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动画《萤火虫之墓》会引起争议? 第3页

           

user avatar   san-er-yi-76-1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好的历史与战争题材文艺作品不需要说教,它只需要把什么人在什么时代干了什么事原原本本拍出来就可以。战争的参与者是各种各样不同的人,所以在某件事上呈现出不同的态度是再正常不过的。

你要指望日本人拍一个讲战争中本土普通人的故事,还要无时无刻表现出反战,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对经历过战争的下层普通人来说,他们的记忆中最突出的不外乎就是越来越少的食品配给、阵亡通知书、不停的物资征用、躲空袭。要说认识到“我们打败了”,要等到天皇玉音防送,稍稍明白“日本做错了”,要等到1946-47年GHQ全面改造日本了—1946年10月的时候日共的政治犯还没出狱完呢。

这就是涉及“战争中社会生活”这一题材的矛盾点,它并不像战场上打仗一样是单线的、有明晰矛盾对立的、快节奏的,而是各种复杂的关系与杂七杂八小事的混合,所以很考验讲故事的能力—情节是否合理?如何用与宏观的历史背景结合?

所以与其采取说教和强烈反差等方式引出一个崇高的道理,更简单的方式就是单纯地选用“这个(些)人在某时间段内干了什么”模式,否则容易翻车。

典型的反面教材就是《永远的零》或者《八佰》。前者把好好的一个神风队员无奈被迫去死,拍成了悲剧英雄,还来了一出两个主角“跨时空相见”的共响;后者把好好的一场建筑物防御战拍成了为惨烈而惨烈的闹剧,比如让机枪手用人弹攻击的方式去攻击日军的钢板阵,显得双方一个比一个蠢。

而以上两部作品中战场之外的社会生活也显得较为生硬,《八佰》还好,《永远的零》几乎没有什么战争中的平民生活—当代线的主角完全就是一个沉浸于历史中的魔怔人,导致了叙事逻辑上的某种尴尬。

另一方面这一题材也容易出现情节偏离史实的状况,比如《联合舰队司令官》中的山本五十六。尽管电影借山本的生活还原了日本中上层精英战前的狂热好战、战争导致的物资紧张等种种,但把山本塑造成一个从头到尾都清醒和反战的“完人统帅”,让以上一切社会生活描写的努力都付诸东流—把一个理性的赌徒都拍成完人了,其他辅助情节不显得越描越别扭吗?

《联合舰队司令官》最出彩的反而是山本死了之后,电影的最后五分钟。曾经采访过山本的记者在战败后复员回家,面对的是李梅火把节后一片白地的东京,不同的人神色各异地听着玉音放送;当年记者工作过的地方,曾经鼓吹三国轴心和对英美摊牌的报社,已经开始为迎接占领军做准备而宣传民主化新政…..


顺便饰演报社编辑的是香川真司,就是“大哥大嫂过年好”那位((

综上所述,《荧火虫之墓》作为描写战争中普通人的作品,情节合适又没有大方向上的跑偏,作为一部战时社会生活题材的作品是合格的,叙事主线也只是突出了“要努力活下去”。国内观众“看不惯”无非就是觉得“你能有我惨?”,但是日本死老百姓视角下的战争就是这样,它确确实实是被一群人经历了的。

包括《世界的角落》里听闻战败之后大哭的情节在国内被批判,也是同样的道理,不能因为与自己认知不符就否认另一批人所经历的东西,战争的影响对中日两国的普通人来说本来就是不同的。如果强行要把作品的立意拔高一个台阶去表达反思,那就成了《日本最长的一天》(新版)里让天皇和首相给你讲爱好和平的道理,是另一种对历史的歪曲:有些东西就不是那么发生的,不能因为嫌难看而用现代的逻辑去人工纠正。

如果举个魔怔点的例子,抗战中沦陷区的工人,是不是要因为他们不仅不抵抗还给日本人干活而被否定,是不是美国人空袭把他们炸死了也是件值得庆祝的好事呢?


user avatar   zhang-wei-81-35-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反战片嘛。

只要主角能让你感觉到:战争太可怕了,不应该有战争,不应该有侵略,所有人都应该反对侵略。那就ok了。

那么,它有没有反对战争呢?

