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很多博士毕业就将近 30 岁甚至以上,怎么面对 35 岁失业危机? 第1页

  

user avatar   zhang-zhu-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拜中国目前还是发展中国家所赐,博士人口所占的比率并不高。

这个占比不高的博士生比率,所导致的直接结果是,社会对博士的年龄要求相对宽容。

目前来看,我国中东部地区以及西部地区的部分头部院校和科研院所、政府机关,会以30岁、32岁、35岁作为标准来卡博士生的的年龄(涉及到课题申报,基金评选等问题),但除此以外,还有大量的地方是以40岁乃至于45岁甚至于50岁作为年龄标准的。

举几个例子,比如今年广东某地政府在搞人才引进,本科和硕士限专业,年龄要求分别是26岁和30岁,且不能报市直机关,而博士不限专业,年龄要求是40岁,且可以报市直机关。

广州市区某区教育局为重点中学搞人才引进,年龄划线是45岁。

河北某地级市二本院校带编制教师岗,招聘博士年龄划线是50岁。

再说个我身边的例子,我同学的老公,在陕西某985读博,预计毕业年龄37岁。我问他毕业都37了,准备怎么办。人家的回答是,能去二本去二本,去不了二本去大专,拿个编制不难。

上面所说的这些均是带编制的岗位,只不过工作地点有的是在一线城市,有的是在四五线城市,有的是政府机关,有的是在中学。但不管怎么说,至少在2022年的中国,博士如果不挑的话,找一份有编制的工作,或者是去国企也并不难。

即便是去民营企业,博士能去的大都也是中高端的研发、管理等岗位,即便公司出现经营困难要裁员,首先被裁的也不是博士。而且,一般招博士的民营企业,规模都不会小,在行业内也有一定的技术实力,抗风险的能力本身就会强一些。

我看这个提问者的回答里,也提到自己就是个理论物理博士:

或许提问者是对自己的未来有点迷惘吧。毕竟如他所说,读的本来就是理论物理这种基础性学科,而且一天科研10分钟,如果不是段子或者自嘲的话,就业可能的确是个问题。但美国的情况我不熟悉,至少在中国,即便是36岁的美国理论物理专业的博士,到一个二三线城市的中学当个不必担心失业的物理老师,应该也不会太难。

当然,如果你要说博士因为多读了几年书,所以比已经工作的人少攒了几年钱,可能在刚毕业的那几年经济上有些窘迫,这是正常的。但以此而担心博士35岁失业后怎么办,实则不必。实际上,即便是那些在985大学做特聘研究员之类而没能留下的青椒们,最后的退路也往往都是去一些双非院校拿了个编制。更不用说还有其他选项可选。

总的来说,在如今这个每年几万博士毕业的时代,博士想要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的确很难。但普通的30多岁的博士,特别是985、211院校毕业的博士,想要失业其实也不容易。


user avatar   lykquitphy 网友的相关建议: 
      

无解,真的遇到这种事情,社会统一认为是你能力问题,你怨天尤人都改变不了,本身念博士就是投资,你投资失败怨不得社会,尤其大部分和产业脱钩的基础学科的博士,35岁退路能进小学教书都烧高香了。

我博士毕业刚进公司也一度认为,学历在,技术好,持续学习新事物,经济不崩溃,不至于落的找不到工作,顶多觉得年轻人好厉害会涂增焦虑,所谓酒香不怕巷子深,产品做好不愁卖简直是学生时代最大的信念。

我过了4年,被开了以后,立马被中国现实狠狠抽醒,这背后本质是人力经济是反自觉的,大家认为提升自己就能卖出去,是对人力经济很大的误解。人力经济永远是透支型交易,也就是你要懂得借未来的可能性营销自己,资本主义不是说了吗,生产过剩就要靠透支未来来续命,透支未来才能获取资源提升自己,而不是你自己苦哈哈采取低成本高时间支出的迭代模式,这种迭代模式只在生产力低下的学校才有用。

打个比方,一个工人依靠不断熟悉生产线的拼搏劲干到35岁,这里面最大的的投入就是10多年的积累,哪怕你业余去学习量子计算机都没用,因为生产活动有很大智力约束,不是啥知识往里面一放就能产出收益的。而且,这10多年积累,由于是拉长时间,可以预估再笨的人干10年都能遍历生产线知识点,你多比人家学了量子计算机又能有啥用,群体投入时间越多,群体之间智力的差距越不明显。

