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已经造出了在电池安全性、加速、续航、制动、内饰等主要方面全面碾压同规格特斯拉model S的电池车,而且售价仅与特斯拉低端model 3相当,远低于model S。但影响却比特斯拉小得多,个人认为除了输在国籍上,最主要的还是输在了吹牛忽悠能力上。
特别能吹特别敢吹是马大忽悠最最核心的竞争力,搞个连横在眼前的大卡车、水泥隔离墩都不认识直接怼上去的L2辅助驾驶就敢吹“自动驾驶”或“完全自动驾驶”;搞个火箭回收还没成功时就敢吹商业移民火星;打了几个地洞就敢吹真空磁悬浮高速火车;装几块太阳能电池板就敢吹开启未来能源。比亚迪显然完全不具备这种不要脸豁得出去的吹牛段位。
然而大堆马粉们就专吃这一套,嗯,马大忽悠是伟大的钢铁侠、伟大的人类拯救者、伟大的人类科技引领者、伟大的人类新纪元开创者......比人类历史上任何科学家、企业家都伟大。就一电池车销量涨了,马粉们都能欢呼雀跃,在中国建厂了,也能弹冠相庆。什么?连发射近地飞船这样伟大的事业都成功了?那必须得是创造了人类历史,你没有激动得热泪盈眶你TM还是人吗?
至于马大忽悠是不是美国的贾跃亭?目前看不是。因为资本领域确实存在谁能吹敢吹、谁吹得越大就越能骗来投资的现象,只要能不断骗来投资,就不算贾跃亭。更何况乔布斯之后,美国需要另造一个神,需要这样一个打着科技旗号的大忽悠,spaceX其实就是美国政府扶持的。
鉴于有不少马粉特粉攻击本人说比亚迪碾压特斯拉是乱说、造谣甚至意淫,贴个图给大家看看:
部分正确,但是不全面
比亚迪输在了国籍+国内汽车产业链不行。
在很长时间内,比亚迪的电动技术没啥问题,但是整车整个能力没有美国的环境。特斯拉可以很快整合出一个整车生产工厂和设计研发团队,但是比亚迪在当时的中国,这些事很难搞定的,国内汽车设计能力很差,生产技术严重依赖外企,但是国内自主品牌的汽车,外观设计能力都不行,设计很多来自于同济大学下面的一个设计公司。
马斯克是美国的马云+贾跃亭,而不仅仅是贾跃亭。
做事业要天时地利人和,环境具备了才能成功。贾跃亭依托国内的互联网应用层面的优势,去做产业,媒体内容整合,搞汽车,因为国内的互联网应用层面的技术是不错的,但是在视频内容,造车方面,和美国的差距是非常大的。所以乐视做电视的时候,做视频的时候都还好的,做汽车的时候,做内容的时候,花钱下去搞不定了。如果贾跃亭一直在搞电视和内容,也许现在不比小米差,虽然不会很厉害,但是公司不会死的。
企业或者企业家的成功,需要找到市场机会点,依据自己能够借助的资源,相互整合,最终做成大事业,自己创业的这片地方,没有这个产业技术,很多事情就是非常难做的,或者根本做不成。
华为能够成功的一个基础,就是我们国家每年毕业了全世界最多的理科生,而且相对国外企业人力资源成本质优价廉,招聘越多的人,拼命加班,就能二十年赶得上美国企业七八十年的努力。
太空探索成功的基础就是,利用美国成熟的,在航空竞赛拨款减少的情况下,收编了全世界最好的航天研发人才,在全世界最大的空间发射市场,利用全世界最好的航天产业配套,做成了低成本火箭,所以太空探索计划能够实施。我们国内要是有美国的这样的航天基础和市场,我相信只要放开竞争,很多民营企业做得到的,不仅仅马斯克能做到。
同样,特斯拉成功的基础,来自于全世界做大的豪华车市场,而且是豪华车市场的old moeny,这群人开BBA几代人了,早玩腻歪了,而中国开BBA的对车了解也就一代人。而且有全世界非常成熟的汽车设计研发和资源整合能力,整车厂提要求,配件商会按照要求提出解决方案的,效率很快,而在特斯拉积累不足的地方,比如电机和电池系统,特斯拉直接采购日本的一般电池,吹一个电池管理系统的牛就解决了(如果电池牛,就不用吹电池管理了),电机则通过中国的供应商制造,我从事的行业和电机有点关系,可以负责任的说,特斯拉的电机在原理上一点也不先进,但是对材料和供应商的要求很严格,将传统电机利用自己的品牌优势和采购价格,将性能提升到了极致。
还有就是美国的资本市场很给力,特斯拉是一个很好的投资对象,我曾经和一个基金公司的总经理聊起来,我们一致认为特斯拉的未来靠不住,但是是一个很好的投资对象,投资只要合适的时间点出去就行了,企业死活和自己也没关系的。
最后,特斯拉在钱快花完的时候,找了全世界效率最高的地方建设了一个工厂,销量快速增加,股价稳住了。如果特斯拉不来中国,应该在未来两年也就死了。一个卖车很少且亏损企业,比丰田这样一年赚两千亿人民币的企业市值还高,这到哪里都是没天理的,美国股市的泡泡非常大,股市一旦保不住,第一批死的就是特斯拉这样的,还好疫情发生之前特斯拉上海工厂建成了,而且懂王放水也相当大胆。
比亚迪不是输在了国籍上,要不是巴菲特当年没听那个8x8骗子的话,谁知道这家公司?
