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岳不群和向问天都当了皇帝,谁的名声好些?
答案是,岳不群
因为岳不群杀的都是圈子里的人,无论是对自己弟子动手还是对杀恒山二定,说白了都是当官儿的大乱斗。
可是向问天杀的是圈子外面的人,抢匹马随手就杀两个人。点个穴能解决的事情非要杀人!这种人当了皇帝,圈子里的人可能一个不杀,圈子外面的人人头滚滚。《笑傲江湖》的最后向问天当了日月神教的教主,武林中人开开心心,派系斗争告一段落,大家喜气洋洋。可是武林之外的人命运如何就真不好说了。
因此,选政治领袖,哪怕知道他可能虚伪,也要选看起来品行端正的。权力落到伪君子手里,最多让他阴死几个政敌。要是落到口无遮拦,满嘴打打杀杀的人手里,他分分钟用权力突破所有共识和道德给你看,到时候倒霉的可不仅仅是政敌,还有普通人。
大家在读史书的时候都会有神奇的代入感
不光是开上帝视角的问题,而是觉得王侯将相离得太近了,可以平起平坐
《明朝那些事儿》以后,无数明粉的崛起,都觉得自己是“天子守国门”的一部分,再不济也是于谦杨涟孙承宗这些
张口闭口就是“崇祯是傻X,用人不信人”,“如果拉美的红薯玉米早点来”,“东林党就是一群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垃圾”
矮大紧这样的标配二代都说过,《明朝那些事儿》是明朝内阁的那些事儿,不是明朝百姓的那些事儿
咱们别给自己带高帽子,真到那时候,咱们只是流民图(宋)里面的一份子
后世评论的时候,还好,立场都是从百姓的角度出发
读书人的良心没有全部坏掉
说难听点,秦始皇把功臣都捧到天上都无所谓,我只看有没有孟姜女哭长城的事情,有没有“失期法皆斩”的事情
刘邦把出生入死的兄弟都杀了也无所谓,我就看是否轻徭薄赋,匈奴是否犯边,是否解放奴隶
李世民不光杀的是出生入死的兄弟呢,亲兄弟都宰了,兄弟的媳妇自己收了,咋没人骂他残暴
“太宗置义仓常平仓以备凶荒”这一句就够了
那些吹嘘着“武功”的人,中二年纪还没有过么?文理分科想好选什么了么?
秦始皇嬴政,生于公元前259年,去世于公元前210年。
汉高祖刘邦,生于公元前256年,去世于公元前195年。
相信无数人初次比较这两位伟大君主的生卒年龄,都会自然而然的讶异。在通常印象中的两代人,其实实际年龄竟只相差3岁,根本就近似于同龄人。
当秦始皇承秦国六世先君之余烈,择能者而委之以责,遣大军攻灭六国,而后始建帝制,虎视何雄哉的时候,刘邦还只是大秦帝国沛县治下一个籍籍无名的平民百姓。
然而, 秦始皇登基后,一方面急于求成,滥用民力,不止是原六国百姓,甚至秦国关中本土百姓,也同样不堪忍受;另一方面又过于超前,特别是郡县制的普遍推行,将原关东六国精英,全推到了反秦阵营。
秦始皇修筑长城、驱逐匈奴,开拓南岭,对后世中国的意义和贡献何等重大,但同时也令天下百姓负担极其沉重。
他又为着自己的奢侈享乐,大兴土木,营造宫室七百余所,蓄藏美女万人,还征发超过70万的民众到骊山,为自己营造富丽堂皇、遍布各类机关的陵墓,墓中以人鱼膏为灯烛,水银为江海,珠玉珍宝,不可计数。天下各地的石料木材,都通过人力运输到关中,以备其宫室、陵墓之用。
当时全中国人口约二千万,被秦始皇征发造宫室和坟墓的,约150万人,加上修筑长城的50万民夫,防御北疆的30万士卒,南征岭南的士卒和移民50万人,以及其他各类苦工杂役,总数不下三百万人,竟占了全国总人口的15%以上。
加上秦法严苛残酷,许多平民因小事便沦为罪人,被征发去服各种苦役。而为了维持庞大的军费开支与工程建设,满足自己穷奢极欲的生活,秦始皇更徵敛无度,对百姓课以重税,举国大地出现「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织,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的严重状况,天下苍生百姓更「衣牛马之衣,食犬口之食」。
秦始皇的各种征发,将天下民力透支到了极致, 因此,不止是新被征服的关东六国【苦秦久矣】,就连秦国统治了六百年的关中本土同样【苦秦久矣】。秦襄公、秦穆公、秦献公、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等多位明君英主苦心孤诣积蓄六百年之久的国力和民心,在短短十几年时间便尽数丢弃。
