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是殿试皇上来裁决,这里面不光有成绩,还有运气成份,比如今天皇上看你顺眼,你就幸运了,要是看你相貌猥琐,没有精神,那你就无缘状元了,更可能是名字起的不好。
比如慈禧定状元的时候,姓谭的考生因与谭嗣同一个姓,她不高兴,还有来自广东的考生,因为孙中山在广东起义,她也不高兴,所以最后选刘春霖,觉得这个名字起的好,春回大地,普降甘霖之意,是个好名字,大清会有好兆头。
最简单的状元是宋代的童子试
宋真宗面试一个三岁的小孩,让他背了首诗就点为状元了
------------------------------------------------
大家都说卷子难,但是难是考生都一起难。
古代状元的难度,在于大量的不确定性
我们现在高考,一般来说,每个省的状元也有不确定性,但是大多数都是在平常模拟考试的前五十名左右诞生。
而古代科举,经常出现秀才怎么也考不过,最后花钱捐了一个监生,结果考举人一次过了
这个就是古代科举的不确定性
我们高考尽量还是在量化考分的,数理化也是对就是对错就是错
而古代的科举,那真的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虽然朱元璋定八股,有了一个评价的标准
但是这个标准比起来以前是好了很多,但是还是不够量化
清代小说《儿女英雄传》里,安公子去考试,安老爷托乌克斋打听考官名单,“看他二位的文章都是清矫艰涩, 岛瘦郊寒一路,合公子那高华富丽的笔下迥乎两个家数”
觉得这回悬了·····
而考官阅卷的时候
娄考官原本见安骥三篇文章富丽堂皇,爱不释手,几乎要印上荐条,但又转念“这卷子又是本旗卷,知他是个甚等巨族大家的子弟”,冒然推荐影响清操,把条子揭下,在灯上烧了,卷子随意圈点丢在一边。
最后还是作者开了挂,等到神灵显现,安骥的卷子终于被荐上堂去。
等到成绩出来,安公子“脸是漆青,手是冰冷,心是乱跳,两泪直流的在那里哭呢。”
这就是我说的,不确定性太大。
古代虽然科举录取的人少,但是古代识字的人也少。
光说古代一个县就几个举人,你能在你们县靠前2名吗?
却忘了古代这个举人就是在几百个识字的人里边竞争,现在是在十几万识字的人里边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