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你认为最不适合出现在语文书上的课文是哪篇? 第1页

           

user avatar   zhao-xue-hao-9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地震中的父与子》,原因是这玩意是传话游戏传错了的典范。

这篇文章原本是丹麦裔美国作家、励志演讲人马克·韩森自个儿写的故事,原文叫《你要帮我吗》(Are You Going To Help Me?),被收录在他1993年主编的《心灵鸡汤》里。

韩森版本的故事背景是“1989年,一场8.2级的大地震几乎铲平亚美尼亚,短短4分钟内,3万人以上因此丧命。”

当然大家也都知道,这类励志演讲人主要是负责给大家灌鸡汤,编故事嘴上也没个把门的。

事实上,亚美尼亚大地震发生在1988年12月7日11点41分,震级为里氏6.8级,苏联官方一开始估计死亡4万人,后来找回遗体的遇难者大概有2.5万。所以韩森说“3万人以上因此丧命”倒没什么问题。

这次地震是苏联第一次向美国请求人道主义援助,时间又比较近,对美国人来说印象可能比较深刻,因此韩森就拿这个当背景编了个故事,时间和震级随口一说,估计他本人和听众也都没当回事。

但是,问题就出在了1996年《心灵鸡汤》被杨淳茵翻译成了中文,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时候。

虽然全文忠实于原文,但在这里出现了一个天大的错误,原文的“亚美尼亚(Armenia)”被误翻译成了“美国”(America)。

由于这篇文章是在全书的最后部分,之前的《心灵鸡汤》几乎都是美国为背景的故事,译者被灌得头昏脑涨、两眼昏花,搞错误译了也有情可原。而校对和主编看到“一次8.2级的地震几乎铲平美国”这种奇葩内容的时候居然没有质疑去订正,我也是服了。

然后更奇葩的升级发生在《新华日报》1997年1月10日刊登的尉颖颖改写版本的《地震中的父与子》,从原文用词来看的确是直接在杨译本《心灵鸡汤》的基础上改写的。

这个版本中,美国原作者“马克·韩森”不知道为什么在“汉化”的过程中被山本拿走“一木”成了“马克·汉林”。

而改写者尉颖颖估计也读出“一次8.2级的地震几乎铲平美国”非常的离谱,于是突然灵光一闪,想到了1989年的旧金山地震(6.9级,死亡270余人),给改成了“洛杉矶一带”,然后死伤人数也从“3万”增加到了“30万”。

另外,其实老美写鸡汤的时候比较喜欢点到为止。但是这个改写版本最后增加了“紧紧拥抱在一起”这种中式大团圆结局。

尉改本中儿子的名字也从杨译本里的“阿曼”,变成了“阿曼达”。爸爸喊儿子的时候,这个“达”是从哪来的啊?这编辑是日本人吗?

由于《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改写文章成功被摘录在《读者》杂志上,很快被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流行的各种“人生哲学”、“家训”之类的书籍收录,最后顺利在2002年登上了人教版六年级语文第九册课本。

然后估计是教研组的人困惑于1989年洛杉矶没有地震,于是乎便有智将在2005年的版本中,按照真实发生的“1994年1月17日”的“洛杉矶北岭地震”(1994 Northridge earthquake)重新改写了时间。

事实上,“北岭地震”死亡57人,受伤8400多人不谈,小学生都能看得出来这场地震发生在“4时31分”,学生为什么会在教室里啊?!!

估计是这位有资格改课文的大前辈,觉得哈佛大学图书馆里的学生凌晨还在学习的习惯是从小学养起的罢!

当然,听闻最新的版本破罐破摔直接取消时间了。我也无话可说。

另外,其实还有一种流派是从杨译本改编来的《永远在你身边》或者《爸爸的责任》,这个版本则是将故事背景放在“美国小石镇”,不过由于出现时间比“洛杉矶”版本要晚,因此影响力仅限于各种“心灵老鸭汤”。

最后,还得感谢十八路反智将们为我们带来了这么一个不断升级的故事。

顺便提一下,另一个经典名谣课文《小爱迪生救妈妈》。这是从1940年美国传记电影《小汤姆·爱迪生》(Young Tom Edison)改编来的,这部分是为了美化主角爱迪生而由编剧自己编的。

爱迪生在19世纪末就在美国成了心灵鸡汤式的人物,因此从那时起,美国社会上就流传着各种不合实际的爱迪生事迹和名人名言。无论是美化爱迪生,还是捧特斯拉黑他,其实都是老美先带的头。