齐楚燕赵魏韩这关东六国, 他们不是王世充窦建德,不是五代十国、不是张士诚陈友谅那种军阀政权,而是有几百年历史、有自己统治精英集团,形成了自己独立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的真正“国家”。所以战国七雄才能动辄动员超过十分之一人口,出兵数十万鏖战,类似于近代国家的总体战,远非后世那种一战即亡的割据政权所能比。
因此,要吞并与消化这样的国家,也是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
秦始皇承令天下车同轨,书同文,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单位,整顿交通,在全国修建驰道,将天下混同为一。同时在天下广立郡县,县下设乡,乡下设里,每十里设亭,各有官员管理治安、监察民众,使中枢命令可迅速传达到帝国每个角落。
这种种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终于将原来彼此隔阂的列国民众,重新捏合成一个统一民族国家的雏形,建立起中国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王朝,把中国推向大一统时代,奠定中国之后两千余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然而,秦朝统一后的仅仅十余年时间,绝不足以真正泯灭原来六国精英和百姓的国家意识与民族意识。
秦始皇不行分封制,不分封自己子孙为王去统治六国旧地,等于是让本可以通过效忠于被分封各地的秦朝皇族,从而间接效忠于大秦天子的六国精英集团,都彻底被砸了饭碗。砸人饭碗如杀人全家,他们怎能不潜藏反心?又怎能不决然投入到九死一生的造反事业中去?
秦朝短暂统一即灭亡,便证明了没有同姓宗王分封来过渡,想在广大的关东大地,一步到位到郡县制,是不可能的。
所以,当50岁的秦始皇去世后不久,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关东六国旧王族纷纷复国,天下各郡县云集响应,众多草莽英豪纷纷起兵,攻杀秦朝官吏。
昏君胡亥、奸臣赵高等人紊乱朝纲,杀害忠良,自毁柱石,如大将蒙恬、上卿蒙毅、右丞相冯去疾,将军冯劫、左丞相李斯相继被杀,大将章邯被逼率二十万大军倒戈降敌。
48岁的刘邦则投身义军,率领两万偏师孤军破武关,一人一军之力,便荡平了几百年世人眼中难攻不落的秦国本土,迫使秦王子婴投降;秦王朝竟连将势力收缩回关中,保住八百里秦川故土亦不可得, 仅仅三年后便宣告亡。
刘邦更约法三章,尽废秦朝苛政,便收得关中父老民心,秦朝短暂统一二世而亡后,竟无一个半个故秦子民,更有复秦之念。这点甚至远远不及此前被秦国攻灭的六国。
刘邦击败项羽称帝后,不忘“约法三章”之初心,继续他的种种轻徭减赋、与民休息举措,将之推广到全国:
刘邦:【民前或相聚保山泽,不书名数,今天下已定,令各归其县,复故爵田宅,吏以文法教训辨告,勿笞辱。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军吏卒会赦,甚亡罪而亡爵及不满大夫者,皆赐爵为大夫。故大夫以上,赐爵各一级。】
也正是刘邦这种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和秦始皇完全南辕北辙的政治方略,经历了几百年战乱后,一个“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的太平盛世终于降临到华夏神州。
同时,刘邦一方面继续以郡县制治理秦国故地,一方面通过战争和谋算双管齐下,削平了彭越、英布这样的异姓诸侯王,同时昭告天下,"白马之盟",非刘不王,分封自己的刘氏子弟为王,君临六国故地。 这种郡县和封国并行的“郡国制“,就有效地将原来六国的精英集团,容纳进新王朝的统治中枢,更通过近百年时间,消化各国的精英人才。
汉初分封图:土黄色为各诸侯国
等到汉武帝时,各个诸侯国的国家意识已经消化得差不多了,都有了身为新的大汉王朝国民的身份共识了,自然就有推恩令来削弱诸侯国,实现真正大一统了。
从几千年之后的后人的角度,我们当然可以称颂秦始皇的功绩对后世中国何等伟大,然而这功盖八荒、声雄千载的功业,纯粹是建立在当时亿万普通百姓的累累尸骨之上。
在骊山、在长城、在天下各地,劳累下惨死的百姓,严刑酷法下惨死的百姓,会感念这样的文治武功么?
