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晚清中国如何才能走向君主立宪制国家?君主立宪制如何才能取得成功?难道注定失败了吗? 第1页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晚清的君主立宪失败是个极大的乌龙和笑话,宣布立宪后的第一届内阁没有一个汉人,全部是皇族。

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得了内阁,丢了江山。

怎样才能成功?原本根本没机会失败。


user avatar   zhao-gan-9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果说立宪的目的是保大清,那其实是有机会的。当然最终能长久到什么时候很难说,但再支撑一段时间完全可以做到。


一、清廷君主立宪失败的理论基础

清朝君主立宪失败的原因,在于朝廷自身定位出现了差错。

当时世界上的君主立宪,主要两种模式,一种就是虚君模式,比如英国;一种就是君主依然有不少权力的模式,比如德日俄。清朝开始筹划立宪,目标很清晰,就是学德日模式。毕竟谁也不想轻易放弃权力,在当时看,中国走德日模式,君主权力已经要丧失不少了,从清廷角度说,已经是一种妥协了。


但问题是,当时清廷的权力属于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了。看起来似乎还掌控全国,实际上千疮百孔。从太平天国战争以后,地方势力日益坐大。清政府陷入了要想维持统治,就必须给地方势力更大权限;要想收权限,就导致地方积极性下降,统治力度下滑的矛盾状态。当然,如果是传统封建社会,清廷可能还有机会短期忍痛向中央收权,但处在“揭竿斩木、瓜分豆剖”的时代,清廷是没有机会也没有时间完成权力再次整合的,必须不停依仗地方实力派来维持统治,相应的也要不断放权。


所以实际上,清朝皇帝看似理论上比德日皇帝权力大,但他并不具备德日皇帝真正对全国军政的统帅力量,所以其实最终要君主立宪,只能走英国模式

而这一点,无论是慈禧还是载沣,都没有真正接受这个现实。


二、清廷君主立宪失败的操作问题

慈禧整体来说还是一个比较务实的领导人,庚子之变东南互保之后,意识到了清廷权力外强中干的现实,所以对地方实力派进行妥协,也得到了相应的效忠。如果慈禧多活几年,立宪应该不至于一地鸡毛,很可能有一个名义上类似于德日的立宪模式。当然,只是说名义上类似,实际上真想走下去,迟早还是英国模式(实际上英国君权虚化也是个渐进过程)。

但慈禧死去导致平衡被打破。一方面,载沣对于地方实力派远没有慈禧的控制力,所以作为地方实力派基础的立宪派明确要求更多权力;另一方面,以载沣为代表的满清少壮派贵族,不满足于权力的流失,希望立宪只是个过程,依旧能保持封建帝王的权力。


等于说,本来还有点机会有个德日模式君主立宪的外衣,逐步向英国模式过渡。但是慈禧一死,立宪派实际上要求更快速向英国模式走,载沣等贵族希望回到传统帝国模式。双方的矛盾就不可调和了,立宪派也就离心离德了。失去了立宪派的支持,清政府君主立宪实际上宣告失败。


三、清廷君主立宪失败的意识问题

后来有位教员说过一句话:“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实际上做什么都得先弄清楚敌人朋友问题。载沣等人就是犯了这个错。

当时国内势力虽然复杂,但主要就是铁杆保皇党、立宪派、革命党这三派。力量最大的是立宪派。

铁杆保皇党主要就是宗社党等满清贵族等人,这一派团结,但是能力太差,单干做不成大事;革命党能力较强,但内部实际上较为混乱;立宪派实际上是当时力量最大,又相对目标最一致的群体。


立宪派包括了几乎所有地方实力派和朝廷中不少重臣,势力最大。但是,这一派并不是独立的一派,也没有明确首脑。所以这一派力量虽然最大,却只能选择支持一方,那么支持谁,对于谁的最终胜利就至关重要。而且,主观意愿上,这一派和清廷关系远好于跟革命党关系。所以清廷要得到这一派支持并不难。只要愿意让渡权力,让他们效忠皇帝是对方很愿意的回报。

