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丹水,高武侯鰓、襄侯王陵降西陵。《史记·高祖本纪》
王陵的襄侯,肯定不会是秦朝的侯:秦侯非常稀少珍贵,李斯都没有够上封侯,丞相王绾,丞相隗林也没有封侯------见秦始皇本纪二十八年的碑文。王陵是公元前209年9月跟着刘邦起义的------以客从起丰(史记功臣侯者年表)如果是秦侯,地位比丞相还高,哪好意思低眉臊眼跟着沛县一个刚起义的亭长混,这亭长还是一直认他做大哥的?那可不可能是楚怀王封的侯呢?也不可能,刘邦是楚怀王封的武安侯,如果王陵也是楚怀王封的侯,那见刘邦就是楚军会师,如何用一个降字?所以啊,我猜,应该是魏国的侯。
王陵的资料比较少,这得怪司马迁,汉初五个丞相,第一萧何,第二曹参,第四陈平,第五周勃,史记里每人都有一篇世家专门描写,唯独第三任丞相王陵没有,资料散在其他人的传记里,还语焉不详,我想啊,其实应该是有原因的,有什么地方不方便写呢?《汉书-张陈王周传》提到王陵有一句话:以(因为)善雍齿,雍齿,高祖之仇,以故(因此)晚封。
王陵确实封得很晚。第一批,曹参陈平夏侯婴等十人是公元前202年最后一天封的侯,隔了两天,进了公元前201年,封了两人:吕后的两个哥哥,再过了二十天,一次封了张良萧何周勃项伯郦商樊哙周昌灌婴陈烯等十二人,然后隔一两天封一个,到一月底,总共封了二十九个侯,然后呢?停了!整整一个二月份,一个人也没封,进入三月,终于封了第三十个侯-----雍齿,这个历程确实符合留侯世家里那段著名的记载:
上已封大功臣二十馀人,其馀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上在雒阳南宫,从复道望见诸将往往相与坐沙中语。上曰:“此何语?”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上曰:“天下属安定,何故反乎?”留侯曰:“陛下起布衣,以此属取天下,今陛下为天子,而所封皆萧、曹故人所亲爱,而所诛者皆生平所仇怨。今军吏计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此属畏陛下不能尽封,恐又见疑平生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上乃忧曰:“为之柰何?”留侯曰:“上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谁最甚者?”上曰:“雍齿与我故,数尝窘辱我。我欲杀之,为其功多,故不忍。”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齿以示群臣,群臣见雍齿封,则人人自坚矣。”於是上乃置酒,封雍齿为什方侯,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群臣罢酒,皆喜曰:“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
然后,封侯又陆陆续续进行了,韩信也在四月被封了淮阴侯,王陵呢,又过了四个月,拖到了八月才封的侯,确实是晚封了。原因据说是因为王陵与雍齿交好,而雍齿又是怎么得罪刘邦了呢?这记录倒还详细:
秦泗川监平将兵围丰,二日,(刘邦)出与战,破之。(刘邦)命雍齿守丰,引兵之薛。泗州守壮败於薛,走至戚,沛公左司马得泗川守壮,杀之。陈王使魏人周市略地。周市使人谓雍齿曰:“丰,故梁徙也。今魏地已定者数十城。齿今下魏,魏以齿为侯守丰。不下,且屠丰。”雍齿雅不欲属沛公,及魏招之,即反为魏守丰。沛公引兵攻丰,不能取。沛公病,还之沛。沛公怨雍齿与丰子弟叛之,沛公还收兵聚留,引兵攻砀,三日乃取砀。因收砀兵,得五六千人。攻下邑,拔之。还军丰。(丰不拔)闻项梁在薛,从骑百馀往见之。项梁益沛公卒五千人,五大夫将十人。沛公还,引兵攻丰。集解徐广曰:“表云‘拔之,雍齿奔魏’。