原作《小汤姆·爱迪生》只是说动手术,是否是阑尾炎我不太确定。其实电影里他家里煤油灯并非只有一盏,而是不少;不过镜子却只有一面,没记错的话这面镜子电影里甚至还是从商店偷拿的,因此爱迪生救完妈妈还镜子的时候还被店主胖揍了一顿(电影里爱迪生老挨揍)。

这个故事最早似乎是1979年左右,作为上海交通大学的英语课文被介绍进我国的,至少在1981年就出现了不合常理的阑尾炎手术的中文版本,不知是否还存在更早的译本,有待考证。


user avatar   yao-yuan-44-9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小摄影师》

一个小学生给高尔基照相,高尔基大忙人,但出于关怀还是答应了,结果照的时候这个小学生忘记带胶卷了,高尔基说可以借给你,但这个小学生不要,哭着跑了。

老师说这个小学生很诚实。。。。

我都服了,人家那么忙,你赶紧拿了胶卷照完不就行了?非得还得麻烦人家一次?


user avatar   colianius 网友的相关建议: 
      

杨朔《荔枝蜜》

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就连编者都受不了杨朔这种粉切黑,故意把最关键的两句删掉了,不仅上下文出现了脱节,连整篇文章的意思都变了。

原文节选:

我想起一个问题,就问:“可是呢,一只蜜蜂能活多久?”
老梁回答说:“蜂王可以活三年,一只工蜂最多能活六个月。”
我说:“原来寿命这样短。你不是总得往蜂房外边打扫死蜜蜂么?”
老梁摇一摇头说:“从来不用。蜜蜂是很懂事的,活到限数,自己就悄悄死在外边,再也不回来了。”
我的心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灵啊!

课本版:

我想起一个问题,就问:“可是呢,一只蜜蜂能活多久?”
老梁回答说:“蜂王可以活三年,一只工蜂最多能活六个月。”
我的心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灵啊!

杨朔因为这篇文章倒了血霉,这是后话。

另外,王尔德《巨人的花园》,要么干脆别用,要用就用完整的,你写个故事梗概还只写前一半是几个意思?腰斩《赋得古原草送别》砍顺了手了是吧?


user avatar   liang-zhi-20-1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傅雷家书

最恶心的书没有之一。

二十多岁的人了,他的父母还像管小孩一样过问他生活的方方面面,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傅雷夫人对傅聪说的她对于婚姻的观点

大意是“如果当初我不忍一下,哪里还有现在的和睦美满的家庭呢?” 但关键是 傅雷方式家暴出轨,这也要忍吗?什么价值观导向?

而且在家信里,傅雷及其夫人一直在干涉傅聪的婚姻生活,一直在和傅聪传播“合格宜家的妻子形象”,他们要找的全然不是一个独立女性,而是一个家庭的,傅聪个人的附属品。他们的婚姻观念我不认同。

而且我当时读书时,看他们之间的信,我一直以为当时傅聪才十三四岁的样子 ,大抵还是个孩子罢,但后来我好奇心使然,去查了资料才发现当时傅聪已经二十多岁了,是个快要成家的成年人了,而家书中那么“全方位”的意见,大到留学选老师,小到餐桌礼仪,傅雷是什么都要管,什么都要问,甚至是有些傅聪个人的隐私私事,只要傅雷觉得傅聪不和他倾诉,他没有提意见的地方,他就要有意见,拜托,不是什么都一定要和父母坦白的好吗,是人就有点秘密和私人的烦恼、人家不说,你也别绑架人家要讲啊


user avatar   yu-xi-24-97-98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就不得不提我小学曾经学过的一篇逻辑混乱、漏洞百出、打着“宣传爱国主义精神”旗子的故事——《一面五星红旗》(当时我用的是人教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版,现在的修订版已删除这篇文章)

原文如下(有记忆的同学可跳过)

在国外读书的第一个假日,我决定做一次漂流旅行。收拾好背包,我把它系在筏子上,手举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便出发了。

筏子顺流而下,到了傍晚,河面变窄了。为了防止丢失,也为了行动方便,我把国旗从旗杆上抽下来,系在脖子上。

  不久,筏子漂到了水势最急的一段河面,周围一片漆黑,我想大声呼喊,给自己壮胆鼓劲。还没等喊出口,只觉得眼前一黑,便落入激流之中。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被一块巨石挡住了,头和身子被撞伤了好几处,筏子和背包都无影无踪。我迷路了,在荒无人烟的大山里转来转去。直到第三天中午,我才来到一座小镇,走进一家面包店。

  我向老板说明了自己的处境。老板听懂了我的话,却把双手一摊,表示一脸的无奈,说:“我讲究平等交易,我给你面包,你能给我什么呢?”