《偷书贼》食不果腹的一家人把犹太平民藏在地下室,用文字洗涤被战争折磨的心灵。这是反战。

《窗边的小豆豆》提琴手拒绝为日本军人演奏,这是反战。

《我们的父辈》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在战争中毁灭,这是反战。

《哆啦A梦》欢呼「日本战败了!」,不二雄先生永远的神。

反战的“反”,这种反抗、反对的立场,需要可视化,需要主角“喊”出来,需要在观众的脑海中回响久久不能散去。

如果一比就会发现萤火虫之墓似乎反得不够彻底。如果哆啦A梦的反战倾向性指数是100,萤火虫之墓大概就是20~30的样子。

因为这部片子压根不是为了反战而拍的。导演在访谈里都说了,他想展现的是一种脱离集体主义的生活,映射的是上个世纪日本社会人情冷漠的现实。战争狂热只是一个被塞进来的集体主义象征而已。

就算是故事原型的小说作者,也不是为了反战而写,而是为了忏悔战争时期自私的自己害死了妹妹。

你去要求这部片子表现反战,不相当于要求别人在记叙文的题目下写议论文?回头又批判人家没有夹叙夹议?

二极管是怎么诞生的?一根筋,没有容人之心,众人鼓掌他就怒斥未欢呼者,众人欢呼他便嫌弃声音不够洪亮,众人哀叹他就鞭挞未痛哭者,众人痛哭他就计较起泪水的盐分含量。

就算回到片子本身,我也不是特别赞同高票回答所言。男主父亲是军人,那么他应该憎恨父亲?纳粹把军服设计成少年们无法拒绝的款式是为了什么?军官在镜头前给儿童们分发巧克力是为了什么?

一个被爹洗脑无数次的小孩子他懂个P。他只知道家没了,幸福的生活没了,妹妹死了。他脑海里有三个选项:A.战争真可恶 B.我们被侵略了,我好可怜 C.军国主义者都该死。

你说他选啥?他能一步认识到军国主义者该死吗?

要怪就怪节子的死渲染得太可怜,导致观众略过了反诘的过程——“如果不是因为你爹和你这种战争支持者太多,节子也不会死。”

接受过9年义务教育的中国观众总不至于离谱到看了这片子突然产生“日本战败了他们真可怜”的想法。日本观众看了什么反应,我们不用管也管不着。

毕竟我是来看电影的,不是来做政审的。


user avatar   zhi-he-yong-zh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就是因为这部片子反战才会有争议,中国人其实不反战的

反战思潮并不是什么绝对正确的教条,而是历史经验的总结。那些在工业革命中取得先机的国家,对外发动战争却没有获得足够的收益,反而给国民带来了苦难,对这一事实进行反思,才会得到“战争不是好东西我们来反战吧”的心得。

看看中国这边的历史,十九世纪后半二十世纪前半一直在挨打,所谓“反战”差不多就等于甘地那套闭上眼任你杀,救亡图存斗争反抗才是最有共识的诉求。

建国以后的宣传是没有杂音的革命英雄主义,全民拥军,革命化的氛围更不可能宣传所谓的“反战”。

改开以后到现在,有两代人的时间处于完全的和平状态,即使有过一次战争边缘,也没到需要动员后备力量的程度。

所以说“反战”对于相当多的中国人而言,其实是个非常、非常、非常陌生的概念。借用基督教的理论,中国人根本没有“发动战争”的原罪,又何谈赎罪的反战主义呢?

现在国内嘴里喊着反战的,一部分是反侵略,一部分是反战败,一部分是反日,真正站在反战立场的不知道有没有百分之一。这样的群体在评价一部恨不得脸上写着反战的电影,又能给出多高的评价呢?

可能有些人对“反战、反侵略、反战败、反日”还是无法区分,给个具体的例子。

在抗日战争时期,一名日军士兵在慰安所遇见了自己的妻子,回到军营后愤然自杀。面对这个宣传机会,各种人会有什么看法呢?