马斯克的确很像个拿出东西来了的贾跃亭。
如果比亚迪不是国产车,你还想买到30万的汉?
承认吧,外国的月亮比较圆。
某无聊网友把比亚迪和特斯拉 车标互换:
某种程度上说是的。
严格来说,不是。
假设一下:如果比亚迪是一家德国或日本或美国车企,那么在国内也就比现在的情况好一些罢了。要想达到特斯拉这样的知名度和认可程度,不可能。
如果比亚迪不是中国的,那么他在国内的品牌形象会是什么样呢?还别说,国内还真就有这样一个洋品牌,它就是DS。
说DS是高端品牌。国人:搞笑吧?哪里像?说王朝系列是高端系列。国人:搞笑吧?哪里像?
看看吧,是不是这么回事儿?
没错的,就比亚迪的这点儿营销水平,他就算是个牛逼哄哄的外国企业,国人也不知道他是哪国的。到时候人们照样也还是会拿BYD字母的谐音来说事儿。
俗话说的好,打铁还需自身硬。
比亚迪现在只是会造车,能造出水平不赖的新能源汽车而已。
造车和炒菜这件事,是很像的。炒一手好菜就能开一个成功的餐馆吗?很显然不是。
比亚迪有明显短板。
第一大短板:产品定位一团糟。什么档次的车应该是什么样,自己完全不知道,跟着感觉走,跟着市场走。就说最近特别火的汉EV,各方面确实都相当不错,可是这个档次的车,存在明显定位失误:居然不是双叉臂前悬挂。在这个级别的车上,要想凸现竞争力,这么明显的短板就不该有。看看直接竞品model 3和小鹏P7,悬挂根本不给人挑毛病的机会。看看model 3的产品定位,虽然槽点一身,但是这车就是能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在产品定位上,比亚迪只会一味的妥协,从来没有那种追求极致的偏执。咦?你理工男的偏执这个时候哪里去了?汉EV的产品经理,如果换马斯克或乔布斯,这车要不上双叉臂,宁可不造了。成本高?成本再高也得上,决不妥协。很显然,比亚迪的产品经理,要么没地位,要么没权力,要么自己也没搞清楚这车应该怎么弄。
第二大短板:市场定位一团糟。自己打自己简直是比亚迪的常规操作。唐DM本来卖的好好的,世面上也少有对手,然后宋DM出来把唐DM一通爆锤,宋DM的销量倒是上去了,唐DM销量一落千丈。汉EV一出,秦ProEV直接被干死。这种骚操作,估计也就比亚迪能玩儿的这么溜,而且是一玩儿就是这么多年,都成传统了。
第三大短板:服务不到位。说不上差,却明显差强人意。总结起来:不到位、不及时、不上心、不专业。每次都是看起来很热情的服务,但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却总是拖泥带水。
我最无力吐槽的一个经历:车第一次大保养,刚好雨刮片不好用了,我就想换一个。刚好那天有事儿,托朋友开车去帮我弄的。结果,给我换的雨刮片居然型号不对!当时我是不知道的,开了几天以后,一喷玻璃水,我去,两条雨刮片打架!互相蹭着!这要是去路边摊换个雨刮片,怕是也不会出这种低级错误吧?结果这种低级错误,居然是4S店的人干的!他们居然闹不清秦EV的雨刮器是具体哪个型号……真是无力吐槽!事后去找他们,因为已经过了好久了,他们还不同意给我换新的……也是服了。
另一次经历:我提车后表弟开了几次,觉得新能源汽车真不错。于是也打算搞一个。家里充电条件一般,打算看秦Pro DM。汽车之家上反复的看,觉得不错,入眼了。于是我帮他约了试驾。提前一天约好了,打了包票:试驾车在店里呢,明天你们来试就是了。然后第二天我俩开车就去了。到了店里,试驾车呢?居然都说不上来去哪儿了。问了一圈,答曰:被某个销售开着去外地办事儿去了,下午很晚才能回来,今天试驾不了了,你们可以试驾一下唐DM~。当时我俩就上头了。这可是说好的,你们搞笑呢?我们来一趟将近100公里,你们玩儿我们呢?表弟直接烦了,当即表示:不买了,试驾个屁啊,走了。瞧瞧,老客户带着新客户来,他们都不上心。说真的,当天如果试驾顺利,表弟绝对会当天付定金;我俩气呼呼的走了,他们连个表示歉意的话都没有。回去以后表弟还真就再也没提买比亚迪的事儿。看吧,服务就这水平的。
第四大短板:营销水平极差。销售人员经常连自家的车型的配置都说不清楚。让他们介绍一下,一通东拉西扯,车的卖点都说不明白。当年我买车的时候,销售是个刚入职的小伙子,一问三不知,对秦EV这款车,简直像个外行,我都忍不住想吐槽:这是你家卖的车吗?
