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相比苏联版的《战争与和平》,怎样评价 BBC 拍摄的新版? 第1页

  

user avatar   bai-fu-chang-9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凡是觉得好的,都是没看过60年代苏联版的,也没有真正看明白原著。不能光看场面,看内在、看精神、看气质。好莱坞经典电影《乱世佳人》好不好?其实原著是部史诗性的作品。只把他看成爱情小说的,都读得还不够。可是好莱坞就好这口,它知道电影观众就喜欢吃这个。当然,你可以说,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解读,那我无话可说。

1,首先俄罗斯文学跟西欧文学是两种风格。俄罗斯文学宏大,只有在那样的民族环境中才能产生。西欧的文学作品格局小。打个比方,俄罗斯文学是只有在莽原、原始森林中才能产生的参天大树。可能有些粗糙,但是自有其野蛮生长的旺盛而坚韧的生命力。西欧多温室中精心培育出来的精美的玫瑰花。好不好?好,美艳绝伦。但是,我更喜欢博大的感觉。其实苏俄也有不同的作品,而且也很好。肖洛霍夫既有《静静的顿河》,也写过《一个人的遭遇》,后者还得过诺贝尔。但是即便是小作品,也透露出更深的深刻。仔细体会一下契诃夫与莫泊桑、巴别尔《骑兵军》与海明威的不同就能明了。

2,《战争与和平》无疑是部博大史诗。恐怕只有本民族才能更精准的理解。就像“贱人就是矫情”,怎么翻,翻再好也差点劲。

3,场面、投资、明星演员、颜值,只是表象、皮囊。或者说只是第一步。要表现出原著的精神、体现出俄罗斯风格,还是本民族的诠释更精准。

我看60年代苏联版看了十遍左右。要是让我选一部最喜欢的电影,我肯定选这个。我心目中的保尔康斯基公爵(父子两代)、彼挨尔、娜塔莎、尼古拉、小彼佳、乃至那个天不怕地不怕的浪子道洛霍夫……就是那个样子。

2016.12.8

另:对苏俄文学感兴趣,特别是对《战争与和平》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见我的另一篇文章。

知乎专栏

user avatar   xu-zhi-peng-8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说个结论,BBC版除了唯美镜头和纷繁的爱情,没能拍出历史的厚重和大气。选择看这种经典,不妨抛开演员的精致外貌,看看深度与内涵。战争与和平不妨看看原著,或者移步下面的前苏联68版。

-------------------------------------------------------------------------------------------------------


这是豆瓣的介绍:

本部1968年前苏联版的《战争与和平》耗时五年完成,耗资高达5亿6000万美元,堪称影史上最昂贵的影片,在苏联电影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影片拍摄得到了苏联军方的大力协助,在世界影史上,本片成为动用临时演员最多的影片之一。这部长达六个半小时的宏伟巨制,以其宏大的场面和史诗般的镜头语言,完美地呈现了俄法战争时期俄罗斯大地广阔的历史画卷,也极其忠实地再现了托尔斯泰的长篇巨著。

-------------------------------------------------------------------------------------------------------

全片分为四集:


第一集:安德烈.博尔孔斯基


应该说皮埃尔是个实在的第一主角,没有刻意的脱离我们,随和、善良、放浪不羁、贪图享受。却没有俄国上流社会的短视与擅长交际,刚一出面评论拿破仑就被安娜夫人用熟练的社交技巧转移了话题。


而安德烈公爵更像一个不成熟的善良人内心那部分,冷峻、敏感、聪明而又善良,他内心是清楚的,想脱离空乏的社交却又投入了战争。渴望荣誉的他仅有几秒的英勇,过快的结束了第一场战争。


