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中国将怎样应对马斯克的星链计划? 第1页

        

user avatar   ha-ha-ha-ha-36-70-46 网友的相关建议: 
      

马斯克的星链计划有着无解的优势:

  1. 马斯克可以使用全球人才, 科技积累.
  2. 马斯克注重成本和效率, 会用工程学解决火箭研发问题. 研发迭代速度吊打国内
  3. 马斯克的星链市场面向全球(除中国外), 市场更加广阔. 成本更容易平摊
  4. 马斯克的火箭发射市场面向全球, 市场更加广阔, 成本更容易平摊


如果要应对马斯克的星链计划, 中国需要做的事情是更深层次的改革:

  1. 取消户籍制度, 国内人口自由流动
  2. 建立文化产业分级制度, 取消版号
  3. 取消公务员铁饭碗, 取消所有隐藏福利, 工资公开透明
  4. 建立公务员淘汰策略, 裁掉2/3的公务员, 提高效率. (补充:数字化自动化)
  5. 推动教育医疗社保公平, 严厉打击学术产业造假
  6. 降低房价, 减小公民生存压力
  7. 提高最低时薪, 淘汰低端制造业, 推动产业升级



没想到这么诚恳的建议也会有这么多人反对, 甚至是毫无逻辑的攻击. 有思考能力的人寥寥无几呀. 我也懒得再争辩了. 五年后, 让我们再看看中美航天发展差距吧.


2022-02-19更新

有问题欢迎反驳但请不要人身攻击


user avatar   voidst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舆论上得大骂星链是太空垃圾、抢占资源、影响天文观测、害其他卫星躲避

然后绝口不提太空垃圾的定义、轨道先到先得的原则和国际电联的把关、新版星链加装遮光板导致星链火车越来越难被观测到、以及欧空局风神气象卫星一年要做30次的例行规避机动的事实。

舆论把住以后,再偷偷向国际电联申请1万3千颗卫星星座的轨道和频率,闷声发大财。

所以怎么应对?这不已经开始应对了,知乎网友们不用为工程师们操心,他们精的很


user avatar   topyeah-howard 网友的相关建议: 
      

星链计划跟5G不是同一类通信模式,不懂的人才拿来做比较

5G主要应用终端是手机,和一些微小型物联网设备

星链如果用于语音通话或低速率(Kbps级别)数据通信的话,是可以使用手机类终端的,使用的是C波段,天线不需要很强的指向性。手机的功率也不高

但如果要实现Mbps级别数据通信的话,就要使用KU/KA波段的VSAT方案了(俗称的动中通静中通)或BGAN,天线直径差不多要50cm以上,高速率甚至要1米以上的天线。很显然只能适合车载、船载、地面站通信方式。不适合随身便携式使用。

另外50cm的VSAT方案,受天气影响较大(雨雪天气电磁波被吸收较多),传输不稳定,通常要考虑更大直径的抛物面天线。

而且由于高速率卫星数据通信需要天线具有很强指向性,就需要天线持续定位(也就是所谓动中通,就是天线基座有个自动调整装置确保天线始终对准一个方向)。本身就不可能做到随身便携。

修订:感谢评论区提醒,星链的确不是传统的抛物面天线,而是相控阵天线。所以星链可以不怎么考虑动中通静中通方案了。在没有反射增益情况下能达到200Mbps的速率,也确实很牛了。

星链可以解决偏远地区数据通信的需求,不需要费很大成本铺设光缆。但是星链并不是替代光缆的,因为如果是按照节点化作用,应该使用高通量转发器,那就不需要那么多卫星(目前转发器速率最高的是Inmarsat)。星链自组网之间的传输速率远不及现有光钎的水准。

实际上卫星通信市场需求并不低,比如Inmarsat有30多万终端用户,主要应用在远洋领域。而近海领域一般使用其他的卫星方案,因为Inmarsat价格非常高(4Mbps下行速度包月大概2万块,按流量算每MB大概是几十块),其他卫星方案价格最低可以做到每MB只有1元RMB左右。

仅仅在船载领域,就有几百万的客户市场,航空器也有百万级的客户市场,另外还有偏远地区的通信需求等。

目前唯一可以实现全球通信覆盖的卫星方案只有铱星(有部分民用开放),欧星和海事(也就是Inmarsat)可以做到。但是欧星和海事还不能覆盖南北极。另外铱星是LEO轨道,欧星和海事是GEO轨道(所以只有3+1颗在运营)。