反战:日军官兵们,不要再为军国主义政府卖命了,财阀大发战争财,战争带给你们的只有痛苦。

反侵略:这就是侵略者的罪恶下场。

反战败:小日本看起来快完了。

反日:死一个怎么够,日本人男的都该死,女的都该被艹到死!


user avatar   duan-hong-ji-yu-xiu-zhu-xin-lu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个人认为,与其说这部电影是在“反战败”,倒不如说这部电影是在盲目反战。电影表达的是“战争一点好处都没有,大家都不去打架,世界就和平了”这种无条件的和平主义思想,这一点和当今日本的颓废思潮,“需要国民牺牲的国家活该灭亡”是一脉相承的。

不去分析战争为什么爆发,不去分析灾难是怎么到来的,片面强调战争的残酷,就势必会产生这个结果。(所以毛才反对夸大核武器的威力)

作为面对日本人的电影,完全可以称之为反战,因为这是日本人感同身受的,是足以让他们认识到发动战争的下场的。但是,作为中国、韩国的人来说,是有些不够的。

“可以去问问白桦林中的尸体,俄罗斯人要不要战争?”


美国历史上也有过这样的时刻,那是越南战争后期,垮掉的一代,但美国走出来了(部分,霉菌还是需要移民维持)。在美国的阉割之下,日本一直没有走出来。


user avatar   kashiwagier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大多数人分不清“反战”和“反战败”,却非要去自定义“反战”和“反战败”,加之这是一部日本作品,主角也并非“完美受害者”(男女主是舰长的孩子),所以很多国人出于国仇家恨或政治正确的惯性思维,天然就对这种作品有一定的抵触。

但现实中的作品到底是“反战”还是“反战败”,其实很好区分,最简单的标准就是当大多数人看完这部作品后,到底是会向往战争还是厌恶和反对战争,如果大多数人看完一部作品时,第一感觉就是对战争产生厌恶和抵触,那么这部作品客观上就是一部反战作品,不论其拍摄动机究竟为何。

反之,如果大多数人看完了一部作品,只是感觉“这仗输了真是太可惜了,都是那XX的错,要是没有那XX,这场仗本该打赢的,太遗憾了”,或反而感觉战争很“神圣”“光荣”,值得向往,感觉“当兵”很爽,感觉“打仗”过瘾,那么这部作品无论拍摄动机为何,无论其“外包装”有多么“伟光正”“潇洒”“浪漫”,它客观上就是一部鼓吹战争的作品。

像上边《壮志凌云》这种。

了解了自己在看完《萤火虫之墓》后的第一感觉是什么,结论就应该很明显了,看完这部作品,自己对“战争”的态度,到底是喜欢还是厌恶?

男女主某种程度上就是当时军国主义下日本人的具象化。

男主“哥哥清太”虽然可怜,虽然要强,但其“自食其力”却不是和他人互帮互助,而是带着妹妹离开本可以照顾自己和妹妹的阿姨,已经军国主义入脑的他,在缺衣少食的情况下不时趁乱偷抢,在妈妈和爸爸皆因战争而死,妹妹也因为营养缺乏得病去世后,最后沦为流浪汉并饿死。

而妹妹“节子”则是相对而言的“完美受害者”,原本天真无邪地过着父母健在、哥哥疼爱,衣食无忧的好日子,却因战争和哥哥的要强而被连累至死的普通日本人的写照。

如果看完电影能产生哥哥穷途末路的结局是“罪有应得”的看法,那么也不难产生妹妹“可怜”的感觉。

而如果能看出男主“罪有应得”这一层,那么也不难看出片中其他人物那种“为国工作”,看似“奉献”光荣背后的罪恶、虚无和悲哀。

这些口口声声“奉献”“光荣”的人,究竟是在为谁“奉献”,这些“牺牲”究竟是出于什么理由,他们服务于“天皇”所获得的那些“好处”,真的值得他们“奉献”出了自己的美好生活和生命的?

存在那种“高尚”到需要人们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出去的理由吗?

编造出这种“理由”,并将其合理合法并付诸实践的人,难道不是导致这一切的罪人吗?