英雄是极其普通的,拿破仑爱抖腿,并不是天生,他自认为这很有威严,而在同时代的外人看来这很粗俗;同时从拿破仑的一举一动可以看出他模仿凯撒大帝的言行。这些都充满了暴发户的意味。这是托翁的历史观,历史就是在各种不可控因素下前进,并不依赖于英雄。同时,战争有时候并没有实质性的意义,无非一群人打败了另一群人,为了所谓的名誉,物质利益,权利等看上去飘渺的东西。一群人打死了另一群人,是人的过剩精力作祟。我有幸读过司汤达的滑铁卢选段,确实精彩,但托翁写起来就是那么普通而无聊。同样的笔力用在库图佐夫身上同样适用,不是库图佐夫改变了历史,而是历史选择了库图佐夫。

他的无知造就了他的成功,唯有一说的是他超过一般人的大局观。但这并不能说他就超越了一般人。是的历史往往就是这么偶然而无聊,一个科嘉西的落魄少年当上了皇帝,一个瞎了一只眼的无知老人当上了将军。

怕死偷懒的图申上尉在战前一直喝着小酒,却在巴格拉季昂战争中表现出罕有的勇敢,四门炮掩盖了主力的撤退。


为了不牵扯其他部队,却没说出没人掩护他们撤离的事实。然而终究是小人物,掩盖在历史的尘埃中。历史究竟是不是这类人推动?命数到了便是,未到便永远沉睡于历史的角落。

当安德烈倒下,虽然明知第一次只是负伤,但当死讯消息传回莫斯科,还是库图佐夫原话,我还是为这张大脸揪心。严厉而刚毅的父亲与妹妹泣不成声,不敢告诉他妻子真相。最终赶回家的安德烈,刚让我高兴不已,却意外遭遇了妻子难产之死。”我爱了你们所有人,没有做对不起你们的事,为什么让我死?“我想这不是他妻子的心声,而是安德烈自己的心声。不知为何,这个画面让我想起了莎翁的第四块屏幕,说的是戏剧中人对着观众(第四块屏幕)独白,把观众拉进戏里。


安德烈一度失去了生活希望,在与皮埃尔交谈中,他道出,人生有两个不幸:良心有愧和疾病,我现在什么都不想做了,大概是心死了吧,我人生中有过失、有补偿,受尽折磨,不再总有答案,不作恶,不担心,不再有所追求,我现在只想为自己活着。皮埃尔一时语塞,反驳以存在的意义,却也全不在点子上。妻子的死让他一度放弃生活,而正是这个时候他遇见了月光下的娜塔莎,那个在月光下要飞的女孩。此时的安德烈坐在窗前,月光打在脸上,映着蓝色的月光,截图下来,该是一幅漂亮的摄影作品。


回程的路上,安德烈想,31岁的生命不至于终结,又燃起了希望。


而另一边,皮埃尔刚向安德烈承诺远离放荡的多洛霍夫一伙,转身又加入了他们的酒会。


还把一个警察局长绑在熊身上扔进水里。闯了大祸且作为私生子的他却意外接受了父亲的遗产,靠着这笔遗产他很快成为社交界的择偶佳婿,很快而莫名其妙向海伦求婚。最终婚后的海伦与多洛霍夫出轨,皮埃尔与多洛霍夫决斗,取得了胜利却并不好受。最终导致了离婚。


-----------------------------------------------------------------------------------------------------------------------------------------


第二集: 娜塔莎.罗斯托娃


娜塔莎是一个天真、活泼,聪明机灵的女孩,因为安德烈公爵的跳舞邀请而爱上安德烈公爵。极具奢华的晚会,极尽愉悦的气氛,对一个小女孩来说多么新鲜,没人邀请跳舞的娜塔莎眼泪都快要落下了。

此时的安德烈将娜塔莎带入了快乐,这可以理解为娜塔莎的情窦初开。安德烈向娜塔莎求婚,然而在父亲的要求下,安德烈不得不将婚期推迟一年,来考验双方的爱情。


皮埃尔在一次次反省中也认识到:人为什么会这样,沉迷于舞会与虚华,如果在七年前刚回国时对我说,这是我未来的生活,我一定感到惊讶。而现在,我却投入了这样的生活,我每次告诉自己,不能在这么下去,不能过这么放荡的生活。我今后一定要改,可是一次次告诉自己,一次次又沉迷入了这样的生活。就像士兵躲在战壕里,躲避眼前的炮火。人们逃避现实,逃进赌场、马背上消磨时间。或者和女人厮混、借酒消愁、打猎。或者逃入政治、玩弄权术。无所谓卑微、无所谓高尚。大家都一样,都是为了逃避眼前的生活。我以为这不算什么,暂时投入这种生活。我以为我能理出个生活的头绪,日后再考虑,可是这个日后始终没有到来。