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说,立宪派都应该是载沣们的朋友,革命党才是敌人。虽然革命党的起义不少,但只要有立宪派这个朋友,终究最多是病在肌肤;立宪派一旦反水,就成了病在骨髓了。可惜载沣实在是见小利而忘命,为了一点权力和立宪派翻脸,忘记了立宪派只是要权,而革命党是要命


所以,与其说清政府亡于辛亥革命,不如说亡于皇族内阁。当皇族内阁出现,立宪派开始离心离德时候,清廷的覆灭才真正意义不可避免。之前革命党起义,立宪派是努力镇压;而当立宪派看到革命党起义立刻大量都与之合流时,清廷灭亡就是个时间问题了。


四、清廷君主立宪失败的影响

在一段时间里,经常有一种说法,认为君主立宪失败对中国是个很大的遗憾,我们没能学会妥协,失去了各派合作和平发展的机会,从此中国开始了越来越激进的革命道路,造成了很大伤亡和发展上的时间耽误。

这种说法我认为是完全错误的


从清政府角度说,君主立宪失败当然遗憾。如果立宪成功,必然能够续命,甚至一直延续到现在也不是没可能。

但是从中国发展角度说,君主立宪成功,必然严重降低中国的发展上限。


因为英国的和平崛起,不是靠内部妥协,是靠成为先发国家,从而通过国际掠夺获得原始积累,英国国内的和平建立在对外的残酷掠夺上。而后发国家要原始积累,要么有机会争夺国外地盘,要么能充分对内发掘。

而清政府还可能对外掠夺吗?即便德日,对外的掠夺也如此艰难。中国此时距德日又差了一大身位,对外掠夺更是不可想象。

而对内发掘呢?如果立宪成功,那么注定此后清廷是一个以地方士绅为基础,皇族贵族们享受一定特权的妥协帝国。这种构造,基本也就是伊朗巴列维王朝那样的架构,最多也就是东南亚国家的情况。比起土耳其都有巨大的差距。这样一个帝国,可能发展多高么?

所以,就算立宪成功,如果没有下一步继续革命,那么中国上限很可能是明显低于印度的存在。无论经济发展还是国土控制,都会大打折扣。至于未来如果再面临日本冲击,很可能更没有还手之力。


所以载沣等人的失误,君主立宪的失败,客观上加快了中国的改进速度。对于中国来说真不算坏事。


user avatar   shaung-zi-shi-zi-zuo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辛亥革命期间还真的讨论过这个问题。

辛亥革命爆发后,列强的普遍态度是支持满清王朝。若能保存满清的封建专制制度自然最好,但在革命形势发展迅速,清国领土缩小到只剩下华北一隅之后,列强也明白维持原有制度是不可能的,于是改而支持君主立宪。

对于列强来说,君宪和专制其实无差别,而共和则是巨大的质变。因为共和意味着中国政权更迭,而君宪和专制则保留了清国名号。就如俄国大臣会见日本公使的时候说的那样:“我们两国的在华权益都是清政府转让的,如果清国倒台,这些条约还能有效吗?”所以,只要保留清国名号,列强在华权利就能维持,这才是列强不在乎中国是专制还是君宪,甚至说让汉人来当清国皇帝也无所谓的原因。

作为列强的代理人,袁世凯首先试图说服武昌的黎元洪支持君宪。在11月27日汉阳沦陷后,本来就对革命很不坚定的黎元洪表示妥协。

这应该是整个辛亥革命期间,中国距离君宪最近的时刻。

但,在关键时刻,在12月2日,由浙江、江苏两省新军组成的联军攻占南京,革命党人所主张的共和制呼声开始高涨并逐渐成为主流,各地人民均强烈主张共和,反对君宪。

与此同时,香港、新加坡、马来亚等英属亚洲殖民地的中国移民(海外华人)强烈支持革命与共和,这给英国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在列强意识到全中国人民都已经厌弃了满清王朝和君主专制,满清已不能很好地做列强的走狗之后,1912年1月22日,列强集体致电清廷,支持共和。

2月2日,清廷决定退位,仅仅支撑了十天。

(辛亥革命是一段在知乎上被普遍看低的历史,如果最近有空,可能会多答几道题)


