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结论:
因为明初藩王的实力远不及西汉藩王、也不如西晋藩王,而且不能像西晋藩王一样在中枢参政领兵;而明成祖之所以能打赢建文帝,是因为他军事能力极强且运气比较好,是不具有普遍性的个例。
七国之乱前,异姓藩王就不说了,同姓藩王有齐王讨伐诸吕、济北王和淮南王刘长谋逆叛乱;
七国之乱后,仍有淮南王刘安、胶东王、梁王、江都王、衡山王、燕王、楚王、广陵王等谋逆叛乱。
而西晋藩王虽然“封藩不治藩”,但是既可以出镇地方领兵,也可以在中枢参政领兵:
例如说汝南王在八王之乱前,既都督过关中雍凉诸军事、豫州诸军事,也以太尉、大司马录过尚书事;又例如说在八王之乱中杀死汝南王的楚王,曾都督过荆州诸军事,杀汝南王的时候是卫将军兼领北军中侯,掌控着禁军。
首先说一说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的第一阶段,是晋惠帝皇后贾南风联合汝南王、楚王、淮南王、长沙王、成都王等(西晋的藩王既可以出镇地方,也可以在中枢参政领兵):
先是杀宰相杨骏、废其女太后杨芷并诛灭杨氏以及党羽三族,又杀汝南王和宰相卫瓘,然后过河拆桥杀楚王,最终贾南风掌控朝政大权。
《晋书·列传十·杨俊》:
贾后欲预政事,而惮骏未得逞其所欲,又不肯以妇道事皇太后......贾后又令肇报大司马、汝南王亮,使连兵讨骏......肇报楚王玮,玮然之,于是求入朝......寻而殿中兵出,烧骏府,又令弩士于阁上临骏府而射之,骏兵皆不得出。骏逃于马厩,以戟杀之。观等受贾后密旨,诛骏亲党,皆夷三族,死者数千人。
《晋书·列传二十九·楚隐王》:
武帝崩,入为卫将军,领北军中候......杨骏之诛也,(楚王)玮屯司马门......又矫诏使亮、瓘上太宰太保印绶、侍中貂蝉,之国,官属皆罢遣之......遂收亮、瓘,杀之......帝遣谒者诏玮还营,执之于武贲署,遂下廷尉。诏以玮矫制害二公父子,又欲诛灭朝臣,谋图不轨,遂斩之,时年二十一。
贾南风掌权8年后,联合赵王、废掉了不是自己亲生的太子(个人认为有可能也不是惠帝亲生的,更有可能是晋武帝的种),并于第二年派人杀死了太子,结果于第三年被赵王联合齐王等发动政变,贾南风被废杀、惠帝被废,赵王自立为帝。
《晋书·列传一·后妃上》:
惠帝在东宫,将纳妃。武帝虑太子尚幼,未知帷房之事,乃遣往东宫侍寝,由是得幸有身。
《晋书·列传二十三·愍怀太子》:
十二月,贾后将废太子,诈称上不和,呼太子入朝。既至,后不见,置于别室,遣婢陈舞赐以酒枣,逼饮醉之......太子醉迷不觉,遂依而写之,其字半不成。既而补成之,后以呈帝......后惧事变,乃表免太子为庶人,诏许之......虑乃逼太子以药,太子不肯服,因如厕,虑以药杵椎杀之,太子大呼,声闻于外。