我能想象出为什么娜塔莎会禁不住阿纳托利的追求,竟想跟这个卑鄙的人私奔国外。


是的,初经历生活新鲜的人怎么会讨厌生活多样。就像舞会、纸牌游戏,刚开始看到肯定迷上。如果某一天生活失去了这些,又得陷入痛苦中。一个女孩子没经历过这么多,自然禁不住诱惑。苹果可口,可终究要付出代价。


人生就是这样,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徘徊。王小波曾经说过:“人的一切痛苦,从本质上来讲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可以这么理解,人总想得到更多,天性使然,在物资匮乏的原始时代,这种欲望可以帮助人们获取生活的必需品。然而一旦物资充足,人生有闲暇,却没进化出相应的机制去消耗掉这份过剩的精力时,人就很容易走入矛盾的状态。是以陷入无聊之中。于是人们发明了舞会、骑马、打牌、看剧、游戏等等来消磨这种无聊,但这种无聊却始终嵌在你神经中,可以暂时遗忘,不可长久打发。傻的人缺乏欲望,不知何为快乐,亦不知何谓之痛苦。所以说傻人有傻福。但他们始终免不了的是对物质享受的嫉妒。幸福和快乐是否定的,人的身上,有一样不不舒服就不可能舒服快乐,所做的事中有一样不如意就陷入痛苦。而痛苦却是肯定的。可见幸福和快乐多么难得,而痛苦又是多么常见。通常工作是为了获得闲暇,而闲暇却不能谓之幸福。叔本华说过:”人最宝贵的就是闲暇。“但一个愚笨的大脑不知闲暇的宝贵,用低劣的事来打发这闲暇,这是一件多么可鄙的事情。人是很可恨的,在没有闲暇的时候渴望闲暇,一旦获得又不知道怎么渡过,用以打发。


没到莫斯科之前,娜塔莎有着少女身上的一切优点。


而到了莫斯科,欲望出现,娜塔莎这个人格才丰满起来。如果说我不感到惋惜,那是不可能的。尽管不可能,我还是希望娜塔莎嫁给安德烈。但是如果娜塔莎究竟是一朵白莲花,那就是作者的失败了。她是一个涉世未深的漂亮的女孩子,但终究还是普通人,不是哲学家更不是圣人。普通人必定有她的无聊和欲望,一旦无聊和孤独无法排遣,就指不定做傻事。出轨不怪她,怪这个世界上的卑鄙无耻的人浸淫成情场老手,可这样的人又偏偏那么多。



安德烈知道要包容,可是敏感的他办不到,他无法包容一个心里爱着别人的娜塔莎。终究安德烈受不了,解除了婚约。也好,因为娜塔莎就算嫁给了安德烈,也终究不会幸福。


此刻,我觉得自己就有点像安德烈。我不会哄小姑娘开心,并许下许多承诺;我不会说别人爱听的却不真实的话;我接受不了不可知的爱情,更接受不了云备胎的身份。也许我努力能办到,但我觉得这违背了自己的本性。敏感的安德烈说过一句话:我说过人要包容,但我没说过是我。这句话说起来有点牵强,且不符合逻辑。但是爱情来的时候讲不了逻辑。


-----------------------------------------------------------------------------------------------------------------------------------------


第三集:1812年


违反人类理智、违反人类本性的战争不停地发生着,文明向前发展,而战争却一次比一次惨烈。

1812年,安德烈第二次参加战争,一封边疆告急的家书弄得这个前陆军司令一夜未睡,第二天就病倒了。令人遗憾的是这个担心祖国的未来的老公爵却被贬黜乡下,一生为祖国和责任为己任,最终病逝。