刻石诅咒“始皇帝死而地分”的人,心心念念"伐无道,诛暴秦"的人,会感念这样的文治武功么?
秦始皇驱御天下之万民为其仆役,靠着人民血肉成就的那些历史贡献,真正的英雄,是万千个无名无姓,以血肉之躯去筑就长城、筚路蓝缕去开拓五岭的人民!
雄才大略如秦始皇,气吞六合的辉煌功业,仅传二世及身而灭,反而是刘邦这位起自平民的布衣天子,万众归心如百川汇流,开创了令每个汉人为之骄傲的煌煌四百年大汉王朝。
刘邦比秦始皇更高明的地方,恰恰就在于他顺应时势的妥协和远见卓识,是“上善如水”的大智慧。
退一步海阔天空,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不止是一个王朝如此,小到一个家族,甚至一个人的人生,也是同样这般。这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人民的选择。只有人民创造了历史,也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真正主人。
有多少帝王天子恋繁华,到头来兴亡盛衰不由他。只看那始皇大业千秋梦,转眼秦砖换汉瓦。莫道是沧海桑田多变化,到头来楚河汉界由谁划。只看那大风起兮云飞扬,安得猛士守天涯。成也罢,败也罢,千古英雄浪淘沙。水能载舟亦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
因为所谓“刘邦杀功臣”,以及延伸而出的“草根皇帝杀功臣”,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
一般说刘邦杀功臣,都是指刘邦扫平异姓王。
问题是,异姓王的主要性质不是功臣,他们的主要性质是反秦及伐项战争时期的诸侯。
反秦战争时期,陈胜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天下共主,但是他遭到了诸侯的抛弃、敌人的杀害;楚怀王、义帝熊心是第二个真正意义上的天下共主,但是他遭到了项羽的杀害、诸侯的抛弃(他被项羽劫夺和杀害,诸侯没有为他复仇,所以说是被项羽杀害、被诸侯抛弃,和陈胜先被抛弃后被杀害不同)。
伐项战争时期,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天下共主是义帝熊心,之前说了,他遭到了项羽的杀害、诸侯的抛弃。第二个真正意义上的天下共主是汉王刘邦。
至于项羽,不过一反贼而已。违义帝令杀宋义,劫楚军;违义帝约逐刘邦,越俎代庖分封诸侯。最终发展到杀义帝、弑君。
与之相反,刘邦与五诸侯盟,共同出兵攻打项羽。但是到了司马迁笔下,这一段却写反了。杀宋义被说成项羽仗义,逐刘邦则强调项羽宰割天下为实际上天下之主,杀义帝实在是没法洗了,就说项羽不该迷信武力,为项羽杀人都不会杀而叹息。刘邦得到了诸侯支持,组建联军东征,则被说成是“劫五诸侯兵”、偷袭彭城!看看,看看,几个诸侯组成联军,非要说五十六万大军是刘邦“劫”来的!这就好像写第二次世界大战,非要说希特勒宰割欧洲、实为欧洲之主,非要说英美苏“劫天下之兵”、偷袭纳粹。但是就是不肯说美苏是怎么“劫”出了几千万大军的(苏军最高达到了一千两百万,美军最高则达到了一千三百万)。
文人之笔可以杀人。在司马迁笔下,正面人物刘邦被写成反面人物,反面人物项羽被写成正面人物。甚至还搞出什么《项羽本纪》!那个时期不应该先写《义帝本纪》后写《高帝本纪》吗?这就好像有人编写民国史的时候,宁可写《袁世凯本纪》也要坚决拒绝写《孙中山本纪》一样,可以说反意昭然若揭。
在伐项战争时期,诸侯的身份是刘邦的合伙人!