但是为啥观察到能够获利的往往是聪明的呢,能够跳出打工人局限呢,这就是短时间获取超出一般人的知识点,具有很强的投资属性,有限资源肯定往更有可能懂的人身上放啊,过了此店就没下家了,马太效应你获取资源只会越来越强,投资认知只要一致,泡沫不破就能集体获利,大家玩几年都能明白。

中国人力弊端也在于此,短时间内的人才其实长时间来看并没有显著高于普通人,但是国家要发展,资源要变现,当然看谁短时间更加能撬动大盘啊,所以为了实现短时间哄抢资源,大家都必须懂得营销大于迭代,先要到资源才说,你具体真的能不能做出不重要,这也导致阿猫阿狗产业都能骗政府。

久而久之,社会整体理念都固化了,如果你短时间无法证明自己,长时间大家又趋同,为何我企业需要年纪大的?

大家肯定反驳,大龄出去也可以有机会面试啊,其实这背后本质是那个公司领导脑子不行,才认为企业是靠经验驱动的,以后生产完善,企业只能靠营销驱动,年纪大了连社畜都算不上。

现在中国基建基本完成,也没啥生产需要提升的大点,等着吧,更加可怕的后面会持续过来。


user avatar   zhang-tao-33-69-5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果不能创造增量,那么读到博士毕业,毫无意义。

在 2021 ~ 2031 这 10 年间,会有 1 亿本科生,1500 万硕士,近 200 万博士毕业。你说市场上会缺有知识、有学历的劳动力么?一点儿都不缺。

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读博士!假如你把博士学位定义成职场竞争的敲门砖的话,那么唯一的结果,就是卷。随着大学扩招,劳动力的供给不断增加;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劳动力的需求正在减少。两头夹击下,企业一定会选那些更便宜、更有精力、更容易管理的年轻人。你多拿了一个学位的收益,完全抵不上时间和年龄的损失。单单从求职的角度上看,这就是一个亏本买卖。

那么,有能力的中年人出路在哪里?唯一的出路,在于寻找红利,创造增量。

很多人用任正非来举例子。任老 43 岁才开始创建华为。如果你把他当成一个中年男人通过努力逆风翻盘的励志例子来看的话,就完全错了。事实上,任老成功的底层逻辑是,他敏锐地发现了时代的红利,正好赶上了电信业爆发的风口。红利,才是时代送给中年人最好的礼物。

身边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阿里云的王坚博士,今年 59 岁;达摩院人工智能的负责人华先胜博士,49 岁;腾讯 AI Lab 的负责人张正友博士,57 岁…… 赶上了人工智能爆发的大风口,就算在年轻人最密集的互联网公司,也不乏中年博士的身影。

传统行业里,时代风口也是中年博士的舞台。1963 年出生的李革博士,赶上了医药研发爆发的风口,于 2000 年创办了药明康德,现在已经是 CRO 行业最有名的独角兽之一。此外像凯莱英的洪浩博士,恒瑞的孙飘扬博士,无一不是踩中了红利,才从此一鸣惊人。

博士教育的目的,压根就不是促进就业、培养产业工人,而是探索人类认知的边界。每个博士的研究课题都是独一无二的,都只存在于某一个狭小的细分领域。在这个领域内,博士无疑是距离时代前沿、距离增量和红利最近的那些人。谁更敏感,谁的洞察力更强,谁能更早地发现红利,谁有能力去商业化,这些红利就奖励给谁。

我见过最悲哀的,就是那些名校毕业,苦读几年博士,然后和千千万万本科生一起,去大厂争一份普通的开发岗。方向是你自己选的,课题是你亲自做的,会议是你参加的,圈子是你自己混的,…… 花了那么多的时间,倾斜了那么多的资源,如果在你的细分领域里,你都无法发现红利在哪,增量在哪,那么混的不好怪谁?