公元前209年九月,刘邦起义,拿下沛县丰邑,设坛祭黄帝蚩尤,自号沛公,泗水郡的郡监叫平的带兵来镇压,(郡相当于省吧,郡设守,尉,监)围住了丰邑,两天后,刘邦开城出战,打败了郡监平,命令雍齿守丰邑,自己一路追击,打败了来增援的郡守壮,并追击到临郡----相邻省的省会-----薛郡的薛县,彻底打垮了壮,由左司马(可能就是曹无伤)带偏师追到戚县,抓住并杀死了这个郡守壮,郡监平则被萧何夏侯婴劝降,秦政府在泗水郡的统治全面崩坏,泗水郡的郡治----省会相县的反秦势力应该也是这个时候趁机起事,占领了省会----------如果起事在先,郡守壮,郡监平应该先镇压自己家门口的起义,顾不上都跑到沛县来镇压刘邦,如果刘邦获胜了,那边还不起事,刘邦就应该乘虚拿下省会,不会为了扩张势力,一会打薛郡,一会打砀郡,却不去解放自己的省会。可惜,相县义军时机掌握得虽好,结局却仍然不好:不久后,章邯打败陈胜,章邯的偏师司马枿屠了相县,是时秦将章邯从陈,别将司马枿屠相”。不管怎么说,当时战场上杀死郡守还是记载中起义军的第一次,革命形势还是轰轰烈烈,一片大好,谁料一盆冷水对着刘邦从头浇下,大本营丰邑丢了!倒不是丢给秦军的。
公元前209年十二月,史记秦楚之际月表记载了三件事:魏王咎归魏,陈胜牺牲,雍齿以丰邑降魏。
陈胜是反对其他人封王的,不管是老贵族复辟,还是派出去的部将们。部将葛婴在陈胜称王之前,向东发展,找到一个楚王远族襄强,立为楚王,后来听说陈胜在楚地称王,赶紧杀了襄强,再亲自赶回去向陈胜解释,陈胜还是杀了他,一个月后,公元前209年八月,陈胜派往赵国的武臣打开了局面,自立为赵王,陈胜差点杀了他全家:
武臣到邯郸,自立为赵王,陈馀为大将军,张耳、召骚为左右丞相。陈王怒,捕系武臣等家室,欲诛之。柱国曰:“秦未亡而诛赵王将相家属,此生一秦也。不如因而立之。”陈王乃遣使者贺赵,而徙系武臣等家属宫中,
陈胜派出的周市拿下了魏地几十城后,想立魏国公子宁陵君魏咎为魏王,可魏咎在陈胜那儿,陈胜一直扣住魏咎不同意:
(周市)欲立魏後故甯陵君咎为魏王。时咎在陈王所,不得之魏。魏地已定,(大家)欲相与立周市为魏王,周市不肯。使者五反,陈王乃立甯陵君咎为魏王,遣之国。周市卒为相。
魏国使者来来回回五次,陈胜才同意放魏咎回去称王,为什么前四次不同意,到第五次改主意了呢?因为啊,时间已经到了公元前209年十二月,陈胜就在本月败亡的,陈胜是知道再扣住魏咎也没啥用了,白白一起牺牲,放魏咎回去,总也算保住一点反秦的火种,说不定还能分散秦军的压力。
放魏咎回去的时候,陈胜一定嘱咐魏咎周市,赶紧向西攻击秦地,为他分散章邯的兵力,就像他同意武臣为赵王时叮嘱的一样,但周市迎回魏咎,趁着魏国复国的气势,也像武臣一样,并没有向西攻秦,反而向东,到一起反秦的小伙伴刘邦这儿扩张地盘来了:
周市使人谓雍齿曰:丰,故梁徙也。今魏地已定者数十城。齿今下魏,魏以齿为侯守丰。不下,且屠丰。
周市对雍齿说:丰邑的百姓多是魏国的移民,现在魏国复国了,你要是归降魏国,魏国封你为侯,仍由你为魏国防守丰邑,不投降,那就要屠城了!
这选择题对雍齿比较好答:雍齿本来不服刘邦,丰邑的百姓又天然亲魏,现在陈胜已死,楚的旗号倒了,归顺魏国,那是眼下最好的出路啊,而秦时的侯非常金贵,丞相李斯王绾都没有能封侯,雍齿为乡亲找了出路,还能直接封侯,那还有啥好犹豫的?所以雍齿很痛快地归顺了魏,并且为魏牢牢守住了丰邑,刘邦三次带兵来都没能夺回丰邑,一直到公元前208年三月,刘邦靠放弃了部队的独立性,从项梁处借兵五千,打起了楚国的旗号,才夺回了丰邑。
这回,雍齿放弃抵抗了,为什么呢?因为魏王咎此刻正被章邯围困在临济,魏相周市在拼命到处拉人帮场子呢,齐王田儋,楚国的项它都带兵赶去解围,周市欺负欺负杂牌的沛公可以,为丰邑这点小事跟楚国争执,不太没有大局观了嘛,大约是经过谈判,雍齿带着部属,撤出了丰邑,其中应该就有王陵,已经被魏国封成襄侯的王陵。襄,襄助,帮助雍齿守丰邑,大约在刘邦一次次进攻,雍齿一次次向周市求救中,周市派不出兵,只好拿些免费的爵位帮雍齿提升提升士气。