《晋书·列传二十九·赵王伦》:
深交贾、郭,谄事中宫,大为贾后所亲信......愍怀太子废,使(赵王)伦领右军将军.....伦、秀因劝谧等早害太子,以绝众望.......伦又矫诏开门夜入,陈兵道南,遣翊军校尉、齐王冏将三部司马百人,排阁而入。华林令骆休为内应,迎帝幸东堂。遂废贾后为庶人,幽之于建始殿。
贾南风为了自己的权欲,杀死实际威胁不大的杨骏、汝南王也就罢了,毕竟她掌权期间治理国家治理的还行;结果她又杀死了惠帝的独子,彻底打破了政局的稳定,开启了八王之乱的第二阶段。
【齐王、河间王、成都王攻杀赵王】
(赵王)增相府兵为二万人,与宿卫同,又隐匿兵士,众过三万......时齐王冏、河间王顒、成都王颖并拥强兵,各据一方。
及三王起兵讨伦檄至,伦、秀始大惧,遣其中坚孙辅为上军将军、积弩李严为折冲将军,率兵七千自延寿关出,征虏张泓、左军蔡璜、前军闾和等率九千人自堮阪关出,镇军司马雅、扬威莫原等率八千人自成皋关出。召东平王楙为使持节、卫将军,都督诸军以距义师。
至朝歌,(义师)众二十馀万。赵骧至黄桥,为伦将士猗、许超所败,死者八千馀人,士众震骇。颖欲退保朝歌,用卢志、王彦策,又使赵骧率众八万,与王彦俱进。伦复遣孙会、刘琨等率三万人,与猗、超合兵距骧等,精甲耀日,铁骑前驱。......百官是伦所用者,皆斥免之,台省府卫仅有存者,自兵兴六十馀日,战所杀害仅十万人。
【齐王大权独揽,被长沙王联合河间王杀死;长沙王大权独揽,河间王两次刺杀不成,联合成都王攻长沙王】
天子就拜(齐王)大司马,加九锡之命,备物典策,如宣、景、文、武辅魏故事。
长沙王乂径入宫,发兵攻冏府......是夕,城内大战,飞矢雨集,火光属天。帝幸上东门,矢集御前。群臣救火,死者相枕。明日,冏败,乂擒冏至殿前,帝恻然,欲活之。乂叱左右促牵出,冏犹再顾,遂斩于阊阖门外,徇首六军。诸党属皆夷三族。
即而乂杀冏,其(河间王)计不果,乃潜使侍中冯荪、河南尹李含、中书令卞粹等袭乂,乂并诛之。顒遂与颖同伐京都。颖遣刺客图乂,时长沙国左常侍王矩侍直,见客色动,遂杀之。诏以乂为大都督以距顒,连战自八月至十月。
乂前后破颖军,斩获六七万人......使张方为都督,领精卒七万向洛。方攻商,商距战而溃,方遂进攻西明门。乂率中军左右卫击之,方众大败,死者五千馀人。
......
(东海王出兵杀长沙王、控制惠帝,又出兵攻打成都王,被成都王打败、成都王控制了惠帝;
东海王之弟联合胡人打败成都王,成都王逃跑、被河间王控制了惠帝;东海王、范阳王等带兵打败河间王,东海王控制惠帝、范阳王囚禁了成都王,范阳王暴毙后成都王被杀;
惠帝暴毙后、怀帝即位,诏河间王入洛、杀河间王,至此八王之乱结束、东海王成为最后赢家,但第二年割据并州的刘渊便称帝了......)