铱星只能实现语音和低速率数据(好像是2.3Kbps),欧星数据通信速率也很低(Kbps级别),海事好像最高150Mbps+语音。

另外其他的卫星方案都不能全球覆盖,只能区域覆盖。

因为星链采用的是550KM的LEO轨道,比Inmarsat的GEO(3.6万公里)轨道低很多,所以对天线要求会低很多,速率也可以提升很多。所以星链的市场空间还是挺大的。

补充一点:

中国不太会参与全球化卫星数据通信网络这块的竞争,这跟国内政策有关。中国是最早奉行互联网有国界的国家,所以在全球化互联网通信方面数据安全和防护的考虑跟别家不同。所以中国的卫星数据通信大概率只会有限覆盖东亚大陆和几大洋(目前也差不多是这种做法)


user avatar   sin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早在2020年9月,ITU就收到了来自中国的涉及12992颗卫星,308个轨道面代号GW的卫星星座频率申请。

2021年4月28日,国资委发文公告组建“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同日,中国星网在雄安揭牌。公司董事长为张东辰,曾任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总经理。“GW”应该就是“国网”的拼音缩写。

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的正式挂牌,意味着中国正式加入近地轨道卫星互联网竞争

2020年提交的GW星座计划向共提出了两个星座的频谱申请,分为GW-A59和GW-2两个分星座。

其中,GW-A59星座,包括3个子星座,共计6080颗卫星。

第一子星座,轨道高度590公里,轨道倾角85°,每轨道面30颗卫星,分布在16个轨道面上,计480颗卫星;

第二子星座,轨道高度600公里,轨道倾角50°,每轨道面50颗卫星,分布在40个轨道面上,计2000颗卫星;

第三子星座,轨道高度508公里,轨道倾角55°,每轨道面60颗卫星,分布在60个轨道面上,计3600颗卫星。

GW-2星座,由4个轨道高度均为1145公里、轨道倾角间隔10°的子星座组成,共计6912颗卫星。

第一子星座,轨道倾角30°,每轨道面36颗卫星,分布在48个轨道面上,计1728颗卫星;

第二子星座,轨道倾角40°,每轨道面36颗卫星,分布在48个轨道面上,计1728颗卫星;

第三子星座,轨道倾角50°,每轨道面36颗卫星,分布在48个轨道面上,计1728颗卫星;

第四子星座,轨道倾角60°,每轨道面36颗卫星,分布在48个轨道面上,计1728颗卫星。

虽然我国此前已有“行云”、“虹云”、“鸿雁”等星座规划,但“行云”主要用于窄带物联网,“虹云”和“鸿雁”还处在早期阶段,且总体的星座规模,与国外同类型卫星星座相比,可以忽略不计。

此次国家队的GW计划,本质上是争夺轨道资源,防止将来我国面临无轨道及频率可用的境地。

根据测算,地球近地轨道只能容纳大约6万颗卫星。由于Starlink目前已规划4.2万颗卫星,未来将占用大量的地球极低轨道和近地轨道。如果加上中国此次规划的12992颗,以及全球其它几个主要的星座计划加在一起,地球近低轨道未来会变得相当拥挤,趋于饱和。低轨的轨道位置是有限的。每个竞争者都明白,必须要比对手行动得更快,才能占领最理想的轨道平面。

将“GW”星座的卫星分布与技术指标与SpaceX的Starlink星链系统做对比。

可以看出,GW与Starlink非常相似。两者轨道高度都分为两组,一组极低轨道,和一组近地轨道,轨道倾角也都分布在30-85°间,都是可以覆盖全球的卫星通信网络。

搭建低轨卫星通讯系统最困难的并不是造卫星或者发射卫星,而是获取频率使用权。受多重因素影响,卫星通信必须采用微波频段以上频率的信号,才能实现星地通信。

C频段(4GHz~8GHz)、Ku频段(12GHz~18GHz)和Ka频段(26.5GHz~40GHz)是目前卫星通信系统中使用最广泛的频段。其中,C频段和Ku频段主要用于卫星广播业务和卫星固定通信业务,带宽有限且利用较早,目前频谱的使用已趋于饱和;Ka频段主要用于高通量卫星。因此,Q/V频段将是未来卫星通信领域争夺的重点,ITU也正在制定使用Q/V频段的频谱共享规则。

