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上结论:
在马拉松训练里,LSD的定位堪称系统备战的定心丸。很多跑者也往往把LSD当做阶段性的自测。值得展开来说说——
LSD是Long Slow Distance的缩写,顾名思义,相对其它跑步训练,LSD在距离/训练时长上要长得多,但平均强度又相对较低的拉练。
对全程马拉松来说,距离超过26公里、或训练时长达到150分钟/2小时30分钟左右的训练,即可称为LSD。
对应的,如果你计划的比赛是半程马拉松,那15公里以上、或训练时长90分钟/1小时30分钟左右的慢跑,就算是LSD了。
尽管名字里有个slow,LSD长距离跑依然要求在正确的强度范围内进行、并不是一昧追求慢。几个关于LSD强度的判断依据:
假设你的马拉松目标完赛时间3小时30分,平均配速5分/公里。长距离训练可以以5分30秒/公里~6分15秒/公里的配速执行;
这个强度与有氧慢跑较为接近,略快于综合有氧慢跑的强度(关于储备心率的计算及有氧慢跑的定义,详见: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24183876/answer/2205268373 );
这种LSD的强度较高,它要求长距离中的部分甚至全程距离,都以马拉松比赛配速进行。有条件的话,跑者也可以尽量模拟比赛可能出现的天气情况(如比赛日上午温度较高时)、路面情况(如比赛中可能出现的上下坡道/桥梁等)。
以下是乔什·格里菲思(Josh Griffiths)的某次LSD训练,40公里(25.02英里)用时2小时26分,平均配速3分40秒——他在9月伦敦马拉松的比赛配速达到3分10秒(2小时13分39秒完赛),LSD的训练配速比比赛正好慢20%左右 ↓↓
LSD长距离跑有诸多作用,最显著的一点,提升耐力,为完成马拉松做好准备。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马拉松老手询问相互间的马拉松准备情况,总会以此前LSD的训练成果作为参考。
依然针对以「顺利完赛」和「挑战目标」两类跑者——
想顺利完成比赛,上述A、B两个LSD强度就足以让你受益。你可能会以努力但又不过于疲惫的状态完成,经过最初1-3公里的适应后,此后的距离你应该尽量以匀速或者平稳的心率进行,最后2-3公里如仍有余力,可以适当提速。
这种提速对心理层面的暗示是很积极的,且不会为身体带来过于明显的超负荷。
如果仅仅以完赛作为目标,LSD的训练可以每两周或间隔十天进行一次,距离控制在26公里以内,或150分钟——哪个先达到就可以停止。
过长过量的LSD意味着对身体的消耗急剧增加,增加伤病隐患之余,也需要更长的恢复时间,会影响到之后其它训练的进行。
赛前最后一次LSD,可以安排在至少赛前三周完成,随后进入调整备战期。
对于想要挑战某个成绩目标的跑者,除了上述的C强度之外,他们也会在速度训练后两天安排A、B强度的慢跑,这可以视为一种精英跑者的恢复长跑。诸如川内优辉这样的选手,偶尔甚至会进行40+公里的超长距离跑——当然不同精英选手有不同的训练方法,一昧照搬完全不具备可借鉴性。
而在进行C强度的LSD时,可以在最后10-16公里逐渐提速至比目标马拉松配速慢10%、或者接近目标马拉松配速的速度。
另外一种执行方式,如果你想通过LSD检测最近一个训练周期的效果、以及评估备战状态,可以在LSD的前2/3遵循心率原则(不超过最大心率的84%或储备心率78%),而后1/3以马拉松比赛配速巡航。这样的LSD会相当艰苦,但能帮助你更好的适应更为艰苦的比赛,尤其遭遇逆风、路面起伏及高温天时。
最后,因为LSD长距离跑耗时长,装备的选择方面也尽量向马拉松比赛看齐——同样也是检测装备是否适合比赛的好机会。
像比赛那样准备LSD,也会增加你顺利完成它的信心。
ASICS亚瑟士知乎机构号会就跑步训练中的具体训练项目,有氧慢跑、恢复跑、中长距离跑、间歇跑、长距离……等等进行逐一解读:
欢迎收藏+关注~