在刘邦当时,他的名下有这样几个势力:
第一,梁王彭越。
第二,楚(齐)王韩信。
第三,赵王张耳。
第四,淮南王英布。
第五,燕王臧荼。
第六,长沙王吴芮。
第七,燕王卢绾。
第八,韩王信。
第九,汉王刘邦(后进为汉皇)。
刘邦名下有九个势力,其中一个是他自己的直属势力,其他八个以他为主、但各自独立,而且大多是秦末起兵以后崛起的诸侯(卢绾是刘邦分封以替代臧荼的独立势力)。
这就是汉初的九大政治实体(按照同时存在也可以说是八个)。
异姓王,大多出身于反秦起义,并不是刘邦的部下。
这几个异姓王里面最大的特例就是韩信。
韩信一直被视为名将,这是对他的褒奖。
从政治信义的角度说,韩信是刘邦的叛徒。
为什么说韩信是刘邦的叛徒呢?
在汉帝刘邦之外的八个政治实体当中,楚王韩信是唯一一个完全由萧何推荐、刘邦擢拔、临危自立的政治实体。
或者这样说:其他政治实体大多是带着自己独立的公司加盟的刘邦公司,只有韩信是带着刘邦的分公司独立然后加盟刘邦公司的。
你特么拿着我的分公司加盟我,逗呢?
只有楚王韩信是刘邦直属势力出走的产物。
韩信是什么人?刘邦拔擢韩信于逃兵之中,寄托方面之任于其身,韩信是怎么报答刘邦的?在刘邦统一战争艰难进行之时,要求自立为王,分裂刘邦部下!在刘邦遭遇大败的困难时候,拥兵不进,坐观成败!在刘邦与项羽决战的关键时刻,等着刘邦许诺瓜分楚地才肯出兵,毫无情义!就这,刘邦也只是将韩信废为淮阴侯!
我们要知道韩信给刘邦出了多少难题!
面对这样的背叛,刘邦并没有要求韩信把云字儿交回来。
韩信变成淮阴侯,只不过是回归正常地位罢了。虽然淮阴侯排名不靠前,但是谁让你中途自立了呢?受点惩罚也是应该的。历史上说,刘邦待人宽厚,刘邦自己也说:“吾与天下贤士功臣,可谓无负矣!”这一评价是正确的。
韩信请封假王的举动是十分阴险的。
我们来分析一下应对这一难题的多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如果刘邦封韩信为假王。
那这就意味着刘邦承认韩信的功勋足以封王。同时,封假王,这又意味着刘邦不舍得封真王。于是,天下人都会说:看,刘邦就像项羽一样妇人之仁小气吝啬不舍得赏功。要是这样,就是刘邦对不起韩信。凭此,韩信可以反。
第二种可能,如果刘邦拒绝韩信封王(不论真假)。
那这就意味着刘邦公开拒绝了韩信,对韩信的功勋不能给予积极承认,刘韩之间出现了隔阂。要是这样,就还是刘邦对不起韩信。凭此,韩信可以反。
第三种可能,刘邦封韩信为真王。
这是历史!
面对刘邦这一举动,韩信(及其谋士蒯彻)直接懵了。刘邦公开承认了韩信的功勋,并且不吝封王之赏赐。面对刘邦这一回应,韩信凭什么反?
对呀,都这样了,韩信你还想怎么着吧?你来当汉王?你说不出口吧?
可以说,刘邦一击就粉碎了韩信借机独立的合法性。
我看到过一个问题,说是读历史书为什么看不到烧脑权谋。其实不是历史书上没写,而是很多人看不懂。当然,有时候写历史书的人自己是个糊涂蛋,也会影响我们理解。
面对韩信出的这么大一个难题,刘邦竟然忍了,竟然让韩信做齐王!
这一手,帅呆了!