  此时我身无分文,只好脱下新买的大衣。老板接过去看了看,耸了耸鼻子,还给了我。突然,老板眼里闪出亮光,他用手指着我脖子上的五星红旗,惊奇地问:“那是什么?”

  我犹豫了一下,把国旗慢慢解下来,再展开。这面做工精致的五星红旗,经过河水的冲洗,依然是那么鲜艳。

  老板拍了拍我的肩膀,告诉我可以用这面旗子换面包。

  我愣了一下,然后久久地凝视着手中的五星红旗。

 老板转身拿起一块面包,见我没有反应,以为我嫌少,又拿起两块面包递给我。

  “可以吗?交换吧。”老板冲着我打手势。我摇摇头,吃力地穿上大衣,拿着鲜艳的国旗,趔趔趄趄地向外走去。突然,我摔倒在地上,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我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躺在医院的病房里,身边站着的就是面包店的老板。他见我醒来,冲我竖起大拇指,说:“安心养一养,费用由我来付。”

  这时我才发现,在我床头的花瓶里,有一束美丽、芬芳的鲜花,花丛中插着那面心爱的五星红旗

当时三年级的我虽然少不经事,但生活常识告诉我这篇文章里有怪怪的地方

当时教课文的时候是冬天,我们语文老师碰巧也穿的是一件大衣,我当时就在想,去漂流为什么要穿大衣?漂流应该是穿救生衣、轻装上阵啊

而且冬天漂流,不冻死你?

但这种疑惑很快就顾不上了,我认真听讲,然后跟着老师思维,赞叹“我”的爱国精神

后来阅历渐长,再回看课文,不忍直视

漂流是一项兼具旅游和冒险性质的活动,一个人做这项活动是很危险的,“我”真的是太勇了

还有那面可大可小的国旗

可以拿在手上,又可以系在木筏上,还能系在脖子上,最后还能插在花瓶里……

还有漂流过程中,怎么到一片湍急的河面后,突然就“一片漆黑”

河面上怎么会一片漆黑?

我想了想,可能是那段河面处于山洞,“我”进入了山洞

关键是你看不见前面有山洞吗?咋就“突然”了

而且人落入水中,大衣被水浸湿后会变得很重,再加上水流湍急,“我”又被石头撞伤好几处,实际上生还几率是很低的

穿着湿大衣在野外走了三天,因为背包丢了,所以也没有食物和水,“我”是怎么没有被冻死的……

就算“我”是一个铁人,生存能力超强

但后面还有令人疑惑的地方

一般外国人很尊敬冒险者,面包店老板听懂了“我”说的,面对需要求助的冒险者,居然还要求“公平交易”

如果说老板很自私,也不认识五星红旗,就是单纯觉得好看、感兴趣,事后也知道了那是国旗

但一个自私的人,怎么会因为“我”的爱国精神,就变得这么慷慨呢

感觉……有点不切实际

如果说老板知道那是中国国旗,他歧视中国人,要国旗换面包也是为了侮辱“我”

按这个思路来的话,老板有心要欺辱“我”,为什么又会突然被“我”的爱国精神感动,转而对我进行无偿救助呢?


这逻辑怎么都说不通啊!


其实适合小朋友们学习的爱国主义精神文章有好多,为啥非要整这一篇胡编乱造、逻辑不通的文章呢……

还有《爱迪生救妈妈》《地震中的父与子》已经有答主分析过了,我就不赘述了

为了宣传正能量而乱编的故事,都不适合出现在语文书上!

为了宣传正能量而乱编的故事,都不适合出现在语文书上!

为了宣传正能量而乱编的故事,都不适合出现在语文书上!


user avatar   queen-red-76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认为是冰心的《观舞记》。

原因很简单:这篇文章和一些酸文假醋、华而不实的流行作家文章一样,会助长小朋友写作的坏习惯。而一些语文教学还把它当成“优秀语文”的范本,这不是误人子弟吗?

冰心沉迷于炫耀她语言技巧的游戏,把漂亮的词句当成积木排列起来,乍一看骈词丽句很是唬人,但这只是初步的技巧。

刚才我去Word里面计数了一下,《观舞记》全文1499字,从开头到正式开始记叙舞蹈,足有412字。用相声的话说这个叫“瓢把子长”,而且大都是些车轱辘话。


假如我是个诗人,我就要写出一首长诗,来描绘她们的变幻多姿的旋舞。
假如我是个画家,我就要用各种的彩色,渲点出她们的清扬的眉宇,和绚丽的服装。
假如我是个作曲家,我就要用音符来传达出她们轻捷的舞步,和细响的铃声。
假如我是个雕刻家,我就要在玉石上模拟出她们的充满了活力的苗条灵动的身形。