画面转向一副湖泊的晚景,像极了印象派名作《日出》。


在博罗季诺会战前夕,安德烈请求上前线。


库图佐夫将军对安德烈说,我这里需要你,但我知道真正缺人的不是我这。我身边出谋划策的人很多,人才却不多。如果人人都能像你一样,我们的军队就能多一倍。很多事急不来,欲速则不达,而很多人却愚蠢冒进,我唯一比他们强的地方就是等待。你选的是一条光荣的路,对于你来说,我不是大人,不是总司令,而是一个父亲。去吧,那里需要你。


安德烈做得很好,官兵都很爱戴他,同时还让库图佐夫记得他在最关键的时候勇敢擎旗。如果不死,该是一个有大好未来的青年。秉承着严厉荣誉的家风,以及高等的门第,勇敢和思想能让他超出常人一大截。然而,终究去了。而这次,仿佛他的使命要完成一般,我并没有对他即将到来的命运感到悲哀。在博罗季诺一战中,成千上万人死去,他也不过是其中之一,敏感而重视荣耀的他或许就该这样死去。


而全民的苦难带给皮埃尔的痛苦,以及牺牲自我的远望,驱使着他来到这个即将发生会战的战场。最后,皮埃尔什么也没做出,而是在这炮火中晃晕了神。


这对于他而言是一次成长,为以后成熟的思想打下基础。我曾记得安德烈说过,皮埃尔有一颗金子般的心。


战时的拿破仑与我们想象的并不一样,一排士官簇拥下,对下级的颐指气使多少有点刚愎自用,战况不利时气急败坏,不肯吃早点。


与库图佐夫形成强烈对比,库图佐夫怡然享用早餐,

兴许是他那无知的自信,或许是他对俄国人的自信。

战争的场面巨大,然而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只是混乱和一簇簇的硝烟,其实战争就是这样,对于一个个战士而言,也是弥漫和混乱不堪的。随处可见的是一具具尸体,垂死挣扎的士兵,浓烟滚滚的房屋。

这是这些俄国人居于此食于斯的一砖一瓦。他们知道,他们背后是莫斯科,是自己的妻儿,此时再不拼命战斗,没人会怜惜他们,是以勇敢而顽强。其实实力相当的战斗比拼到最后,不是阵地,不是策略,不是骑兵,而是士气。


来自西欧的利剑两度折戟于此,很多人想不明白,为什么所向披靡的军队到这里就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失败。我们不得不佩服俄罗斯民族同仇敌忾的精神。博罗季诺会战胜利了,50万侵略军第一次尝到了前所未有的失败。而败军的皇帝拿破仑在巡视着战后的战场,面色苍白。

从这一天这个时刻开始,他的头脑混乱而沉重,他的心情也变得消极而颓废,这并不是一时的现象,就是这个人,比所有其他参与的人的责任都要重得多、大得多。但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始终都没能明白什么是真、善、美。他永远不会认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他的行为离真善美太远了。既然他不能否认他那受到半个世界推崇的行为,他必然和真善美与人道背道而驰了。


战争究竟是为了什么,人们究竟在干什么?连这些参与战争的人都开始对战争产生怀疑,人们为什么要互相残杀?


------------------------------------------------------------------------------------------------------------------------------------------


第四集:皮埃尔.别祖霍夫


当法国人进军莫斯科,莫斯科早已成为一座空城。皮埃尔本想刺杀拿破仑,但当一位法国军官闯进他家,差点被枪打死,他却救了法国军官一命。法国人在莫斯科纵火,却无中生有污蔑“俄国间谍”。

皮埃尔因为救一位姑娘与法国士兵起了冲突。被当作间谍抓了起来。


法国人在莫斯科大肆劫掠,公然抢掠财产。满城灰烬,满城烟火,而法国士兵在这末日中狂欢。这是人间的地狱,这是魔鬼的盛宴。


而在彼得堡,沙龙的生活依然那样宁静,那样奢华。

人们像平常一样,忙于捕捉生活的幻影。过着这种生活的人很难看到俄国人民面临的危险和所处的困境。招待同样举行,舞会照样开。但谢列尔沙龙的今天头条新闻是主教向沙皇献上圣像时写的一封信。麻木的人,丝毫不知道死亡的气息已经临近。这些老爷小姐们总是觉得战争与他们无关。