最后再说一遍,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读博士!如果你的目的是就业,那么尽早进入社会,尽早「卷」起来,不要在象牙塔里面蹉跎时光。反过来,假如你选择了读博士,从第一天开始,把观察世界、洞察行业,寻找时代前沿的增量和红利,作为你的第一要务。能洞察这个世界本质的人,和那些读死书、死读书的人,注定会是不一样的人生。


user avatar   jzwa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说实话,看完了我都想落泪,这写的不就是我这类大龄博士嘛。

但同时 不能忽略 的是,社会上却也还有那么 一小撮人 ,因为 一时不慎 ,走上了读博的道路。当他们终于再度回到社会的时候,已经年近甚至超过了30岁。此时的他们往往 身无分文 ,与 社会脱节 缺乏工作经验 ,更重要的是,35岁的门槛此时距离他们已经就只剩下五年了。这些人在35岁失业的时候,很难和普通人一样存到了一定的资产使得他们安详度过35岁开始的晚年,很可能将会面临着 十分凄惨 的境地,成为 社会彻底的边缘人士
既然如此,这些 不慎 读了博士30岁才 回归社会 的人,在这种情况下该如何 自救 呢?同时那些一手造就了35岁失业现象的人难道没有想过,这些 社会边缘弱势群体 未来也有可能会成为社会的 不安定因素 呢?

整篇文章体现出了对于博士这一类群体极强烈的同情,以及人文关怀。

总的来说,博士一般都是鬼迷心窍后选择读的,毕业的时候身无分文,与社会脱节,缺乏工作经验,35岁的时候可能会找不到工作,境地十分凄惨,进而变成社会边缘弱势群体,甚至会造成社会不安定。

看到了这里我看了看自己,真的是这样吗?

好像没有哪条是可以反驳的,除了最后一条,我除了会删库跑路,其他的我也不会呀。

不过我也不是很怕,咱不是有灵活就业嘛。

大不了我就去灵活就业。

博士也是可以成功的回归社会,好好接受改造的!



user avatar   gus-goodm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家近期关注的更多是基础教育的内卷问题,却忽视掉博士圈的内卷现状。

仅以个人案例说明

★ 博士牛津大学,材料学一届博士共30人左右,毕业做博后、国内外高校研究所等任教5人不到。

依据以上数据,真正意义上从博士走到科研岗的只有六分之一。

如果以从事科研工作作为博士唯一的就业途径的话,那么那六分之五的博士一毕业就失业了。

至于为什么有35岁失业危机?其根本原因在于教育制度和产业结构不匹配!

自90年代之后,教育产业化逐渐在国内展开。这一套制度一方面确实为中国工业化起飞阶段培养了大量的技术和专业化人才,特别是理工科人才。但是另一方面,这种教育制度忽略了在地化的人才培养,培养出的人才脱离了其本地的需求,更多的去适应全球化的发展需求。这样的制度培养的大多数人才无法和产业结构真正匹配起来,造成了结构性失业问题。即“就业难”的同时“招人难”。

例如生化环材这四个专业,越往高学位攻读,专业集中度越高,思维、人脉圈、其他方面的能力约容易受限,导致转专业或换行业难度越高。

四大专业与机械、电子电气类其他理工科学科相比,属于跨学科专业。例如我读了10年的材料学,基本机械、电子、化学、生物、物理都沾边,却都不精通,这与学科设计是有直接关系的,从而导致四大专业毕业生求职阶段,连理工科内的其他兄弟专业都竞争不过。

因此,被称为天坑专业并非没有道理。这些专业在没有极大的科研热情的情况下还是不要一条道走到黑,去读博士了。读的越久,越难就业。

更多留学、硕博士、教育类干货请关注:

知乎专栏牛津公派博士小课堂

知乎企业号九牛问津留学 - 知乎

微信公众号九牛问津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知乎熟人太多,匿名了。

我对象博士毕业的时候刚好三十岁,知乎人人劝退的传统工科专业,导师院士(学术工业两边通吃),人人喊打的学阀组。

刚毕业两年,毕业之前找过教职,很多已经是非升即走,拿到编制付出的代价已经很大了。

我和他非校友,不同专业,也是传统工科。刚读研的时候,我所在的课题组挂了两个已毕业博士。一个16年毕业,17年脑干出血住院,治疗一周就撒手人寰。孩子刚出生,双胞胎儿子,京户已拿到,房子刚买,贷款不详,据说挺多的。另一个是10年前组里毕业的博士,中科院研究员,什么级别已经忘了,急性白血病,治疗一年也是撒手人寰。

