凭什么活155年? 
  喀拉汗与高昌回鹘是不是维吾尔族历史,如何看待这些言论? 
  南北朝时期有什么令人动容的故事? 
  两晋南北朝如何编剧,拍出像《权力的游戏》一样的电视剧? 
  你觉得晋惠帝说的那句“何不食肉糜”想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如何评价东晋名臣温峤? 

前一个讨论
假如泰国国王普密蓬遇到阿拉伯之春那样的危机,会怎样应对?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阅文发布“职业作家星计划”,全面升级作家福利?





© 2024-11-2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