如果从整个清末政局来看,君宪在此前已经破产,而辛亥不过是最后的机会。

很多知友都提到君主立宪中的民族因素,这的确是清末政局中不可忽视的因素,但很多人都没搞明白满汉之分是如何具体作用在清末政局演变,导致君主立宪破产的。

君宪,在某种程度上是资产阶级统治和旧封建统治的一个妥协,在这个过程中,最难的绝不是要割让君主的权力,而是让封建君主和资产阶级新兴势力达成一个政治互信,确保双方的妥协就此达成

若说封建君主不愿意割让权力,这自然是事实,然而中国历史上,难道还缺乏君主被架空的时期吗?不管是封建时代的权臣,还是新兴资产阶级势力,在政治格局里扮演的都是同一个角色——威逼也好,利诱也罢,君主只能被迫交出权力,这并不是什么难点。

真正的难点在于如何确立政治互信——让君主相信,资产阶级的革命到此为止,不会再改朝换代尽诛皇室,从而为自己留下退路,而非绝不妥协拼一个你死我活;也要让资产阶级相信,君主不会复辟重新专制,收回他们的权力。相对来说,由于君宪本身就意味着资产阶级的胜利和封建君主的失败,因此相比于后者,建立君主的互信会尤为艰难。

而晚清的问题就在于此——在满汉异族的背景下,满清宫廷无论是对革命党,还是立宪派,乃至为大清呕心沥血的汉人保皇党都没有丝毫的信任。地方咨议局请求选择英才而入内阁,清廷却以皇族充斥内阁;张之洞恳请清廷实现满汉平等,三次泣血上奏折,皆被清廷视为废纸;立宪派在武昌首义之后请愿立宪,清廷却下令对请愿人群开枪,终于使立宪派转而支持革命党人;梁启超为大清构建“中华民族”呕心沥血,却被慈禧通缉捉拿,迫使后者逃往日本,而革命党的“排满”就此取代“国族”,成为了民族主义的代名词。这一桩桩,一件件,都是由于满清宫廷对君宪下的深深忧虑——如果真的让汉人掌握了权力,哪怕只是部分,他们真的不会清算爱新觉罗三百年来对汉族的奴役,真不会报复三百年前的扬州血仇、嘉定之屠吗?所以,对于清廷来说,哪怕只是最低程度的平等和分权,也是不可接受的。

君主对于人民的防范,远高于人民对于君主的防范,这是一个规律。

想要建立近代国家,不管是君宪还是共和,都意味着满汉平等,都意味着民族主义。这不仅仅是民族主义“内争民权”的核心思想,也是由于需要在旧君主和新的势力之间,建立一个囊括双方的共同体,树立一个对双方来说都是的外人,从而建立起双方的政治互信——即便只是表面上和谐的互信,就已经足够了。

因此,中国并不具有君宪的机会,唯一的机会,就是让列强出面,强压清廷接受君宪,这也就是说,辛亥是最后的机会。而这个机会,由于革命党人的强硬,并没有实现。


user avatar   wei-bo-29-76 网友的相关建议: 
      

数据不可信,还有个原因,有关调查是什么调查?是哪个专业机构还是部门发布的?

数据来源有什么论文支持不?

—————————————————————————

评论设置了已关注才能评论。

我自己确诊过,所以不相信这个数据。

作为一个十大几年的老病号,来回复发,我已经过了有人为我发声就高兴的年代了。

因为他的目的未必是帮我,结果更是未必对我有益。

很多人说好多没去看过,那这9000万数据是咋来的。如果按照某个比例,这个数字岂不是应该更大?

我认识我们好几个医院的心理科大夫,门庭冷落,如果像这数据统计的,岂不是每天应该门庭若市?

我从来没有那种自己抑郁,全世界都有问题的观点。

有抑郁症治疗就好了。没必要总是呼吁和夸大。

————————————————————————

觉得数据有问题,我们单位大概有一千多人,我几乎都认识的。加上社会交往,加入了几个心理咨询的圈子,我身边确诊的人数不足五人。

我所在的四线城市,大概有四百多万人。但身边接触到的抑郁症患者很少。在心理学圈子里已经包含了很多有点问题,有的确诊,有的没有确诊的人。所以不知道这个数据是怎么来的。

按照统计,十几分之一的抑郁症。。。这个就很神奇。。。感觉有点哗众取宠。。。。这个周刊,你是认真的么?