对比GW与Starlink申请的频率数据。

GW请求允许使用的频率为:

  • 37.5-39.5 GHz(空对地)
  • 39.5-42.5 GHz(空对地)
  • 47.2-50.2 GHz(地对空)
  • 50.4-51.4 GHz(地对空)

Starlink所使用的信号传输频率为:

10.7-12.7Ghz(用户下行) 14.0-14.5Ghz(用户上行) 17.8-19.3Ghz(馈线下行) 27.5-30.0Ghz(馈线上行)

Starlink所占用的频率分布在Ku、Ka频段,GW则分布在Ka频段和Q/V频段。可以看出,GW因为Starlink等星座计划的事先申请挤占,被迫在频率申请上作了让步。

由于根据ITU制定的《无线电规则》,对信号频率的占用采用“先到先得”的原则。GW申请到的频段应该是目前能申请到的相对较好频段,不过相对于Starlink所占用的Ku和Ka频段,无疑是吃亏的。但提前占领部分Q/V波段频率,也算抢占了些先机。

低轨星座计划,动因是SpaceX商业化进程倒逼的全球卫星产业竞争提速。

由于卫星属于有限资源,主要国家的卫星互联网建设必将加速卡位跟进。更重要的是,Starlink的迅速扩张,会给各国带来军事上的担忧,因为实际上Starlink不仅能够提供互联网服务,还可以在必要时成为控制巡航导弹等军事任务的工具。看似民用定位的Starlink存在被用于军事领域的很大可能。因而,卫星频率和轨道资源势必会成为世界各国必争的战略资源。

从我国自身利益出发,GW除了能提供高速网络通信以外,在航海、航空,信息安全、金融安全、军事安全、导航定位、气象研究、灾害预警等诸多领域都会带来助力。也会给卫星制造、运载火箭、地面基站、用户设备、网络运营等上下游产业创造更多投资机会和工作岗位。

根据ITU规则,申请相关频率的单位,必须在7年内完成卫星发射和信号验证,才能真正拥有该频率的使用权。因此,GW星座必须在2027年完成发射及信号印证。


user avatar   long-ya-38 网友的相关建议: 
      

1.需要关注的重点还是廉价运载火箭

2.高频蜂窝通信在美国基本没有发展的未来

1.需要关注的不是星链,而是火箭,而是可重复回收利用的火箭,而是把15吨以上的载荷以3000万美元甚至更低的价格发射的报价。

以及马斯克建立的卫星超级工厂,将特斯拉自动化生产经验带入航天器制造领域(GiGa),一周能量产30颗-40颗,甚至沿用猎鹰火箭迭代思路,最近还要去和洛马PK军星竞标。

在过去,性价比最高的是俄罗斯联盟号,但是猎鹰九横空出世后,联盟号就成了中低轨运力不如猎鹰,价格还贵几倍的产品,即使最近俄罗斯表态要和SpaceX竞争,将联盟号报价降低到6500万美元,但是还是贵。

在过去也有一家要与马斯克的星链竞争的太空互联网企业美国OneWeb公司,因为自己没有火箭更别提廉不廉价了,与俄罗斯合作以联盟号火箭作为载体,已经完成了一次破产重组了。

相比较之下贝索斯的亚马逊和蓝色起源就比较聪明,先在蓝色起源研发大推力可重复回收的新格伦火箭,再进行自家的柯依柏星座发射。

2.蜂窝通信从目前来看每一代都是频率更高的,速率更快的通信升级,但是这种升级不是没有代价的。

根据频率、波长的关系,高频波的衰减非常严重,并且蜂窝通信极度依赖基站和光纤建设,基站只是蜂窝通信最后一环水龙头的建设。

一个2G基站速率低但是可以覆盖7公里半径,4G基站大概1公里,5G大概200-300米,并且4G基站单功率1KW,5G普遍3-4KW,除此之外5G基站一个造价是4G的两倍。