除此之外,韩信封王还引发了刘邦团队内部的动荡:在韩信树立榜样的情况下,如何团结和带领自己的直属势力,避免他们分崩离析纷纷独立,成为刘邦面前十分棘手的问题。韩信,这样一个没有根基和背景,仅仅是因为刘邦拜将才统率大军的人,都可以封王,而且是疆域广大、富庶无比的齐王,那么其他人呢?如果我们把目光放长远一点,看一看刘邦死前盟约非刘不得封王、以及刘邦死后吕后残杀刘姓诸侯转而将吕家封为诸侯的操作,再想一想吕家领袖吕泽一死刘邦就要废刘盈立如意的事件,就可以推测到,韩信封王一事,会勾起刘邦直属势力内部多么大的异动。看到这些问题,我们可以理解刘邦听说韩信要封王的时候为什么要骂娘。面对这样的情况,刘邦就算是直接发兵干掉韩信,都合理的。
当然,内部动荡不过就是小事儿,韩信请封处理不当可能直接导致韩信叛变,那是火烧眉毛的大事儿。
韩信是汉初三大功臣之一,但是同时他也是三大功臣中唯一一个从刘邦直属部下、利用刘邦的危机而独立成为异姓王的。他的政治身份已经不完全是萧何张良这样纯粹的功臣了。
我们甚至可以说,萧何受到刘邦敲打,是否与韩信悍然独立有关,都是可以商榷的事。
韩信以刘邦超擢,但却在关键时刻逼迫刘邦封他为王,早就背弃了功臣身份。刘邦擒韩信,理直气壮。
随后刘邦扫平异姓王,不过就是第二次打了一次统一战争罢了。
唐朝扫平窦建德,谁会说窦建德是和唐朝一起反抗隋炀帝的功臣、唐朝这是在杀害功臣呢?
那么,在汉朝,谁才是功臣呢?萧何,曹参,周勃,陈平,张良,这些才是。
那么,历史上,刘邦这些功臣是什么待遇呢?
历史上,这些人一直活跃在汉初政治舞台上。甚至一直到汉文帝时代,汉朝形成了功臣集团论资排辈相继担任丞相的现象。
所以说,刘邦根本没有先发制人的去谋杀功臣。
刘邦说:“吾与天下贤士功臣,可谓无负矣!”
这话没错。
至于有人说异姓王是和刘邦出生入死的兄弟,这是把事情看错了。
很多人被著名“汉黑”司马迁迷惑,以为刘邦只是个地痞流氓。其实不然。刘邦的真实身份其实属于游侠一流。刘邦十来岁的时候就因为倾慕信陵君而离开家乡投奔信陵君。出门以后才知道因为消息闭塞,竟然不知道信陵君已经去世多年。于是刘邦就跟着信陵君的门客混了几年。可以说,刘邦更像是个游侠。也可以说刘邦是一个游士。
刘邦对儒生是非常鄙视的,以至于在儒生的帽子里撒尿。然后就这样一个游侠一样的人物,在秦朝竟然可以做到亭长。可见他至少是符合秦朝“以吏为师”的要求的。刘邦建立汉朝以后,面对所谓“五德终始”的言论,坚定地选择了继承秦的水德。
秦始皇选了水德,水德主刑杀。刘邦同样选择了水德,仍然是刑杀,然后加上了黄老学说的顺其自然。综合起来就是:
依法治国,尊重科学。
这样一总结,就会发现刘邦的水准极高,根本就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水浒英雄式的收买人心。
很多人讲,汉初无为而治、休养生息,以为汉初是一个刑罚宽松的时代。其实这个理解是错误的。因为汉朝几乎全盘继承了秦朝的法律,在秦朝六章法律的基础上加上了有关兴作的三章,形成了九章律。反过来说,刘邦入关时所谓的“约法三章”也不是我们想象中那么简单,因为一共就六章,你这从简的情况下还留了三章呢。甚至秦律的挟书律,都要到汉文帝才能取消。
汉刘邦是个秦吏!