而在作品中,对这个似乎“看不见摸不着”,却无处不在的“高尚”的罪人,已经明示了,就是那个日本人即便是受苦受难,即便是要被迫赴死,也要高喊他名字并崇拜着的人间的“神”。

如果这样的作品尚且不算是“反战”,那么真正的“反战”作品,到底该是什么样子的啊?


user avatar   gao-zi-he-1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中国人不知道什么是反战,也没经历过反战。

反战,主要是主动或者被动挑起战争的一方,以文学的形式创造出来的作品。主旨为发起战争的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都不会有好的结果,类似美国,他们的主角都是结束了战争后,被曾经效忠的国家抛弃,什么都没有最后悲惨的一生。

萤火虫之墓也是,主角兄妹,明明可以活下去,但是在军国主义的熏陶下,仍旧相信日本不会失败,仍旧攒下钱去准备为国捐躯捐钱。但是结果大家都知道,日本高层,背弃了日本人民,他们鼓吹战争,鼓吹武士道的煽动日本人民参战,结果最后,自己拍拍屁股走人了,日本人民却被坑惨了。战前说好的福利没有兑现,战争中期也民不聊生,最后哪怕已经强弩之末还要日本人民一亿玉碎。作者就是在表达,不管你是主动还是被动,参与了侵略战争绝对没有好下场。

为什么说中国人不懂反战?因为从中华民国开始到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73周年,中国人民重来没有发动过一起以侵略为目的的战争,一直都是自卫反击战,你能相信中国人拍了一个,保家卫国的英雄最后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情况吗?

《萤火虫之墓》这是一部妥妥的反战,目的就是反思并警示人民,日本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不可信,不能信,不要信。


user avatar   yang-ying-7-72-1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身为军官女儿节子可爱而且在美军轰炸的背景下最后活活饿死了啊,身为哥哥且信奉日本万岁的清太也饿死了。

所以一堆人就——哦哦哦,你看这片子,背景竟然是美军轰炸日本,男女主竟然时常饿肚子以至于饿死,这不就是在宣扬美军给日本人民带来了灾难,因为战败了日本人民好可怜吗。

这些话看起来非常有道理,但要不是我真看过动画我就真信这群人了。

节子的死或者时常饿肚子的罪魁祸首是战争/美军吗?根本不是,在亲戚家的时候虽然吃得比不上以前,但填饱肚子没问题,甚至在节子死亡前夕,兄妹二人手中依旧持有上千巨款。美军虽然让他们家遭到巨变,但安稳度过日本战败前那段时间完全没问题。

男主清太虽然是个对妹妹不离不弃、挺不错的哥哥,但不少地方并不讨喜:寄住在亲戚家时完全把自己当做客人/来享受的、带着妹妹去找人讨/偷东西吃都不愿去劳作、妹妹生病前中期也从没想过拿出存款/找亲戚帮忙/劳作挣钱。

男主清太喊着日本万岁,但日本被美军轰炸时他什么反应:他兴高采烈地去别人屋里拿走属于他人的东西发着“战争财”。

男主最后饿死的时候路人又是什么反应:这孩子看上去特别糟糕,万一让美国人看见了真丢人,但我就只是看看。

战争结束时,几个姑娘表示,战争终于结束了,能回家真好。

…………

导演要真想反战败,他安排这些剧情干嘛。他多刻画些兄妹两父母是多么美好、他让阿姨如沐春风无怨无悔的照顾兄妹两、兄妹两和亲戚每天辛苦劳作依旧吃不饱穿不暖、让清太一贫如洗完全对节子的病和饿无法可想、让清太对轰炸反感害怕、塑造几个善良柔弱的角色在轰炸时死去、让剧中的路人主动帮助快饿死的男主……不好么?而非像现在这样,塑造一个对自己和妹妹死亡有着重大责任、有点自以为是且游手好闲的男主;一群偏向冷漠、爱面子的成年人。一个偏向完美的男主和善良热心的日本民众莫非不更容易让观众对美军深恶痛绝,对日本人民产生同情?


user avatar   li-hao-63-33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说这部电影反战败不反战的,基本都没看明白这个作品想说什么。

相当一部分人在看文艺作品的时候,会有一个不自觉的习惯,就是把自己带入书中主角。所以往往会有一种现象,就是某些文艺作品的主角明明已经三观跑偏,但是还是有读者/观众现在TA的立场上为之说话。

《萤火虫之墓》这部作品也类似。部分观众自动习惯性带入主角立场,但是心底仍然有“日本侵华是罪恶的”这样一种基本认识,两相矛盾之下,就会认为作者在替侵华战争洗白,是“反战败不反战”。

然而高畑勋这个作品,很明显没有把男主角塑造成一个正面形象。正好相反,这个男主是一个又可怜又可恨的角色:明明已经被军国主义压榨到一无所有了,却被洗脑,仍然抱着“大日本帝国”的迷梦,为军国主义高唱赞歌。