换而言之一个4G基站需要替换覆盖成5G,单位面积基站建设需要增加18倍,电费需要增加27-36倍。

这种费用是美国私营运营商无法承受的成本,并且美国还是居住密度低的模式,在美国现在依然有数千万的卫星用户和3G用户,为什么还有3G用户?看上文,3G基站可以覆盖半径3-4公里,运营商控制成本就在偏远地区弄3G。

综上所述,星链发展的背后,技术层面本质是马斯克和SpaceX掌握了廉价运载火箭发射以及卫星大规模量产等技术的反馈,商业层面是高频蜂窝通信在美国这种人口密度的国家,无法大规模亏损的私营运营商没法做到大规模铺设的前提背景下。

至于星链的军事用途,尤其是安装了各种军用传感器的猜想,这个要看后面洛马与SpaceX的竞标结果了,目前星链的所谓军事用途还是指提供高轨军星无法提供的低延迟高通量通信。


user avatar   fu-ying-9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别管他,让他自己玩去,美国从当年的爱迪生的发明到今天马斯克的忽悠本来就是退步的证明。


user avatar   bj365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以下或是阴谋论:

1、5G会不会像传说中的那么有用?

目前绝大多数的网络通讯都是通过WIFI进行,与5G无关。

投入巨大的5G是否会像宣传的那样,对未来产生革命性影响?

5G有没有可能是美国布下的一个阴谋?(据说我方一开始没有太重视5G,被美国打击后才认为5G原来美国这么在乎、原来这么重要)


2、星链会不会像宣传中的那么有用?

目前看来,星链成本高,数据通迅能力差,连4G都不如,而且使用时要背一口锅(天线)。

可见,即使星链计划成功,对美国的通讯能力提高作用不大,更不可能使美国移动网络通讯达到5G通讯的水平。

马斯克究竟是圈钱?还是星链有军事用途?

低轨小卫星(550公里)受到大气摩擦的影响,寿命有限。不断补充新星的成本是巨大。

也不太可能携带太多燃料,变轨去袭击其他卫星可能性不高。

携带武器?常规武器没有吊用。核武器?不太可能。

小卫星用于遥感?不可能,遥感需要专门的模块和天线,对卫星姿态要求也高。

小卫星占据空间轨道?不用担心,即使1万2千颗,放在太空也不过九牛一毛。

小卫星军用?想多了,截至目前,军用卫星没有小的,都是巨大,无论是光学还是电磁波设备,都是巨大的。小卫星侦察能力有限。


3、个人观点:

-5G是韩国给秦国派的“郑国渠”!通过修渠耗费秦国的国力,延缓秦伐韩10年左右。

-星链将榨干美国通讯基础建设最后一滴血。


user avatar   zhe-ye-10-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很简单

打开电脑→百度【铱星计划】→对比两者不同点→找不到→回去睡觉

顺便补充一点回收火箭其实就是对比曾经人类梦想航天飞机的2.0版,区别就是这次不会炸死人被叫停了。殖民火星也是月球村计划的一比一复刻。但这回要远一点。

马斯克的所作所为就是冷战时代航天梦高清虫豸版。不得不说,我小时候梦想一模一样。


user avatar   cao-zhe-51 网友的相关建议: 
      

估计还是禁止窃听敌台那套呗……不然还能怎么的……

既然不能建一个覆盖全国的盖子把天空遮住,那██肯定就会下大力气禁止地面终端落地呗,跟以前对付卫星接收锅一样,大街小巷侦查,抓到就没收+罚款。

再不行的话,就在对应频段搞干扰。

也就这个样子了呗……


user avatar   david-18-29-51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国应对星链其实是很难的,因为有个先天性的问题。

我们知道全世界4G的基站中国占了一半以上的数量,而且这些是分布在东南部不到一半的国土上,换句话说,5.1亿平方公里的地球上,有超过一半的4G和5G基站分布在几百万平方公里的中国东南部地区。剩下的一小半基站分布在其余的5亿多平方公里的地球表面。

也就是说,中国在3G、4G时代享有外国很难复制的有利条件,在一片文化同源人种同种的人口密度大人口基数也大的地方,可以放手的大建基站,把大部分人口纳入进来形成一个统一的网络大市场,十几亿人享受优质的网络环境,网络企业则享有十几亿人的大市场。你让外国怎么同台竞争?