很多人讲什么“刑新国用轻法”,事实上汉朝用的法一点也不轻。
韩信要怎样做才能不被处死? - 风大 可稍息否的回答 - 知乎
本来事情到这就算了,但是由此延伸而来的“草根皇帝杀功臣”的观点流毒甚广,和“穷生奸计富长良心”一起,构成了对草根群体的道德侮辱,拼命要塑造一个“普通群众心胸狭窄”的形象。那么面对这一问题,就不能不谈一谈了。
中国大一统的王朝一共有秦、西汉、东汉、西晋、隋、唐、元、明、清九个。另外还有一个算统一但是底气不足的北宋,满打满算十个。
其中,一向被认为杀开国功臣的只有西汉、明两朝。问题在于,这两朝都是开创时代顶峰的王朝。西汉已经论述了,明朝则是自晚唐以来最强的中原王朝。
而不杀功臣的王朝之中,号称杀得最少的是秦、隋、西晋,这三个王朝均极其短命。其他以妥协方式被称为平稳过渡典范的,如以儒立国的东汉,开国第一代皇帝就面临着各地豪强地主大姓兵长造反的问题,随后只过了三代君主就陷入了长期的混乱,最后政权被豪强地主实质性控制,然后在汉末大乱中十八路诸侯竟然没一个忠臣,全特么都想篡位,可以说已经玩儿废了。可能儒家最缺忠心,所以喊得最响。
在西晋短暂过渡之后就一步步沦落到五胡乱华。如北宋,开国第一君没有完成统一,第二君也没有,后来就废了。这么怂的中原统一王朝,这还是第一个。
然后就是元清两个自带部落集团做统治后盾的王朝。他们自己也大杀特杀,比如说元朝没事儿就内战,忽必烈带着汉军,全歼阿里不哥的蒙古军,挫败海都的基督教蒙古军,事儿多得不得了。清朝更别提了,多尔衮鳌拜苏克撒哈什么的死得可不少,还有什么索尼索额图的,年羹尧隆科多什么的,数不胜数。但是很多人潜意识里把他们当外人,不作为传统中原王朝看待,有一种“你们随便杀,我不把你们当人看”的潜意识。其实元清两朝高层政治斗争如此露骨而凶残,以至于清宫戏成为“宫斗戏”的著名样板,这本应该被认为是“富贵皇帝喜欢杀功臣”的重要论据才对,说到底还是不把他们当自己人。
所谓杀功臣一事,第一开始的前提就是错的,遑论其他。
至于说很多人都在讲的“年纪越大越感觉刘备不容易”,这个观点在以年轻人为主的知乎上似乎得到了很多人支持。这是一个有趣的悖论。
事实上,这个吹刘备的观点和吹李鸿章的观点是一样的。像李鸿章那个所谓“年少不懂李鸿章,如今方知真中堂”的观点,简单概括就是“一辈子没见过世面”,以至于蠢得给贪官洗地。因为这两个观点都有显著标志:
定点投放给年轻人。
青春期少年特别希望得到社会认同,因此很容易被这样“年少不懂”“如今方知”“年纪越大越感觉”的暗示给带节奏,急于通过赞同这样的观点来证明自己已经长大了。
实际上,越容易被暗示,越证明没长大。
看看刘邦,再看看刘备,高下立判啊。刘备整天跟卖保险似的吹什么什么之后,出仕靠的是各种权贵老师、豪门同学,一到玩真的动不动就被打得全军覆灭狼狈而逃,曹操吕布这样的就不说了,历史上连名字都没有的强盗都打得他弃城而逃。要是哪个人觉得自己也是刘备这样的人,什么事儿都靠背景,那您这样的人咱高攀不起,您老人家慢走,小民告退。
再看看人家刘邦,他同学谁啊?坐拥幽州的公孙瓒吗?他老师谁啊?身为汉朝中央军方面军总司令的北中郎将卢植吗?哪儿有啊。刘邦那才是真本事。
如果一个人年纪大了还看不明白刘备是什么人,那才是真正的笑话。
当然了,连开创汉民族历史的刘邦都被人说是“杀功臣的草根”了,认错刘备这样的割据势力首领,也就算不了什么了。
福王是被马世英拥立的
鲁王只是监国
唐王素有大志,刚烈有谋,称帝但是被郑芝龙裹挟,郑芝龙投降后,唐王战死。
邵武帝是唐王的弟弟,唐王让他继位,他有不能退让的理由。
桂王是福王之外最名正言顺的,属于正常登基。
靖江王,这是一个野心家+傻缺
因为大家评论的都是一群骗子,演员侠……
大家心里希望真正的高手能出来被大家评论,只是,大家都没想过,一群喷子,键盘侠的评论,对高手而言,其实是没有价值的。
如果有高手的话……出场费,还是要的,至少不会一喷就跳出来,那是演员侠。
我是一名基层派出所民警。