其实这是再明白不过的事了:仅仅因为由于与某人私交好,刘邦就那么记恨自己过去的大哥,正常吗?这大哥可是明明白白救过他的儿子女儿呢!从战不利,奉孝惠鲁元出睢水。(功臣侯者年表)所以啊,大家津津乐道的彭城大败后,刘邦几乎成了光杆司令,跑到沛县去找孩子,然后一次次把孩子踢下车,只是民间传说被司马迁采信了,实际刘邦并没有输成光杆司令,要真光杆司令了,他也不会绕道去找孩子,费那劲干嘛?孩子嘛,再生不就完了?他又不是没儿子了,刘如意在后方好好呆着呢。孝惠鲁元这两孩子也根本不在沛县,早接到彭城了,不然王陵没法带着他们撤到睢水。刘邦部出现在睢水不是主动的安排,而是在彭城突然被项羽打崩了,胡乱狂逃到最远的地方,孝惠鲁元俩孩子如果事先不在彭城,根本不会出现在睢水。所以呢,王陵的晚封的原因,汉书说的这个王陵与雍齿善,不是简单地指两人私交好,而是指王陵参与了雍齿对不起刘邦的那件事。
这样一说就全通了:功臣侯者年表说王陵从起丰,很对,他就是最早就跟着起义了,说他晚从,也有道理:由于丰邑叛乱,他离开了刘邦的队伍,履历要从重新参加刘邦队伍算起,王陵很正直很正派,他当时就是觉得归顺魏才是对大家最好的道路,他也并没有背叛反秦事业,但在刘姓家天下而言,总归是叛变,有话语权的人觉得抹掉这段履历对大家都好,所以,独独第三任丞相王陵没有入世家列传。
沛公引兵攻丰,不能取。沛公病,还之沛(高祖本纪)
进攻丰邑,三次打不下,是刘邦早期少见的窝囊仗。因为战事不顺利,气病了,更是是有记录刘邦唯一的一次。
其实刘邦的地盘里,这次降魏的并不止丰邑一处,我们看《曹相国世家》
高祖为沛公而初起也,参以中涓从。将击胡陵、方与,攻秦监公军,大破之。东下薛,击泗水守军薛郭西。复攻胡陵,取之。徙守方与。方与反为魏,击之。丰反为魏,攻之。赐爵七大夫。击秦司马枿,破之,取砀、狐父---------
曹参负责守方与,方与也降了魏,曹参又去夺了回来,后来曹参还打败了司马枿,为相县的父老兄弟报了仇,但他跟着刘邦打丰邑,也是劳而无功,为什么丰邑那么难打?那儿守军不多啊?刘邦聚众起义三千人,主力被刘邦带着打郡监平,郡守壮,留给雍齿守丰邑的不会超过五百人,毕竟还有沛县,方与等多个地方要守,那刘邦在砀郡打败司马枿,收兵六千,合上原来的兵有九千,怎么就是打不下几百人防守的丰邑?
《高祖本纪》还收兵聚留,引兵攻砀,三日乃取砀。因收砀兵,得五六千人。攻下邑,拔之,还军丰。(还是没打下来)(所以)闻项梁在薛,从骑百馀往见之。
那么难打的原因,与一定要去打的原因是同一个:刘邦自己的老家在丰邑。
《高祖本纪》第一句: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丰邑有他父母兄弟和整个家族。
有个电视剧,演刘邦攻打丰邑,雍齿将刘邦的爹刘太公绑到城楼上,刘邦因此不敢攻打,当然故事里没有王陵,但如果王陵与雍齿真是同伙,我们就缺一个解释:对秦战争结束后------因王陵兵南阳,以迎太公、吕后於沛。楚闻之,发兵距之阳夏,不得前------《高祖本纪》
反秦战争结束,王陵重归刘邦属下,刘邦让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回丰邑去保护他爹刘太公。啥人不好用,非得找绑架同案犯再去照顾爹?就算不怕他再来一次,自己爹也有心理阴影吧?
所以,我的理解,那个绑上城楼的画面根本没有发生过,真实发生的事,对刘邦来说,更加痛心疾首:刘太公和刘姓家族都支持雍齿王陵,对他们来说,魏国复国了,重新成为魏国人,乘势也能得一个富贵,那不是很好吗?你刘邦带部队归顺魏国,也会有一个侯 ,多好!楚国都没了,你就能打,还能折腾出啥?沛公那是个啥?沛县造反兵团团长?你还能凭空整一个沛国出来?瞎搞嘛!