因为这个数据感觉明显失真,所以也不知道该说啥。

不过抑郁症的诊断总觉得还是比较随意的,国内的心理学圈子也比较杂乱。之前有一次坐网约车,司机正好是我们这医院心理科的大夫,聊了一会儿,嗯,挺不专业的,开车的过程中,和媳妇吵了一路。。。。

倒不是因为他的斜杠职业,而是确实感觉不对路。

总体几年求医的经历,感觉除了精神病院没去过,其他的感觉都就那么回事。当然这方面和我所在的地区医疗水平有关。。


user avatar   you-ming-zhuan-l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等中国男人什么时候开始学习法国男人,拒绝婚姻也不要孩子,我看你们还怎么打拳。婚姻是对女性的剥削,生育是对女性的剥削,可法男既不和女性结婚,也不祈求女性生孩子,活着就是为了享受生活,堪称新时代男性楷模。

近六成法国新生儿为非婚生子。法国单亲家庭达150万,其中85%家长为女性

什么冠姓权,什么孩子抚养权,你喜欢就都拿去,向你求婚算我输。

为什么我敢肯定将来的中国男人对待婚育的态度会像法国那样转变,大家听我慢慢说。

首先从社会意识形态上讲,中国是一个脱离农业社会不到三十余年的国家,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并不是很久之前的事,而是近的仿佛就在昨天一样

即便中国现在已是世界第一工业国,然而农业社会的思想残留随处可见,其中最为经典的就是60后,70后,80后对90进行催婚,[捂脸]。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90后这代人,才是完完全全从小就生长在现代化中的一代人,从物质上来说是的,从精神上讲更是如此。

他们身上的农业社会残留是最少的,自然也不会认同娶妻生子是男人最终的归宿,也不乐意承担婚恋带来的压力,尤其是和这群新时代独立女性相处带来的巨大压力。并且他们真的可以靠自己的经济实力做到自由自在独自一人生活在城市中,而不会感到痛苦寂寞,因为现代社会娱乐方式真的有很多。

可是毕竟90后的父辈都还健在,而且最为滑稽的是他们的父辈还有能力将自己的意识形态落到实处。

但是90后是绝对不会逼婚20后,所以,国男最终也会变为法男,这是客观规律。

7月8日 今天上午闲的蛋疼,发散思维的时候又想到了点东西,就再写点吧。

大家应该或多或少的听说过美国是一个宗教氛围浓厚的国家,而美国境内主流的宗教是基督教,崛起于封建时代的基督教有个特点,那就是鼓励生育,鼓励生育放在死亡率奇高的古代,是一种积极正确的态度。

所以即便是到了现代,作为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不管你乐不乐意,那是必须要结婚生子的,这是God's will,也就是上帝的旨意。所以虽然美国的结婚率和生育率年年下降,但是始终有那么一条保险绳(信教保守派)牵着,使得结婚生育率不会掉进无底深渊。

而我国是个世俗国家,这方面并没有什么宗教的托底,而近似宗教的一些传统观念类似多子多福之类的早已被打的粉碎。

飓风一旦形成,没有山脉可以阻挡!


user avatar   huan-shi-l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觉得因此去学一门学问显然是不需要的,攻壳提出的东西更多的是一个思考的话题,而不是一种思想哲学体系。一遍看不懂也正常,因为这个动画在各个方面制作优秀,第一遍往往会更注意在动作场面或者剧情等其他方面的东西。很多事情来不及思考就到下一个剧情点了。所以弄懂攻壳中想说的思想,TV动画2周目以上是必须的。

你提到哲学和社会学2个方面,那我也谈谈这2个方面我的看法吧,当然攻壳不只是谈了这2个方面。

其实攻壳抛出的哲学思考话题很简单,就是当处于一个网络极度发达,信息技术极度发达的科技水平下。当记忆可以复制,转移,消除,修改的情况下。传统的区别人类个体的方式就开始产生矛盾。或者说人类在抛弃宗教影响下,还缺乏一种真实区分人类思想个体的标准。这个问题在现实中还不会产生问题,但在攻壳那种信息科技水平下就会产生问题。攻壳中,区分人类思想个体是GHOST,放到现实中意思是鬼,幽灵,灵魂。但是这些词在现实中都是或多或少含有宗教含义的,科学定义下是没有这些东西的。大部分字幕组都采取不翻译这个词,直接放出英文,我觉得是正确的。因为用现实中的定义直译,太容易联系到宗教意味。而这个词实际想表达的是科学定义下的灵魂,删去宗教定义的灵魂,或者另一个比较接近的词是意识。攻壳就是想谈谈这个GHOST是什么。