八王之乱的第一阶段以政变为主,第二阶段才是打内战。
建文帝不是贾南风、他是太祖钦定的皇太孙,朝中也没有杨俊这样的权臣,无需召藩王带兵入京(明朝的藩王一般情况下也不能在中枢参政领兵)、发动政变来掌控朝政大权,明太祖留下的政局比八王之乱时的西晋稳定很多。
其次说一说七国之乱:
汉文帝是靠周勃、陈平等开国功臣,以及齐王、琅琊王(燕王)、朱虚侯(城阳王)、东牟侯(济北王)等宗藩诛灭诸吕才得以即位的;而文帝虽然收拾了权臣周勃,镇压了济北王、淮南王的叛乱,分割了赵国、淮南国和齐国,但藩王的力量依然很强大。
景帝倒是和建文帝差不多,上台三年就开始削藩,甚至还对文帝分封的赵王也动手了;虽只是削去部分封地,但实力强大的吴王、楚王、赵王、齐地诸王还是发起了七国之乱。
《汉书·荆燕吴传》:
诏赦,削东海郡。及前二年,赵王有罪,削其常山郡。胶西王卬以卖爵事有奸,削其六县。汉廷臣方议削吴,吴王恐削地无已,因欲发谋举事。
诸侯既新削罚,震恐,多怨错。乃削吴会稽、豫章郡书至,则吴王先起兵,诛汉吏二千石以下。胶西、胶东、灾川、济南、楚、赵亦皆反,发兵西。齐王后悔,背约城守。济北王城坏未完,其郎中令劫守王,不得发兵。胶西王、胶东王为渠率,与灾川、济南共攻围临灾。赵王遂亦阴使匈奴与连兵。
不过叛乱诸王群龙无首,而且齐地诸王还内讧了。
叛乱诸王中实力最强的吴王,其军事能力远不及成祖,没有识人之能(他手下的宾客中只有周丘没有封官,结果周丘从吴王那里要了一个符节,几天功夫就拉出了十几万大军......),没有听从大将军田禄伯、少将桓将军的劝言(虽说未必是对的,毕竟他没啥识人之能),被周勃之子周亚夫打的大败,其余叛乱诸王也都很菜、先后败亡。
王专并将其兵,未度淮,诸宾客皆得为将、校尉、行间候、司马,独周丘不用......周丘得节,夜驰入下邳。下邳时闻吴反,皆城守。至传舍,召令入户,使从者以罪斩令......出乃相告,下邳皆下。周丘一夜得三万人,使人报吴王,遂将其兵北略城邑。比至城阳,兵十馀万,破城阳中尉军。
吴王之初发也,吴臣田禄伯为大将军。田禄伯曰:兵屯聚而西,无它奇道,难以立功。臣愿得五万人,别循江淮而上,收淮南、长沙,入武关,与大王会,此亦一奇也。吴王太子谏曰:王以反为名,此兵难以藉人,人亦且反王,柰何?且擅兵而别,多它利害,徒自损耳。吴王即不许田禄伯。
吴少将桓将军说王曰:吴多步兵,步兵利险;汉多车骑,车骑利平地。愿大王所过城不下,直去,疾西据雒阳武库,食敖仓粟,阻山河之险以令诸侯,虽无入关,天下固已定矣。大王徐行,留下城邑,汉军车骑至,驰入梁楚之郊,事败矣。吴王问吴老将,老将曰:此年少椎锋可耳,安知大虑!于是王不用桓将军计。
而明朝藩王和西晋藩王一样是“封藩不治藩”的,故而实力远不及汉朝藩王,其在地方的事权也远不如西晋藩王,故而大都老实的很:
十三塞王之一、参与过北征的齐王被废,同为塞王的代王被废、辽王被囚京中;曾带兵征讨过古州蛮的湘王举家自焚,同样参与过北征的周王、负责监视云南沐家的岷王也都是轻松拿下,但其他藩王却没有因此起事、在成祖起兵后也不敢轻举妄动。
但是成祖比吴王的军事能力强太多了,而建文帝这边:
太祖留下的武臣耿炳文、李景隆、梅殷一个比一个菜,还不如建文帝提拔的盛庸、铁铉、平安,文臣齐泰、黄子澄、方孝孺也不如张紞、陈迪;但太祖的识人之能肯定是有的,所以说大概率是太祖故意留下了一堆菜鸡、以免他们对建文帝造成威胁,他没考虑到建文帝会急于削藩逼反成祖、而且军事能力极强的成祖运气还很好。
PS:
如果明初的晋王足够长寿的话,活到建文帝削藩的时候很可能也会起兵,毕竟他的军事能力也不错、而且和成祖一样经常领兵出塞北伐(实际上太祖就是让他俩互相制衡)、还是蓝玉大案的主要执行人之一(推荐诸位看一看这篇文章:明天:明初开国元勋为何面对朱元璋的屠刀时束手就擒?——不一样的晋王及朱元璋屠戮蓝玉一党血腥狠辣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