广告策划也完全像个外行,让人过目就忘,这水平也是没谁了。
就说这个问题中帖的这个图表吧,我敢大胆的说,这是迪粉自己做的,绝对不是出自比亚迪之手。汉EV对比model s 75D明明有这么多的优势点,结果比亚迪直到现在也没搞出一个像样的营销策划方案出来。要知道,汉EV可是有多个世界第一,广告却从来不提,怎么?指望消费者自己发现啊?
直接让网络舆论和车评媒体把汉EV拿去对标model 3了。也是,你比亚迪自己知道品牌力不行,想玩儿一手田忌赛马。可是对比了一通,网络舆论发酵了一通,结果居然是无数的人觉得汉EV不如model 3。你说神奇不神奇?两个王四个2当三带一出,牛逼不牛逼?一手好牌打的稀烂。比亚迪的这一手田忌赛马都没玩儿出应有的效果。说句不客气的,比亚迪在营销上除了会打价格战,其他方面做的就是一泡污。
品牌形象更是完全不知道如何运营,完全摆脱不了只会造F3的品牌形象。只要赚钱的业务他就想鼓捣,完全不会考虑品牌形象会不会受影响。
自己把王朝系列定位成高端,结果出了一堆的燃油版秦、宋、唐。甚至有的卖到10万以下,可真是高端啊。明明自己开了个e网渠道,居然不把燃油车全部搬进e网。
王朝系列应该只出新能源汽车。要知道,新能源版的王朝车型和燃油版的王朝车型,外观虽然看起来完全一样,但是开起来的感受可是完完全全是两款车。燃油版哪怕是继续使用秦、宋、唐的外观,只把标扣了,贴个BYD的标,也比出燃油版的自己拉低品牌形象要好一万倍吧?偏不,就是舍不得燃油车市场那点儿利润,唯恐贴个BYD的标燃油车卖不出去。少卖几台能咋地?典型的捡芝麻丢西瓜。问题是你要能在燃油车市场玩儿出花也行啊,自己玩儿燃油车什么水平自己没数是吧?
该大气花钱公关的时候抠抠索索,该打造品牌形象的时候瞎胡搞。比亚迪这叫会卖车啊?比亚迪只会把车造出来,定一个比较实在的价格,摆在4S店里,然后等着用户上赶着去买。也就他三电的技术好,他要是没这两把刷子,反正我是看都不看,比亚迪的燃油车,我是真的看都不看,连了解的欲望都没有。要不是冲着车不错,就比亚迪你4S店里的销售这水平,第一次登门就能把我给劝退。所以为啥比亚迪的新车总是一出来卖的火爆,过几个月的销量就惨不忍睹?因为头几个月冲着车去的不那么在乎服务的用户就那么些,很快就消耗完了。后面这些不是很了解你家的车,需要你专业的销售来引导,然后你的销售就很“专业”的给引导到别家的4S店里去了。
比亚迪造车是入门了开窍了,这营销完全是个门外汉,和他的技术实力严重不匹配,甚至已经成了比亚迪最致命的短板。连门外汉的用户都能看出来他们水平不行。
所以,比亚迪现在这个境遇,很正常。比亚迪当下的综合实力就是这个水平。
他要再不好好混,就得去当中国的博世了。
你知道华为为什么一直都压着小米么?
质量品控设计?
都不是,是华为一开始就没有面向过低端市场。而小米一开始就是卖廉价学生机出身的。
在经营当中,只要你是靠做低端起家的,想做个中高端品牌太难了,因为大家对你这个品牌的印象就是低端品牌。
而且这玩意儿是单向可逆的,就是如果经营不好你可以很轻松的掉进低端品牌,但是你再努力的经营很难打进中高端市场。
比亚迪从做F0F3的时候,就注定现在这样了,这玩意儿不好洗,甚至都洗不掉,比亚迪没试过么?当年比亚迪拉上奔驰搞了腾势是干嘛的?
不管用啊。。。
让我说比亚迪现在做的已经很不错了,换了个车标,请了一帮好设计师,车也漂亮了。但是就我说那一点,只要你是混低端起家的,这在中高端市场就是原罪。大家想想现在还在售的消费品品牌,有多少是从低端逆袭上来的?有多少是掉进低端的?
要想洗进中高端也可以,慢慢熬,熬到意识里觉得你低端的这帮人老了失去话语权了,你就成功了。
但是这种概率很低啊,因为你不可能不吃不喝的就维持你的产品高形象维持几十年吧?你总要吃饭吧?
得,只要你还在这个市场里卖东西,你洗不白翻不了身。所以现在其实论“高级”,蔚来能跟特斯拉掰一掰腕子,比亚迪还是差点意思,不是技术问题,而是这个品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