如果说妹妹因为少不更事,是一个纯粹的受害者的话,那么男主这个角色某种程度上,就有着比较强烈的反派意味了。

(这里说一句题外话,我之前在B站做过一期视频,盘点令人反感的动漫角色,本来也打算把《萤火虫之墓》的男主放进去,不过后来考虑到这部动漫争议较大,还是放弃了。)

我看到有人评论说,如果日本胜利了,那么男主一家会成为既得利益者,会过着人上人的生活。其实这种观点本身才是“反战败不反战”的体现。当然我相信说这话的人本身并不一定出于恶意,但是他们却没有意识到:军国主义的覆灭是必然的,不存在“如果日本胜利了”这种可能。所以它不仅带给被侵略民族苦难,同时也以另一种形式使军国主义之下的人民处于被压榨的地位。哪怕他们获得了短暂的利益,最终也终会覆灭,无非是一时迷梦而已。

就像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推翻资本主义,解放的不仅是无产阶级,还有资本家。类似的,打倒军国主义,解放的也不仅是被侵略民族的人民,还有被军国主义洗脑和压榨的人民。在这其中,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的区别,就在于对军国主义是反对它、打碎它,还是接受他、迎合它、乃至于拉着其他人一起为之陪葬。


user avatar   sd24032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中国人没有经过对外侵略战争(而且是战败),所以中国人和日本人对战争的认知不一样。

中国人以为的反战:首相带头磕头认罪,天皇挂路灯,焚烧靖国神社。

日本人以为的反战:战争带来苦难。狗屁政府只会带来战争,我只在乎自己的感受。

这就涉及到不同国家的人对战争的认知了,中国人对战争的认知更多地停留在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人民造成的灾难。所以,中国人希望在反战电影中看到日本为当年侵略付出的代价,以及日本对侵略(特别是侵略中国)的忏悔。这种心态与其说是反战,倒不如说是复仇更适合一点。而对中国人来说,日本有没有再次战争的欲望反而并不重要。

而日本人的反战更多地是从战争本身出发,表达战争不好,战争可怕,但极少表现出对当年侵略对象的歉意。更多的时候,他们更在意自己的感受(尽管被侵略国家遭受的灾难比他们严重得多),希望战争不要爆发。

这就导致了两国人民在观看日本的反战电影时,观感完全不同。日本人以为自己在反战,中国人看到的是反战败。

而之所以两国人民对反战的认知不同,根源于日本人真的经历了对外侵略(并且自尝恶果),而中国人从来没有经历对外侵略。

对外侵略的土壤是啥?是狂热的民族主义,集体主义,宏大叙事。为什么日本人能吃糠咽菜砸锅卖铁支持对外侵略?因为宏大叙事告诉他们,帝国在不停地赢,再苦一苦,就能做人上人。为什么日本人能对侵略国的国民如此残忍?因为集体主义和民族主义告诉他们,对手不是人,是敌人。

所以,如果从消灭战争的角度来说,道歉只是浮于表面。道歉是为了什么?是因为日本当年因为“错误的理由”发动侵略战争,还打败了。而如果原因在于战争理由“错误”,那下次基于“正确”的理由是不是可以再次发动战争了呢?(比如宣称北方四岛属于日本,占领北方四岛属于保家卫国)。如果战争的失败源于国家不够强大,那继续为国家当燃料,让国家强大后是不是可以再次发动战争了呢?

而真正掘了战争老坟的是对宏大叙事,集体主义的嘲讽。你看,那么多日本电影,动漫,极少有宣扬“家国情怀”的,很多的是对个人主义的宣扬。很多电影,动漫的核心就是:什么狗屁国家,什么狗屁人民,都不值得我为他们奉献,我只在乎自己和我的家人/女朋友/男朋友。天气之子中,那个宁愿全国都遭殃都要换回自己的女朋友的逻辑,在我们这里是很难重构的,你能想象在面对国难时,一个中国女孩抱着自己的男朋友说,不要牺牲自己去拯救国家么?同样的,基拉大和那种既不站地球联邦,也不站扎夫特,却跑去跟奥布搞一起宣传反战,在中国人看来也很奇葩。你能想象,中美开战,一个中国人开着歼20跟瑞典人一起过来宣传和平么?