我之所以说这个涉及到一些哲学意味的话题并不难,因为现实中每个人肯定都想过。科学上解释大脑的运作,是一个极度复杂的神经网络系统利用生物神经信号来获得记忆,并且利用记忆进行各种复杂的基于神经网络的思考活动。但对比电脑,发现有一个东西是缺失的,我们用电脑,电脑主机CPU对应大脑的运算功能,主板对应各种神经型号的传递,内存和硬盘对应储存记忆的皮层,那么使用电脑的USER是对应什么,没有USER电脑根本不知道该做什么。那么对应到大脑,是谁在作为USER指挥大脑去做事情。一般现实中会想到意识这个词,但是意识是什么科学上现在说不清楚。所以当人脑对应电脑时,就很容易发现这个问题,而攻壳的世界观下,恰恰是一个人脑电子化的世界,所以这个世界下,这个问题就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其实攻壳也无法给GHOST定义,只能说是用很多事例来说明必须有这玩意的存在。比如说少佐和笑脸男共享了记忆,但他们并没有变成一个人。

最近上课,老师谈脑机接口,也扯过这些东西,所以谈的比较多,其实上面废话较多,精简下来估计也就几句话。所以另一方面,社会学的方面就不多谈了,直接精简吧。

社会学方面就是赛博朋克作品普遍要谈的东西,就是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反乌托邦。这种作品包括攻壳,一般都会描述政府,大公司大资本家,会利用发达的信息技术来加强强权,而主角队,无论是革命者,犯罪者,还是什么其他种类的挑战者,也往往是利用发达的信息技术科技来反抗这种强权压迫。攻壳的主线,TV1中做微型机械的医疗公司(名字忘了),警察局都是强权的这一方。九课和笑脸男是对他们的挑战者。而TV2中久世英雄是挑战一方,但他们太激进了,实际用的压迫手段让观众更觉得他是强权一方。所以社会方面,谈的阶级统治和我们现实的社会没有本质区别,只不过随着人类普遍认知的提高,上层阶级要维持统治,会倾向于尽量的让下层民众感觉不到自己在被压迫被统治,就是反乌托邦作品中的要反的这种表面理想的社会。而赛博朋克作品作为一类的反乌托邦作品,特别的是,其中信息科学技术的发达导致信息可以操控,甚至记忆可以操控,使得思想的操控和反操控成为一个焦点。攻壳也是表现这方面的东西。


user avatar   feng-jin-80-85-1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历史上正常的人类社会,初中生的年纪通常就已经是进入打架斗殴生产生活的主力年纪了。更别说生孩子了。


只是我们近百年来的工业化,强行给这个年龄的人口安排社会任务和标准而已。


你要想初中生不以早恋满口脏话不学习为荣,就得付出克服基因天性的巨大教育成本。也就是说,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教育上的投入不足。




  

相关话题

  红军长征路上有哪些轶事? 
  如何看待耐克CEO称【耐克品牌属于中国为中国而生】的言论? 
  如何看待有人说满清误我中华? 
  为什么英国比中国福利好那么多,英国人还那么不爱国? 
  为什么古代嫖娼不违法但通奸违法,而现代却是嫖娼违法而通奸(养小三等)不违法? 
  从美国独立战争到南北战争的 90 年间,西方军事有了哪些进展? 
  明朝人殉制度究竟是自己复辟的,还是继承自元朝的? 
  如何看待伊朗出卖中国? 
  湘江战役到底有多惨烈? 
  如何评价共青团中央发表的文章“‘你们吃肉破坏环境!’到底谁的食物浪费,在影响巴西森林的存亡?”? 

前一个讨论
南方七月份为什么容易发洪水?
下一个讨论
你是否遇见过让你感觉一眼万年的人?





© 2025-01-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