除了教给孩子“这个是排比的修辞手法”,这些话实在是毫无用处。顺便一提,作为正题的舞蹈描写是605字。

在描写舞蹈时,冰心仍然不改她对于排比句的爱好:

我们看她忽而双眉颦蹙,表现出无限的哀愁;忽而笑颊粲然,表现出无边的喜乐;
忽而侧身垂睫表现出低回宛转的娇羞;忽而张目嗔视,表现出叱咤风云的盛怒;
忽而轻柔地点额抚臂,画眼描眉,表演着细腻妥贴的梳妆;
忽而挺身屹立,按箭引弓,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

这大概是模仿《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行》、《琵琶行》之类描写舞乐的古典文学,但是实话实说,并不成功。舞蹈作为一种具体的动作的表演,和体育、格斗一样,具有很强的时间性。先一步,后一步,不能打乱。因此这种具体动作的摹写,需要尊重客观的动作和发生的顺序。

(以前我跟人聊过,《刃牙》的分镜顺序,模拟了格斗动作的时间先后顺序,所以很有特色,道理是一样的。实话说,那么多人吹捧冰心的缺点,作为学习文章的范本,倒是真让我想起《刃牙》的逻辑。)

冰心的排比句,让事件本身的顺序,让位给了排比句的顺序,让人物本身的肢体动作,让位给了她所玩弄的“新词丽句”。杜甫写《剑器》也用了排比句,但只用了两个:“㸌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脱离对客观世界的感触,而进入舞文弄墨的编造,很容易培养出浮华空洞的文风。

我们来看一个优秀的舞蹈描写的例子:

没有什么惊人的“这是仙女下凡”的修辞,全都是在现实里能找到的普通的动作,凡人的肢体,但这一场舞蹈真的活在人的心里了。

说到修辞,我们也可以看到,冰心虽然本人有文学的基础,还注重修辞,但她的锻词炼句未必高明。“㸌如羿射九日落”那种字字珠玑的境界就不必说了,她离汪曾祺的水平也远远不如。汪曾祺的用词平凡,但全都是如此适合敷贴,句子长短错落,自然有致,像是一件柔软舒适的衣服一样。冰心写“娇羞”用“宛转”,写在玉石上雕刻用“模拟”,这种用词真的合适吗?


user avatar   mai-pian-ge-1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斑羚飞渡

没想到现在都开始让小学生学习要为集体而死了

当年我就觉得这篇课文扯到离谱

现在仍然是这样

而且我对他体现出的价值观感到深深地怀疑

还有吐槽一下江苏版的小学品社课文(当年用的是江苏自己编的,现在不知道了),让我第一次了解到了磁浮悬这个名词

而且在文中出现了不止一次

然而到现在我搜遍全网都没有找到这个词

而且他也让我第一次了解到了

只要我买了,什么技术都可以说是自主研发


user avatar   yun-hu-24-7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傅雷家书》一个连傅聪本人都不愿意看嫌啰嗦虚伪的家书,却要学生去看,况且我一想到,傅雷这个家暴孩子,出轨成性,控制欲极恐怖的人渣,写出饱含“父爱”的家书,既牵强又恶心……这满满的讽刺啊


user avatar   hu-li-hu-tu-12-58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的那篇《红楼春趣》,这个单元都是四大名著的节选,有一篇红楼梦的文章本来没问题,可这篇文章选的是哪一段呢--放风筝。

不是说这段写的不好,问题是这段出现的人物实在太多了,大观园里的小姐、丫鬟,哗啦哗啦出来十几个名字,你放一个风筝,她放一个风筝。

红楼梦最难搞明白的就是人物关系,对于不熟悉红楼梦的学生来说,一下子出来这么多人物,这些人物可能也就听说过贾宝玉和林黛玉,读了是一头雾水,这些都是些什么人啊,大老爷是谁?紫鹃又是哪个?三姐姐跟探春啥关系?宝琴又是哪里冒出来的?我是谁?我在干什么?我为什么要看一群从来没听说过的人放风筝。

对于老师来说,人物关系要不要跟她们讲?多讲了没意思,不讲又看不懂。风筝的各种隐喻要不要解释一下,讲了可能有点多度解读,不讲这文章不就是一篇小学生作文流水账么。

这一篇文章读下来,只怕大部分没读过红楼梦孩子,再也提不起读红楼梦的兴趣了。

再对比本单元另一篇课文《景阳冈》,从武松喝酒、上岗、打虎、下岗,人物简单,前因后果交代的清楚,故事引人入胜,学生读了才会更喜欢水浒这本书。红楼梦要选,也该选一个人物少一点,读起来好理解的章节,林黛玉进贾府,或者宝黛初见面,哪怕黛玉葬花也好啊。