非升即走意味着升上副教授之前的压力和工作强度可能远大于读博,长期如此健康状况堪忧。拿到青基和面上项目首先就是个坎儿,万一没拿到很多待遇之类的并不能兑现,35岁再被迫重新就业难度更大。而恰好专业和课题方向都偏重工程,发sci不易,因此没有死磕高校教职,看了下央企研究院的职位。

国内的很多工业行业的央企研究院大多只能称得上工程咨询公司,研发能力不一定高低,主营业务是根据现有理论和技术解决工程问题。

薪资方面,二三线城市到手不到30万,课题组再给漏一两个项目,一年到手40万左右。安家费和人才补贴另算。8小时工作制,偶尔加班。缺点是类似批评与自我批评,生活会这种破事特别多,占用工作时间,一个月1-2次突发加班到凌晨。坐班制,没有高校自由。

亲戚中有一个90年代的博士,目前也在央企研究院,做过领导,但个人不喜欢,现在主要做项目,薪资收入年到手40万,快退休了。这种非市场化的央企里面,与有编制相比也并不是不稳,只是如果不能持续创造价值,就逐渐被边缘化,少赚点钱呗。

35岁失业危机并不是不存在,只是几率不高,央企里面博士如果情商正常,升上去也不是很难,除非整个业务板块裁撤,不然把博士和领导裁下去的几率极小。

我们目前在制造业,由于近十年互联网等新兴行业的迅速崛起,很多制造业的央企已经是青黄不接了,年龄断层很严重。而身在这种央企对信息和前沿理论及技术有很严重滞后性,同时企业仍然不是目前应届博士的首选,企业招博士还是有些难度的,所以,只要来了想卷,我们就是卷王(狗头)。不想卷就躺平,反正没有非升即走,每年的KPI没有高校那么难…羡慕天坑专业的博士(狗头)。

高校上限高,企业下限高,就看大家想要的是什么吧。

仅对工科专业提供一个思路,不喜勿喷。


user avatar   da-jiang-jun-50-6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博士的中年危机一样会来到

来到的时候内心反应也许会更激烈

6月7日下午2时许,上海杨浦区邯郸路某著名高校内发生一起伤人事件,一名青年教师持刀捅伤了该校数学科学院一位王姓领导,被害人当场不治身亡。

伤人者名叫姜文华,今年39岁,是该校的数学教师。

据知情人称,姜文华可能是心理出了点问题,因为脾气不好,渐渐就无法上课了,而且越来越严重,合同期届满之时,学校就不续聘了,然后就发生了伤人事件。据说是王姓领导找他去谈话时发生的。

面对警方的讯问,头顶微秃的姜文华一度被气到哽咽,好长时间无法说话,“……后来,我又在单位受到了很多……”“受到了很多什么?”问。姜文华:“受到了很多陷害,受到了很多不公正的待遇”。据了解,当天他是从家里过来的,刀具是从网上购买的。

据公开的资料,姜文华是2000级复旦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科生,在校期间,他与另外两人获得了“首届校长奖”。

2004年至2009年,他在美国罗格斯大学获得统计学博士,师从张存惠教授。

博士毕业后,他去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从事博士后研究,至少2010年还在那里。据说,当时耶鲁大学向他抛出了橄榄枝,但是他的导师死活不让他去。

然后,他又去了霍普金斯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2年,他以霍普金斯大学为单位发表了一篇论文。

2009年,他在统计学权威期刊Annals of Statistics上发表了1篇论文,一作。大概也是在他留学美国那段时间,他与妻子离了婚。

2012年,他以苏州某211大学为单位中了一个青年基金——《高维数据的非参数经验贝叶斯方法》,学科:数学>数理统计>时间序列与多元分析,他大概就是在那个时候回国的,头衔是副教授。

到了2016年,他的单位还是苏州那所大学。但到了2017年,他的单位就变成了上海杨浦区邯郸路某大学了,头衔是青年研究员。

至于他为什么离开苏州那所大学,有知情人称,是因为没有完成科研任务,被解聘了,然后被引进上海那所大学。

现在的大学有个不成文的规定,除了那些泰斗级的教授外,一般的青椒(青年教师的谑称)进入大学任教,都是签订6年的合同,合同里面会约定你的教学任务、科研任务,到了第五年就会查检你的“作业”,如果成果不达标的话,就要和你解聘,青椒们称之为“非升即走”。在此期间,青椒们不但要授课,还要忙着晋升职称,参加各种会议、培训,完成科研任务,发表论文……时间非常紧张,活儿非常累,都是为了争这个坑,如果达标还罢了,饭碗算是保住了;如果没有达标,又要重新找坑。