当然,中国人其实并不在乎日本人想不想再次发动战争,其实,对有些人来说,日本人发动战争弄不好是件好事,因为这样就借机能狠狠教训一下日本。所以,日本人的反战电影根本不对我们的胃口。

或者说得更直白一点,中国人吃得是日本人的苦,而日本人吃得是军国主义的苦。两者连感同身受都做不到,怎么可能有共鸣?


user avatar   chinc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上面不少回答 @yun zi @Frank92 @人渣啸西风 等等已经说的很好了,关键在于男主的立场不等于作者的立场,男主的想法不等于作者的想法。大家所批判的男主的“反战败”的思想也是作者想批判的,但是不同于通常的作品,正确的思想通过树立正面的男主角来实现,萤火虫之墓所作的反倒是把错误的男主的所作所为真实的展现出来,从而达到更加深刻的批判。

好了,看到这里,很多人已经按捺不住喊了:这都是你脑补的吧,你怎么知道高畑勋是这么想的,你自己编的为他辩护吧。

幸而高畑勋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吉卜力的内部刊物《热风》上,文章叫做

里面有非常尖锐的一段:

现在有必要唤醒的记忆,不是战争末期的悲惨,而是战争开始时期的情形。之前还保持怀疑态度的人们以及大多数的知识分子,在战争开始后,就只能 希望日本战胜,从而开始站到了协助政府的一边。包括社会名流在内的所有人,都让自己的知性和理性陷入沉睡状态,一味祈求日本战胜。这当然也可以推脱到被虚 假的情报的欺骗了、在那种氛围下没办法反对等种种理由,但这些都是马后炮。太平洋战争开战时我年纪还小,还不能说很明白事态,但还是能感觉到大多数人是打 心眼里支持战争的。此前的中日战争也是如此。那时的战胜旗游行、灯笼游行,都不是被强迫的,而是大家很高兴自愿去参加的。也就是说人民是支持战争的,像喝 醉一样感动的。还有比这更恶劣的,就是当时多数日本人所共有的对亚洲人民抱有的优越感

高畑勋深刻的认识到了如果只有战争末期的悲惨,那就只是“反战败”,只有让人们反思战争开端时拥护政府,拥护战争的失去理性的状态(而且是大多数人,多数日本人),而动画里男主就处于这种状态,因此要拍出来让人们反思。甚至高畑勋还指出说很多人被日本政府蒙骗,都是马后炮,“因为当年你们去支持战争,去胜利游行,都是自愿的嘛,没有人逼着的嘛,还兴高采烈的呢!”

如果这不是反战,那我真不知道啥是反战了。

我还是希望大家能够把视野放宽一点,就好像鲁迅是中国人,但他并不会为中国人错误的思想掩饰辩护,他会勇敢的揭开伤疤,因为只有这样,才会促使这个民族奋进,至少使这个民族警醒,他讽刺中国人当时的一些“国民性”,难道不是出于对这个民族的爱么。

某种程度上,高畑勋也是这样的,很多人内心里觉得他是日本人,所以他的所作所为必然是为日本人辩护,可是大家没想过的是,这种廉价的辩护难道真的有益于日本么,还是会把日本再次推向深渊,就好像当年日本军国主义的那样。高畑勋显然是爱日本的,但正是出于这种爱他才要更加卖力的“反战”,这才是真正的爱日本这个国家,爱这个民族。

相比之下,认为爱一个国家爱一个民族就必须为它所做的一切辩护,就必须保持“反战败”的姿态,那才是真正的反战败吧。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雄狮少年》引起的网络骂战? 
  Adventure Time 哪个片段哪句台词感动过你? 
  如果柯南最终结局时,柯南和灰原哀都恢复了身体,会不会变成白学现场? 
  如何评价动画《别对映像研出手!》? 
  日本大街上放动画与漫画不尴尬吗? 
  如何看待日本动画外包? 
  为什么动画《萤火虫之墓》会引起争议? 
  假如你能对刚入二次元的你推荐6部番,你会推荐哪六部? 
  让你流泪最多的动漫是什么? 
  动画《擅长捉弄的高木同学》第三季完结了,你有什么想说的? 

前一个讨论
现任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上任以来表现如何?
下一个讨论
二战期间,日本国内是怎样的景象?





© 2024-11-0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0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