以下为课文原文:

……………………………………

红楼春趣

清代 · 曹雪芹

  一语末了, 只听窗外竹子上一声响,恰似窗屉子倒了一般,众人吓了一跳。丫鬟们出去瞧时,帘外丫鬟嚷道:“一个大蝴蝶风筝,挂在竹梢上了。”众丫鬟笑道:“好一个齐整风筝!不知是谁家的,断了线。咱们拿下他来。”宝玉等听了,也都出来看时,宝玉笑道:“我认得这风筝,这是大老爷那院里嫣红姑娘放的。拿下来给他送过去罢。”紫鹃笑道:“难道天下没有一样的风筝,单有这个不成?二爷也太死心眼儿了!我不管,我且拿起来。”探春道:“紫鹃也太小器了,你们一般有的,这会子拾人走了的,也不嫌个忌讳?”黛玉笑道:“可是呢。把咱们的拿出来,咱们也放放晦气。”

  丫头们听见放风筝,巴不得一声儿,七手八脚,都忙着拿出来:也有美人儿的,也有沙雁儿的。丫头们搬高墩,捆剪子股儿,一面拨起籰子来。宝钗等都立在院门前,命丫头们在院外敞地下放去。宝琴笑道:“你这个不好看,不如三姐姐的一个软翅子大凤凰好。”宝钗回头向翠墨笑道:“你去把你们的拿来也放放。”

  宝玉又兴头起来,也打发个小丫头子家去,说:“把昨儿赖大娘送我的那个大鱼取来。”小丫头子去了半天,空手回来,笑道:“晴雯姑娘昨儿放走了。”宝玉道:“我还没放一遭儿呢!” 探春笑道:“横竖是给你放晦气罢了!”宝玉道:“再把大螃蟹拿来罢。”丫头去了,同了几个人,扛了一个美人并籰子来,回说:“袭姑娘说:昨儿把螃蟹给了三爷了,这一个是林大娘才送来的,放这一个罢。”宝玉细看了一回,只见这美人做的十分精致,心中欢喜,便叫:“放起来!”

  此时探春的也取了来,丫头们在那山坡上已放起来。宝琴叫丫头放起一个大蝙蝠来,宝钗也放起个一连七个大雁来,独有宝玉的美人,再放不起来。宝玉说丫头们不会放,自己放了半天,只起房高,就落下来,急的头上的汗都出来了。众人都笑他,他便恨的摔在地下,指着风筝说道:“要不是个美人,我一顿脚跺个稀烂。”黛玉笑道:“那是顶线不好,拿去叫人换好了,就好放了再取一个来放吧。”

  宝玉等大家都仰面看天上这几个风筝起在空中。一时风紧,众丫鬟都用娟子垫着手放。黛玉见风力紧了,过去将籰子一松,只听“豁喇喇”一阵响,登时线尽,风筝随风去了。黛玉因让众人来放。众人都说:“林姑娘的病根儿都放了去了,咱们大家都放了吧。”于是丫头们拿过一把剪子来,饺断了线,那风筝都飘飘飖飖随风而去。一时只有鸡蛋大小,一展眼只剩下一点黑星儿,一会儿就不见了。众人仰面说道:“有趣,有趣!”说着,有丫头来清吃饭,大家方散。

…………………………


user avatar   tian-ya-19-1 网友的相关建议: 
      

《(达芬奇)画鸡蛋》《(爱因斯坦)第三个小板凳》《一面五星红旗》《爱迪生救妈妈》《长城砖》之类瞎编的课文应该剔除,以免误导民众。








           

相关话题

  语文课本里「已删节」的原文有多厉害? 
  如何评价高宽用3000字文言写的《上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书》? 
  马蹄韵,上联:凭栏饮酒清风醉,下联如何对最豪放? 
  《将进酒》的「将」应念 qiāng 还是 jiāng? 
  有哪些格调很高的高考作文万能句? 
  关于疫情的作文你会怎么写? 
  为什么把高中语文课本的第一篇定为《沁园春·长沙》?有什么深意吗? 
  躧匾称铊 这个词 怎样拆开解释? 
  三年级的孩子语文认字能力差,不识字,怎么教都记不住怎么办? 
  应该用「我感染病毒」还是「我被病毒感染」来表达「我因病毒入侵体内而得病」?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3月21日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称俄军阵亡9861人,后删除新闻并称是黑客攻击所为?
下一个讨论
孙连城为什么宁愿去少年宫也不辞职?





© 2024-11-2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