比埃尔被随意的审判送上刑场,没有被枪决,却枪决了一名不足12岁的少年。

比埃尔不禁问自己,究竟是谁在干这种事情,这些人和我一样受难,是形势所迫,是意志所迫。是各种因素的综合。在牢狱里一名老兵告诉他,“虫子吃掉卷心菜,可丧命的还是虫子。”不禁预言了法国人的结局。


重伤的安德烈,在娜塔莎的照顾下,感觉幸福。


然而他却感觉到自己一天天的死亡,他已经死了一大半了,这是生与死的搏斗和较量。在这场较量中,死亡最终取胜。死之前,安德烈明白了,死,就是一种觉醒。


法国人在媾和无望的情况下,最终撤退。而比埃尔作为罪犯被押送回程,经历了这一切,他明白了,生命就是一切,而一切都在自我,一切都在自我心中。他也觉醒了。拿破仑草草逃回法国,却留下他的军队及辎重在暴风雪中苦苦挣扎。


最终这些士兵生死不如,很多人做了俘虏。


人是为幸福而生,生活是不可思议的,生活是永无止境的,让一切善良的人手挽手,但愿他们只有一个旗帜,为这个世界谋求幸福。


那些产生巨大影响的思想,往往是极其朴素,托翁全部的思想无非是,如果那些不道德的人相互联合,可以形成一股力量的话,那么正直的人也应该这样去做,道理就这么简单。


我们应该愉快地迎接现在此刻,从而有意识地享受每一可忍受的、没有直接烦恼和痛苦的短暂时光,也就是说,不要由于在过去我们的希望落空现在就变得忧郁寡欢,或者为了将来操心伤神以致败坏现时。由于懊恼过去和操劳将来,我们拒绝美好的现在时光或者任意地糟蹋它,这可是彻头彻尾的愚蠢做法。某一特定的时间可作操心、甚至后悔之用;但在这一特定时间过去以后,我们对已经发生了的事情就应作如是观:


无论事情多么悲痛,我们必须让过去的事情成为过去,或许我们难以做到这一点,但我们必须降伏我们的乖僻心情。

——荷马

而将来的事情则


在上帝的安排之中。

——《伊利亚特》

应该

把每一天都视为一段特别的生活。

——塞尼加

最后送上一句话:

"If the world could write by itself, it would write like Tolstoy." - Issac Babel


user avatar   gao-lin-54-88 网友的相关建议: 
      

苏联版的战争与和平太棒了。别的不说就安德烈公爵他爸爸第一次出场,老公爵戴着假发在林间散步,乐队在一边奏乐那个场面,你立刻就理解到为什么老公爵外号叫普鲁士王了。一个细节几分钟的长度就神作了。




  

相关话题

  二战德国老兵回忆录《东线狙击手》中关于苏联的黑料是可信的吗? 
  中国对蒙古报以善意,为什么蒙古却依然处处跟中国作对? 
  苏联打阿富汗,好几年就死了一万四千人,怎么会导致它解体呢? 
  苏联内卫部队真的是这样吗? 
  上世纪美苏冷战的转折点是什么事件? 
  若俄语自五十年代起成为中国的科研教育语言,会对今日的中国产生什么影响? 
  苏联卫国战争期间美帝给苏联的军事援助真的很关键吗? 
  如何看待好莱坞影星“卷福”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公开支持乌克兰? 
  鲁迅之于中国的意义和高尔基之于苏联的意义这二者有什么不同呢? 
  如果是安那其主义者(Anarchists)取得了俄国革命的胜利,那要怎样才能抵抗纳粹的进攻? 

前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深圳两女没带身份证被带上警车遭辱骂?
下一个讨论
有记载的国会老爷们坑了五角大楼多少次?





© 2025-01-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