当然,基站只是移动通信问题,但基站互相之间的联通主要是靠光纤,所以谈基站主要是点出这个问题:中国有条件将大部分人口纳入到光纤宽带里来。

可是到了现在新的低轨道巨型卫星星座竞争时代,竞争的天然优势则属于美国了,这个其它国家很难复制。

美国之前3G4G时代因为人口密度低,大量地区服务商不肯拉光纤,而导致其国内依旧有大量人口没有接入宽带,世界其它国家也大多是如此(毕竟中国的国情太特殊了),那么spacex公司就有了一个先天的大市场,他的卫星发射上天,就可以收割美国国内的几千万人的现成的市场,欧洲大洋洲北美洲等地的亿万没有拉光纤的用户,以及发展中国家的比例低但是总数也不会少的类似住的偏远而有支付能力的客户。从而做到一个至关重要的事情——商业闭环。他们有自己的国内市场打底,可以逐渐发展起来,发展起来就能为全球提供更好的服务,绑定全球类似用户,从而把星链搞的更大更好。一旦这个良性循环的体系成型,后来者很难对抗,甚至于很难进入,因为这个市场已事实上排他了, 后来者要么只能提供质次价高的服务而很难抢到客户,要么倒贴钱打价格战,看能不能靠财大气粗耗死对手。

而中国现在东南部已经有了完善的光纤,就算有了星链都很难吃下多少市场,而西部的用户又很少,启动客户不足,而在缺乏基础客户的情况下,又不可能就建立覆盖全球的卫星网去争夺世界客户。

所以这就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体系对一个早期大部分时间必然恶性循环的体系, 想对抗并翻盘,太难了。

PS一点:中国最大的可能是建立一个主要面向国内偏远地区和特殊用途的局部性的天基宽带星座,因为中国的人口基数大,包括军事在内的特殊用户也很多,支撑起一个中等规模的天基宽带网也还是做的到的,但是和美国必然建起来的全球性的全面能力的低轨道巨型星座还是没法比的。

~~~~~~~~~~~~

补充几点: 有些人提基站的问题,星链主要对标的其实是骨干光纤网,但是在中国,布设基站的地方都是拉通了光纤的地方,意味着这里的居民可以享受到宽带互联网了。而在美国,长期以来网络经济最大的问题就是有几千万人口不方便拉光纤,拉了反而不符合经济规律,现在星链就是解决的这个问题,将这部分人口也无缝的纳入宽带互联网,这必将是未来一个时期内美国的经济增长点之一。


事实上马斯克极大的增强了美国的战略竞争力,他的创业几乎都是补齐了美国发展中的一些先天短板,尤其是现在这个星链+特斯拉电动汽车+太阳能屋顶+ 电池储能包,已经可以将一个国家偏远地区独立居民的生活给支撑起来,极大的提高人类分布式居住模式的可行性。 一个人可以高品质的生活在没有联通宽带,供电不稳定的远离城镇的地方,因为他可以特斯拉的太阳能屋顶采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储存在电池包中,晚上在车库里给特斯拉电动汽车充电,同时使用星链来无线宽带上网,白天以自动驾驶轻松的去往以前会感觉开车太累的地方去工作,期间他甚至可能使用特斯拉的手机连同星链卫星来上网.......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我国完成两级入轨空天飞行器风洞自由分离试验,对空天飞行器研制有何重大意义? 
  阿波罗计划是真实的吗? 
  如何看待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研制的某组合动力发动机首飞成功? 
  火箭发射时间是如何确定的? 
  中国可以出伊隆·马斯克(Elon Musk)这样伟大的人吗? 
  我国航天事业可否参考 SpaceX 通过试错炸火箭的迭代模式快速发展? 
  如何看待「黎明」号探测器步入「黄昏」? 
  如何看待世界首富马斯克被称为「金融圈带货一哥」?他带火的产品是真有市场还是因为名人效应? 
  如何看待「剑桥、哥大研究生欲造 32 万公里的登月电梯」?这个研究实现的可能性有多大? 
  太空中有过喝酒和酿酒记录么? 

前一个讨论
一个人能无耻到什么地步?
下一个讨论
为何大明征讨瓦剌失败了,乾隆抵抗准格尔成功了?难道大清远胜于大明?





© 2025-01-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