可以说当今中国警察普遍羡慕美国警察可以采取暴力手段绝对的镇压不法分子。
但是,不得不说,这次这位美国警察,太过分了,不仅是过分,而且我的理解是那已经构成了犯罪行为。那黑人已经制服了就可以正常上拷带走了,没必要一直压着脖子压那么长时间。没能置身其中不知现场那美国警察的所思所想,反正我个人挺不理解他为啥那样干的。
只能说无论什么地方,无论什么行业,只要是人的社会,都有像样的也有操蛋的吧。
_________此处为分割线 _________
以下为统一答复评论中有些人质疑的我所讲的羡慕二字。
能够出现这种质疑在我料想之中,因为中国警察也有过过分的时代,据我所知就是在七十八十九十年代,就如同地痞流氓,看谁不顺眼就能打谁对老百姓而言没王法可讲,那时候的警察说好听点可以说是威风凛凛说难听点儿是横行霸道。
但我想表明的是,时过境迁,现在的中国警察无论是受舆论约束还是因为法治社会建设制度规范都已经变得逐步文明与规范起来,起码我认为从我们现在开始从公安司法院校毕业参加公务员考试考进来的新一代警察已经具备新的面目,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个行业内目前仍然存有历史的顽疾,仍然存在着臭虫,但我已经讲过无论什么行业都有操蛋的吧,这是个人问题,不是群体问题。相比之下,拍拍良心看,现在的整个警察队伍比照曾经确实过分的年代是不是已经是天地之别,问问曾经真正挨过曾经年代老警察欺负的中老年人就知道了。
为何会说起羡慕,因为警察每天面对的人群,大多是三教九流之辈,没有武力加身,很多事情在处理上警察显得软弱无能,说白了,好人谁没事儿上派出所转悠啊都忙着自己的生活呢,警察打人这句话,我们常常听到,但是但凡有点脑袋的人都能想明白,警察会闲着没事儿干把那在家里消停待着的遵纪守法的人抓起来暴揍一顿吗?
以上言辞不免更会有人质疑,请允许我解释,武力,当然不可滥用,我所说的羡慕不是羡慕美国警察的随意滥用武力,而是在合法范围内准许在对方不听从警察指令时动用武力,现在确实有人民警察法赋予了相关权力,但实践中现在的中国警察并不能或者说不敢执行人民警察法里的所有权力。拿防疫工作举例,卡口的工作人员在让出入的人员扫码登记时,就会有不愿意配合的人,然而这些不愿意配合的人可会知道工作人员的所做所为是为了整个社区的稳定安全,因为这整个社区包括了这名不愿意配合的人啊,在这个时候是否应当对其进行武力控制来保障其他居民的安全呢。同理,警察盘查也好,调查也好,总会有那些不愿意配合的人,自我感觉良好认为自己没问题所以警察不必要对其进行盘查所以就不配合,而警察当看到对方不配合时会以什么视角审视,难道要说谢谢您的不配合吗,万一这不愿配合的人真背着案子呢,那便是对更多的人民群众的不负责任。因此,我要说,民众的素质如果真正达到了人人互相敬重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文明程度,要求警察绝对文明不要有暴力举动,一点问题没有,一味强调了警察不该暴力执法而分毫不过问被执法对象自身是否存在问题,是不是看问题的角度些微的片面了些。
请注意,我说羡慕里的那句话尾巴实际已经表明了,羡慕的是暴力手段对不法分子的镇压,可不是对遵纪守法的百姓也要肆意妄为。例如像给群众办个身份证居住证之类的业务,警察当然应该热心服务。但当面对泼皮无赖时,还要笑脸相迎,得来的只有蹬鼻子上脸,警察都不怕了,您们认为这些无赖还有谁管得了。
列位存有异议的同志们,谢谢您们的教诲。言辞中犀利的同志们,谢谢您们的敦促。
让我知道当警察,需要吾日三省吾身。
还想要质疑甚或是骂的您们,若是能让您舒服,骂两句无妨。我不算您辱骂警察。不过是,道不同不相为谋罢了吧。
_____分割线
2020年6月5日22:53 出警在路上
YM下一个打野要卖到天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