沛县在丰邑东面六十多里,丰地是魏人为主,沛地是楚人为主,语言都不一样,两地是有隔阂的,刘邦生于丰邑,长于丰邑,到三十五岁左右,考上了沛县的公务员,在沛县更东面的泗水亭上班,离丰邑六七十里,说远不远,但当天来回还是很累的,当时是十天才有一天休假,所以回丰邑的机会其实是不多的,在沛县娶了妻生了孩子,回丰邑就更少了,一年也就回家过几个节吧,但刘邦心里还是归心丰邑的魏文化的。所以丰邑与沛县一起反秦的时候,他是个很合适的领袖,能够团结两地。
但碰到现在这个情形,就很糟了,他就算要归顺魏国,沛县兄弟也很难会真心跟随,保不齐什么时候就散了,那他就真啥也不是了,要对丰邑动武,不要说狠不下心来,就算狠下心来,真把丰邑剿灭了,他在沛县老兄弟眼里也会被鄙视:你多少年来一直牛哄哄说你们丰邑多有文化,多拽,你在那多受欢迎,现在怎么啦?这个领导很难当下去。思来想去,只能放弃独立,先找景驹,后找项梁,归附楚国的旗号,拢住沛县的基本盘。知乎有一问:刘邦起事之初,有没有雄心大志?其实是有的,所以他起事时自己祭天地,祭黄帝蚩尤,并没有归顺强盛的陈胜王,而到这个时候,他居然考虑要投靠最弱鸡的假楚王景驹,实在是因为沛公这个旗号很难给大家画大饼,人家举着魏的旗号,随便可以给出侯爵来吸引他的部将,他能许别人什么呢?
当刘邦终于投靠项梁,带着楚兵和楚国的旗帜回到丰邑,国际形势的变化,使雍齿终于顶不住了,当雍齿与王陵带着部属撤出丰邑时,尽量说服刘氏家族的成员跟随,也许其中还有刘太公本人,对诸刘来说,刘邦现在投靠了项梁,以后说话还管不管用,难说,项梁并不是好说话的性格,什么人,跟着他一件事没干好,他能记好些年,到时候还要翻旧账出来说,非嫡系的投靠者,打的都是苦仗,一旦失利,更毫不容情地惩处,还不如先跟着老乡王陵。
梁部署吴中豪杰为校尉、候、司马。有一人不得用,自言於梁。梁曰:“前时某丧使公主某事,不能办,以此不任用公。”众乃皆伏。
章邯军至栗,项梁使别将硃鸡石、馀樊君与战。馀樊君死。硃鸡石军败,亡走胡陵。项梁乃引兵入,诛鸡石。《项羽本纪》
丰邑守兵多是子弟兵,家属都在丰邑,当部队撤离后,家属还留在丰邑,王陵的母亲应该也在其中,刘邦对他们保持了足够的关照和礼遇,所以王陵母亲后来被项羽扣留时,传信给王陵,一定不要再背叛刘邦,并以死坚定王陵跟随刘邦的意志。
王陵者,故沛人,始为县豪,高祖微时,兄事陵。陵少文,任气,好直言。及高祖起沛,入至咸阳,陵亦自聚党数千人,居南阳,不肯从沛公。及汉王之还攻项籍,陵乃以兵属汉。项羽取陵母置军中,陵使至,则东乡坐陵母,欲以招陵。陵母既私送使者,泣曰:“为老妾语陵,谨事汉王。汉王,长者也,无以老妾故,持二心。妾以死送使者。”遂伏剑而死。项王怒,烹陵母。陵卒从汉王定天下。以善雍齿,雍齿,高帝之仇,而陵本无意从高帝,以故晚封,为安国侯。《陈丞相世家》
从什么地方看出有刘姓宗族跟随王陵呢?猜的。大家看,齐国起事,一大波的田姓豪杰,此起彼伏,项梁一出头,一大波的项氏英豪:项羽项庄项伯项它项婴项悍,而刘邦在丰邑有爹有兄有弟,有侄子,有堂兄刘贾,有再堂兄刘泽,有堂兄与再堂兄,说明家族很大,但反秦战争中,諸刘几乎完全没有存在感,我想不是他们没参与,而是参与了,但开头跟错人了。
因为刘姓兄弟多跟随着王陵,而且关系良好,所以王陵归顺刘邦后接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带他们回丰邑,保护刘太公,确实是个很合适的安排。
但到了汉朝廷建立,刘邦被逐渐神化的时候,这些事就变得很触人感官了:啥上应天命,屁股上七十二颗痣?啥白蛇是白帝之子,被你斩了?你爹你兄弟们都不信你有啥神迹嘛,起义都跟着别人,不跟你。所以啊,这些都尽量不提了,王陵传也就干脆不写了。
这一类诸侯王大多是项羽入关中后分封的,楚汉战争期间,这些可怜的王爷们无处躲藏,他们要么投靠刘邦被项羽所杀,要么力挺项羽被刘邦所灭,朝三暮四的也没逃过杀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