从论文成果看,姜文华发表的论文不算多,但是质量还是不错的,除了与博导合作的论文外,几乎都是一作。他的重要论文成果如下:

2009年有1篇AoS论文,被引用170次。

2017年有1篇Stat论文。

2019年在顶尖review期刊有1篇comment 、1篇Bernoulli。

2020年有1篇EJS。

他的研究兴趣是:非参数经验贝叶斯、非参数回归、变量选取、多重假设检验。

他在美国罗格斯大学的博导张存惠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维数据、经验、半参数与非参数方法、生存分析、网络数据等,经常到国内讲课。

有人说,他的这些论文在国际权威期刊的排名并不高。是不是统计学限制了他的数学才能呢?

也许是他不善于在国内大学这种体制下工作,美国的大学教授没有这么累,如果是以授课为主的教授,通常科研任务就很少;如果是以科研为主的教授,教学任务就少。

一个读了二十多年书的数学天才,为什么会走上犯罪道路?真是太可惜了。


user avatar   fjdjf-56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这不叫“棍棒教育”,平常的狼爸狼妈棍棒打向孩子屁股这种不会致伤的部位,这母亲是赤裸裸的家暴!法院发出人身保护令后,女子仍两次用烧热的锅铲将女儿烫伤,这绝不是望女成凤,这是将生活与感情当中的不满全部发泄到女儿身上,打着鸡娃的旗号来伤害女儿,来满足对自我的不满!

这是一个失败的母亲,在失败的婚姻之后又经历的一次失败,虎毒不食子,她不配当一个母亲!动辄就打骂,这是一个正常家长对孩子的样子吗?难道自己的孩子就不心疼?看着这伤痕累累的小手,这当妈的有点过于残忍了,关键她自己觉得这是为孩子好,对亏撤销了她的监护权,要不然孩子被打死都有可能!

建议有关部门强制该女子到医院做检查,这有点心理变态倾向了,可不是典型的棍棒教育,而且女孩之后怎么保护也是个问题,建议有关部门跟进,保护小女孩。


user avatar   lao-yang-liao-gao-kao-zhi-yuan-tian-b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国的平头老百姓是啥都不懂的、啥都做不了的、啥都不想做的贱民吗?

英雄的老百姓关心美国,因为它就横亘在面前。

“Because it's there.”

因为山就在那里,所以英雄的老百姓就想征服一下呐,人类的天性而已,家畜或许不能理解。


全世界所有厉害的东西,中国的平头老百姓都关心:上至国际空间站,卡西尼,奥陌陌,旅行者;下至下水道油布包,煮饭仙人,圆珠笔尖,还有猛禽,幽灵,高精狙,福特号,电磁炮,可燃冰,盾构机,大豪斯,大牛排,电瓶车,鸟语花香,老虎大象,GPS,NMD,M1p,RTX,诺贝尔,太平洋。

我想要的不多。你给不了,我就自己想办法。

不允许吗?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有自媒体转述美国博士文章,称「美国并没有疫情,且2020年前32周死亡率为10年来最低」? 
  中国现在有多少人失业? 
  为什么很多中年女性为了生孩子愿意吃那么多苦? 
  如何看待985博士被国家电网南京市公司拒之门外? 
  为什么越来越多博士逃离科研? 
  程序员挣够了钱,到中年失业真的很可怕吗? 
  为什么选调生优待博士? 
  为什么裸辞的几乎都很久找不到工作? 
  学术研究中,有了一个不错的研究创意后该怎么办? 
  如何看待网易绝症被裁员工发文,称「重新感受到网易的温暖」? 

前一个讨论
通过「谢娜跳单」事件看大家对房地产中介的态度,房地产中介行业的价值认同真的很低吗?
下一个讨论
如果没有谷爱凌一样的原生家庭和资源背景,普通人家的孩子应该怎样去努力与进步?





© 2024-11-2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